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社會,到處都潛藏著讓人失敗破落的陷井,同時到處又都存在著讓人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機會和金台階。
如何發現陷井,捕捉機會,避免失敗,求取成功的心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為迫切。
於是,許多人苦苦探索“天上感應”之由,思考所以獲取天神佑護的途徑。
《史記?天官書》稱:由於當時列強並立,互相攻伐,兵革紛起,城邑數屠,再加上饑饉、疾疫和各種焦苦,君臣上下同罹憂患。
所以,觀天象,察機祥,候星氣之事最勤最急。
各國都出現了一批較著名的星占家。
如春秋時魯國的梓慎,鄭國的裨灶,晉國的卜偃,宋國的子韋。戰國時,楚國有甘德,魏國有石申。
甘德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二者結合,就是著名的《甘石星經》。
當時各國的大臣,幾乎都精於星占之學。
於是,以星占學為首的各種預測和占驗的數術如雨後春筍,競相湧現。
以賣卜為生的人也出現了,而且生意還不錯,足以養活一個十口之家。
擇吉辦事的習俗也流行起來了。
“外事用剛日,內事用柔日”,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王室及諸國辦事的一個慣例。
士人們行冠禮,要特意尋找“令月吉日”進行。
據記載,吳國的伍子胥,越國的范蠡、大夫種等,均擅長以乾支日辰擇吉,並且屢有奇驗。據說范蠡帶西施出走時,選了個“玄武天空威行”,而且言之者死,說之者狂的日子,使越王勾踐無可奈何。
到漢代,擇吉術形成了,而且還不止一家。
《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有一次召集長安城著名的擇日家,問某日可否娶婦?
五行家說可,堪輿家說不可,建除家說不吉,叢辰家說大凶,歷家說小兇,天人家說不吉,太一家則說大吉。
各執一理,爭得不亦樂乎。
最後漢武帝發話:“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
這才一錘定音,解決了這場爭端。
據《史記?日者列傳》和《漢書?方術列傳》,漢代的擇吉術有五行、堪輿、建除、叢辰、歷家、天人、太一、風角、奇門、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佔、日者、挺專、須臾、孤虛、六壬、禽星、祿命等共二十餘家,其中不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
漢代流行的各種擇吉術,基本上是各為一體,互不依傍,互不統攝的。
有的比較簡單、淺薄,有的則十分艱深晦澀,難以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