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脹論第二十四(小兒附)】
靈樞脹論云帝問岐伯脹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氣短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欬。
肝脹者脇下滿而痛引少腹。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痛而濯濯,冬日重於寒則飧泄食不化。
小腸脹者小腹滿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少腹氣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硜硜然而不堅。
膽脹者脇下痛脹,口苦善太息。
又水脹篇云帝問岐伯水脹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欬,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帝曰膚脹何如,岐伯曰膚者寒氣客於皮中皷空空然不堅,腹身大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答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答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相博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生其始大也,大如雞子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因以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時,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帝曰膚脹鼓脹可剌邪。
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復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經云平治權衡,去菀陳剉,開鬼門潔淨府。
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
去菀陳剉者,疏滌腸胃也。
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
又鼓脹之病治以雞屎醴。
名醫云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脇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皆腫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別之。
又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歸各藏以論之。
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
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
水腫脈浮帶數即是虛寒潜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
要知水脈必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
諸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
治法云腰以上宜發汗,腰以下利小便。
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
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
肺主目胞,脾虛腫手足冷,當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溫其氣。
因於氣腫者橘皮煎丸。
因於溼為腫,煎防己黃耆湯調五苓散。
因於熱為腫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熱於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
於豉梔湯中加黃芩。
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當益陰則陽氣自化也,黃柏黃連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