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能論】
【靈】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人之欠者。(俗名呵欠。)
何氣使然。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夜臥之余。陽氣未盡得上。)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人之噦者。何氣使然。(說文曰。噦。氣牾也。
辨者謂是呃逆。東垣以噦為乾嘔之甚者。人或非之。
按素問寶命全形篇曰。病深者。其聲噦。噦主聲言。則非嘔吐明矣。 古方書無呃字。或作咳逆。俗名呃忒。)
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昂按。呃逆有實有虛。有寒有熱。病原病候。種種不同。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噦作嘔吐。則呃逆亦病中要症。二經豈漫無一字及之哉。 )
人之噫者。何氣使然。(俗作噯。氣阻而噯以通之。 )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經曰。心為噫。陽明絡屬心。陰氣盛而上走陽明。故噫。)
人之嚏者。何氣使然。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鼻為肺竅。心脈入肺。嚏則肺氣通。)
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耳目皆宗脈之所聚。)
上液之道也。
(液上升之道路。)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感則液道開。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孔。)
竅者也。
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 故命曰奪精。(素問言泣涕。見後解精微論。)
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憂思則心系急。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廉泉。舌本穴名。陰維任脈之會。昂按。風中舌本則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此云蟲動。尚有未該。)
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此論他書不載。僅見於此。昂按。人夜臥之時。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聽。豈非以宗脈所聚。故能有所警覺也乎。 又人在母腹中。僅一血胚。聞雷霆火爆之聲。則驚而跳。此時五官未備。而聞性已與外物相通。故楞嚴二十五圓通。獨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順。則耳之異於諸官也明矣。 )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流。)
脈有所竭者。故耳鳴。(即下文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之義。)
人之自嚙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火氣上逆。)
脈氣使然也。
(使然。一作輩至。)
少陰氣至則嚙舌。(舌為手少陰心之竅。)
少陽氣至則嚙頰。(手少陽三焦脈下頰。足少陽膽脈加頰車。)
陽明氣至則嚙唇矣。 (手陽明大腸脈挾口。足陽明胃脈環唇。)
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按內經無遺精白濁之文。但云出白溲白自淫。溲便變。又云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字匯。廢忘也。
音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