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637|回復: 10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得集 】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0-25 20:5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05 編輯

一得集

 

書名 一得集


作者 心禪僧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890年


分類 醫案

 

唐時有西域治疾方一卷。乃西域仙人取傳見藝文志。


余小蓬萊謠有云。煉就金丹一粟黃。不堪大眾共分嘗。待遊西域仙人到。備說人間治疾方。即謂此也。


夫道家龍虎鉛汞。徒托空談。桐柏真人以大還丹。命張老沿門喚賣。究竟何人白日昇天而去。不如王侯單方。救人疾苦。不失為菩薩心腸。心禪和尚隱於浮屠。而精於醫。其論醫諸條。無不入微。非精研軒岐之書。不能道隻字。取附諸案。尤見運用靈機。不拘死法。和尚於此道三折肱矣。


庚寅初夏。余住右臺仙館。和尚見訪。並出此一編乞序。余雖不知醫。而素知和尚之精於醫。輒書數語於其簡端。使知扁鵲倉公。固有隱於方外者。勿徒求之市井懸壺之輩也。


曲園居士俞樾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80%E5%BE%97%E9%9B%86/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500 銀幣 +10 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5 21:00: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07 編輯

 

醫之為道雖小。而濟世與良相同功。古人豈欺我哉。

僧心禪來杭有年。而吾杭奇難之症。賴以全活不少。醫案乃摘其尤者。僅十之一二耳。予頗耽醫書。而心禪上窺軒岐秘笈。下至漢魏六朝唐宋元明暨國初諸大家靡不殫。精竭神。選擇精粹。手鈔成帙。每與予譚。元元本本。如數家珍。而舌底瀾翻。輒覺靈緒紛披。頭頭是道。誠可嘉也。

茲有上洋之行。袖出醫案。問序於余。余以心禪。根柢之學既深。而又能於臨症之際。神與古會。不苟下筆。是真食古而化。不拘拘於古法者。不尤可嘉也哉。

自是所得益深。所詣益進。日新月盛。積成巨編。異日歸攜南海。焚香獻佛。迦葉當必從旁拈花微笑日。大士濟世婆心。如是如是。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仁和李鵬飛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5 21:02: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09 編輯

 

吾輩讀古人書,能闡發古人精蘊。復不沾滯古法。自成一家。以上追古人。誰謂古今不相及耶。


醫道何獨不然。僧心禪多聚古名人醫案。抄錄不啻數十百本。末皆綴以評語。動中窾會。楷法端潔。誠是。嘉也。


君於此事。不知何日能瞭然。亦可謂勤且篤矣。


君僑居杭垣。歷有年所。而士大夫持金帛邀求者。日踵門至。予每戲之曰。君既方外。是戔戔者。將何焉耶。


君言予有三大事心願未了。墓未厝。而嗣未定。本支貧乏。不能婚葬者未有應給。予聞之躍然起曰。天性人情。兩得之矣。


此有本之學。方外能然。我輩愧之多矣。


且君志在必成。予見其評選各家。雖祁寒大雪。執筆呵凍。夜恆四鼓不倦。百結精誠。一團心血。靈談鬼笑。告語如聞。其案頭所置。若徐靈胎。薛一瓢、葉天士、喻嘉言。陸養愚祖孫。並江瓘父子。名醫匯案。魏玉衡續名醫匯案。擷其菁華。去其糟粕。補未備而集大成。洵黃岐之嫡傳。青囊之秘訣也。功余臨症。案稿寸厚。間將返棹。請為商定。予以少禪根柢儒修。沾濡佛化。顧所詣之精如此。天下豈有無本者。而可以言道哉。佗日心禪了願歸山。有大力者。焉之刊刻其評本。必有巨眼者。知其致功於古。收效於今。又將如心禪。今日之評古人以評心禪矣。


心禪年甚富。名甚盛。養生有術。神明算測。妙諦元機。由茲參悟南海燈傳。舍君更誰續也。


其精詣將有進於此者。此特其嚆矢焉耳。


心禪勉乎哉。


予當拭目俟之。

光緒十六年庚寅元月平陽徐引之淞樵甫書於錢唐青龍寺寓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5 21:0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14 編輯

自敘

 

禮記所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或曰。


祖孫世傳。歷久效彰。


或曰。


黃帝三代書。當盡讀。鄙意竊謂不難。查三世者。必有夙。因前定。何則。


宇宙茫茫。業醫萬計。有名滿都邑。鐵限且穿。要旨元機。毫不領會。有關尺了了。指下分明。議病處方。俱與古合。此豈非夙因與。心少斟師承。長喜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千金、外臺。

漢魏唐宋元明秦初諸大家。寢饋其中。十更裘葛。啟扃發微。問世未遑。瑋板瑤函。多方購置。良師益友。極意講求。

嗣遇李夢舟先生傳授針灸。其補瀉迎隨。候氣留氣諸法。皆與靈樞甲乙經。

古書相符。詳勘細玩。略有寸步前聞。知者延為診治。何一出手。幸獲大效。

世有狂妄譏予泥古。予以閉門合轍。戾古炫奇者悉。盡信無書。援古引咎者謬。予不敏。每兢兢焉以隕越古繩墨為慮。炫奇以矜能。不敢也。


引咎以速謗。尤不敢也。噫嘻。心既無家傳秘訣。而黃帝三代之書,又不能深入顯出。伐毛洗髓。憑是風因。


所在望古遙集。採菁擷華。焚膏繼晷。樂此不疲。


禪修用力滿腔悲憫。打包出山。由寧而杭。倏忽三載。虛名浪得。


延請踵至。積稿成冊。癬等嗜痂。


諸公謬賞。囑咐手民。


二符之愚。以諗來者。疾我罪我。均不知焉。


時光緒己丑余月下浣三日心禪自書於虎林紫陽山旅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5 21:04: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21 編輯

