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絡全書】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8:24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一、〔手掌〕


(手表附)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臂兩筋之間,入掌中。


是動則病手心熱。


又曰:掌中熱者,腹中熱;


掌中寒者,腹中寒)。


又屬手太陰肺經、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陰所生病者,掌中熱痛。


又曰:手太陰之別,於腕上分肉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


又曰:手少陰之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


所生病者,掌內熱痛)。


〔手表中間〕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循手腕表,出臂外兩骨之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8:39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二、〔虎口〕


(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穴之分也)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素問》曰:中部地,手陽明也,以候胸中之氣。


注:大腸脈,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穴,動應於手)。


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8:53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三、〔魚〕


(手大指本節後,肥肉隆起處,魚際穴之分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


又曰:手太陰之別,散入於魚際。


又曰:手太陰之筋,循指上行,絡於魚後。


《素問》曰: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注:手魚腹內,肺脈所留,故刺之內陷則為腫也)。


又屬手陽明大腸經(《靈樞》曰,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又曰: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


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


兼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少氣也。


一曰: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宜理中湯之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9:08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四、〔指〕


〔大指〕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又曰: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


又曰:肺出於少商。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為井木)。


〔大指次指〕屬手陽明大腸經(即第二指也,一名食指,又名鹽指。


《靈樞》曰: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所生病者,大指次指痛不用。


又曰: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


又曰:大腸出於商陽,商陽在大指次指之端,為井金)。


〔中指〕屬手厥陰心包經(一名將指。


《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又曰: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


又曰:心出於中衝。


中衝,在手中指之端,為井木。


顧英白曰:心包,亦名心主,而心脈即出於中衝,則手厥陰之與手少陰,同為心脈無疑也。


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則手少陽之亦為心脈,可知矣。


故中衝、關衝、少衝,三指之井穴皆以沖名,象火之有三焰也。


讀者幸無膠柱而鼓瑟焉)。


〔小指次指〕屬手少陽三焦經(即第四指也,今稱無名指。


《靈樞》曰: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所生病者,小指次指不用。


又曰:手少陽,出於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


〔小指內廉〕屬手少陰心經(小指,又名禁指。


《靈樞》曰: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又曰: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


〔小指外廉〕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


又曰: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


又曰:小腸,出於少澤。


少澤,小指之端也。


沈承之曰:小指赤白肉際,屬手太陽小腸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9:22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五、〔大〕


(項上突起之大塊,百勞穴分也,又名天柱骨。


,椎同)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會(《靈樞》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素問》曰:厥頭痛,項先痛,不可俯仰,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出於項,合太陽。


《脈經》注曰:腎絕,則天柱骨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0:59:47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六、〔缺盆〕


(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 ,上結缺盆,下結胸裡。


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


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


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


《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是陰維、任脈之會。


主咳嗽上氣,肺癰,喉口熱瘡,不得下食)。


兼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手陽明之脈,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入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


又曰: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


又曰: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


其病則腹筋急引缺盆及頰)。


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靈樞》曰:手少陽之脈,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又曰: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


又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經(《靈樞》曰:手太陽之脈,交肩上,入缺盆。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


又曰:足太陽之筋,其支者腋下入缺盆。


其病缺盆中紐痛,不可以左右搖)。


又屬陰蹺脈(《靈樞》曰:陰蹺脈,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0:09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七、〔背〕


統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所生病者,項背腰尻皆痛。


《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又曰: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又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


楊上善曰:三陽為經者,謂足太陽之脈,從目內 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


又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


又曰:巨肩及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濃者肺端正,脅偏 者肺偏傾也。


《素問》曰: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又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


又曰: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又曰:咳嗽喘逆,肩背痛,汗出。


李東垣曰: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少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甚也,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可也)。


兼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


《素問》邪在腎,則病肩背痛,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曰:之。


李東垣曰: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加鹽炒小茴香半錢、川椒十粒)。


又屬衝脈(《靈樞》曰: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


又總屬五臟(《靈樞》曰:五臟之俞,出於背者,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間,心俞在五椎之間,膈俞在七椎之間,肝俞在九椎之間,脾俞在十一椎之間,腎俞在十四椎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取。


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處也。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唐太宗曰:朕讀《明堂》針灸書,云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自今毋得笞囚背。


「椎舊作「 ,古通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0:26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八、〔脊〕


