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247|回復: 13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科精要】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9 16:5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女科精要
 

書名 女科精要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5%B3%E7%A7%91%E7%B2%BE%E8%A6%8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7:30:4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一●月經門諸論      


人身之病四百有四,婦人之證與男子無殊,其所異者,惟月經、孕育、胎前產後、崩淋、帶下、乳癰、陰瘡諸病,為閨房隱曲。


孫真人所謂,婦人之病,治療倍難於男子者此也。


《經》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滲灌諸陽,下入於足,為十二經絡之海。


其出入皆少陰經以行,故為血海。


然衝、任、督三者,一源而三歧也。


沖自少腹後臍兩旁而上行,循腹以任於前,為陰脈之總。


任督脈起自少腹循背,以督於後,為陽脈之都綱。


沖為血海,諸經朝分,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


營運者,無積而不滿動也。


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


不滿者以時而溢謂之信,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一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


衝、任二脈,奇經八脈之二也。


《經》云:沖為血海,作主胞胎,一脈也。


通於任而下,既行而空,至七日後而漸滿,如月之盈虧相似,當知血海之有餘,以十二經皆然,非特血海之滿也。


故始得以行耳。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故曰:陰脈之海。


任者,妊也。


此人生養之始,故曰:任脈,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顛,循額至鼻,柱督之為言都也,是為陽脈之大綱也。


故云:陽脈之海,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太衝屬陽明,為血之海,故穀氣盛則血海滿,而月事以時下也。


婦人月水,本於四經,二者衝任,二者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


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


二者相資,故令有子,小腸經屬腑主表為陽,少陰經為藏,主裡屬陰,此二經在上為乳汁,在下為月水。


(惟鳥獸無天癸而成胎,蓋鳥獸惟知飲食交媾,故運精血往來,獨聚於尾閭也。)


《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天謂天真之氣,癸為壬癸之水。


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女子陰類,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氣降,故曰天癸。


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盈則虧,不失其期,故曰月信。


然名天癸者,以比陰精也。


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畜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


王冰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


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稱,若以女子之血為天癸,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


男女交媾之時各有精,而行經之際,方有其血,未聞交媾時可以血言也。


但女子之精二七而至,其月事亦與此時同候也。


男子為陽,陽中有陰,陰中之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有陽,陽中之數七,故一七而陰精升,二七而陰血溢,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東垣謂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


苟或七情內傷,六淫內侵,飲食失節,起居不時,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月經不調矣。


夫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甘溫之藥,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血者水穀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洒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


凡經行之際,禁用苦寒之藥,飲食亦然,凡女子天癸未至之前為病,多從心脾,天癸既至之後,多從肝腎。


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穀氣入胃,其清純津液之氣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水,經水者陰水也。


陰必從陽,故其色赤,稟火之色也。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若男子媾精,陰陽和合而成孕,則其血皆移陰於胎矣,既產。


則胃中清純津液之氣,歸於肺,朝於脈,流入乳房,變白為乳,是稟肺金之色也。


若不自哺,則陽明之竅不通,胃中津液仍歸於脈,變赤而腹為月水矣。


夫男女各有精,凡房勞不節,皆能大傷精氣,故曰精枯殺人。


奈世人所論,獨重男子,不知書云。


女子嗜欲過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況產蓐帶下,三十六病,損氣傷血,挾症多端,故女人尤宜清心節欲,便是調經卻病之第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9:00:2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一●經病門諸論


凡女人稟賦旺,則十三歲即行,稟賦怯,則逾二七,常是稟賦贏弱,素多陰虛夜熱,十八九尚未至者,必因時滋補遲婚乃佳,倘陰氣未全,驟合男子,多成癆怯。


若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


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未至合男,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多則瀝枯虛人,產乳眾則枯血殺人。


其言經者,謂常候也。


若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行,皆由陰陽盛衰所致,陰氣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營運,《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若陽氣乘陰,經水沸騰,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別其陰陽,謂其氣血,使不相乘,以平為期也。


婦人月水不調,有因風冷乘虛客於胞中,有傷衝任之脈。


蓋衝任之脈起於胞中,將息順理則血氣調和,六淫不能為害。


若勞傷氣血,風冷乘之,脾胃一傷,飲食漸少,榮衛日衰,肌膚黃瘦,皆由衝任勞損。


故凡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成病相類。


婦人以血為海,每因憂思忿怒郁氣,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


憂思過度,則氣結而血亦結;


忿怒過度,則氣逆而血亦逆。


如不及期而來者,有火也,宜六味淡水,則火自平矣;


不及期而來多者,本方加海螵蛸、柴胡、白芍、五味子。


如半月或十日而來,且綿延不止,此屬氣虛,用補中湯;


如過期而來者,火衰也,為寒、為虛、為郁、為痰,方加艾葉、香附、半夏;


如遲而色淡,本方加桂,此其略也。


其間亦有不及期而無火者,有過期而有火者。


凡紫黑色者,多屬火旺之甚,亦有虛寒而紫黑者;


若淡白則無火明矣。


然更有挾痰而淡白者,有挾濕痰帶黃而混濁者,故當兼以脈之遲數,稟之強弱辨之。


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上應於月,月滿則虧,月虧則盈,其行有常,故名月經,為氣之配,隨氣而行,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滯則滯。


成塊者,氣之凝也;


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


行後作痛者,氣血虛也;


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


色淡者,虛而有水混之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甚也。


今人一見紫黑成塊作痛,率指為風冷乘之,用溫熱之劑,禍不旋踵。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


熱甚則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


《玉機》曰:寒則凝而不行。


既行而紫黑,故知非寒也。


且婦人性多忿郁,嗜欲倍加,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有,非熱而何,當以脈辨之而自見矣。


凡寒冷外邪初感,入經必痛,久則鬱而為熱。且血寒則凝,既行而雖紫黑,乃非寒也。


如傷寒而為病熱也明矣。


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痛極則熱,熱則流通,因寒濕生濁,故下如豆汁也。


宜治下焦,以辛散苦寒、血藥治之。


亦有血虛血澀者,以養血藥佐以順氣。


經行體痛者,蓋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暢,若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故經行身痛也。


或曰血海有餘者,時至而溢。


血海不足,有時至而周身之血亦傷,故欲行而身體先痛也。


至於經行後腹痛,尤屬氣血俱虛,宜八珍湯;


然亦有虛中有熱者,宜逍遙散;


亦有氣滯而經行未盡者,宜四物加木香。


有經後發熱倦怠,兩目如帛蔽不明者,蓋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此脾陰虧損,而五臟皆為失所不能歸明於目也,用補中湯、歸脾湯專主脾胃,調補氣血,目得血而自能視矣。


若誤以清涼明目為事,反致變生大病。


有婦人經行必先瀉二、三日,然後經下,診其脈皆濡弱者,此脾腎兩虛也。


蓋脾統血,經水將行,脾氣營運,血海不能滲濕固中矣。


腎主禁固,月事應時而下,癸元消耗於中,而失禁固之權矣,宜以歸脾加減,溫補脾腎為主。


若經去過多,白帶時下,日輕夜重,泄瀉無時者,此陽虛下墮也,


命曰脫陽,宜十全湯或補中湯主之。


婦人經閉不行者,有因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漸衰,以致經水斷絕者;


或因勞心過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府脈,是以月事不來者;


或因中消胃熱,善飢漸瘦,津液不生,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者;


有因冷客胞門,血寒凝泣而不下者;


有因軀肥脂滿,痰多占住血海地位,閉塞不行者;


有因或挾寒,或挾熱,而污血凝滯不行者;


有因食與濕痰填塞太陰,經閉作痛者。


寒熱虛實之迥然不同,總不能遁乎脈之遲數有力無力間也。


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調不通之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


不調之中,有趲前者,有退後者,則趲前為熱,退後為虛也。


不通之中,有血滯者,有血枯者,則血滯宜行,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有常時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則常時與經前作痛為血積,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之中,有常時發熱者,有經行發熱者,則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有熱也。


大抵多內因憂思忿怒,外因飲冷形寒。


蓋人之氣血周流,忽因憂思忿怒所觸,則郁結不行;


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之所由也。


調其氣而行其血,開其鬱而補其虛,涼其血而清其熱,氣行血行,氣止血止,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至於大病後經閉,系屬氣血兩虛,惟宜補脾養血,元氣充復自然經通,此不治而治也。


婦人以血為主,經行與產後一般最宜謹慎。


其實若有瘀血一點未淨,或被內寒濕熱暑邪,或內傷生冷,或浣濯入冷;


或誤食酸鹹,七情郁結凝積於中,名曰血滯。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熱,以致火動,則邪氣盛而津液衰,名曰血枯。


若經後被驚,則血氣錯亂妄行,逆於上則從口鼻出,逆於身則血水相搏變為水腫。


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肋、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 血風瘡癢等病。


加之經血滲漏,遂成竅血生瘡,淋瀝不斷,濕熱相搏為崩帶。


血結於內變 瘕。


凡此變證百出,不過血滯與血枯而已,重則經閉不通,致成癆瘵。


故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於山岳,是以治女人諸病,必先問經也。


血枯血隔皆經閉不通之候,然枯之與隔,有如水炭。


枯者竭也,血虛極矣;


隔者,隔阻也,血本不虛,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也。


隔者,病發於暫,其症或痛或實,通之則行而愈。


若枯者,其來有漸,衝任內竭,其證無形。


夫既枯矣,大宜補養陰氣,未至枯竭者,氣血或可漸充,如用通經峻削,枯者愈枯,斃可立待。


血滯經閉宜破者,原因飲食毒熱,或暴怒凝瘀積痰,直須大黃、乾漆之類推陳致新,俾舊血消而新血生也。


若氣旺血枯,起於勞役憂思,自宜溫和滋補。或兼有痰火濕熱,尤宜清之涼之,每以肉桂為佐者。


熱則血行也,但不可純用峻藥以虧陰道,惟宜補益榮衛,調和飲食,自然血氣流通。


苟不以根本為事,惟圖峻藥攻之,是求千金於乞丐矣。


有婦人生女子,年十五來診,言十四時經水自下,今經反斷,何也。


緣婦人年十四時亦經水下,反以斷,此為避年,後當自下。


此天一之源而來,積則一月而滿,滿則溢,似血而實非血也。


然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而為其用者。


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是以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所以滋水更當養火。


甚則干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由水虛之甚,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滿則自能流行而溢,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也。


凡治病婦,當先問娠,不可倉卒。


蓋既有病,則娠脈不能易辨,故凡看婦人病脈,不可純用破氣行血之藥,恐有娠在疑似間也。


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


十四以上陰氣浮溢,百想經心,內傷五臟,月水去留前後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斷絕其中,傷墮不可具論,嗜欲過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愛憎嫉妒,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


至於尼姑寡婦獨陰無陽,悒鬱而傷心脾,尤非草木易於奏功也。


有因先病而後經不調者,有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


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


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


尺脈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


寸關如故,尺脈絕不至者,月水不利,當患少腹痛。


肝脈沉,月水不利,主腰腹痛。


交加地黃丸


治經水不調、血塊氣痞、肚腹疼痛。


生 (一斤) 老生薑(一斤) 玄胡索 當歸 白芍 川芎(各二兩) 沒藥 木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人參(各一兩五錢) 香附(半斤)


上將地黃、生薑各搗汁,以生薑汁浸地黃渣,地黃汁浸生薑渣,各以汁盡為度。次將余藥為末,共作一處,日干同為末,醋糊丸,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薑湯下。


活血散


治衝任經虛,經事不調,不拘多少前後並治。


白芍藥 玄胡索 當歸 川芎(各四兩) 肉桂(去皮一兩)