卷上諸論

 

【辨正徐洄溪先生醫者誤人無罪論】


客有疑徐靈胎庸醫殺人無過之說。


予應之曰。


先生何庸醫之問也。

即當代名醫。亦惟有過無功而已。夫人偶感一疾。敦請醫師。舉室惶惶。如旱望雨。神明奉之。


師保事之。


偶效見功。金帛以酬謝之。萬一蹉跌。性命攸關。過將誰諉。庸醫種種作孽。其罪可擢髮數哉。客請詳論之。


余曰。有庸而詐者。迎合主意。百計阿順。宜補宜瀉。宜溫宜涼。每乘其機而利導之。


全不顧病症何因。或生或死也。


有庸而妄者。自作聰明。診畢即索視前醫所批之方。無論其是與不是。必與之冰炭懸殊。炫己之長。形人之短。病或不測。則曰誤服某某之藥也。


有庸而迂者。固執鮮通。一成不易。詎知病變百出。朝宜溫補。暮宜涼解。或素性本寒。病宜仍用芩連。素性本熱。病宜仍用桂附。倘必膠定成見。藥有一是。病無兩歧。遇此等朝暮變症。並病與平大相反者。其禍可立而待也。


有庸而陋者。和同無主。人云亦云。


脈理既不精審。藥性又未熟諳。一味隨聲附和。不敢別參意見。病者深喜其容順易言。處方平淡。到處推薦。婦孺知名。自謂平生不任咎責。其立心尚可問耶。


或有怪僻之輩。所用之藥。輒偽託吳門葉天士一派。既不講求神農本草。而李時珍綱目。又略不一觀。惟於日用無關得失之物。隨手撮取。自詡靈妙。究竟不對藥症。貽害非淺。此蓋庸而托於高也。


或有淺近之徒。習慣方藥。僅僅只十餘品。人有非笑之者。彼輒藉口薛立齋一代醫宗。其奏效每不出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蓋立齋神明於此。後人尚嫌其冒昧寡識。況與立齋相去倍蓰者乎。


不幾為東施之效顰乎。


此蓋庸而失於偏也,


或有近地文士。性頗聰明。略看方書。本無志於醫道。世人不察。以其文理素優。議論鋒起。家延醫者。務必邀伊商酌。伊遂於背地改換藥味。成則居功。敗則委咎。醫者將何所施其技耶。


此蓋庸而取巧者也。


或有遠方邪人。詭稱針灸外科。件件精能。畢竟一無所長。針灸則以人之皮肉試手。外科又必先用爛藥。使其瘡孔漸大。難以收功。令人心寒膽怯。而後可任己治之。且又不能權操必勝。因是以致斃命者。十有七八焉。此蓋庸而行險者也。


甚且輕症用重藥。重症用輕藥。是非顛倒。誇張伎倆。不知醫之為道。利在治症。有是症即有是藥。安可棄症不論。而故反其藥以治之。


倒行逆施。其症不增劇者幾何。顧病家每每墮其術中。以為立論既與尋常不同。其必九折肱可知矣。


此真庸而大謬者也。


甚且易病為難治。難病為易治。試思以難為易。勢必以平易之藥治難病。以易為難。勢必以奇難之藥治易病。病者如略無主意。似此藥病毫不相當。不誠難者益難。易者不易。即其錯誤。何能挽救也。

此蓋庸而極壞者也。


甚且貪得無厭。或遇富厚之家。明知其症已危。必不使另請高明。設法圖救。蓋遷延日久。將為己多啖銀錢地步。直至奄奄待斃。束手無策。閤家詬詈。走避不遑。此蓋庸而喪心者也。


甚見攀援當路。而大官顯宦。往往成竹在胸。即遇傷寒暑濕。亦必喜用人參、附子、乾薑、熟地等峻補之品。以為培養元氣斷不敢使苦寒發散之藥。以剋剝之。


醫者恐投其忌。一誤再誤。變症百出。噫嘻。彼雖王候將相。因己無所主持。商治於我。我仍不能主持。重其意旨。輕其性命。何不量之甚也。

此蓋庸而無志者也。

客聞余言。遂躍然而起曰。君為庸醫。窮形盡相。又將何所逃罪於天地間耶。


顧靈胎本朝名醫。何議論竟刺謬若是。


予曰。此殆非靈胎先生之言也。


靈胎著書六種。語皆精卓可傳。詞氣之間。從未稍為庸醫寬假。其人參論。言近日之醫。殺命於人不知之地。而天之降禍。亦在於人不知之地。藥方論。言名養生。而實速死。江湖惡習。聖人之所必誅。此皆其手足爰書。何忽為庸醫開脫哉。


何又以尚有微功。縱容其殺人哉。且立說尤屬誕謾無稽。既言人生死有定數。則是若夭若壽。皆命主之。何又言命無權耶。

既言必生疾病。使之不壽而死。則是生疾病者。亦命主之。


豈能使其病而不能使其死耶。

既言命之權於是獨重。而又必假手於醫。以令病輕者重。重者死。則是命之權反出於醫之下矣。而何言獨重耶。

予謂是不知命。尤不知天。試思天何事不可死人。而乃使救死之醫。充此冥使鬼役。則將殺人愈多。而立功愈大乎。


竊殺人有功。務如華元之殺曹吉利。浸假濟事。誠漢家一勳臣也。乃欲殺而不能殺。可見其權仍操於天命。而斷非醫者所能奪也。故張文端公言吾人一生福命。必不致誤死於醫手。藥縱錯投。亦惟多受痛苦而已。