(膂也,上自大 ,下至尾 端,共二十一節)屬足少陰腎經、督脈之合(《靈樞》曰: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


又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又曰: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素問》曰: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又曰:冬脈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飲, 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冬脈者,腎脈也。


注:太過者,來如彈石也。


解 ,不可名狀。


腎太過,則強不強、弱不弱、寒不寒、熱不熱,解解 然,不可名也。


不及者,其去如數,清冷也。


又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病不能正立。


又曰: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


《中藏》曰:腎之精微,脊與腰相引而痛。


飢見飽減)。


又屬手太陽小腸經(《靈樞》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在小腸,取之育原以散之。


李東垣曰: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症也,當用防風。


沈承之曰:脊有三行,中行自大 下至尾端,屬督脈,又屬足少陰腎經;


膂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一寸五分,屬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之會;


膂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三寸,屬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會)。


兼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脊內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0:40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九、〔胂〕


(挾脊兩旁隴起之肉也)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 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肉,過髀樞。


《素問》曰:腰痛,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 然,欲僵仆,刺太陽中出血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0:55 | 只看該作者

五十、〔胸〕


(膺也,又曰臆)統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又曰:手少陰之筋,挾乳裡,結於胸中,其病內急,心承伏梁。


《素問》曰:南風生於夏,其臟心,俞在胸膈,其病內舍膺脅。


又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又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胸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又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


是動則病胸脅支滿,心中大動。


又曰: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絡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又曰:氣在腎者,止之膺與背俞。


《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又屬手足太陰肺經、脾經(《靈樞》曰: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實下虛,驚,有積氣在胸中;


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1:10 | 只看該作者

五十、〔胸〕


又曰: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寒則留之;


熱則疾之;


氣下乃止)。


兼屬手太陽小腸經(《素問》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注:巨陽之脈,從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也)。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素問》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


《靈樞》曰: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


又曰: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


一曰:陽明所謂胸滿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


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輕者五苓散,重者用張子和法治之。


沈承之曰:胸有四行,中行自結喉下循鈐骨,抵 ,屬任脈;


膺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二寸,屬足少陰腎經;


膺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四寸,屬足陽明胃經;


膺四行,去中行左右,各開六寸,屬足太陰脾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1: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2-1 21:04 編輯

五十一、〔膻中)〕


(胸中兩乳之間,即上焦之分也)屬手厥陰心包經、任脈之會(《靈樞》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又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其俞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素問》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注: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


氣適志和,則喜樂由生矣)。


兼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營氣合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


又曰: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莖,絡於膻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4:33 | 只看該作者

五十二、〔〕


(臆前心蔽骨下尖頭軟骨,即鳩尾穴之分也,一名尾翳,言 象鳩鳥之尾而蔽心也。


如人無蔽骨者,可在兩岐骨下,增同身寸之一寸)屬手少陰心經、任脈之會(《靈樞》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


骨有餘,以候 。


無 者心高, 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又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又曰: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4:47 | 只看該作者

五十三、〔乳〕


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


王啟玄曰:乳之上下,皆足陽明之脈也。


《針灸經》云:乳中二穴當乳,足陽明脈氣所發。


朱丹溪曰:胃經見證,胸旁過乳痛。


《婦人良方》曰:乳癰者,由乳潼結聚,皮薄以澤而成。


蓋陽明之脈主血,其血又歸厥陰之氣,血澀不通,氣結不散,故積聚成癰也)。


又屬足厥陰肝經(《乳癰論》曰: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


凡乳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閉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


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


治法以青皮疏厥陰之滯,以石膏清陽明之熱,以生甘草節行污濁之血,以栝蔞子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當歸、金銀花消腫導毒,隨症消息。


然須以少酒佐之,加以艾火兩三壯於腫處,其效尤捷)。


兼屬足少陽膽經、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


(《靈樞》曰,足少陽之筋,走腋前廉,系於膺乳,結於缺盆,其病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


又曰: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


沈承之曰:直乳下三寸五分,名期門穴,屬足厥陰肝經、太陰脾經、陰維之會;


下四寸,名日月穴,屬足少陽膽經、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5:01 | 只看該作者

五十四、〔虛裡〕


(乳根穴分也,俗謂之氣眼)屬足陽明胃經,(《甲乙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結而橫,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


《素問》曰: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顧英白曰:乳根二穴,左右皆有動氣,經何獨言左乳下?