每服四錢,水煎食後熱服。


四制醋附丸


治婦人女子經候不調。


香附子(去毛一斤,作四分,一分好酒浸七日,一分小便浸七日,一分鹽水浸七日,一分米醋浸七日)


穀焙乾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送下,肥人依方服,瘦人加澤蘭葉、赤茯苓各二兩。


按:香附子血中元氣藥也,婦人假血為本,以氣為用,今用香附子開鬱行氣,氣行而血亦行矣,但氣調而血枯、血燥者用之,非徒無益也。


當歸地黃丸


治婦人血氣不和,月事不勻,腰腿疼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 (各五錢) 牡丹皮 玄胡索(各二錢五分) 人參 黃 (各一錢二分半)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湯下。


通經丸


治婦人室女經候不通,臍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去汗) 蓬朮(炒去煙) 青皮(去白) 乾漆(炒去煙) 當歸 乾薑(炒) 大黃(炒) 桃仁(炒)


紅花 桂心(各等分)


為末,將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藥,一半成劑,臼中柞之,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五十丸,醋湯溫酒空心下。


通經散


治室女月水不通。


雄鼠屎一兩燒存性,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一錢神效。


血竭膏


治干血氣。


錦紋大黃(酒浸晒乾四兩)為末,一升熬成膏,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熱酒化開,待溫臨臥服,大便一二行,紅脈自下,此藥調經水之仙藥也。


玄胡索湯


治婦人室女七情所感,血氣相並,心腹疼痛,或連腰脅,甚作搐搦,一切血氣經候不調。


玄胡索 赤芍藥 片子薑黃 官桂(不見人) 當歸(去蘆) 蒲黃(各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木香(不見火) 乳香 沒藥(各三錢)


每服四錢,薑水煎服。如吐逆,加半夏、橘紅(各五錢)


蠲痛散


治婦人血氣刺痛。


荔枝核(燒存性五錢) 香附(炒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失笑散


治小腸氣痛,婦人血氣痛欲死者。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用醋一合熬藥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熱服。


小柴胡湯


治婦人傷風七八日,積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


柴胡(八錢) 半夏(二錢) 人參 甘草 黃芩 生地(各三錢) 麥冬(二錢)


每服八錢,薑棗,水煎服。


治女人干血勞方


用陳麥曲(四兩,火 存性)


為末,每服一兩,沖黃酒下,出臭汗為驗,忌面食二十一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9:13:42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一●崩漏門諸論

 

《經》曰: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又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然有得之悲哀者,七情傷心之崩也;


有得之勞力者,內傷勞倦之崩也。


崩者,經血卒然大至,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如山之崩,勢不可遏之謂也。


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不敢止截。


殊不知血因經絡之氣而流行,故能色鮮而不滯,若一出經絡既失陽和,復無氣運,猶天寒風靜,水即為冰,停在腹中,便為瘀血。


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


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


芎歸東加薑、附止其血而痛自止去。


以色黑為瘀血,而盡去之,則經絡中之乘虛而走者,何時而生耶。


必氣脫人亡而後已。


甚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則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以歸隧道。


治宜二陳之類,先服後吐之,既開胸膈之痰涎,復散鬱滯之濁氣,則氣升濁降,血歸隧道而不崩矣。


衝任為經脈之海,凡血氣調適,則外循經絡,內榮臟腑,經下依時。


若勞傷過極,衝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乃為崩中暴下。


治當大補氣血,升舉脾胃之氣,微加鎮墜心火,補陰瀉陽而崩自止。


若過涼劑投服,則加遏陽氣於氣海,經血愈難寧靜。


古人多用燒乾薑灰,或燒桂心灰,方書用治寒崩,非治寒也,取其散結從治法耳。


然更當分陰陽而治。


夫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


陽不定則降者勝,血出下竅,故血隨陽氣而升降。


陽氣者,風也,風能上升,然必須東方之溫風,始能升生長養也。


婦人血崩,來如潮涌,明是熱勢妄行,然豈可用寒治。


寒則血凝泣,而熱鬱於中宮益深矣,治宜清補兼為升提,血自循經,經自攝血,故宜不可驟止也,宜地黃、阿膠、芍藥、麥冬、桑耳灰、木耳灰之類。久則亦多虛寒,而宜溫補脾腎者,當以脈侯之。


然血症多兼用黑藥者,以血者火之色也,黑者水之象也,血挾火勢,令水化制之,故黑能勝紅也。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


蓋尺脈既虛,陰血已損,寸脈搏擊,虛火愈熾,火迫妄行而為之。


崩皆從胞絡中出也,血久下行,已為熟經,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皆從此滲漏矣。


然胞絡下系於腎,上通於心,故此症實關心腎二經,宜有陰虛陽搏之脈也。


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


若不先服引血歸經,則止血藏於何所,勢必益增泛濫無拘矣。


尤宜清心絕欲,則心得拱默之德,腎得閉藏之司,肝無妄泄之害矣。


崩者,倏忽暴下也;


漏者,淋瀝不斷也。


總由勞役過度而傷中,喜怒不節而傷肝,脾虛不能統血,肝傷不能藏血,而為崩中漏下。


或悲思憂恐太甚,陽氣內動,真陰愈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迫血而崩,故宜養血安神為主,若因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者,宜調理養血為主;


或大小新產,遽觸房事;


或經水未絕,欲熾而傷血海,皆致崩漏,並宜調氣養血,於肝心脾腎則臟求之。


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倦傷脾,或心氣不足。


夫脾為至陰,滋榮周身者也;


心主血脈,實腎貫脾者也。


二者受病,病皆在脈。


脈者,血之府也;


心者,脈之神也;


心不主令,包絡代之。


心系者,胞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生孕。


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當除濕去熱,用升陽除濕湯,即提陽氣之下陷,復假風藥以勝其濕熱之勢也。


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必須以黃 、人參、甘草、當歸之類補之;


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因虛不能收攝者,當益脾胃,補氣血,兼升兼止;


因於熱者,兼以清心涼血之藥。


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一甚,則經血暴下如風動水搖,火燃水沸也。


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還其舊。


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


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則孤立之陽無以立。


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本末勿遺,前後罔紊,方可以言治。


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而按之微弱。


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而崩減,日服八味丸而愈。


又有久患崩者,服四物涼血劑,或作或止。


有主降火為治,則更加腹痛、手足俱冷。


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次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而崩愈。


崩且水瀉,是前後二陰之氣下脫也,參苓 朮佐升柴,大升大補為佳。


如病患自覺寒冷如水,時欲喜暖所,下污水色如屋漏,或多白帶,脈雖洪緊而無力,或沉伏者,此屬濁氣鬱滯衝任所致,宜以升散開結平肝為要,必兼辛散,平以辛涼,其純熱純寒之藥俱不可用。


炒黃柏、蒼朮、香附、撫芎、半夏、青陳皮、白芷、柴胡、肉桂、炮薑之類最宜。


凡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


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五臟皆虛,五色隨崩俱下。


一臟虛,隨臟見色者:下色白如涕,肺臟之虛冷也;


色青如藍,肝臟之虛冷也;


色黃如爛瓜,脾臟之虛冷也;


色赤如絳,心臟之虛冷也;


色黑如肝血,腎臟之虛冷也。


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


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也,宜十全湯倍參朮多服;


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


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斂之。


然崩為急症,漏為緩症;


崩必大怒傷肝,沖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也;


漏則房勞過度,傷損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時漏泄;


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補氣養血;


或兼制火也。


崩漏不止之症,先因心火亢甚,於是血脈泛溢,以致肝實而不能納血,出納之用遂廢。


《經》曰:子能令母實。是以肝腎之相火,上挾心火之勢,從而相扇,至令月水錯經妄行,無時泛溢。


若不早治,變為血枯發熱癆怯矣。


《經》云:陽絡傷,血外溢;


陰絡傷,血內溢。


又云脾統血、肝藏血。


故崩漏為患,因脾胃虛損,不能統血營運。


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流。


或因肝經有風,血乘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沸騰。


或因脾經鬱熱,血不歸經。


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滲漏。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四君子加芎歸。


脾胃虛陷者,補中東加白芍。


肝經血熱者,四物東加柴胡、山梔。


肝經風熱者,加味逍遙散。


若怒動肝火,亦用前藥。


脾經鬱火者,歸脾東加山梔、柴胡、丹皮。


悲傷胞絡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梔。


初起多從熱,久則又當從寒。


然陽強陰弱者,崩愈久而陰愈虛愈熱,乃陰虛之假熱,不可用寒涼正治也。


朱丹溪、東垣云:凡下血證,須四君子收功。


又曰:氣虛血虛,皆以四物加參 。


因勞力者,參加升麻。


若大去血後,毋以脈診,急用獨參湯救之。


其發熱、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真陽不能內藏,真陰不能內守,假熱之脈也,尤宜人參。


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察其中有胃氣,受補則可救。


設遇寒涼,復傷脾胃生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蓋諸血症皆以胃藥收功,蓋脾能統血,而脾胃又為生化之源也。


至於先貴後賤,名曰脫勢;


始富後貧,命曰脫營。


由心氣不足,其火內燔血脈之中,經候不調,形體容顏似不病者,此心病不影於胗,至於飲食不節,則病矣。


凡此宜勸解,以慰其心,再以大補氣血,調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補陰瀉陽,而經自調矣。


《脈訣》曰:崩漏下血,脈遲小虛滑者,生疾急;大實緊數者,死;


尺寸虛者,漏血;


脈浮者,死,不治。


膠艾湯


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漓不斷,及妊娠調攝失宜,治氣不安,或因損動漏血傷胎。


阿膠(炒) 芎 甘草(炙,各二兩) 艾葉(炒,一兩) 當歸(二兩) 熟地黃 白芍藥(各四兩)


每服五錢,水一鐘,酒半鐘煎服。


柏子仁湯


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鹿茸(火去毛,酒蒸烙) 香附子(炒去毛) 柏子仁(炒。各二兩) 芎 茯神(去木) 當歸 小草(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川續斷(一兩) 阿膠(二兩,炒成珠)


每服四錢,酒一鐘,薑五片煎七分,空心溫服。


一方


治月水不止,用阿膠炒枯為末,好酒空心調服四錢,或白湯亦可。


烏雞丸


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白毛烏骨公雞(一雙,重二斤半許,閉死,去毛,腸淨) 艾(四兩) 青蒿(四兩 碎),納一半在雞腹,用酒壇一個納雞並余艾蒿在內,用童便和水灌,令沒雞二寸許,煮絕干,取出去骨,余俱搗爛如薄餅狀,焙乾,研為細末。


南香附(去毛淨一斤,分作四分,米泔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酒浸一分,春秋一夏一冬四日取出,晒乾) 熟地黃(四兩焙乾) 當歸(酒浸洗炒) 白芍藥(酒炒) 鱉甲(醋浸炙黃色) 人參(焙) 生地黃(懷慶者勿犯鐵器) 白朮(炒) 黃 (蜜炙) 川牛膝(酒炒) 牡丹皮(酒炒) 柴胡(蜜酒炒) 知母(酒炒) 貝母(薑汁拌炒。各二兩) 地骨皮 乾薑(炒黃) 玄胡索 黃連(酒浸炒。各一兩) 秦艽(一兩五錢,蜜酒持炒) 川芎 白茯苓(各二兩五錢)


上同香附子共為細末,和雞末,溫酒或米飲下,忌煎炒辛辣之物及莧菜。


芩心丸


治婦人四十九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衍或過多不止。


黃芩
(新枝條者二兩,以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日三服。


十灰丸


治崩中下血不止。


黃絹灰 馬尾灰 藕節灰 艾葉灰 赤松皮灰 蒲黃灰 蓮蓬灰 油發灰 棕櫚灰 綿灰(各等分)