此蓋儒相持平之論。醫家萬不得以此藉口。適以張庸庸者殺人之膽耳。況此論文義。自相矛盾。如上文言心術不正。害人無算。天每不降之罰。下文言立心欺詐。假藥取財。其禍又無不立至。即使靈胎為之。亦屬遊戲筆墨。乃校刊時不一檢點。公然以誤人無罪命題。附之卷末。致乖本意。殊可怪也。


心本庸愚寡學。悲憫徒懷。遇不可救者。既不能起死回生。而可救者多方療治。試輒獲效。又迫於處境。不得如靈胎之不受值也。清夜捫心。罪過叢集。書以警人。並以自警。客首肯者再。為浮一大白。


心禪和尚。醫中高手。歷數庸醫誤人之罪。儼如鑄鼎燃犀。怪異何從躲閃。即起靈胎於九京。亦必相視而笑。拍案叫絕。至其文筆之矯健。層層駁詰。痛快淋漓。非寢饋史漢十年者不辦。(弟淞樵拜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02: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24 編輯

讀王孟英治張養之久病伏邪醫案論


按張養之伏熱深錮。纏綿七載。罄其家資。更一百十三手之醫而莫能愈。無奈多購方書。居然自療。又誤服辛溫之藥。王孟英先生。屢諫不止。嗣因惡寒頭痛。百治罔效。遂邀孟英診之。


孟英認定脈症。確係實熱內蘊。非用硝黃犀角大劑峻攻。斷不能散其久久固結之邪。且邪氣與正氣交併。與賊寇之盤踞山谷。倚恃險阻。並有莠民為之內應。而良善亦迫於勢而從之。


使非雄師大隊。具排山倒海之威。既不足奪其氣焰。一鼓而下。必將群哄以起。又何能破堅擊銳。權操必勝耶。


抑使非秉鈞軸者深結主知。太阿在握。則旁撓之議,皆得而阻之矣。


縱百戰百勝。精忠貫日。如宋之張、韓、劉、岳、諸大將。又幾何不功敗垂成。徒扼腕咨嗟。而莫能挽救耶。


噫嘻。


醫雖小技。而用藥生死之機關。誠有與治兵相通者。譬如王孟英之於醫林。而神勇不啻四將。遇此體怯陽痿、咳嗽、痰沫、各症。直如金人久據宋之疆土。四在瘡痍。存亡繫於呼吸。而內有戚友詆譭百出。外有於某揚言於族黨。是又不啻秦檜汪黃之弄權於肘腋也。


使張養之闇昧不明。如宋諸君。則孟英必不能逞其伎倆。而灑淚以班師矣。


雖然。孟英與養之知交有年。觀其初猶疑慮。及見方案。始出惟君憐救之言。並後伏枕恭聽。大為感悟。則其中已搖搖如懸旌而不為群議所撼者幾希。然當此將信未信。不有如孟英者。一腔熱血。和盤托出。獨任其咎。毫不推諉。又安得回陽春於指下哉。


可見朋友交際。身命所在。剴切指陳。至於此極。尚有如喻嘉言尚論篇所云者。雖苦口赤心。唾棄一切。往往付之東流逝水。病家豈誠不知其雄視一時耶。


第當局者迷。兼以庸手裝出一副規模。似阻非阻。而愚闇者。必皆為其所中。迨燎原之火。不可撲滅。始知不信任明師之過也。


悔已晚矣。


況夫君臣之間。名分凜然難犯。萬不能面罄衷曲。而大奸巨憝。又從而傾擠之。


不遺餘力。其較難輒什百千倍於是者。此有志之士。讀史至靖康之際。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


治通於兵。學涉於史。惟根柢之盤深。故枝葉之峻茂。誰謂三折肱之醫。不從天根月窟中來。(淞樵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49: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25 編輯

臨症必先讀書論


俗云。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


或曰古今元氣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說誤盡後學不小。似業醫者。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臨症多耳。此醫道所以日趨而日下也。


蓋必先讀書。而胸有成見。臨症始知用方之變化。若不讀書而徒臨症。雖多亦奚為哉。


況病有虛實。變化萬端。治有補瀉。方不執一。如同一發熱。而熱有虛實。宜溫宜補。宜涼宜瀉。不讀書何以知彼虛而此實。如大匠之無繩墨。不幾倀倀無之耶。


學者務須深究古法。循其規矩。而後見病知源。得心應手。蓋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規矩所在。由規矩而生巧。方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則巧反拙矣。


孟子云。大匠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規矩。而乃能生巧。予謂學醫必先讀書。而後臨症。此物此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51: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27 編輯

治病當悉未病論

 

古云欲知其假。先識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為要。蓋人之臟腑經絡氣血。原本飲食傳導。皆有一定之理。營衛之循行。晝夜有常度。憑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濁。七竅之中。在上受清陽之灌注。在下司濁陰之傳導。呼吸應乎開闔。動靜分乎陰陽。如脈以四至五至為常。三至二至即為不及。不及則為虛為寒矣。


六至七至即為太過。太過則為實為熱矣。


脈之鼓動應乎肌中。如按之未及於肌而動應皮膚者。即為浮而病應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脈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脈始應者。即應沉而病應在裡。故必先知平素之脈。而後乃能識病脈。知表裡虛實之大綱。而更推之以部位時令。細切何部之獨異。則病無遁情矣。


故學醫者。必須先讀內經。是以素問詳論臟腑營衛色脈常變。靡不精細。夫常者一定之理變者化機萬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應變化之萬端。如治絲而不紊也。


否則亂緒紛紛。從何而下手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53: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29 編輯