蓋舉其動之甚者耳,非左動而右不動也。


其動應手,脈宗氣也。


《素問》本無二義,馬玄台因仿刻之誤,而謂應衣。


應衣者,言病患肌肉瘦弱,其脈動甚,而應衣也,亦通。


始讀《素問》,則心竅疑之,至讀 《甲乙經》而疑遂釋然)。


兼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張介賓曰:虛裡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者,人但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裡之動也。


其動微者病尚淺,動甚者病則甚。


凡患此者,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5:50 | 只看該作者

五十五、〔腋〕


(臂下脅上際也)屬手厥陰心包經(《靈樞》曰:手厥陰之脈,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腋腫。


又曰: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又曰:手心主之筋,結腋下。


又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其名天池)。


又屬手太陰肺經、少陰心經(《靈樞》曰:手太陰之脈,從肺系橫出腋下。


又曰: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


又曰: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又曰:手少陰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又曰: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


又屬足厥陰肝經、太陰脾之大絡。


(《靈樞》曰: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


又曰: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腹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


沈承之曰:腋間屬手足厥陰心包、肝經,腋前屬手太陰肺經,腋後屬手少陰之經,腋下屬足厥陰肝經,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兼屬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靈樞》曰:手太陽之筋,結於腋下,其病腋下痛。


又曰:足少陽之脈,從缺盆下腋,所生病者腋中腫。


又曰:足少陽之筋,從季脅上走腋前廉。


朱丹溪曰:手足厥陰合生見證,曰腋腫,手厥陰、足少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6:06 | 只看該作者

五十六、〔腹〕


(俗謂之肚,中脘穴分,即中焦也) 統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循膝股內前廉入腹。


是動則病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又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


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又曰: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又曰:腹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使,取足太陰。


《素問》曰:陰中之至陰,脾也。


腹者,至陰之所居。


又曰:脾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又曰: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厥氣在腹中。


厥氣,名曰疝厥,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又曰:中氣不足,謂之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又曰: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又曰: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又曰:脾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已汗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6:22 | 只看該作者

五十六、〔腹〕


李東垣曰: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湯或建中湯,及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


所生病者,大腹水腫。


《素問》曰: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


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


又曰:胃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


楊上善曰:足陽明脈,從鼻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


兼屬手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之會。


(《素問》曰: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


注:胃募,中脘穴也,居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脈所生也)。


又屬足少陰腎經、厥陰肝經(《靈樞》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渴渴然,取足少陰。


又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素問》曰:腎病者,腹大脛腫,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


又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又屬衝脈、任脈之會(《靈樞》曰:衝脈、任脈之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


又曰:任脈之別,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也。


《素問》曰: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衝脈為病,則逆氣裡急也。


沈承之曰:腹分四行,中行臍上五寸,名上脘穴,屬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之會。


臍上四寸,名中脘穴,又謂之上紀,屬手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之會。


臍上二寸,名下脘穴,屬足太陰脾經、任脈之會。


第二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五分,屬足少陰腎經、衝脈之會。


第三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二寸,屬足陽明胃經。


第四行去中行左右各開三寸五分,屬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之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6:39 | 只看該作者

五十七、〔脅肋〕


(肋者,脅之骨,脅總而肋分也。


舊云無骨曰脅者,大誤也)統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足厥陰之脈,貫膈布脅肋。


又曰:廣胸及 者肝高,合脅兔 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肋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又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


《素問》曰:其臟肝,其病內舍 脅。


又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21:06:54 | 只看該作者

五十七、〔脅肋〕


又曰:肝病頭目眩,嘔泄,脅支滿。


又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若搏。


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朱丹溪曰:脅痛,肝火盛,木氣實。


肝火盛,以薑汁下當歸龍薈丸以瀉之;


木氣實,以川芎、蒼朮、青皮、當歸之類泄之。


又曰:去滯氣,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


人多怒,脅下有鬱積,固宜以此解二經之實。


若二經氣不足者,當先補血,少加青皮可也。


戴復庵曰:脅痛別無雜症,在左為肝經受病,宜用川芎、枳殼、甘草;


在右為肝移熱於肺,宜用薑黃、枳殼、桂心、甘草)。


又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循脅裡出氣街。


是動則病脅痛,不能轉側。


《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能息,咳而汗出。


又曰: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


又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10:45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