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24 編輯
【答何勉亭孝廉書附論令正血蠱痰喘危症因由】
衲檮昧斟識。 於醫道略涉崖本。 無一長可恃。 乃謬荷諸大人先生。 格外垂青。 殷殷諮詢。衲惟殫竭底蘊。 聊效土壤細流之助去爾。
蓋平日既不能於黃帝岐伯諸書。 窺見隱奧。 使臨症仍復苟且從事。 是輒以人之身命為兒戲。 匪特負人。 實以負己。 衲自祝髮後。 心懷悲憫。 斷不敢草草塞責。 每遇奇難病症。 百計圖維。 夜以繼日。 必細繹其所以受病之故。 與夫臟腑之虛實。 脈理之平逆。 服何藥而相宜。 服何藥而不合。 一一詳悉。
始敢斟酌方劑。 今尊壺玉體違和。 荏苒三載。 痰壅於上。 血蠱於下。 根深蒂固。 藥非瞑眩。 恐難奏功。 今據實條辨以聞。 凡人之一身。 吸食水穀之精華。 臟腑受之以生氣血通十二經脈。 達乎毛竅。 運用於四肢百骸。而各有所主心焉皇極居中。 肺如華蓋。 其位最高。 肺之葉下有竅。 以受諸臟之氣。 心之下。 左有肝。 右有肺。 為一升一降之道路。 而所以司此升降者。 權又操於脾腎。 故人以腎為先天之根。 胃納水穀。 五臟六腑。 皆稟氣於胃。 故又以胃為後天之本。 水穀入胃。 得脾陽之蒸動。 清者為津液。 濁者為糞溺。 其氣化而上升。 先至於肺。 下乃灌注奉心化赤而為血。 復由胃之大絡通於衝任。 衝任實為血海。 而其脈又肝之所主。 故云肝主藏血。 究竟藏血並不在肝。 而在衝任二脈也。
男子之血。 運行於周身。 女子之血。 停貯於衝任。 其血一月而一下。 不愆其期。 名為月信。 至生產之後。
胃中所升之津液不復化血。 而歸衝任。 即於胃之大絡通於兩乳。 是以乳婦月信不來。 其義甚明。 現按尊夫人之病。 始於風溫發疹夫風溫之邪。 首先犯肺。 由肺而傳於胃。 發疹由於風邪內郁。 肺胃熱盛。 傷其血分。血熱於肌膚。 則為疹。 血熱內溢。 則為衄。 此所以先發疹而後吐血也。
發疹吐血。 本無二致疹發未透。 邪熱蘊結於中。 則吐血。 肝胃有熱。 津液得火煎煉。 則又生痰。 故氣升而痰亦升。 氣即火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 邪火進一分。 正氣即退一分。 迨邪火充斥。 正氣日就衰耗。 全身經絡無處非痰。 直與血氣混而為一。 所以上則氣急痰壅。 下則血蠱脹滿耳。或者謂邪火既極盛如此。
火能化物。 理應易飢。 何以不能食。
經云。 邪熱不殺穀。 病當不能食而脹滿也。
且此病數更寒暑。 脈象甚虛。 聲音已啞。 而面目神氣。 宛如盛怒。 謂非痰火充塞。 痰脈類虛之明徵耶。
何子翁所定之方。 醕乎其醕。 原無可議。 但根本已傷。 諸邪蟠據。 譬諸治軍者。 賊蹤蔓延山野。 孤城失援。 危如累卵。 四向糧餉。 無所接濟。 而猶日坐堂皇。 與士卒等講求大學三章。 理雖甚正。 其如勢所不及何。 可知此症痰氣塞滿經絡。 血蠱腹脹。 其由來者漸。 必非一朝一夕之故。
使不有斬關奪隘之大將。 多領精銳而能操必勝之權。 以凱旋者。 吾不信也。
考之古人治痰成法。 多用攻下鄙意藥中擬用巴豆未知有當萬一否並請高明裁奪。 心禪與當代士大夫。 往來手扎甚多。 予概不採錄。 惟此書論病論脈。 體會入細。 實與內經相發明。 洵足津逮後學。 謂之痰壅血蠱治案誰曰不宜。
(淞樵評) 徐淞樵曰。 統觀諸作。 大有根柢之學。 故能元元本本。 傾笥而出。 其知病也由於博涉。 其識脈也由於多診。 其達藥也由於屢用。 是以論痰不拘拘於喻氏痰飲。 獨出機杼。 自我作古。 論痢主通不主澀。 挽瀾既倒。 砥柱中流。 至論推摩、針灸。 熏蒸、薄貼各法。 又皆出自心得。 因時制宜。 不落前人窠臼。予於虎林僧廬。 與之合併數月。 其指下活人多矣。
且性甚謙和。 虛懷若谷。 日有診治。 歸必質正於予。 賞奇析疑。 相得甚歡。 臨行不勝悵悒。 因乞詩留別。 率成長句二律。 以志雪泥鴻爪之印云爾。
有僧把臂最相宜。 況是清譚玉屑時。 南海林泉君久住。 西湖風月我深知。 竺干學淺慚留髮。 靈素功多易察眉。 更喜能傳元化術。 金針要度世人述。 心燈炯炯洛伽懸。 普照群迷世大千。 學道只今隨意試。 逃禪自古藉醫傳。 姓名不落徐王後。 謦咳應通孔孟前。 老我此肱慚未折。
校讎卻為疲丹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