為末,醋煮糯米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米飲下。


備金散


治婦人血崩不止。


香附子(四兩炒) 當歸(一兩二錢) 五靈脂(一兩)


為末,每服五錢,空心淡醋湯調下,立效。丹溪云:崩過多者,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五靈脂能行能止。


蓮蓬散


治經血不止。


蓮蓬燒灰存性為末。


白湯調服二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9:21:0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一●帶下門諸論


《經》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狀。


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陰中綿綿下也,本出於帶脈。


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腰臍間回身一周如束帶焉。


八脈俱屬腎經,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


治法但以補腎為主,白者多,赤者少。


若脾虛者,六君子加升麻;


氣虛者,補中湯;


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


帶下,任脈之病也。


《經》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順循面。


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上,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淋漓,故曰帶。


男子遺精白濁,女子赤下白淫,皆因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其榮衛,或素有濕熱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無光,腰腿酸痛,精神短少。


世徒知下焦之虛寒,不知中焦之濕熱,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陽火,陽火既盛,陰血漸爍,譬如豬膏烹之則融,冷則凝。


中焦濕熱,淫氣不清,則為白帶。


所以火升水降則上熱下寒,下焦虛冷,凝結濁物。


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得獨言虛寒乎。


法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再為溫補下元,使水升火降而帶自除。


故丹溪曰:氣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下流滲入膀胱,宜用升舉。


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者亦屬熱痰,宜用星、半、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


婦人多憂思鬱怒,損傷心脾,肝火時發,血不歸經,所以多患赤白帶也。


白帶多是脾虛,蓋肝氣鬱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矣,皆由風木鬱於地中使然耳。


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元,以補中益氣東加棗仁、茯苓、山藥、黃柏、蒼朮、麥冬之類,濃煎,不時飲之,再用六味地黃加牡蠣粉、海螵蛸、杜仲、牛膝,蜜丸如豆,空心吞下五六錢。


白帶本屬氣虛,補氣健脾兼以升舉,若如濃泔而臭穢特甚者,濕熱甚也,宜蒼朮、白朮、黃柏、茯苓、椿樹皮之類,佐以升提。


若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面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


陰虛有火,宜八味丸中加五味子、菟絲子、車前、黃柏。


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水枯。


蓋言崩久氣血虛脫,雖有寒熱之分,俱是氣血流淫為病,總歸屬於虛處也。


婦女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於腎火。


如龍雷之攪而不澄清也,屬足少陰、足太陰,治當清補為主。


如有滑白稠黏者,謂之帶下,屬心包手厥陰少陽,即如男子自遺之精,甚如砂石之淋。


源乎心包,系乎脊,絡於帶脈,通於任脈,下抵涌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


時人泥於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蠣、龍骨、地榆、膠艾之類治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殊不知根本損傷,以致腐敗,而來澀彼塞滯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滯,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郁。


惟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十六味保元湯治赤白帶下。


骨碎、貫眾去毛三錢,杜仲、小茴香鹽酒炒一錢五分,人參二錢,黃 一錢,巴戟二錢,當歸一錢,石斛七分,升麻七分,山藥一錢,生草六分,獨活一錢,茯苓七分,蓮子一錢,黃柏八分,圓肉三枚。


六龍固本丸,山藥四兩,巴戟肉四兩,山奈四兩,川楝子二兩,小茴香一兩,補骨脂二兩,青鹽三錢,人參二兩,蓮肉二兩,黃 二兩,川芎一兩,木瓜一兩。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重也。


婦人赤白帶下之症,多是怒氣傷肝,肝鬱乘脾,則脾受傷而有濕,濕而生熱,熱則流通,所以滑濁之物滲入膀胱而出也。


古人作濕寒,而用辛溫治之者非,丹溪作濕熱,而用苦寒之藥,是正治之法也,用辛溫之藥是從治之法也。


蓋濕熱怫鬱於內,肚腹疼痛,赤白帶下,非辛溫之藥從治,而能開散之乎。


若在濕熱尚未怫鬱,但只赤白帶下而無腹痛之症者,不若暫用苦寒之藥治之為當也。


一方


治婦人有孕白帶。


黃芩(炒) 蒼朮(各三錢) 黃連(炒) 白芷(各二錢) 白芍(二錢五分) 椿根皮(炒) 黃柏(炒,各一錢五分) 山茱萸(二錢五分)


為末糊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白帶神方


用牡蠣(青色無沙眼者為雄者佳) 炭火 紅,在地上冷定再 ,如法七次,研制空心,用腐漿調下二錢,一二服便愈。


一方


治赤白帶濕勝而下者。


滑石(炒) 蒼朮(鹽炒) 白芍(各一兩)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地榆(五錢) 乾薑(炮,二錢) 椿根皮(炒,一兩)


為末粥丸,空心米飲下百方。


當歸煎


治赤白帶下,腹內疼痛,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去蘆酒浸) 赤芍藥 牡蠣(火 取粉) 熟地(酒浸,蒸焙) 白芍藥 續斷(酒浸) 阿膠(各一兩)地榆(五錢)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威喜丸


治白帶、白淫、白濁,便如米泔。


黃蠟(四兩) 白茯苓(去皮切塊四兩,用豬苓一兩同煮三十余沸,取出日晒,不用豬苓)


以茯苓末,熔黃蠟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津液咽下,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只吃糠醋。


大效拱辰丸


治婦人血海虛冷,白帶時下,臍腹刺痛,久服令人延年,精神充實,子嗣多育。


琥珀(二錢) 當歸(二兩) 沉香(五錢) 木香(不見火,三錢) 官桂(不見火,五錢) 人參 黃 鹿茸(酥炙) 酸棗仁 鹿角霜 延胡索 柏子仁(各一兩) 乳香 沒藥 乾薑(各五錢)


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空心溫酒化下。


人參黃 散


治久患白帶,瘦細無力,腰腹腿痛,飲食無味,面黃浮腫、小水淋漓,氣虛血少。


當歸身 茯苓(各一錢) 芍藥(炒) 真地骨皮 白朮(八分) 川芎 人參(各八分) 車前子(五分) 黃(一錢) 炙甘草(五分) 熟地(一錢五分) 鹿角膠(如氣虛者入五茶匙)


水一鐘,棗二枚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20:16:0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一●女科雜症門


熱入血室


《金匱》曰: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也。


此言發熱病之初也。


經水適來,邪盛而經氣亦盛,寒邪傷榮,故邪與血搏,血屬陰主夜,故晝則雖熱而明了,暮則入陰分,邪挾陰氣而為譫語,如見鬼狀者,譫之甚也。


此為熱入血室。


然血室雖在內,而表邪實未嘗犯胃及上二焦,故治法亦惟和表邪,兼清血室之熱足矣。


誤以為客邪入內攻之,則伐及無辜,導邪入內矣。


故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也。


然沖為血海,即是血室,衝脈得熱則逼血下行,男子亦有之,不獨婦人也。


血分水分


《金匱》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


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為難治。


先病水,後斷經,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蓋去水,後斷經,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蓋去水,其經自下也。


《聖濟》曰:血分者,經水通之際,因寒熱傷其衝任,氣壅不行,播在皮膚,邪氣相搏,經血分而為水,發為浮腫,故曰血分,久不治積成水腫,即難治。


水分者,以水氣上溢皮膚,散於四肢,發為浮腫,蓋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病水而經乃斷矣。


《證治》又曰:經事不通,血入四肢,化為水,遂成腫滿,非獨產後為然,名曰血分,誤作水治,其害不小,宜調經散,蓋氣者,水之母,血者,氣所化,非氣無法以生血,非血無以養氣。


若經水不通,則血病氣亦病,豈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


血不通而化水者,乃是氣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觀桃仁丸可見矣。


炙臠梅核


《金匱》曰:婦人咽中,有如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炙臠干肉也。咽中貼貼,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病不因腸胃,故不礙飲食;


二便不因表邪,故無骨痛寒熱,乃氣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得水濕之氣,凝結難移,男子亦間有之。


藥用半夏厚朴湯,乃二陳去陳皮、甘草,加厚朴、紫蘇、生薑也。


專治婦人七情之氣,鬱滯不散,結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惡上,並可取效。


蓋半夏降逆,厚朴散結,生薑、茯苓宜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入陰和血,則氣與血和,即不復上浮也。


瘕癖


者,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拳,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


癖者,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 。


癖者,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


疝者,痛也。


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推移乃動也。


若傷食成塊堅而不移,名曰食 。


瘀血成塊,堅牢不移,名曰血 。


積在腸胃之間與臟氣結搏堅牢,雖推之不移,名曰 ,言其病形可征驗也。氣壅塞而為痞,言其氣痞塞不宣暢也。


大抵推之不動為 ,推之動為瘕也。


至疝與 癖則與痛俱,痛即現,不痛即隱,在臍左右為 ,在兩肋間為癖,在小腹牽引腰脅為疝,總因婦人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痰血飲食,結聚成塊,與臟氣相持,日漸生長,牢固不安,得冷則發,大痛欲死,然有異於丈夫者,非因產後血虛受寒,或因經來取冷過度,不獨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


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微細者危。


善治者,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


若形氣充實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病重則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


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不惟不勝治。


終亦不可治也。


乳症


婦人之乳,男子之腎,皆性命之根也。


人之氣血周行無間,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出於云門穴,穴在乳上,丑時歸於足厥陰肝經,入於期門穴,穴在乳下。


出於上,入於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於其間也。


其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於乳。又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婦人不知調養,有傷衝任,且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熱甚,或為風邪所容,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乳核,漸至皮膚 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


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 腫色赤,不治則血不流通,氣為壅滯,而與乳內津液相搏,瘍化為膿。


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熱 痛,即發表散邪,疏風清胃,速下乳汁,導其壅塞,則病可愈。


若不散而不易成膿,宜用托裡;


若潰後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


若膿出反痛,惡寒發熱,宜調榮衛;


若晡熱 腫作痛,宜補陰血;


若食少作嘔,宜補胃氣。


切戒清涼解毒,反傷脾胃也。


乳癰者,俗呼曰吹乳。


吹者,風也。


風熱結汨於乳房之間,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


凡忽然壅腫結核色赤,數日之外, 痛脹潰,稠膿涌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滯,名曰乳癰,為易治。


治法: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草節解毒而行污濁之血,荊防散風而兼助藥達表,栝蔞,沒藥、青桔葉、角刺、金銀花、土貝母、當歸及酒佐之,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


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壯於痛處最效。切忌刀針傷筋潰脈,為害不小。


有因婦人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吹入乳房,凝滯不散,遂生結核。


若初起時忍痛揉軟,吮去乳汁,即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癰腫。


亦有因小兒斷乳後,不能回化,或婦人乳多,嬰孩少飲積滯凝結,又或經候不調,逆行失道。


又有邪氣內郁,結成癰腫。


初發時,切勿用涼藥,蓋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結實腫,乳性清寒,又加涼藥,則陰爛宜也。


惟涼藥用之,既破之後則佳。


如初發時宜用南星、薑汁敷之,可以內消,更加草烏一味,能破惡血逐塊,遇冷則消,遇熱則潰。


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


內則用栝蔞仁、十宣散、通氣散間服之。


然年四十以下者,治之多瘥,以氣血旺故也。


五十以上者,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絕也,不治自能終其天年。


若欲加治,惟調補氣血為主。


婦人有憂怒抑郁,朝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鬱滯與痰結成隱核,不赤不痛,積之漸大,數年而發,內潰深爛,名曰乳岩,以其瘡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


