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801|回復: 14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針灸甲乙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4 12:40: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針灸甲乙經(1)


書名 針灸甲乙經

作者 皇甫謐

朝代 晉

備考 此為針灸甲乙經之備考本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7%94%B2%E4%B9%99%E7%B6%93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0:29 | 只看該作者

新校正黃帝針灸甲乙經序


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


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


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


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


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


得風痺,因而學醫,習覽經方,遂臻至妙。


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


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


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


非大聖上智,熟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


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 明堂》三卷,最出遠古。


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簡編脫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


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盡言之。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


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眾庶,大頒岐黃,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


茲亦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之一端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0:4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


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


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


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


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於後。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中古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


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


漢有華佗,張仲景,華佗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


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於畏惡,治之而瘥。


云: “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動必死。


”終如其言。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


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含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


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 “服湯否?


”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


”仲宣猶不信。


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


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


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遺事也。


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


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


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


”況物理乎。


事類相從,聚之義也。


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


若不精通於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由此言之,焉可忽乎。


其本論其文有理,雖不切於近事,不甚刪也。


若必精要,俟其閑暇,當撰核以為教經云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1:22 | 只看該作者

序例


諸問,黃帝及雷公皆曰問。


其對也,黃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對。


上章問及對已有名字者,則下章但言問言對,亦不更說名字也。


若人異則重複更名字,此則其例也。


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1:43 | 只看該作者

目錄


卷之一精神五臟論第一五臟變腧第二五臟六胕陰陽表裏第三五臟六腑官第四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十二原第六十二經水第七四海第八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營氣第十營衛三焦第十一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津液五別第十三奇邪血絡第十四五色第十五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奇經八脈第二脈度第三十二經標本第四經脈根結第五經筋第六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頭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頭直俠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頭自髮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背自第一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二穴第八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面凡三十九穴第十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頸凡十七穴第十二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胸自天突循任脈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胸自輸府俠任脈兩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胸自氣戶俠輸府兩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胸自雲門俠氣戶兩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第十七腋脇下凡八穴第十八腹自鳩尾循任脈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腹自幽門俠巨闕兩傍各半寸循沖脈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腹自不容俠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至氣沖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腹自期門上直兩乳俠不容兩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沖門凡十四穴第二十二腹自章門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手少陽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手太陽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足太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足厥明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足少陰及股並陰蹺陰維凡二十穴第三十二足陽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足少陽及股並陽維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足太陽及股並陽蹺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經脈第一上經脈第一中經脈第一下病形脈診第二上病形脈診第二下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針灸禁忌第一上針灸禁忌第一下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繆刺第三針道第四針道終始第五針道自然逆順第六針道外揣縱舍第七 卷之六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逆順病本未方宜形志大論第二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陰陽清濁順治逆亂大論第四四時賊風邪氣大論第五夜甚大論第六陰陽大論第七正邪襲內生夢大論第八五味所宜臟生病大論第九五臟傳病大論第十壽夭形診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論第十一形氣盛衰大論第十二 卷之七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六經受病發病寒熱病第一中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第四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卷之八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上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下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五臟六胕脹第三水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第四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第五 卷之九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寒氣客於五臟六臟發卒心痛胸痺 心疝三蟲第二邪在肺五臟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肝受病及節氣留積發胸脇滿痛第四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腎小腸受痛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 疝遺溺癃第十一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且第十二 卷之十陰受病發痺第一上陰受病發痺第一下陽受病發風第二上陽受病發風第二下八虛受痛發拘攣第三熱在五臟發痿第四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臑皆痛似拔第五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卷之十一胸中寒發脈代第一陽厥大驚發狂 第二腸脈下墬陰脈上爭發尸厥第三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五氣溢發消渴黃痺第六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厲第九下 卷之十二欠噦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羨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得偃臥肉苛諸息有音及喘第三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四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血溢發衄第七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九婦人雜病第十小兒雜病第十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2:10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一

 

精神五臟論第一


黃帝問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


請問其故。


岐伯對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


故生之來謂之 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


隨神往來謂之魂;


並精出入謂之魄;


可以任物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有所存謂之志;


因志存變謂之思;


因思遠慕謂之慮;


因慮處物謂之智。


故智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生。


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蕩憚而不收。


《素問》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寒則腠理閉,營衛不行,故氣收矣。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


肝藏血,血舍魂;


在氣為語,在液為泪。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素問》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心藏脈,脈舍神;


在氣為噫,在液為汗。


心氣虛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


在氣為吞,在液為涎。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肺藏氣,氣舍魄;


在氣為咳,在液為涕。


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


在氣為欠,在液為唾。


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


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脇肋骨不舉。


毛悴色夭,死於秋。


《素問》曰: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


解曰: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夫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


