【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黃帝問曰:夫瘧疾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者,何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欠伸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俱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曰:何氣使然?
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陽勝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渴,故欲冷飲。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令人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陽,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曰:其作日晏,與其日早,何氣使然?
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於脊背,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骶骨,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太沖之脈。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能偕出,故間曰乃作。
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不當風府,其日作奈何?
曰: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病作。
曰: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休者何也?
曰:風氣常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次以內傳,故衛氣應乃作。
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曰: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藏於腠理及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也。
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曰:此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也。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是而欲嘔者,名曰癉瘧。
曰: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
夫瘧之寒,湯火不能溫;
及其熱,冰水不能寒,此皆有餘不足之類。
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
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陰盛而外無氣,故先寒栗也;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
陰勝者則寒,陽勝者則熱。
瘧者,風寒之暴氣不常,病極則復至。
病之發也。
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故經曰:方其盛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已發,為其氣逆也。
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未並,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者,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其往而未得並者也。
曰:瘧不發其應何也?
曰:瘧者,必更盛更虛,隨氣之所在。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
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
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曰:其間曰: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相失,時不相得,故休數日乃發也。
陰陽更勝,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不必應者,何也?
曰:此應四時也。
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曰:溫瘧與寒瘧者,皆安舍?
其在何臟?
曰: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寒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鍊,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在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
衰則氣反復入,復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日溫瘧。
曰:癉瘧何如?
曰: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反之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臟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名曰癉瘧。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血。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瘧脈緩大虛,便用藥,不宜用針。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
一,瘧不渴,間日而作。
《九卷》曰:取足陽明。
《素問》刺足太陽。
渴而間日作。
《九卷》曰:取手少陽。
《素問》刺足少陽。
一,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一,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渴止汗乃出,難已,間日作,刺膕中出血。
一,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惡見人,心愓愓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一,足陽明瘧,令人先寒,酒淅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及調沖陽。
一,足太陽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少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太陰。
一,足少陰瘧,令人嘔吐甚,多寒少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太溪。
一,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
數噫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一,肺瘧,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一,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見清水,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是謂神門。
一,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一,腎瘧,令人淒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一,胃瘧,令人且病寒,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一,瘧發身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血立寒。
一,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一,諸瘧如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一,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
先其發時,如一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
舌下兩脈者,廉泉穴也。
一,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
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發則汗出惡風,刺足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脛痠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其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瘧,神庭及百會主之。
瘧,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大杼。
瘧,取完骨及風池,大杼,心俞,上髎,譩譆,陰都,太淵,三間,合谷,陽池,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俠溪,至陰,通谷,京骨皆主之。
瘧,振寒,熱甚狂言,天樞主之。
瘧,熱盛,列缺主之。
瘧,寒厥及熱厥,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
熱瘧口乾,商陽主之。
瘧,寒甚,陽溪主之。
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
瘧,面赤腫,溫溜主之。
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瘧,項痛,因忽暴逆,掖門主之。
瘧發有四時,面上赤,無所見,中渚主之。
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天井主之。
風瘧,支正主之。
虐,背膂振寒,項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舉,小海主之。
瘧,不知所苦,大都主之。
瘧,多寒少熱,大鍾主之。
瘧,咳逆心悶不得臥。
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寒厥足熱,太溪主之。
瘧,熱少氣,足胻寒不能自溫,脹切痛引心,復溜主之。
瘧,不嗜食,厲兌主之。
瘧,瘈瘲,驚,股膝重,胻轉筋,頭眩痛,解溪主之。
瘧,日西發,臨泣主之。
瘧,振寒,腋下腫,丘墟主之。
瘧,從胻起,束骨主之。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
昆崙主之。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
瘧,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瘧,不渴,間日作,飛揚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