此乃七情所傷,肝經氣血枯槁之證。


治法: 痛寒熱初起,即發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補養氣血之藥,如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之類,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滯,參、歸、芍補氣血,烏藥、木通疏積利壅,柴、防、蘇葉表散,白芷除膿通榮衛,官桂行血和脈。


輕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延年。


若以清涼行氣破血,是速其亡也。


前陰諸症


前陰所過之脈有二:一曰肝,二曰督脈。


《經》曰:足厥陰之脈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


是肝脈所過也。


督脈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系廷孔循陰器,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相等。


是督脈所過也。


婦人陰腫者,有因胞絡虛損,風冷客之,與血氣相搏而腫者;


有因鬱怒傷損肝脾者;


有因房勞過度,濕熱下流者;


有欲勝而熱甚生蟲,以致腫癢並作者。


皆宜戒房室而速治之,否則邪氣漸盛,陰戶潰爛不收矣。


若氣血虛弱,補中湯舉而升之;


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滲而清之;


肝脾鬱怒,元氣下陷,濕熱壅滯,朝用歸脾東加升柴,解鬱結、補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生肝血,除熱去濕,至於陰癢陰瘡,多屬蟲蝕所為,始因濕熱,故生三蟲在腸胃間,因臟虛乃動。


其蟲侵蝕陰中精華,故時作癢,甚則癢痛不已,潰爛成瘡。


在室女、寡婦、尼姑多犯之。


因情想不遂,以致精血凝滯,釀成濕熱,久而不散,遂成三蟲,癢不可忍,深入臟腑即死,令人發熱惡寒,與癆相似。


亦有房室過傷,以致熱壅,腫癢內痛,外為便毒,莫不由欲事傷損肝腎,腎陰虧而肝火旺,木鬱思達,肝經鬱滯之火走空竅而下注為癢為蟲。


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內,外用蛇床子煎湯熏洗,專以桃仁研膏和雄黃末,雞肝,研餅納陰中,以制其蟲。


若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者,歸脾東加山梔、白朮、甘草、丹皮,若徒以濕熱為事,燥濕清熱,則氣血日衰,所害不止陰癢矣。


婦人陰冷,因勞傷子臟,風冷客之。若小便澀滯,小腹痞痛,龍膽瀉肝湯;


若小便澄清,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治以八味丸。


八味丸治血弱不能榮養臟腑,津液枯澀,寒客子臟陰冷者甚效。


陰挺下脫,牽引腰腹膨痛者,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犯非理房事,或因分娩用力所致,當以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郁結,氣虛下陷,補中湯;


若肝火濕熱,小便赤澀,龍肝湯。


有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便數,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


先以補中東加山梔、茯苓、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


外以生豬油和藜蘆末塗之而收。新室嫁孔痛,宜舒郁和血,四物加香附、紅花。


有交接出血者,此肝火太旺而疏泄過度,且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攝血也,宜補中及歸脾二湯,消息用之。


若六脈俱洪者,此腎陰虛而不能閉藏也,宜六味東加麥冬,五味主之。


《金匱》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即不能上升清道,復不能循經下走後陰,陰陽乖辟,如腸交之義是也。


甚或簌簌有聲,如後陰之失氣狀,宜補中東加五味子主之。


婦人 ,或肝經濕熱下注,或鬱怒傷損肝脾,其候兩脅小腹腫疼,或玉門 腫作痛,憎寒壯熱,小便澀滯,腹內急痛,或小腹痞悶上攻兩脅者,肝經濕熱鬱滯也,龍膽瀉肝湯。


玉門腫脹者,肝火血虛也,加味逍遙散。


若概投散血之攻毒之劑則誤矣。


足跟瘡腫瘡


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產經行,失於調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


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八珍湯。


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


寒熱內熱,佐以逍遙散。


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


凡發熱脯熱、內熱,自汗、盜汗等證,皆陰虛假熱也。


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


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若不求其屬,泛用寒涼,其為夭枉者多矣。


男子酒色過度者,多患此證。


婦人腳十指如熱油煎者,此由榮衛氣虛,濕毒之氣,流滯經絡,上攻心則心痛,下攻腳則腳痛,其腳指如焚,如腳氣之類,《經》云:熱厥是也。


婦人兩 生瘡,或胎產調理失宜,傷損脾胃,或憂思鬱怒,虧損肝脾,以致濕熱下注,外 屬足三陽,易治,內屬足三陰,難痊。


若初起發腫赤痛,屬濕熱毒所乘,人參敗毒散。


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屬脾虛濕熱下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萆 、金銀花之類。


若膿水淋瀝,體倦少食,內熱口乾,屬脾氣虛弱,補中東加茯苓、酒芍。


若午後發熱體倦,屬血虛,前東加川芎、熟地或六味丸。若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寒,十全湯、八味丸。


色赤屬熱毒易治,色黯屬虛寒難治。


血風瘡


婦人血風瘡,因肝脾二經風熱鬱火血燥所致,其外症身發疙瘩,癢痛不常,搔破成瘡,膿水淋漓。


內症月經無定,小便不調,夜熱盜汗,惡寒憎熱,倦怠懶食。


宜先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合四物,多加胡麻子,後以歸脾湯,加熟地去木香。


夢與鬼交


夢與鬼交者,因血氣虛衰,思想過度,神明耗損外邪乘虛而犯之,其狀時笑時泣,不欲見人,如有對忤者是也。


其脈遲伏,或如烏啄,或綿綿而來,不知度數,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總由七情虧損心血,神無所護而然,宜用安神定志等藥,正氣復而神自安,外以患人兩手拇指相並,用線扎緊,當合縫外,半肉半甲之間,名鬼哭穴,灼艾七壯,果是邪崇,病者,乞求免灸自去矣。


然人之五臟各有所藏,心神、肝魂、肺魂、脾意、腎精與志也。


若心之血虛,則神無所依,肝之血虛,則魂無所附,脈之氣虛,則魄無所歸,脾腎二臟虛,則意與離其體,夜夢鬼邪。


若有所見者,即我之魂魄也。


豈真有所謂鬼邪崇魅與之交感者哉!


立齋斷以七情虧損,心血神無所護而然,真得病情之至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22:42: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10 00:03 編輯

女科精要●卷二●嗣育門緒論


夫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氣,固流行遍滿,何至於我而獨斬耶!人之嗣續者,上接亙古之傳,下衍無疆之脈,顧不甚重,祖宗至令不知幾千百世,一旦至我而斬,孝子慈孫,可不HT 天祝壽地,猛心自咎。


了凡先生曰:愛者,生之本,忍則自絕其本矣。


《素問》云:道者,能卻老而全形,年皆百數,能有子也。


故從無絕嗣之聖賢。


何人不以好善樂道為本,再以事副之,則麟趾呈祥,寧有限哉!


婦人無子者,或經不勻,或血不足,或有疾病,或交不時,四者而已。


調其經而補其血,去其病而節其欲,無疾病而交有時,豈有不妊娠者乎。


然更有二,凡肥盛婦人,稟受甚濃,恣於酒食,不能有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燥濕痰,如星、半、蒼朮、台芎、香附、陳皮,或導痰湯之類;若是瘦怯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干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


如四物加黃芩、香附,養陰補血及六味地黃丸之類。


然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


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其子,堅壯強壽。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


天地者,形之大也。


陰陽者。


氣之大也。


惟形與氣,相資而立,未始偏廢,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天地陰陽之形氣寓焉。


語七八之數,七,少陽也。八,少陰也。


相感而流通,故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而精通,則陰陽交合而兆始也。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天地之道,陰陽和而後萬物育,夫婦之道,陰陽和而後男女生,苟父精母血不及而有孕者,未之有也。是故欲求子者,必先審婦之月經調否。經者,常也。每月應期而來,按期而止,無易常也。


期有不調者,或先或後,或一月兩至,或間月一至,有絕閉不通,有頻來不止,或先痛而後行者,或先行而後痛者,有黑色者,有紫色者,有淡色者,有白帶、白淫、白濁者,是皆血氣不調者也。


諸如此類,必按症用藥而調之。


及夫男子之病,亦在所當知也。有腎虛精滑,有精冷精清,或臨事不堅,堅則流而不射。


堅者,肝火強於外也。


不射者,真陽弱於中也。


有盜汗夢遺,有便濁淋澀,有腰憊不能轉搖,有好色以致陰虛,有勞熱者,有虛寒者,或陽虛而氣弱,或陰乏而精衰,是皆精氣不足者也,諸如此類,亦必按症施藥而補益之。


若婦之精脈既調,男之真精亦足,所謂陰陽和,氣血平,則百病不生,而有子且壽矣。


然既和之以陰陽,又宜按之以方法,訣曰:二十時中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空霍亂,霍亂之時枉費工,樹頭樹底覓殘紅,但解花開能結子,何愁丹桂不成叢?


此蓋以婦人月經方止,金水初生,此時子宮正開而虛,惟虛能受,乃受精結胎之候,正妙合太和之時,宜以人事副之,不失造化之妙也。


過此佳期,則子宮閉而不受胎矣。


然男女之別,各有要妙存焉。


月經方過一日三日交合者,新血未盛,精勝其血,感者成男,且乾道成男之義也。四日六日交合者,新血漸長,血勝其精,感者成女,且坤道成女之義也。


又云:陰血先至,陽精後沖,縱氣來乘,血開裹精,精入為骨,陽內陰外,而成坎卦之象,是則精勝其血,故陽為之主,男形所由以成也。


若陽精先入,陰血後參,橫氣來助,精開裹血,血入居本,陰內陽外,而成離卦之象,是則血勝其精,故陰為主,女形所由以成也。


然天地交而萬物亨,陰陽和而男女育,稟陽氣之偏者成男,稟陰氣之偏者成女,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欲嗣之廣者,必由斯而求之,亦由斯而得也。


其或不然者,特繳幸於偶然耳。


雖孕多墮也,雖產多難也,雖子多病也。


凡男子體濃脈沉小,年雖幼而陽不固,是稟元氣不足也,宜多服人參膏,或加朮。


中年陽道痿弱,身體益肥,姬外家多而不孕,是胃中脂膜雖盛,而氣內怯也,補中益氣湯,加鹿角、枸杞、制附子、鎖陽、蓯蓉之類,兼補相火,宜減濃味肥甘,使濁氣清而真精固也。


如脾胃不和,食少倦怠,每使內後益甚。


而不能成胎者,是中氣弱而不能施化也,多服補中益氣湯。


如黑瘦脈弦數,身體多熱,腸胃燥澀,不能成胎者,是陰水不足也,雖胎亦夭,宜六味加知柏、歸身、枸杞為丸服之,務使陰陽和平,而能生子,不必定在熱藥也。


夫人至晚年無嗣,醫皆責之於腎,腎以主精,精旺則孕成故也。殊不知腎主相火,心主君火,一君一相,本於天成,君寧相服,精血乃生,蓋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附者血,血之所患者,火也。


心欲萌而火動,則血沸騰,而神元虛耗,不能下交於腎,腎水虛寒,精因之而妄泄,所以然者,由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相火既動,則天君亦督擾而不寧矣。


是以心腎有相須之義,善攝生者,貴有交養之方,嘗觀富貴之人,反多乏嗣,蓋富多縱欲而傷精,貴每勞心而損神,要之腎精妄泄,常因火迫使然,心火上炎,亦由水乏弗制也。


且人年三十以往,精氣漸減,不惟飲食男女之欲,足以損敗,一與物接,則視聽言動,皆足以耗神散氣,而況役志勞心者,復攻之以眾欲乎?


