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陰器〕】
陳良甫曰:小腸有熱,入於脬內,熱結甚,則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則心脅小腹,氣澀而喘急)。
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
王海藏曰: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安得復實。
李東垣曰: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肺分故也,宜清肺散、豬苓湯。
不渴而小便通者,熱閉於下焦,腎與膀胱也,宜滋腎丸、導氣除濕湯)。
兼屬足少陽膽經(李東垣曰: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
徐伯魯曰:少陽者,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相為表裡也)。
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其病虛則欠KT ,小便遺數。
《素問》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注: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
轉注下焦,膀胱稟化,以為溲矣。
王海藏曰:或用梔子利小便,非利小便也,以清肺也。
肺氣清而能化,膀胱為津液之腑,小便乃得出。
李東垣曰: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參 之類補之。
不愈,當責有熱,加生地、黃柏。
朱丹溪曰:小便不通,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宜清金,此隔二之治,用車前子、茯苓之類。
又曰: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又曰:一人小便不通,脈右寸濡滑,此積痰在肺也。
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
以法大吐之,病如失。
又曰: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
又屬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合(《靈樞》曰:足太陰之筋,聚於陰器。
其病陰器紐痛,上引臍。
又曰: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上腹。
其病 疝,腹筋急。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 。
《素問》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
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朱丹溪曰:人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則肺不能生水,而小便不通,法宜燥胃健脾。
此隔三之治,用二術之類。
又:琥珀屬陽金,以燥脾土有功,故古方利小便用之。
蓋脾能運化,則肺自下降,而小便可通也。
又曰:古方有脾約症,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於是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
腸潤結化,津液入腎而愈。
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
故津燥金虛,勢必竊母氣以自救,由是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乎大便閉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精健,津液入腎,腸潤而通矣。
今此丸用之熱盛而氣血實,與西北方人,稟賦壯實者,固無不宜,若概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
要之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