煙痢宜通不宜塞論

 

痢之一症。 古名滯下。 以腸胃之中。 先有積滯而後下也。


痢乃後人之偽名。 先賢論之詳矣。


今則世俗通稱為痢而治痢之法。 非通即澀。 方書亦復如是。


近洋煙入於中國。 凡食洋煙而病痢者。 名曰煙痢。 病人先自膽怯。 必求峻補速至。 醫者不知此理。 每以漫補止澀而壞事。 故不得不辨論之。


蓋吸煙之大便。 每多燥結。 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 有十餘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 未必不與不吸煙者等。 則其腸中之積垢。年深月久。 可勝道哉。 故必通之而始安。 余親見一門子某。 素有煙癖。 癮且甚大。 後因署中事忙。 不暇吸食。每以煙泡過癮。 病痢數月。形如骨立。 腹痛後重。

 一醫主以下藥。


下黑糞如羊矢者甚多。 視之皆未化之煙泡也。


由是遂愈。 而煙癮亦不作矣。


又一鮑姓者。

先自吸洋煙。


後因歇業。 戒而不吸。 二年餘矣。


病痢困憊甚劇。 無力醫治。 日求仙方。


一日求得百部一兩。


眾謂此物能殺蝨。 豈可服一兩之多。 即服宜減之。


病者堅信不搖。 服之。


腹大痛。 眾駭極。 少頃登廁。 下黑小蟲數碗。 病如失。 自是縻粥調養。 亦不服藥。 胃氣漸旺。 身體壯盛。 反逾於昔。


然痢之宜下。 不獨食煙者為然也。


又一寧波人。 客遊閩地。 一日啖鮮荔枝百餘顆。 而回寧已十餘年矣。


患痢疾久之不愈。 一醫視之。 謂病雖久。 腹痛拒按。 尚有積滯。 宜下之。 乃用硝黃等藥。
果下宿物甚多。 視之皆鮮荔枝也。


下後而病霍然。 可知食積腸胃。 雖十餘年之久。 而尚能不化。 仍是原物瀉出。 夫痢病古稱滯下。 其命名可想見矣。


以不吸煙之人。 患是症者。 宜通降行氣。十之八九。 至有久病純虛。 魄門不藏。 而腹不痛。 或便出無度而不自知者。 又當別論。 總之吸煙之人。 腸中積宿。 愈久愈堅。 豈可再用止澀耶。 或曰吸煙之體多虛。 若再下之。


難保不暴脫也。


余曰。


醫家病家之所誤者。 只在此句。 蓋積滯在內。 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胃有陳積未去。勢必不能納新。 所以肌肉日削。 外現之虛象百出。 若得積垢一下。胃即能納。 脾即能運。 何脫之有。 但病家見此虛象。一聞宜下。 無不吐舌。 所以為難也。


而醫者當委曲開導。 轉危為安。 亦是救人之一端。 切勿附人意漫補以殺人耳。 予再請以格物之理比例之。


譬如久燃一燈。 油足則燈明。 油枯則燈暗。 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餘。 因其上結。 燈煤。 如不從而揭去之。


其燈必暗。 使不知致暗之油。 而徒添其油以望燈之明也難矣。


明乎此。 而內本真實。 外視虛象者。 或峻補耶。


抑降下耶。


此內經所云。


去菀陳則正氣復是也。 再小兒秋患瀉痢最多。其症由於暑穢挾食滯者。 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穢。 內清暑邪。 佐以化積之品。 一二劑而即愈。 其若日久脾虛。 則佐以健脾之品。 余治是症。 用是藥。 無不應手而愈。 方則每多相同。 其食切忌溫燥。 以致胃液乾枯。 不能敷布於上。 而為腹硬咳嗽變成疳勞之症。


如芳香則宜藿香、菖蒲、佩蘭葉、佛手柑等。


清暑則宜鮮荷葉。


鮮青蒿、六一散、黑山梔、條芩、川連等。


苦味堅腸。


且以止痢也。


運氣則宜廣皮、木香、檳榔、腹皮等。


消食則宜神麯、穀芽、麥芽、山楂、午時茶、五穀蟲、雞內金之類。


健脾則宜西洋參、茯苓、炒麥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類。


養胃陰則宜石斛、麥冬、木瓜、烏梅之類。


利小便則宜車前子、澤瀉、滑石之類。


殺蟲則宜胡黃連、榧子、使君子、檳榔之類。


然必佐以甘藥以誘之。


使蟲喜甘而求食也。兒醫之治瀉痢。


每用葛根。 觀葉氏書。


當知所忌。 以上諸藥。 平淡無奇。 善用之變化無窮。 秋間小兒諸病。 或疳積腹硬。 青筋突起。 或疰夏不食。 體日羸瘦。 或肝強多怒多啼等症。 皆可變化治之。


而藥亦不出以上數味而已。


蓋小兒之病。多在肝脾二經。 飲食果餌。 傷其脾胃。 臟腑柔弱。 運化不逮。 變生諸病。


古云傷食惡食是也。


又云若要小兒身體安。 常帶三分飢與寒。 真至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55: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0 編輯

蘿蔔纓為治痢妙藥論

 

夏秋間痢症最多。其病多由於暑穢食積而成者。 蘿蔔治之最宜。 務於冬至日。 連根葉置於屋上。 任其風雨霜雪日曬。 至清明收下。 其內空鬆如纓。 名曰蘿蔔纓。 性能清暑消積。 又加雨雪日曬寒暑交蒸。 受天之清氣。以解腸胃之濁邪。 無論赤白痢。 俱極效驗。 而富貴之家。 厭其輕賤。 棄而不用。 惜哉。