是以或傷精,或勞神,有一於此,而不知節,非所以保天和而廣嗣胤也。


男女交媾,凝結成胎者,雖不離精血,猶為後天滓質之物,而一點先天之氣,萌於情欲之感者,妙合於其間,朱子所謂稟於有生之初;《悟真篇》所謂生身受氣初者是也。


醫之上工,治無子者,語男則主於精,語女則主於血,著論立方,男子以補腎為要,女子以調經為先,又參以補氣行氣之說,察其脈絡,究其盈虧,審而治之,自可孕也。


然人身氣血,各有虛實寒熱之異,惟察脈可知,舍脈而獨言藥者妄也。


脈不宜大過而數,數則為熱;


不宜不及而遲,遲則為寒,不宜太有力而實,實者,正氣虛而火邪乘之以實也。


當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後正可補,不宜太無力而虛,虛乃氣血虛也,惟當調補其氣血。


又有女子氣多血少,寒熱不調,月水違期,皆當診脈而以活法治之,務使夫婦之脈和平有力,交合有期,不妄用藥,乃能生子也。


其種子之道有匹,一曰擇地。


地者,母血是也。


二曰養種。


種者,父精是也,三曰乘時。


時者,精血交感之會是也。


四曰投虛。


虛者,去舊生新之初是也。


然少年生子多羸弱者,欲盛而精薄也。


老年主子多強壯者,欲少而精濃也。


多欲者,子多不育,蓋孕後不節,則盜泄母陰,以奪養胎之氣。


嚴冬之後,必有陽春,是知天地之道,不收斂則不能發生,故冬寒得閉藏之令者,則遇陽春,靡不發育,此自然之理也。


令人既昧收藏之理,縱欲竭精,以耗真氣,及其無子,復云血冷,又謂精寒,燥熱之劑過投,而真陰益耗矣,安得而有子?


故無子之因,不獨在女,亦多由男,房勞過度,施泄過多,精清如水,或冷如水,及思慮無窮皆難有子,蓋心主神,有所思則神馳於外,致君火傷而不能降,腎主智,有所勞則智亂於中,俾腎虧而不能升,上下不交,水火不媾,而能生育者,未之有也。


夫五臟各有精,五臟平和,則臟藏之精華輸歸於腎,以資其用,蓋腎為水臟,乃聚會關司之所,故種子有百脈齊到之論,而《內經》有五臟盛乃能瀉之語也。


袁了凡曰: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日戒酒,五曰慎味。


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接,必擾其腎,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未能堅忍者,必有真精數點,隨陽痿而溢出,此其驗也,故貴乎寡欲。


精成於血,不獨房室之交,損吾之精,凡日用損血之事,皆當深戒。


如目勞於視,則精以視耗;


耳勞於聽,則精以聽耗,心勞於思,則精以思耗,隨事節之,則血得養而精與日俱積矣,故貴乎節勞。


主閉藏者,腎也。


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其系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


怒則傷肝,而相火動,動則疏泄用事,閉藏其職,雖不交合,亦暗流潛耗矣,故貴乎息怒。


人身之血,各歸其舍則常凝,酒能動血,飲酒則面赤,手足俱紅,是擾其血也,血氣既衰之人,數月無房事,精始濃而可用,一夜大醉,精隨薄矣,故宜戒酒,《經》云:精不足,補以味。


濃郁之味,不能生津,惟恬淡者,能補精耳。


蓋萬物皆有真味,調和勝,真味失矣。


不論腥素,淡煮得法,自有一段沖和恬淡之氣,益人腸胃。


《洪范》論味而曰:稼穡作甘。


世物惟五穀得味之正,若能淡食穀味,最能養精,如煮粥飲中有濃汁滾作一團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


食之最能生精,故宜慎味。


天生各物,必有氤氳之時,萬物化生,必有樂育之候,貓犬至微,將受娠也。


其牝者,必狂呼而奔跳,以氤氳樂育之氣,觸之不能自止,此天然之節候,生化之真機也。


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昏而悶,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此的候也。


此時逆而取之則成丹,順而施之則成胎矣。


然男女交媾之時,均有其精,何常有血?


褚氏、東垣、丹溪,俱以精血混言,幾見男女媾精,而婦人以血施也。


女子系胞於腎,及心胞絡,皆陰臟也。


虛則風寒乘襲子宮,則絕孕無子,非得溫暖藥,則無以去風寒而資化育之妙,宜用辛溫之劑,必加引經至下焦,走腎及心胞,散風寒,暖子宮為要,更宜兼以補養氣血之藥。


若不兼補養,徒事辛溫,則反增燥熱之熱,何以為化育之機耶!


故血海虛寒而不孕者,誠用暖藥,但人之孕胎,陽精之施也,必陰血能攝之,精成其孕,血成其胞。


若有真陰不足,陰虛則火旺,陽勝則內熱而血枯,是以不能攝受精血者,又不可純用辛溫之藥矣。


《脈訣》曰:血旺易胎,氣旺難孕,故貴乎以脈消息,所以不能廢診也。


至於父少母老,生女必羸,母壯父衰,產男必弱,古人之成語。


然有老者強,而少者弱,豈無變異其間乎?


但有生之初,雖陽子為正,育而充之,必陰為之主。


有婦人年三十四,夢與鬼交,及見神堂陰司,舟揖橋梁,如此一十五年,竟無妊娠,此陽火盛於上,陰水盛於下。


見鬼神者,陰之靈。


神堂者,陰之所。


舟揖橋梁,水之用。


兩手寸脈皆沉而伏,知胸中有實痰也。


三涌三瀉三汗,不旬日而無夢,一月而有娠。


婦人不孕,亦有六淫七情之邪傷衝任,或宿疾淹留,傳遺臟腑;


或子宮虛冷;


或氣旺血衰,或血中伏熱:或脾胃損,不能榮養衝任;或有積血積痰,凝滯胞絡。


更當審男子形質何如?


有腎虛精弱;


有稟受不足,氣虛血損;


有嗜欲無度,陰精衰竭,各當求原而治。


又當審其男女尺脈,若有尺脈細或虛大無力,用八味丸。


左尺洪大,按之無力,用六味丸。


兩尺俱微細,或浮大,用十補丸。


若徒用辛熱燥血,不惟無益,反受其害矣。


世有婦人血氣充實,飲食健旺,而生育則少,有血氣不足,飲食減少,而生育偏多者,何?


蓋衛府清肌,恆存辟穀,楚宮細腰,得之忍飢,月滿則虧,月虧乃盈,由是觀之,弱者易育,實者難胎,此定理也。


褚氏曰: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充,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


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


(此成胎以精血先後分男女也。)


《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至和,流薄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男女之分別也。


(此成胎以左右陰陽之氣動分男女也。)


《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父精母血,因感交會,精之泄陽之施也。血能攝精,精成其骨,此萬物之資始於乾元也。


血則外護而成胞,精則內實而化育,此萬物之資生於坤元也。


陰陽交媾,胚胎始凝,胎所居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口,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孕成而始化胎也。


(此成胎以子宮之左右分男女也。)


馬玄台曰:男子先天之氣,方父母媾精時,陰氣不勝其陽則成男。


凡書謂陰血先至陽精後沖,縱氣來乘,血開裹精,陰外陽內則成男,其義亦渺,大約陰氣不勝其陽,則為男也。


女子先天之氣,方父母媾精時,陽氣不勝其陰則為女。


凡書所謂,陽精先入,陰血後參,橫氣來助,精開裹血,陰內陽外則成女,其義亦渺,大約陽氣不勝其陰則為女也。


(此成胎以父母先天之陰陽相勝分男女也。)


程鳴謙曰:信褚氏之言,則人有精先泄而生男,精後泄而生女者,何與?


信東垣之言,則有經始斷,交合生女,經久斷,交合生男,亦有四五日以前交合無孕,八九日以後交合有孕,及變胎而一男一女者,何與?


豈奇日受男,而偶日復受女之理乎?


俞子木又謂:微陽不能射陰,弱陰不能攝陽,信斯言也。


世有 羸之夫,祛弱之婦,屢屢受胎,而血氣方剛,精力過人者,往往有終身不育者,何與?


丹溪論以婦人經水為主,然當富貴之家,侍外家亦多,其中寧無月水如期者?


又有經前夫頻育,而娶此以圖易,則不受胎,豈能受於彼,而不能受於此耶!


大抵父母生子,如天地生物。


《易》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知地之生物,不過順承乎天,則知母之生子,亦不過順承乎父而已。


知母之順承乎父,則種子者,當以男子為主矣,豈可專責之於婦人耶!


在男子則不拘老少強弱,康寧病患,精之易泄難泄,只以交感之時,百脈齊到為善耳。


若男女之辨,不以精血先後為拘,不以經盡幾日為拘,不以夜半前後交感為拘,不以父母強弱為拘,只以精血各由百脈齊到者,別勝負耳。


此精之百脈齊到,勝乎血則成男,血之百脈齊到,勝乎精則成女矣。


百脈齊到者,暢遂之極,而無一毫勉強是也。


(此成胎以百脈齊到分男女也。)

受胎總論


李東壁曰:《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蓋言男女生生之機,陰陽造化之良能也。


齊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則生男,精先至裹血則生女,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


《道藏》言:月水亡後,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


東垣言:血海始淨,一二日成男,三四五成女。


《聖濟經》言:因氣而左動,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陰資之則成女。


丹溪乃非褚氏,而是東垣,主《聖濟》左右之說立論,竊謂褚氏未可非也,東垣亦未盡是也。


蓋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道藏》以日數之奇偶言,東垣以女血之盈虧言,《聖濟》、丹溪以子宮之左右言,會而通之,理自得矣。


丹溪曰:或問雙胎者,何也?


曰:精氣有餘,歧而分之,血因分而攝之也。


若男女同孕者,剛日陽時,柔日陰時,感則陰陽混雜,不屬左不屬右,受氣於兩岐之間也。


亦有三胎四胎者,猶是而已。


《人鏡經》曰:精氣盛則成二男,血氣盛則成二女,精血皆盛,則成一男一女,精血混雜,則成非男非女。


男不可為父,得陽道之虧者也。


女不可為母,得陰道之塞者也。


皆非純氣,或感邪崇鬼怪之氣,則成異類也。


(張)按:《經》曰: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蓋謂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


更觀《易》論,坤道其順乎天而時行,則知地之生物,順承乎天,而母之生子,亦不過順承乎父,則種子者,當以男子為主,豈可專責之於婦人哉!


此誠天生地成之大道,陽施陰長之至理。


每見男子六脈洪大,尺脈有力者,子多女少,六脈沉細,尺脈沉微者,子少女多,生男亦夭,此屬驗也。


況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神也者,無形之謂也。


惟其無形,故能生出有形,蓋造化之理,皆生於無也,豈日數精粕有跡之謂歟!


故神者,生身之本也。


然必因乎精氣何也?


蓋神本無體,以氣為體,精無定形,以氣而形,體物有三,根本則一,主雖惟神,養其精氣,神必附物,精能凝神,三者互用,不可相離,平叔所謂窮取生身受氣初,夫水之精為志,而火之精即神也。


蓋欲無火不動,惟此一點無形元陽之真火,以鼓無形默用之真神,《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蓋以神為機發之主,動用之道,不期然而然,物莫之知。


若可以言語形容者,便非神之為用矣。更觀邪淫苟合者,無心種子,偶意為之,易成胎孕,蓋心專神篤,欲火熾而氤氳之氣濃密也。


安居妙合者,專心種玉,而兢兢業業,每見無功,蓋心耗神馳,欲火衰而之氣反薄矣。


可見莫非由於神也,莫非由於火也,更莫非重於陽之為用也。


既稟天地之道,而陰陽之理不能外之,故陽旺多生男,陰旺多生女,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義也。


更觀古載生人之候,常多外因有感而成,即此情之感觸,亦莫非神之為用,然神之為神,莫非火之為精也。


若無火以充其神,則無氣以生其精,三者既失,則一團死灰矣,焉有陽和化育之道,情性感觸之用哉!