故恐及於肝而成於腎,憂發於脾而成於肝。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


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心,怵愓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


毛悴色夭,死於冬。


《素問》曰: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


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


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


心實則笑,笑則喜。


夫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


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


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脾,秋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


毛悴色夭,死於春。


《素問》曰: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脾則饑。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死於夏。


《素問》曰: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


《九卷》及《素問》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腎盛怒未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


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素問》曰: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恐傷腎。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


故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


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2:31 | 只看該作者

五臟變腧第二


黃帝問曰:五臟五腧,願聞其數。


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腧,故五五二十五腧,以應五時。


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


心為牝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時苦。


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肺為牝腑,其色白,其時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


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


是為五變。


臟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滎;


時主夏,夏刺腧;


音主長夏,長夏刺經;


味主秋,秋刺合。


是謂五變,以主五腧。


曰:諸原安合,以致六腧?


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腧。


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


曰:在病臟者取之井;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腧;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


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故曰味主合。


是謂五變也。


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逆其根則伐其本矣。


故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


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反順為逆,是為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論五臟相傳所勝也。


假使心病傳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2:49 | 只看該作者

五臟六腑陰陽表裏第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


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


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問》曰:夫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於陰;


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肝膽為合,故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裏。


脾胃為合,故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裏。


腎膀胱為合,故足少陰與太陽為表裏。


心與小腸為合,故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裏。


肺大腸為合,故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裏。


五臟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於外。


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骨有餘,以候內骭。


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


脾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裹大,其膽乃撗,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也。


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3:06 | 只看該作者

五臟六腑官第四


鼻者,肺之官;


目者,肝之官;


口唇者,脾之官;


舌者,心之官;


耳者,腎之官。


凡五官者,以候五臟。


肺病者,喘息鼻張;


肝病者,目眥青;


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卷顴赤;


腎病者,顴與顏黑。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


心 氣通於舌,舌和則能知五味矣。


《素問》曰:心在竅為耳。


夫心者,火也;


腎者,水也。


水火既濟。


心氣通於舌,舌非竅者,其通于竅者,寄在於耳。


故肝氣通於目,目和則能視五色矣。


《素問》曰:諸脈者,皆屬於目。


《九卷》曰:心藏脈,脈舍神。


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能聞五音矣。


《素問》曰:腎在竅為耳。


然則腎氣上通於耳,下通於陰也。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六府不和,則留結為癰。


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合;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邪在臟,則陰脈不和;


陰脈不和,則血留之;


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自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3:34 | 只看該作者

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黃帝問曰:人俱受氣於天,其有獨盡天壽者,不免於病者,何也?


岐伯對曰:五臟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府亦有大小,長短,厚薄,結直,緩急者。


凡此二十五變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也。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於憂;


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


心高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


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臟安守固;


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安,少飲,不病喘,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痺逆氣;


肺高則上氣喘息咳逆;


肺下則逼賁迫肝,善脇下痛;


肺堅則不咳逆上氣;


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於熱,喘息鼻衄;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


肺偏傾則病胸偏痛。


肝小則安,無脇下之病;


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善膈中,且脇下痛;


肝高則上支賁加脇下急,為息賁;


肝下則逼胃,脇下空,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臟安難傷;


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


肝偏傾則脇下偏痛。


脾小則安,難傷於邪;


脾大則善湊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引季脇而痛;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臟外易受邪;


脾堅則臟安難傷;


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


脾偏傾善滿善脹。


腎小則安難傷;


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於邪;


腎高則善病背膂痛,不可以俯仰;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俯仰,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


腎偏傾則善腰尻痛。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


曰:赤色小理者心小;


粗理者心大。


無骭者心高;


骭小短舉者心下。


骭長者心堅;


骭弱小以薄者心脆。


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骭向一方者心偏傾。


白色小理者肺小;


粗理者肺大。


巨肩大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張脇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堅;


肩背薄者肺脆。


好肩膺者肺端正;


膺偏竦者肺偏傾。


青色小理者肝小;


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骹者肝高;


含脇兔骹者肝下。


胸脇好者肝堅;


脇骨弱者肝脆。


膺脇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脇骨偏舉者肝偏傾。


黃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


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


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舉者脾偏傾。


黑色小理者腎小;


粗理者腎大。


耳高者腎高;


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


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


耳偏高者腎偏傾。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曰: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愓之志,猶弗能感也,大寒甚熱弗能傷也;


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愓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


曰:五臟六腑,邪之合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


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臟皆堅者,無病。


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


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可為人平,反複言語也。


曰:願聞六腑之應。


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


《素問》曰: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下章言腎之應毫毛,於義為錯。


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也。


《素問》曰: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其義相順。


肝合膽。


膽者,筋其應也。


《素問》曰: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其義相順。


脾合胃。


胃者,肉其應也。


《素問》曰: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其義相順。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


《九卷》又曰:腎合骨。


《素問》曰:腎之合,骨也;


其榮發也;


其主脾也。


其義相同。


曰:應之奈何?