豈知物雖賤而效至神。 若能制以施送。 則造福無量矣。


蓋是物至賤。 存心濟人者。人人可以制送。 願醫者廣為傳說。 則亦造福之一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57: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1 編輯

痰症隨宜施治論

 

人之痰病甚多。 全部內經。 無一痰字。 金匱又以痰飲咳嗽同列一門。 以致後世治痰。 專責於肺。 不知古人以腎為生痰之本。 胃為貯痰之器。 理固甚精。 蓋腎主五液。 入肺為涕。 痰與涕。 同為津液之化。 而津液又生於胃。為水穀所歸。 煉氣存精。 為之津液。 上升肺而下輸脾。 則又隨氣運行。 痰因氣而周歷四肢巔頂。 無所不到。 故內傷外感。 皆能生痰。治外感寒則溫之。


火則清之。


治內傷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壅上宜吐。 滯下宜攻。 此大略也。


如痰因風生。則用輕劑疏其表。 風為陽邪。 從皮毛而入腠理。 漸漸達於肺胃。必致水穀之精液。 不能上升。 因鬱結而化痰。 仍當從肺竅咳出。 肺位最高。 故宜輕劑。 風淫於內。 治以辛涼,佐以苦甘。


吳氏之銀翹散、桑菊飲、是也。


如風已化熱。 熱蒸胃液而成痰。 宜佐以清胃之品。 知母、花粉、石膏、竹葉、等是也。


如感寒邪而生痰。 則毛竅閉拒。 肺氣逆滿。 太陽之氣。 無以發泄於外。宜杏蘇散、麻杏甘石湯之類。 熱盛則佐以條芩、知母、桑皮、山梔等。 如暑邪由口鼻吸受。 直趨中道。 入於胃府。 積滯而為熱痰。 宜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宣泄熱邪。 如濕鬱於中。


脾胃不克升降。 壅阻為痰。 務須運脾清胃。

運脾宜厚朴、乾薑、腹皮、山楂、茯苓、蒼朮、藿香、豆蔻、橘皮之類。


清胃宜竹茹、條芩、知母、甘草、花粉之類。


或加淡滲利水之味。


如濕鬱變成熱症。 又宜透濕清熱。


如芩、連、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類。


詳見吳氏條辨。


薛氏濕熱病篇。


如傷秋金燥氣。


消爍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養肺胃之陰。


喻氏主清燥救肺湯。


或佐以五汁。


養陰甘涼潤燥。


即雪羹之類亦是。


且六淫之中。 火最生痰。 火有君相之別。 五志之分。 治肝火以苦泄。 治胃火以苦降。 苦泄與苦降不同。 苦泄如山梔、青黛、龍膽、蘆薈、豬膽等。苦降如大黃、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枳實等。 又痰鬱久而化火。 其升於上則怔忡眩暈。 嘈雜不寐。 入於經絡。 則疼痛癱瘓麻木結核。 入於肌腠。 則凝滯而成癰疽。 流於下焦。 則必痿痹鶴膝骨疽。 入於胞絡。 則又痰厥癲癇癡呆昏迷。 大抵怔忡眩暈。 嘈雜不寐。 宜清火以治肝。 佐以安神之藥。


如羚羊角、桑葉、丹皮、山梔、鉤藤、天竺黃、連翹、麥冬、茯神、遠志、青黛、牡蠣、石決明之屬。


疼痛癱瘓麻木、則宜控涎丹、滾痰丸、及荊瀝、竹瀝之屬。 蓋痰居深遠。 不克吐出。 不得不從下也。


凝結肌腠而成癰疽。 宜調和營衛。 佐以芳香透絡。


開腠如歸、芍、穿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沒藥、皂角之屬。


攻其瘀積而導散之。


痿、痹、鶴膝、骨疽。


則宜大活絡、控涎丹之屬。


誠以下焦之痰。 非峻藥不能通達也。


痰、厥、癲、癇、癡、呆、昏迷。 又宜運出胞絡之痰。 先用藜蘆湯吐之。


至症急口噤。 用藜蘆為末。 搐入鼻內。 亦能致吐。 若過吐不止。用蔥湯飲之即解。 次用牛黃清心丸、或白金丸、以清余邪。 又次用安魂定神丸。 以善其後。 無不效驗如神。


以上皆六淫外邪之治法也。


至有因內傷者。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被傷則寒邪鬱結於內。 而下得出。 勢必喘逆咳嗽。 喉中作水雞聲。 即金匱支飲、懸飲、是也。


輕則蘇子降氣湯。 重則小青龍湯。 射干麻黃湯。 以寒邪非溫散不可耳。 如飲食不調。 失飢傷飽。 勞倦傷脾。 脾陽不升。 宜補中益氣湯。 小建中湯。 調其中而痰自化。 如暴怒傷肝。肝氣逆而犯胃。 亦能生痰。 又必脅痛嘔吐。 口苦噯酸。 宜逍遙散加丹皮、山梔、青黛、竹茹。 或越鞠丸用青黛為衣。 或加石斛、木瓜、烏梅、川連、輩以平胃氣。 或用代赭、海石、蒺藜、輩以鎮肝。 使土木無忤則安矣。


如因房勞傷腎。 水泛為痰。亦必喘逆倚息不能臥。 然與寒邪傷肺之喘逆有間。 氣邪傷肺。 其脈必弦。 或沉細而寸口滑數。 腎虛之喘逆。 其脈必虛大。尺脈反浮。 可按驗也。


水泛為痰。 宜治溫補。 輕則建中湯。 重則二加龍牡湯。 或八味腎氣丸作煎劑。 使腎中溫暖。 水不上泛。 而痰喘自除矣。


經云。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故必用杞子、當歸、鹿角膠、潼蒺藜、海螵蛸、杜仲、補骨脂、雄駿之物。