古云三月始胎,未有定儀,氣類潛感,造化密移,此亦天地化工之所有,何得執而為盡?


無先哲立言曰:陽生陰長。又曰:陽生陰化。云長云化,豈無用意於其間乎?


孕一月名始膏,二月名始胚,三月名始胎。


當胚膏之始,真氣方遇,如桃花凝聚,其柔脆易傷也。


食必忌辛辣,恐散其凝結,味必稍甘美,欲扶其柔脆,二氣既凝,如泥在鈞,如金在熔,惟陶冶之所成,食氣於母,所以養其形,食味於母,所以養其精,形精為滋育,氣味為本,故天之五氣,地之五味,母食之而子又食之,外則充乎形質,內則滋乎胎氣,母寒亦寒,母熱亦熱,母飽亦飽,母飢亦飢,因虛而感,隨感而變,膏梁之家,縱恣口腹,暴怒淫欲,飲食七情之火,鐘之於內,胎氣受之,怯者,即變為病,壯者,毒不即發,而痘疹瘡驚,貽禍於後焉。


故胎前可不慎為調攝乎!


巢氏曰:妊娠一月,凝成一粒,如露珠然,乃太極動而生陽,名胚胎。


天一生水,謂之胚,足厥陰脈養之,經水即閉,飲食稍異。


二月名始膏,變成赤色,如桃花瓣,乃太極靜而生陰,地二生火,謂之 ,足少陽脈養之,吐逆惡阻,或偏嗜一物,以見一臟之虛也。


三月名始胎,手厥陰脈養之,形象始化,乃分男女,乃太極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形像具,六腑成,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陰陽之氣,筋骨已成,毛髮始生,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


口目皆成,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游其魂,能動左手,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皮膚,形骸漸長,九竅皆成,游其魂,能動右手,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百節畢備,三轉其身,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足太陽脈養之,精神備足,受氣而生。


獨君主無為,故無所養,然墮胎須防一三五七月者,蓋單月皆臟養胎,而三月又相火所主,胎最易動,尤宜慎之,當服清熱涼血安胎之藥。


然諸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宜各以按月養胎之臟腑氣血虛實調之,自無墮胎之患矣。


有養胎以五行,分四時論者。


凡人自受胎於胞門,則手足十二經脈,其氣血周流,俱以擁養胎元,豈有逐月分經,某經養某月之胎之理?


馬玄台已駁之矣,故不具載。


巢氏一月二月是論受胎之月數為近理也。


《聖濟》曰:或者以妊娠勿治,有傷胎破血之論,豈知邪氣暴戾,正氣衰微,苟執方無權,縱而勿藥,則母將羸弱,子安能保?


上古聖人,謂重身毒之,有故無殞,衰其大半而止,蓋藥之性味本以療疾,誠能處以中庸,與疾適當,且知半而止之,亦何疑於攻治哉!


慎之者,恐克削破血,有傷胎孕耳。


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動胎者,但療母則胎自安;


若胎氣不固,或有觸動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則母自愈。


婦人年幼,天癸未行行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治胎產病從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


治法無犯胃氣者,是後天化生之源也。


及上中下三禁,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恐亡其津液,而傷其生氣也。


夫二氣之感,凝而成形,氣血旺,則胎易成而無病,氣血弱,則胎多病而難育,食氣於母,所以養其精,食味於母,所以養其形,故胎元以脾胃飲食為本,母子咸賴之今人膏梁濃味,抑郁氣惱,而氣血漸虧,痰火必熾,而惡阻、子癇、子腫等病作矣。然胎前諸症,皆以安胎為主,務使氣血和平,則百病不生。


若氣旺而熱,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當清熱養血為主。若起居飲食調養得宜,絕嗜欲安養胎氣,則雖成另證,無大害也。


丹溪曰:白朮、黃 為安胎之聖藥。


俗醫謂溫劑可以養胎,不知胎前最宜清熱,令血循經不妄行,故能養胎。白朮益脾以培萬物之母,條芩瀉火,能滋子戶之陰,與其利而除其害,其胎自安,故黃芩安胎為上中二焦藥。


益母草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行氣中有補也。


胎至三月、四月忽腹痛,惟砂仁及些少木香,能治痛行氣以安胎也。


八九月必須順氣,用枳殼、紫蘇之屬,但氣虛者宜補氣以行滯,用參、朮、陳皮、歸、芍、甘草、腹皮;


氣實者,耗氣以抑陽,用芩、朮、陳皮、甘草加枳殼。


如將臨月,胎熱者以三補丸加香湯白芍或地黃膏。


血虛者,不外四物地黃,加以益母草,預為分娩地步也。


至於世醫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為害尤甚。


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安而固,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胎欲不墮,其可得乎。


香附雖云快氣開鬱,多用則損正氣。


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香燥之品,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適足以損胎矣。


惟寒鬱氣滯者宜之。


趙養葵曰:或問白朮黃芩,安胎之聖藥,胎前必不可缺乎?


曰:未盡然也。


胎莖之系於腎,猶鐘之系於梁,棟柱不固,棟梁必撓,所以安胎先固兩腎,使腎中和暖,始脾有生氣,何必定以白朮黃芩為安胎耶?


凡腹中有熱,胎不安者,宜用涼藥。


然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溫藥,此常法也。


況兩腎中具水火之原,為衝任之根,而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朮黃芩之所安也。


如腎中無水胎不安者,用六味地黃壯水,腎中無火者,用八味地黃益火。


調經當用杜仲、續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出入於六味、八味湯中為捷徑,總之一以貫之也。


諸書之所不及,余特表而出之,此趙氏之創論也。


且臟性所稟之寒熱不同,有臟寒不孕,服八味十補而始受娠者,則受娠之後,仍宜照常服之,蓋臟腑服慣,則不覺桂附之熱,飛以為常,竟相安於無事,更可長養胎元也。


若停止暖藥,加以條芩清熱之品,要知能安補陽升舉者,必不利補陰降下矣,勢必反致墜胎之患,而且有損於胎元。


極虛之人臟腑,春夏陽和,升長之氣少,秋冬陰寒,降下之氣多也。


(張)常治惡阻久吐不止,脈微肢冷者,竟用附子理中東加五味子,連服數日乃安,但必參朮炙草倍加,則能乘載胎元,其薑附之性,惟從參朮以溫補中焦,即附子走下之力,不能獨發以施其用矣。


古人用黃芩安胎,是因子氣過熱不寧,故用苦寒以安之,然氣血旺脾胃和,胎自無虞,一或有乖,其胎即墮,是以胎無全賴氣血以滋養,而氣血又藉穀氣以化生,故脾為一身之津梁,主內外諸氣,而胎息運化之機全賴脾土,故用白朮以助之,然惟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胎常上逼,過動不安者為相宜。

若形盛氣衰,胎常下墜者,非人參舉之不安。


血虛火旺,腹常不運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虛火旺,腹常急痛者,非歸芍養之不安。


體肥痰盛,嘔逆眩暈者,非半、苓豁之不安。則桂枝湯、香蘇散、蔥白香豉湯,諒所宜用。


伏邪時氣,尤宜急下,此即安胎之要訣。


下藥中獨芒硝切不可犯,若有客犯而用白朮,便熱邪留戀不解,若素患虛寒而服黃芩,則中氣脾胃愈傷,皆僅足以傷胎矣。


地之體本重,然得天氣以包舉之,則生機不息。


若重陰泣寒之區,天日之光不顯,則物生實罕,如其人之體肌肉豐盛,乃血之榮旺,但血旺易至氣衰,久而彌覺其偏也。


夫氣與血,兩相維而不可偏,氣為主則血流,血為主則氣反不流,非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


故一切補肌藥皆不可用,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緣氣得輔則愈錮,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久之血仍歸於統握中矣。


湖陽公主體肥難產,南山道士迸瘦胎方而產得順利,蓋肥滿之軀,胎處其中,全無空隙,以故傷胎之藥,止能耗其外之氣,而不能耗其內之真氣,此用藥之妙也。


故胎前宜順氣,氣順則不滯,枳殼散、束胎飲,皆為氣實肥盛安佚郁悶者立法耳。


若氣體虛弱,元氣不足,或虛氣脹滿,或虛寒腹痛,必須參朮大補,豈謂胎前必用耗氣藥乎?


婦人妊娠,惟在抑陽助陰,然胎前藥,最惡群隊。


若藥無專一,則陰陽交錯,別生他病,惟南山道士枳殼散,所以抑陽,四物湯所以助陰,但枳殼散少寒單服,恐有胎寒腹痛之患。


以內補丸佐之,則陽不至強,陰不至弱,陰陽調而孕安,蓋婦人平居,陽氣微盛,無諸疾病,則受娠自能經閉以養胎。


若陽氣太盛,則陽搏於陰,乃經脈妄行,胎始不固,故貴抑陽助陰者此耳。


丹溪曰:世之難產者,往往見於郁悶安佚之人,富貴豢養之家。


若貧賤辛苦者,無有也。


方書只有瘦胎飲一,按其方為湖陽公主設也,實非極至之論。


彼湖陽公主,奉養太過,其氣必實,耗其氣使之和平,故易產,此南山道士迸瘦胎枳殼散,抑陽降氣,溫隱居加木香、當歸佐之。


若形肥人其氣必虛,久坐其氣不運,而氣愈弱,兒在胞胎,因母氣不能自運,故難產,當補其母之氣,則兒健易產矣,遂於大全方紫蘇飲加參朮補氣藥,隨母形色稟性,參時加減,名曰達生散。


人參、白朮,白芍、當歸、腹皮、紫蘇、陳皮、甘草,加枳殼,砂仁,勝於瘦胎散多矣。


胎前用藥,清熱養血為主,而清熱養血之後,惟以補脾為要,此培後天元氣之本也。


若養葵則不用芩、朮,而以地黃飲加杜、續以補腎,夫胎系於腎,腎固則胎自安,此補脾不如補腎之要妙也。


各具至理,察候用之。


然勞神動怒,情欲之火俱能墮胎,蓋原其故,皆因於熱。


夫火能消物,造化自然,如慣墮之婦,或食少而中氣不調,且不必養血,先理脾胃,次服補中益氣湯,脾胃旺飲食強,方能氣血有自而生也。


女之腎臟系於胎,是母之真氣,而子所賴以生長者也。


受妊之後,宜令鎮靜,則血氣安和,內遠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霧露風邪不得乘間而入,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謹節飲食。

心氣大驚而癲疾,腎氣不足而解顱,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兒從母氣,不可不慎,苟無胎動、胎痛,瀉痢、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


《便產須知》曰: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妄針灸,勿向非常地便,勿舉重、登高、涉險,勿恣欲行房。


心有大驚,犯之難產,子必癲癇。


勿多睡臥,時時行步,勿勞力過度,使腎氣不足,生子解顱。


衣勿太溫,食勿太飽,若脾胃不和,榮衛虛怯,子必羸瘦多病。


如犯修造動土,犯其土氣,令子破形殞命。


刀犯者,形必傷;


泥犯者,竅必塞;


打擊者,色青黯;


系縛者,相拘攣。


若有此等,驗如影響,切宜避之。


《經》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


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身有病者,經閉也。


經閉之脈,尺中來而斷絕,無邪脈,則尺中之脈和勻而無病,尚未變化,二月則精氣正變,其氣垂蒸沖胃而為惡阻,至三四月則惡陰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沿未定也。


