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卷之十三●產後門下●浮腫】
郭稽中
曰: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乘虛停積,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面黃,四肢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投以甘遂、大戟等藥,以導其水。
夫產後必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陳無擇
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
氣分血分,不可不辨(氣分者,先腫而後經血不行,血分者,先經血不行而後腫也,故治法不同),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
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又論曰:夫產後勞傷血氣,腠理虛,則為風邪所乘,邪搏於氣,不得宣越,故令虛腫輕浮,是邪搏於氣,氣腫也。若皮膚如熟李狀,則變為水腫。
氣腫者,發汗即愈;
水腫者,利小便瘥也。潔古云:如產後風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局方七聖丸,白湯下,日加,以利為度。
如浮腫至膝,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
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
如只浮腫,止七聖丸本方服。
東垣
云:中滿分消丸(見腫滿門)用四物湯吞之。
丹溪
云: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薛氏
曰:前證若寒水侮土,宜養脾肺,若氣虛浮腫,宜益脾胃,若水氣浮腫,宜補中益氣,當參雜證本門主治。
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
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
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以中氣虛誤服消克藥所致,故宜補土為主,金匱丸者,以補火生土,而有水鬱折之之法存焉)
一產婦泄瀉,四肢面目浮腫,喘促惡寒。
余謂脾肺虛寒,用六君加薑桂而泄瀉愈,用補中益氣而脾胃健。
杜氏治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瘥,病勢轉劇,召杜治之,杜至,曰:諸醫作何病。
張曰:皆云水氣浮腫。
杜曰:非也,且水氣發咳嗽,小便澀是也(審水氣法,如咳嗽小便澀者,乃因失降下之令)。
今愛寵小便不澀,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臟虛,氣塞不通流,面生浮腫。
遂用益血和氣藥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經半月痊愈。
所用之藥乃靈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臟風虛冷。今產科家多用此藥治產後諸病如神,更名捐金湯者是也,(牡丹散見血暈)
一婦產後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蓋因敗血流入經絡,滲入四肢,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遂用旋覆花湯,微汗漸解,頻服小調經散,用澤蘭根煎湯調下,腫氣漸消。
大調經散
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
方見前往來寒熱。
小調經散
治敗血乘虛停積,流入經絡,四肢浮腫。
沒藥 琥珀 桂心 芍藥 當歸(各一錢) 細辛 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薑汁溫酒各少許調服。
經驗方
治產後遍身青腫疼痛,及產後血水疾。(青腫者,血瘀也,以血化為水,故用此,乃簡便良法)
乾漆 大麥芽(各等分)
上各為細末,以新瓦罐子中鋪一重麥 ,一重乾漆,如此填滿,用鹽泥固濟,火 通赤,放冷,研為散,但是產後諸疾,熱酒調下二錢。
白朮湯
治心腹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此仲景方也,易老變而為丸)
枳實(一兩半) 白朮(三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正脾散
治產後通身浮腫,及治婦人大病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等症。(此行氣法,謂之正脾者,氣行而脾得運也)
蓬莪朮 香附子(童便浸) 茴香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燈心草木通湯下。
小調中湯
治產後一切浮腫,但用此藥,無不效者。(補脾胃,行瘀血,妙在調服法)
茯苓 當歸 白芍藥 陳皮(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上切作一劑,煎湯調後藥未:沒藥 琥珀 桂心(各一錢) 細辛 麝香(各五分)
橘皮酒
治產後肌浮,以此行氣。
橘皮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丹溪方
婦人產後浮腫,小便少,口渴,惡寒無力,脈皆沉,此體虛而有濕熱之積,必上焦滿悶,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
白朮(二兩半) 陳皮(一兩) 川芎(半兩) 木通(六錢) 茯苓(三錢)
上用水煎,下與點丸二十五丸。(黃芩為末糊丸,名與點丸,亦名清金丸。
此方以白朮為君,陳皮為佐,川芎調血,通苓利水,與點丸清金)
奪魂散
治產後虛腫滿促,利小便則愈。(此方甚奇,大概中宮有濕痰留積,致小便不利者宜之,猶服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也)
生薑(三兩,取汁) 白面(三兩) 大半夏(七枚)
上以生薑汁溲面,裹半夏為七餅子,煨焦熟為末,水調一盞,小便利為效。
張氏方
治產後血虛,風腫水腫。
澤蘭葉 防己(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飲者醋湯調亦可,(澤蘭之性,能通瘀血,利水道,同防己則又為利水絕藥矣)
漢防己散
治產後風虛氣壅,上攻頭面浮腫。(此藥虛人戒服,瀉肺利水之急劑也)
漢防己 豬苓 枳殼 桑白皮(各一兩) 商陸 甘草(各七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溫服。
七聖丸
治產後風氣壅盛,面目四肢浮腫,涕唾稠黏,咽乾口燥,心脅脹滿,大便秘,小便赤,睡臥不安。(此方為實熱者設)
肉桂(去皮) 川芎 大黃(酒蒸) 檳榔 木香(各半兩) 羌活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食後溫湯下。
山嵐瘴地最宜服,量虛實加減。
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如只浮腫,止用本方。
加味吳茱萸湯
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冷,胸膈滿痛,腹脅絞刺,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栗,或泄瀉不止,少氣羸困,及因生產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增。
(此治風寒之劑。本虛便是寒氣,故用溫劑)
吳茱萸(一兩半) 乾薑 桂心 防風 細辛 當歸 牡丹皮 赤茯苓 半夏 桔梗 麥門冬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煎,食前熱服。
加味八物湯
治產後遍身浮腫,氣急潮熱。
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 小茴香(各三錢) 白朮 川芎(各四錢) 當歸 白芍 香附子(各五錢)
柴胡 黃芩 甘草(各一錢)
上銼散,分作六七服,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空心熱服,盡此藥,方服調經丸。
若肚痛,加玄胡索、乾漆、枳殼各三錢;
若嘔吐惡心,加良薑、砂仁各二錢;若手足麻痹,加肉桂一錢半;若咳嗽,加五味子、款冬花、杏仁。
加減金匱腎氣丸
治肺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證者,非此藥不能救。(夫土為防水之堤,腎為置水之器,腎為胃之關,而開竅於二陰,土惡濕,腎惡燥,而命門之氣藏於腎,為生土之母,主化津液以利膀胱,故腎氣盛則土旺而水有所堤,自無泛溢之患,若火衰則氣不化而水溢,溢則濕土卑濫而妄行矣,故有水脹之病。此方既能益火以生土,又能化氣以利水,此其所以為治腫之聖藥也,若於熱脹,又非所宜)
熟地黃(四兩,酒拌,搗膏) 白茯苓(三兩)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牡丹皮 牛膝 車前子官桂(各一兩) 附子(半兩)
上為末,和地黃,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