曰:肺應皮。


皮厚者大腸厚;


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


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


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


肉麼者胃薄。


肉小而麼者胃不堅;


肉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


肉無小裹絫者胃急;


肉多小裹絫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


肝應爪。


爪厚色黃者膽厚;


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腎應骨。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


曰:薄厚美惡,皆有其形,願聞其所病。


曰:各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3:59 | 只看該作者

十二原第六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者,出於四關。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之氣味者也。


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


其原出於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


其原出於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


其原出於太沖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


其原出於太溪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


其原出於太白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胦一。


凡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也。


脹取三陽,餐泄取三陰。


今夫五臟之有病,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4:17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水第七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受水而行之;


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


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


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岐伯對曰: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中,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定數。


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也。


此人之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審察之也。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手厥陰,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絡。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而水道出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4:35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水第七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陽,此一州之陰陽也。


此人所以與天地相參也。


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之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


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而血多,氣盛熱壯。


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


足陽明多血多氣,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陽少血多氣,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陽多血多氣,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陰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也疾,其刺深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之大小,可以為度量乎?


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


若失度人之痟瘦而形肉脫者,焉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5:42 | 只看該作者

四海第八


人有四海。


十二經水者,皆注於海。


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


胃者為水穀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至三里。


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上下廉。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腧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腦者為髓之海,其腧上在其蓋,下在風府。


凡此四海者,得順者生,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曰: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悗,急息面赤;


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


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滿;


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胻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曰:調之奈何?


曰:審守其腧,而論其虛實,無犯其害。


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6:08 | 只看該作者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


黃帝問曰:五十營奈何?


岐伯對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有奇。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已終矣。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


不應數者,謂之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


曰:衛氣之行,出入之會何如?


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昴為緯,張虛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


陽主晝,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亦二十五周,周於五臟。


是故平旦陰氣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行於頭,循於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端。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別者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手陽明入大指次指之間,入掌中。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


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


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會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臟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以奇分不盡故也。


曰:衛氣之在身也,上下往來無已,其候氣而刺之奈何?


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


然後常以平旦為紀,夜盡為始。


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


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


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陽分而刺之;


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陰分而刺之。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


失時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


此少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


從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


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常以日加之於宿上也,則知人氣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宿,人氣在三陽與陰分,常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盡矣。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6:29 | 只看該作者

營氣第十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氣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太陰出,循臂內上廉;


注手陽明上行至面;


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


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


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


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


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脇;


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


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6:52 | 只看該作者

營衛三焦第十一


黃帝問曰:人焉受氣?


陰陽焉會?


何氣為營?


何氣為衛?


營安從生?


衛安從會?


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岐伯對曰:人氣行於穀。


穀入於胃,氣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故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陽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名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曰:老人不夜瞑,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


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利,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減,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薄,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得瞑。


曰:願聞營衛之所行,何道從始?


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隔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


常與營俱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


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日漏泄。


中焦亦並於胃口,出上焦之後。


此所以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


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也。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也。


下焦者,別於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為下焦,滲而俱下,滲泄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


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也。


故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7:14 | 只看該作者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人氣之清濁者,何也?


岐伯對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


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


清而濁者,下行於胃。


清者上行,濁者下行。


清濁相乾,名曰亂氣。


曰: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


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


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曰:諸陽皆濁,可陽獨甚?


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


手太陽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


其濁者,下行諸經。


故諸陽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曰:治之奈何?


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


刺陽者,淺而疾取之;


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


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曰: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痠,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脈脫者,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曰:六氣貴賤何如?


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7:32 | 只看該作者

津液五別第十三


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


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厚,則為汗;


悲哀氣並,則為泣;


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


不知其何由生?


岐伯對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矣,腸胃充郭故胃緩,緩則氣逆,故唾出矣。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脊痛而胻痠。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4 12:47:50 | 只看該作者

奇邪血絡第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奇邪而不在經者,何也?


岐伯對曰:血絡是也。


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出黑濁者,何也?


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針而腫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


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


血出多而不動搖者,何也?


願聞其故。


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陽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陽氣積蓄久留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和合於血,故血出而汁別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也;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悶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氣脫,故煩悶;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而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皆有餘,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曰:相之奈何?


曰:血脈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


刺而瀉之萬全,故無失數,失數而返,各如其度。


曰:針入肉著,何也?


曰:熱氣因於針則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2:5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