至五六月以後,形質已定,男女既分,及八九十月,血氣流通,故其脈平和,而如無娠,非醫者,深明脈理,病者肯明其故,難以診而知也。


《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至六月後,則疾速亦無矣。


然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一例拘也。


《經》曰: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又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足少陰腎脈也。


動者,如豆厥厥動搖也。


陰,尺中也。


搏謂搏觸於手,尺脈搏擊,與寸脈殊別。


則有孕之兆也。


女人以血為本,血旺是為本足,氣旺則血反衰,故女人以血勝氣者為貴,少陰動甚者,手少陰之脈也。


心主血,動甚則血旺,血旺易胎,故云有子,即《內經》所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妊子是也。


尺脈者,左尺足少陰腎之脈也。


腎為天一之水,主子宮以系胞,胎之根蒂也。


滑利則不枯澀,有替替含物之象,故妊娠,即《經》所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叔和所謂尺中之脈,按之不絕,全義也。


即此滑利之脈,應指疾而不散,滑為血液,疾而不散,乃血液斂結之象,是為有胎三月。


若但疾而不散,是從虛漸實,血液堅凝,轉成形體,故不滑,此妊娠五月之脈也。


崔紫虛曰:陰搏於下,陽別於上,血氣和調,有子之象,手之少陰,其脈動甚,尺不絕,此為有孕,少陰屬心,心主血脈,腎為胞門,脈應乎尺,或寸脈微,關滑尺數,往來流利,如雀之啄,或診三部浮沉一止,或平而虛,當問月水。


婦人有病而無邪脈,此孕非病,所以不月。


有病者,言經閉也。


無邪脈者,尺脈和勻也,王叔和曰:婦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


又曰:左脈尺內偏大為男,右尺內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


大者,如實狀也,即陰搏陽別之義。尺脈實大,與寸脈殊別,但分男左女右也。


又曰:左脈沉實為男,右脈浮大為女。


張景岳曰: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尺寸分陰陽,則寸為陽,尺為陰,以脈體分陰陽,則鼓搏沉實為陽,虛弱浮澀為陰,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為一定之論。


陽氣聚面,男子面重,胎必伏;


陰氣聚背,女子背重,胎必仰,故溺死者亦然。


《難經》云:腎有兩,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則知命門,即胞門,而子宮屬焉。


然腎有左右之別,而子宮無左右之分。


今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宮,女受胎在右子宮,是婦人胞門有兩子宮矣。


似屬鑿空無據,但當云氣血護胎,而盛於左,故脈左大左疾則為男,氣血護胎,而盛於右,故脈右大、右疾則為女。


若云盛於左子宮為男,盛於右子宮為女。假如品胎駢胎,則子宮亦有累累耶?


《舉要》云:男女之別,以左右取,左疾為男,右疾為女,沉實在左,浮大在右,左男右女,可以預剖,蓋左脈疾勝於右是為男孕,以男屬陽居左,胎氣鐘於陽故左勝,右脈疾勝於左是為女孕,以女屬陰居右胎,氣鐘於陰,故右勝也。


更又視其腹如箕為女胎,腹如釜為男胎,蓋男女孕於胞中,女面母腹,則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母,則背脊抵腹,其形正圓,故如釜也。


且胎有男女,而成有遲速,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


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


又有云:三月五月動者,多男;


四月六月動者,多女,是奇偶之數也。


楊仁齋曰:叔和以左手太陽浮大為女,右手太陰沉細為男。


元實以右手浮大為女,左手沉實為男,較是二說,不無抵悟。


然即《脈經》本旨而詳之,又有若異而實同者。


《經》曰: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


又曰:左右手俱浮大者,生二女,俱沉實者,生二男,元賓之所主者此也,《經》曰:左手尺中浮大者男,右手尺中沉細者女。


又曰:尺脈俱浮產二男,尺脈俱沉產二女,叔和之所主者此也。


何者沉細之說與沉實之義不同?


右尺浮大之說,與右手浮大亦異?


欲知男女之法,大抵沉實者,為男,沉細者,為女;


右尺浮大者,固知其女,左尺浮大者,大抵皆男。


沉細為女,沉實為男,即所謂諸陽為男,諸陰為女是也。


左尺浮大為男,右尺浮大為女,即所謂左疾為男,右疾為女是也。


元賓言其詳,蓋合左右兩手而列陰陽,叔和言其略,不過脈經論尺脈之義,尚有何異同之辨哉!


婦人三部,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


孕也。


尺大而旺者,亦然。


左尺洪大滑實為男,右尺洪大滑實為女,體弱之婦尺內按之不絕,便是有子,月斷病多,六脈不病,亦為有子,所以然者,體弱而脈難顯也。


《脈經》曰:三部浮沉正等,按之不絕者,妊娠也。


何嘗拘於洪滑耶?


凡女人務調血氣充足,陰陽和暢,月事無愆期之患,子宮無阻塞之虞,固其天真,壯其胃氣,勿泥婦人多氣而以香附之類損其血,縮砂之類殘其氣,再加情性調和,存養神氣,柔德既彰,受娠可必,如此者,謂之有其地矣。


抑男子精衰,多由於七情不能致慎,五臟不能相生。


《素問》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盛乃能瀉。


《靈樞》曰:五臟主藏精,藏精者,不可傷,蓋五臟各有精,隨用而灌注於腎,腎不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臟獨有精也。


奈何舉世不察,不能別臟腑之有餘不足而平之,但以補腎為功,不知熱則害水,寒則伐火,即使腎氣得補,而四臟未平,終無相生之理,曷成孕育之功?


務調五臟,精氣俱充,心腎更足,如此者,謂之有其種矣。


天地生物,必有氤氳之候,萬物化生,豈無樂育之時,居恆必兩家寡欲,至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於一時辰之間,氣蒸而熱,神昏而悶,有動而莫遏之狀,此的候也。


逆而取之則成丹,順而施之則成胎,如此者,謂之知其時候矣。


然有意種子,兢兢業業,必難結胎。


偶意為之,不識不知,成胎甚易,既播種後,勿復交接以擾子宮,勿令勞役,勿令食冷,勿令疾行,勿令跌仆,勿令過浴,勿令過醉,勿令之怒,勿令之驚,多服健胃和中,平肝養氣之藥,隨時調護,可無遺墮之虞。


蓋數月墮胎,人皆知之,一月墮胎,人莫能覺,既固其胎,宜遵胎教,巢氏曰:妊娠三月始胎,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若欲子端正壯嚴,宜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生男者,宜佩弦,執弓矢,欲生女者,宜佩韋施環,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


古人轉女為男之法,或以絳紗囊佩雄黃於左者,或潛以夫發及手足甲置席下者,或以釜置床下,系刃向下者,或潛以雄雞尾尖長毛三莖置席下者,勿令本婦知,此皆外象內感,告灶以雞試之則一窠皆雄也。


蓋胎化之法,亦理之自然,故食牡雞取陽精之全於天產者,佩雄黃取陽精之全於地產者,操弓矢藉刀斧,取剛物之見人事者,氣類潛感,造化密移,物理所有,故妊婦見神像異物,多生鬼怪,即其征矣。


象牙犀角,紋逐象生,山藥雞冠,形隨人變,以卵告灶而抱雞,以苕帚掃捕而成孕,物且有感,況於人乎!


然造物有不毛之地,人應之,婦人有無子宮者,造物無不雨露之天,人應之,男子皆能施化,往往自失其道,致斬萬世之傳,圖子者,可不猛然醒悟乎!


啟宮丸


治婦人肥盛,子宮脂滿壅塞,不能孕育。


芎 白朮 半夏曲 香附(一兩) 茯苓 神麯(五錢) 橘紅 甘草(二錢)


粥丸,白湯送下三錢橘、半、白朮燥濕以除痰,香附、神麯理氣以消滯,川芎散郁以活血,茯苓、甘草去濕和中,助其生氣,則壅者,通塞者啟矣。


肥而下孕、多由痰盛,故以二陳為君,而加氣血藥也。


詵詵丸


治婦人衝任虛寒,胎孕不成,或多損墜。


當歸(酒洗,焙) 川芎 石斛(酒浸,炒) 白芍藥 牡丹皮 延胡索(各一兩) 肉桂(去皮,五錢) 澤蘭葉 白朮(各一兩五錢) 乾薑(泡,五錢) 熟地黃(洗、焙,二兩)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一切血氣不足,虛損羸瘦。


當歸(四兩)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二兩) 白芍藥(六兩)


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服。


補中丸


治婦人虛損諸疾,宜常服。


川芎 白芍藥 黃 當歸 人參 陳皮(各五錢) 白朮 地黃(各一兩)


為末,蜜丸,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八珍散


調和榮衛,滋養血氣,進美飲食。


四物湯、四君子湯等分。


薑棗水煎,食前溫服。


地黃丸


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牙齒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下部瘡瘍,足跟作痛等證。


熟地黃(八兩,酒煮杵膏) 山茱萸(酒潤枝炒) 干山藥(炒黃。各四兩)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制焙) 澤瀉(淡鹽酒拌炒。各三兩)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四錢。


滋血湯


治婦人皮聚色落,心肺俱傷,血脈虛弱,月水過期。


益氣養血。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白芍 山藥 黃 熟地水煎,食前溫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0:0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惡阻


(本門諸方宜於前經病門參看。)


所謂阻者,經血既閉,痰水積於中,阻其臟氣,不得宣通也。


《金匱》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者治逆,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婁全善曰:惡阻者,謂嘔吐、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嘗治一二妊婦惡阻病,嘔吐愈治愈逆,因思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余自安。大哉!聖人之道也。徐忠可曰:其期有未滿六十日則胎未成,又加吐利,因醫者以安胎為主,見而用條芩、砂仁之類,則脾胃實有受傷處,但當斷絕病根為主,不得泥安胎之說,故曰絕之。)


婦人所食穀味,化為血氣,下為月水。


凡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為媒,二月為胚,三月為胎,成則男女上食於母。


然在三月相火化胎之候,未能上食於母,血氣未用,五穀不化,中氣壅實,其為鬱滯、痰火、穢惡之氣盡沖於胃,所以惡心有阻也。


其候心中憒悶,頭眩,四肢懈惰,惡聞食氣,多睡少起,酷嗜酸鹽果實者,乃肝腎不足,引以自救也。


凡孕二、三月間,妊婦稟受怯弱,便有阻病,嘔逆不食,或心煩悶,狀如醉酒,肢體沉重,擇食,惡食,頭目昏眩,此乃氣血積聚以養胎元,其精血內郁,而穢腐之氣上攻於胃,是以嘔逆不能納食;


血既養胎,心失所榮,是以心虛煩悶。


法當調血散郁,用參、朮、甘草補中氣;


桔紅、紫蘇、木香、生薑散郁氣;


茯苓、麥冬、黃芩、竹茹清熱解煩,名參桔飲,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


但胎前無寒,胎後無熱,至於惡阻嘔吐,尤多屬熱。


然亦有因寒而吐者,乃因病而非因惡阻也,不止則虛矣。


當以人參乾薑半夏丸主之,不可過用辛藥。


若吐甚而愈止愈急者,用仲景法,停藥月余自安矣。


《千金方》有半夏茯苓湯、茯苓丸,專治惡阻,比來少有服者,以半夏能動胎,胎初結,慮其辛燥易散也,須薑汁炒以制其毒。


凡惡阻非半夏不能止,故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


羅謙甫用二陳去陳皮、甘草,即名半夏茯苓湯。


朱丹溪謂肥人多因痰,瘦人多因火,用二陳加減,並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眩,惡食俱效。