乃克有濟。


年久老痰。 窠囊錮結。


當遵喻氏法以運出之。


又須繼以補脾。 而為填空之計。 胸腹堆積釀成痰癖。 堅大如盂如盤。 當用丸藥攻之。


如大黃、三稜、莪朮、歸須、桃仁、巴豆、萊菔子等為丸。


然終不可過服。 以傷正氣。予因治痰古無成法。 妄為評論。


尚希高明裁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09:59: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2 編輯

治喉症宜分三大綱論

 

咽喉諸症。 古人分七十二名目。 其實三大綱統之矣。


三大綱者何。

一曰喉蛾。


二曰喉痹。


三曰喉風。


喉蛾者。 初起惡寒發熱。 形圓高腫。 色赤脈數或緊。 四五日即膿成,治法於未潰時。宜刺少。 商、少衝、中衝、出血。 藥宜解毒消腫。


方劑如銀花、赤芍、丹皮、黃連、黃芩、皂角、生甘草、貝母、枳殼之類。


吹藥如稀涎散。 開關散之類。 或用桐油探吐其痰。


關竅一通。 即能消腫進食。


如四五日後。


膿已成。 其色或赤或紫。 脈洪大而數。 須刺破患處。 泄其膿毒惡血。 內服解毒清火。


如銀花、連翹、丹皮、山梔、黃連、黃芩、生甘草、貝母、歸地之類。


外吹排膿化毒之藥。


如黃連、黃芩、朴硝、冰片、硼砂。


少加輕粉、牛黃。


即冰硼散隨症加味可也。


如潰久不愈。 則名爛喉蛾。 有虛實二種。 虛者色白腐。 脈虛數。 實者色紫而脈沉緊。虛者宜人參養榮湯、生脈散之類。 實者宜鮮菊葉、紫花地丁草之類。


火毒盛者。


仍用芩、黃、丹皮等清之。


甚者加犀角、大黃。 喉痹乃君相二火相併所發。


形如小棋。 初起無發熱惡寒之表症。 十餘日方成膿。


內經云。


一陰一陽結而為喉痹。 一陰者。 手少陰君火之脈氣也。


一陽者。 手少陽三焦之脈氣也。


二脈共絡於喉。 氣盛則內結而腫脹。 脹甚則氣痹痹者閉也。


故治喉痹。 當以散結瀉火為主。 初起亦宜刺少商等穴出血。 治與喉蛾大同小異。 方中宜加桔梗、殭蠶、玉樞丹等散結之品。 吹藥如呂雪、品雪、錫類散等類。

惟喉風形症。 與前不同。 治亦迥異。 其症初起漫腫不高。 或外連頸腫。 必發熱惡寒。 而脈浮數。 痰涎壅塞。 初起宜普濟消毒飲、張氏六味湯、隨症加減。 吹藥宜疏凡化痰順氣。 如皂角、薄荷、殭蠶、人中白、黃芩、黃連、硼砂、冰片之類。


潰爛色紫。必加珍珠、西牛黃、琥珀之類。


以生肌敗毒。 如虛爛日久。 色白脈虛。 方藥宜用溫補。 吹藥亦勿過寒。 如芩、連、西牛黃、冰片之類。


咸在所忌。 宜用琥珀、珍珠、滴乳石、人中白、硃砂之類。 生肌和血。


又有弄舌喉風。 啞喉風。 乃毒盛於內。 必重用解毒。 纏喉風乃風毒上盛。 主以辛涼輕散。


鎖喉風真者。 乃絕症不治。 面青瞠目。

輕者以桂附八味加玉樞丹一錠。


磨沖。


此須開其上而溫其下也。


喉症之書甚多。 大略不越於此。


更能深思類推。


則遊刃有餘矣。


近有時疫白喉一書。 論症以足三陰為主。 蓋喉症皆在手經。 不關足經。 古書具在。 何得經脈倒置。 真是無知妄作。 明者自知。

姑勿深辨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1: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4 編輯

喉症吹藥論

 

喉症以吹藥為外治之要。 不可不深究也。


蓋外科每每不知藥性。 修合幾種通治之藥。 若遇重症。 非但不效。 必至誤事。 況喉症吹藥。 尤當隨症制配。 各味預研極細粉霜。 庶藥與症對。 奏功乃捷速耳。 初起腫痛。 牙關不開。 痰涎上壅。 宜用玉樞丹。 茶汁磨以漱口。 或用牙皂開關。 或用桐油以鵝翎蘸之卷入喉中。 湧去其痰。 即關竅通而能飲食矣。


如牙關緊急。 挖之不開。 可用牙皂為末。 吹入鼻內。 則口即開。 或以藜蘆末吹入鼻孔。亦能吐痰開關。 或用生半夏擦兩頰車皆效。如膿成腫脹。 於患處點破。 去其膿毒、惡血。如畏刀針。 以人指甲、壁錢、瓦上焙枯為末。 加冰片少許吹入患處。 亦能穿破。 名代刀散。 如腫痛痰壅。 玉樞丹、土牛膝根、萬年青根、搗汁入醋二三滴滴口最妙。 硼砂、朴硝、膽礬、牛膽、硝礬。 皆能消腫化毒去腐。 赤腫火盛。 則黃連、黃芩。 青魚膽、青黛、西瓜霜。 皆能清火解毒。 風火上壅。 宜薄荷、殭蠶、冰片、青黛等涼散之品。毒盛者。 宜西牛黃、雄精、人中白、為解毒之良藥。 潰爛新肉不生。