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主藥,脾胃虛弱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胎不安,必用半夏茯苓湯,倍加白朮安胎健脾。


常用甚驗也。


惡阻兼腰痛者,防胎墮下,尤宜二陳四物,加條芩、白朮,和中理脾為主,不可升舉。


蓋嘔逆氣已上升,藥再上升,則犯有升無降,上更實而下更虛,益促其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0:4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子煩


妊娠煩悶有四證,有心中煩,胸中煩,有子煩,諸屬於熱。若臟虛而氣乘心,令人煩者,名虛煩。


若積痰飲,嘔吐痰沫者,名胸中煩。


或血積停飲,寒熱相搏,致胎氣不安,謂子煩。


大抵多由陰既養胎,孤陽獨旺,心肺虛熱,是以撩亂不寧。

更有時當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躁、胎動不安者,皆因時而致之者也,亦當因時治之,生脈散最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1:3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妊娠煩躁口乾


妊娠煩躁口乾者,足太陰脾經其氣通於口,手少陰心經其氣通於舌,若臟腑氣虛,熱乘心脾,津液胎燥,故心煩口燥,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知母丸。


若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


若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古有婦人暴渴,惟飲五味汁,名醫耿隅診其脈曰:此血欲凝,非疾也。


已而果孕,故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本屬肺腎二經有火,蓋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胎系於腎,腎水養其胎元,則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變為煩躁,此金虧水涸之候。


法當滋其化源,清金保肺,重濁壯水,滋腎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2:1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子懸


《本事方》云: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壞胎逆上,脹滿疼痛,名子懸。


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


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


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


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治降。


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又曰:有妊娠心腹脹滿者,由腹內素有寒氣,致令停飲;


與氣相爭,故令心腹脹滿也,須以脈之遲數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2:5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子滿子腫子氣


子滿者,婦人孕至五、六個月,腹大異常,胸腹脹滿,手、足、面目浮腫,氣逆不安,小便不通,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


若不上治,生子手足軟短有疾,或胎死腹中。


用千金鯉魚湯治其水。


若脾虛不運,清濁不分,佐以四君子;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全生白朮散;


若脾濕虛熱,下部作腫,補中東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泄瀉,六君子湯;


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寧,或指縫出水,天仙藤散;


若脾肺氣滯,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


然遍身浮腫,脹滿之甚者,名為子滿。


若只腳面浮腫,行走艱難,或腳趾內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


直至分娩方消也。


故妊娠腳腫,至八、九月及脛腿俱腫,非水氣比,不可以水病治之,反傷真氣。


凡有此者,必易產,因胞臟中水血俱多,不致燥胎故也。


若初孕即腫者,是水氣過多,兒未成體,則胎必墮。


子腫與子氣相類,但子氣在下體,子腫在頭面。


若子滿產五、六月以後,比子氣與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滿則甚氣,遍身浮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3:5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妊娠腹痛胎痛


《金匱》曰: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徐忠可曰:六、七月胃肺養胎,而氣為寒所滯,故胎愈脹;


寒在內,腹痛惡寒。


然惡寒有屬表者,此連腹痛,乃知寒傷內矣。


少腹如扇,陣陣作冷,若扇之狀,惡寒之異也,且獨在少腹,因子臟受寒不能合,故少腹獨開不飲也。


子臟即子宮。


附子能入腎溫下焦,故宜附子湯溫其經。


妊婦偶有所傷,胎動不安,痛不可忍,用帶殼縮砂,不拘多少,和皮炒黑色,為末,熱酒下二錢。


不飲酒者,米飲下,腹中覺熱,胎自安矣。


妊娠心腹痛,或宿有冷疼,或新觸風寒,皆因臟虛而發也。邪正相擊而並於氣,隨氣上下,上衝於心,則心痛;


下攻於腹,則腹痛。


邪正二氣交攻於內,久若不瘥,痛沖胞胎,必動胎。


潔古地黃當歸湯治婦人有孕胎痛。


丹溪以血虛治之,故四物湯去川芎,倍加熟地,此心法也。


妊娠不時腹痛,或小腹重墜,名胎痛。


地黃三錢、當歸一錢,二味煎湯主之,不應加參、朮、陳皮。


因中氣虛而下墜作痛者,補中益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4:3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腰痛


妊娠腰痛,多屬勞力。


蓋胞系於腎,勞力任重,致傷胞系,則腰必痛,甚則胞系欲脫,多至小產。


故宜安胎為主,胎安而痛自愈,痛愈而胎能安。


若素安逸而腰痛,必房事不節,致傷胞系也。


脈緩,遇天陰、或久坐而痛者,濕熱也。


腰重如帶物而冷者,寒濕也。


脈大而痛不已者,腎虛也。


脈澀而日輕夜重者,氣血凝滯也。


脈浮者,風邪所乘;


脈實者,閃挫也。


臨月腰痛如脫腎者,將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5:3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胎漏下血


有妊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問產科熊宗古,答曰:婦人血盛氣衰,其人治肥,凡既妊之後,月信常來,而胎不動。


若便以漏胎治之則胎必墮。


若不作漏胎治,其胎未必墮,今推宗古人之言,誠有旨也。


巢氏云:婦人有子之後,經血蓄以養胎矣。


有妊而月信每至,亦未必因血盛也。


此因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風勝故也。


榮經既為風所勝,則所下者,非養胎之血,若作漏胎治之,服保養補胎藥,胎本不損,強以藥滋之,是助其風行水動之勢,其胎真墮矣。


若知榮經有風之理,專以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或不服藥,胎亦無恙,然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墮者,須作漏胎治之。


《千金方》治妊娠下血不止,名曰漏胎,血盡子死,用生地八兩,漬酒搗汁,服之無時。


(張)秘授保胎神效丸一方,藥雖甚靈,但內有紅花、沒藥,未解其意,觀宗古之論,始悟立方之妙。


今具於後,保產者珍之。


妊娠漏胎,此由衝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


衝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於胞內。


手太陽、少陰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也。


衝任氣虛,則胞內泄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名胞漏,血盡則斃。


又有勞役,喜怒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子臟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也令下血也。


丹溪曰:胎漏多因於血熱,然亦有氣虛血少,服涼血藥而下血益甚,食少、體倦者,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當以脈候參之。


妊婦壯實,六脈平和,飲食如故,余無所苦,但經時下者,是血氣旺而養胎之余血也,不可強止,亦不可使之行,但為和血、涼血、健脾為主,佛手散加條芩、白朮、阿膠;


或八珍東加膠、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6:1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尿血


娠婦勞傷經絡,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滲入於脬,故令尿血。


胎漏自人門下血,尿血自尿門下血。


妊娠尿血屬胞熱者,多四物加山梔、發灰,或阿膠、熟地、麥冬、五味子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6:4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子淋


孕婦小便澀少淋漓,名曰子淋。


由氣血聚養胎元,不及敷榮滲道,遂使膀胱鬱熱,宜歸、芍調血;


人參補氣;


麥冬清肺以滋腎水之源;


滑石通導利小便以清鬱滯,名安榮散。


古方內有滑石,石乃鎮重之劑,恐致墮胎,若臨月極妙。


如在七八月前,宜去此味,加石斛、山梔尤穩。


若日久倦怠,右脈微弱者,此氣虛下陷,而時墜下,然氣弱腸虛而難流通,惟大服人參運之,其便自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7:4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轉胞病

 

胞轉證候臍下急痛,小便不通。


凡強忍小便,或風急疾走,或飽食忍尿,或忍尿入房,使水氣上逆,氣逼於胞,故屈戾不得舒張所致,非小腸、膀胱受病而用藥所能利也。


法當落其氣則愈,若胞落即殂。


凡病患稟受弱者,憂悶多郁、性躁急者,食味濃者,多有之。


古方用滑利藥鮮效。


因思胞水自轉,為胎所壓,胎若舉起,胞系自疏,水道自通矣,宜補中益氣湯。


服後探吐,以提其氣自通。


通後即用參、 大補,恐胎墮也。


丹溪曰:有婦妊孕九月轉胞,小便不出,下急腳腫不堪步,診脈右澀左稍和,此飽食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下墜著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故水竅不能出,方用參、朮、陳皮、炙草、歸、芍、半夏、生薑,補血養氣,氣血既旺,胎系自舉,頓飲之,探喉令吐,如是四服,小便通下皆黑水,復重調補而愈。


又妊娠七八月,小便不通,診之脈細弱,此由中氣虛怯,不能舉胎,胎壓其膀胱下口,因不得溺,用補中湯,加升舉之藥。


因藥力未至,脹痛難忍,遂令老婦用香油塗手,自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脹急頓解,隨以大劑參 補之。 


至三日後,胎漸起,小便如故。


《證治》曰:轉胞之說,胞為所逼而側,名胞者,即膀胱也。


然子淋與轉胞相類,但小便頻數,點滴而痛地得,為子淋,膀胱小腸虛熱也。


虛則不能制水,熱則不能通利,故淋若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間有微痛,終與子淋不同。


《經》曰:婦子胞氣。


又曰:胞移熱於膀胱。


又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凡此胞字皆音包,以子宮為言也。


《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懦,音拋,以當溲脬而為言也。


胞物有三,而字則相同,奈何後人不解其意,或忍膀胱與尿胞為二物,又因《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反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其誤甚矣。


夫膀胱即脬,脬即膀胱也。


為得復有一物,居膀胱之內,者乎?


其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者,試不思轉胞下壓膀胱,以致小便不通者,則胞在上,更膀胱在下,則其部位各別,而非一物更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8:2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子喑


經云:婦人重生九月而喑者,胞之絡脈絕也,無治,當十月復。


謂人之受孕,一月肝經養胎,二月膽經養胎,三月心經養胎,四月小腸經養胎,五月脾經養胎,六月胃經養胎,七月肺經養胎,八月大腸經養胎,九月腎經養胎,十月膀胱經養胎。


先陰經而後陽經,始於木終於水,以五行之相生言也。


然以理推之,十二經之脈晝夜流行無間,無日、無時而不共養胎氣也,必無分經養胎之理。今曰九月而喑,時至九月,兒體已長,胞宮之絡脈系於腎經者,阻絕不通,故間有之。


蓋腎經之脈上系舌本,脈道阻絕,則不能言,故十月分娩後而能言,不必加治,治之當補心腎。


喑謂有言而無聲,故經曰不能言,不能非絕然不語之謂。


凡音出於喉嚨,發於舌本,因胎氣肥大,阻腎上行之經。


腎脈入肺,循喉嚨,系舌本。


喉者,肺之部,肺主聲音。


其人竊竊私語,心雖有言,而人不能聽,故曰喑。


肺腎子母之臟,故云不必治。


若大全解作不語,則為心病,以心主發聲也,與子喑了不相干,若張子和有降心火之說,馬玄台有補心腎之言。


如果腎之脈絡絕,則其病不治,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


故經云:胞之絡脈絕。


此絕字當作阻字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0 01:18:5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精要●卷二●胎前雜症門●中風


孕婦痰涎壅盛,忽然僵仆,或時發搐,不省人事,是血虛而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左脈微數,右脈滑大者,名曰子癇,宜四物養血,酒芩清熱,二陳化痰理氣。


故《機要》云:風木為熱,熱甚則風動,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治法仍以安胎為主,勿過用中風之藥。


蓋多由血虛則生熱,熱盛則生風,皆內起之風火,養血而風火自滅也。


若心肝風熱,用鉤藤湯;


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


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


氣逆痰滯,紫蘇飲;


脾郁痰滯,二陳加竹瀝、薑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2:44 , Processed in 0.5468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