宜用珍珠、西黃、硃砂、琥珀之類以生肌。


然必腐盡乃可用之。


若腐肉不去。 即用生肌等藥。 反致毒邪內伏。 不能收功。 宜知之也。


喉症應用之藥品無多。 知其性以隨症配合。 自然靈妙異常。 起危症於須臾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2: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4 編輯

推摩法論

 

推摩法。 乃先師之真傳秘法。 按病推之。


有立竿見影之效。 因後世不得傳授手法。 以致棄置不用。 幾於失傳。


蓋小兒臟腑柔脆。 受風寒暑濕之邪。即便發熱。 或受驚嚇。 肝膽氣浮。 熱發於內。 血熱沸騰。 醫者不能見病知源。 發表清裡。 用藥雜亂。


則以小兒柔脆之臟腑。 運化乳食。 尚且不逮。


何能再加猛烈之藥性。 豈有不反增藥病耶。


何如推摩法。 既穩而又速效哉。 近來是術盛行。 而精者不一二覯。


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臟。 指尖屬臟。 本節屬腑。 熱清寒溫。 實瀉虛補。 分順推逆。 推左旋右。 旋右推左。 以定溫清補瀉之法。 俱有下數。 或三百或五百。 不可亂推。 又有揉以運氣。 掐以定驚。 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 肚腹手足。 俱可推摩。


有十大手訣做法。 乃先師之秘法也。


若能精是術者。 廣行於世。 則小兒之病。 庶幾無夭札之虞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3: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0-27 22:35 編輯

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小兒臟腑柔脆。 藥入不能運化。 是以用藥宜輕。 如外感風寒之邪。 解肌疏表之藥。 每味幾分可矣。


藥味亦不宜多。 如藥多而重。 則藥反過病。 病必不能愈也。


惟痘瘄二症。 則宜重而不宜輕。 輕則藥力不逮。 亦不能愈也。


何則。


痘瘄二症。 乃先天之火毒盡發於外。


是以人生每只一次。


非比他病之常有也。


觀葉氏案當自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5: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06 編輯

方藥針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論

 

方藥治病。 始於伊尹。 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營衛在六腑者。 宜用湯劑邪在表者宜汗。 在肌者宜解在營衛者宜和。 入於六腑。 在膈上者宜吐。 在腸胃者宜下。 在臟則非湯劑所能盡主之知矣。


如肺病多有用散者。 以肺居最高用藥宜輕。 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 以其地位深幽。 治之宜緩。 腎則多虛少實。 故或宜於丸。 或宜於膏。 內經云。 腎藏精。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故腎虛者。 宜氣濁味厚之品。 或血肉有情之物。 為膏為丸。 同類相感。


乃剋有濟。 如病在經絡。 或疼痛流注。 或拘攣弛縱。 必用微針以調其外。 更佐藥酒以和其內。 則經絡和而隧道通。 而疾愈矣。


徒事藥餌。 病必不愈。


如小兒驚風。 二十四種。


驚病必用按摩。


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兒丹毒及大人惡血留阻。 須用砭法。 砭去惡血。 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積。 以及潰瘍虛寒。 年久不斂。


肌肉黑陷者。 非用灸法。 不能回春。 腫瘍疼痛癥瘕等病。 俱宜薄貼。 但症有陰陽。 而藥分寒熱耳。 如歷節痛風筋骨疼痛。 須用燻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臟腑上中下之部署。 而治法則各有所主。 先聖立法。 一定不易。 後世醫者。 不能通曉。 每以方劑通治百病。 治之不愈。 延為終身之疾者多矣。


故為醫者必當深考古法博覽群書。


然後能操縱在手。 運用如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6: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08 編輯

補藥不宜輕服論

 

內經四氣調神為攝生之本。


五穀為養。 五菜為充。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飲食有節。 不可過也。


過食即有偏勝之患。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落。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而人之所賴以生者穀也。


萬物之性。 中正和平者。 亦莫如穀。


故人雖百年而不厭其常食也。


上古治病之法。 病去則調養以穀味。 未嘗病後而峻補之者。 張仲景為立方之祖。


觀傷寒論及金匱二書。 其方皆是治病。 補劑之方甚少。 後賢惟張子和得之。


病去則教人以糜粥調養。 與內經之旨不相違悖。 而補方之盛行者。 則始於張景岳、趙養葵。 動輒參耆歸地。 而薜立齋宗之。


後世徒震其名。 以為信然。 效之者誤人無算。 觀其治案中。 無不以補中益氣。 逍遙散、歸脾湯三方。 通治百病。


其餘採用之方甚少。 即此便可知矣。


蓋風寒暑濕四時之氣。 其中於人也。


則曰邪氣。 人在氣交之中。 其能免乎。


而風則傷衛。 寒則傷營。 暑則傷氣。 濕則傷人皮肉筋骨。 內傷於脾胃。 是四氣之傷人也。


在表則惡寒發熱。在裡則四肢困倦。 類乎內傷之虛象。 即燈結煤而暗之義。


前已詳論之矣。


若外邪正盛。 或病初愈而邪未盡。 誤投補劑。 必至邪與正為互。 如油入面。 莫能去之。


致成終身之疾。 可慨也。


識者鑑及於此。


是以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 寧使五穀調養。 既可省費。


亦無弊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7: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12 編輯

德以治身藥以治病論

 

有客論曰。 人生之得失。 必關乎時運之順逆。 古來英雄。 其運未至。 饔飧尚屬不繼。 及其至也。


則為將為相。 別具一番經天緯地大手段。 何其前後相去如天淵也。


余曰。 此理甚明。 客請詳之。


余曰。 汝曷觀四時之序乎。


百卉秋則凋零。 冬則枯落。 春信一至。 齊開競放。 至夏則又盛長矣。


此即得時失時之徵也。

況人與天地參。
尤為萬物之靈。 日星河岳。 其來有自。 榮辱屈伸豈盡人事。 有天運。 有氣運。 有在人之五運。 天運關乎時數。 氣運系乎國家。 在人之五運。 則主人之一身。 亦名經氣。 晝夜運行。 出入應乎時刻。 可定病之進退。

傷寒論云。
太陽病欲解。從午至未上。 又云病發於陽者夜半愈。 發於陰者明日日中愈。 又云傷寒六日。 六經已周。 七日當解。 是藥之治病也。 不過隨其偏而調之。


亦待經盡而始愈也。


曰。 然則五運之盛衰。 可用藥以調之。


如運之失時。 則何法以治之耶。


余曰。 安得無法。 病以藥勝。 運以德勝。

曰。 雖然。 不如藥之速乎。


余曰。


德較藥而有速曰。 何所見耶。


余曰。


昔有一貴人。 馬上揚鞭而過。 一相士視之。


見其印堂黑暗。 法當暴卒。 且主惡死。 去至半路。 見礙石當道。 必害人。 乃下馬去石而返。 則相士復見之。


面上已轉紅潤。 非但不死。 且主富貴。 相士拉馬驚問其過。


曰。 適見君去。 色現黑暗。 必主暴卒惡死。 君今返駕。 不但不死。 且主富貴矣。不有大德。 焉能挽天心於頃刻哉。


乃告以故。


曰。


此即救人以自救也。


其餘如孫叔敖之埋蛇。 裴晉公之還帶。 皆能轉禍為福。 履險如夷。


古書所載。 斑斑可考。 豈非較藥而更速乎。


客遂唯唯而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09: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14 編輯

辨術者太素脈論

 

愚往歲僑寓紫陽山時。 有以太素脈能驗人之富貴貧賤壽夭。 來將一月。 就診者概弗納焉。


細詰其故。 則曰擇吉開張。 其實託人。 密向城內訪雇隨丁。 打聽其素在紳宦之家。 往來而熟悉者。


雖辛工稍昂。 不與計較。 其術已可知矣。


診費重。 奔走踵相接也。


今曰弗合。 則囑其明日來。 明日弗合。 則囑其教日來。 後來終必無不合者。 人皆稱其奇中。 迷惑而墮其術中。 不數月所獲不下千餘金。 愚謂太素脈內經不載。 即有其事。 不過按脈而約略計之。


如氣緩脈長。 必壽之徵。 氣急脈薄必夭之徵。 清而有神。 則知其貴。 濁而無神。 則知其賤。 斷不能預決其何年何月得失禍福也。


愚在杭閱人多矣。


薦紳先生。 輒蒙不棄。 華貴如朱敏生侍郎。 丁松生太守。 皆得六陰脈。 清要如金苕臣。 桑春元二觀察。 李梅生詞林。 壽考如趙忠甫封翁。 陸點青汪良甫諸前輩。 皆六陽脈。 惟陸點翁六陰脈耳。


大都肥盛者多六陰、清癯者多六陽。 今春二月。 同善堂董事邀診。 適應敏齋方伯在座。 乘便診脈。 愚素不識面。

按而起曰。
此必富厚福澤人也。


旁觀駭然。


疑余何以知之。


是亦六陰坤厚之脈耳。敏翁不覺大笑。 至術者以富貴貧賤壽夭。 決其年月。 而有前知之明。 則非余所敢悉也。


徐靈胎謂其必別有術。 余以其術亦必若是已矣。


自世相傳有太素脈之說。 亦惟於清濁緩急。 有神無神。 辨其窮達壽夭而已。 術者附會穿鑿。 竊茲名目。 相天下士。 欺弄詭譎。 舉國若狂。 心禪以冷眼覷破之。


又能將其心計。 曲曲如繪。 筆墨之妙。

迥非凡手所及。


(淞樵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0:10: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0-26 22:16 編輯

脈有可憑不可憑論

 

四診之法。 惟脈最難。 然亦惟脈為最可憑也。


務必究明夫人迎氣口。 而求四經十二從。 以通貫乎十二原。 以達夫三百六十五氣穴。


三百六十五孫絡。 則凡經所謂肝脈弦。 心脈鉤。 脾脈代。 肺脈毛。 腎脈石。 與夫四時之春弦夏鉤秋毛冬營者。 庶乎其得之矣。


或曰如君言。 若生若死。 指下可立決也。


余曰。 是何難歟。 沉微為裡寒。 浮數為表熱。 芤脈為失血。 真藏為不治。 皆確可憑信者也。


客又曰。 庸手俗術。 固無論矣。


至有當代稱為名宿而邀求者。 履滿戶外。 往往不能決生死於數日之間。 脈豈有時不足憑耶。


余曰。 此又不然。


譬如虛勞久病。 脈本弦數無神。 乃一旦迴光返照。 俗謂還陽。 脈象反有起色、其實乃燈盡復明之徵。 倘前此一手診治。 豈有不知之理。 此古人所以必再參之於望聞問也。


至於痛極而厥。 脈細且沉。 傷寒戰汗。 肢冷脈伏。 室女經閉成干血勞。 類乎胎脈。 怪憑邪祟。 脈必屢更。 又有素常之脈。 別有一體。 陰脈反陽。 陽脈反陰。 苟非悉其素體。雖十全上工。 亦不得初診而即知也。


大抵應病之脈。 按之即知。 不應病之脈。 又必詳晰體認。 不可失之毫釐也。


或以余言為然耶否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35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