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3: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講述河洛大旨-107


居中而運眾。


雖天之高。


星辰之遠。


日月之明。


風雨之降。


寒暑之往復。


關于天時氣候者。


若不在地。


而莫不自地見其用也。


地者萬物之中樞。


為一切氣數之機衡。


生變之爐治。


而人亦隨之生長死沒。


至于無窮。


故後天之土。


雖居五行之末。


實策生化之源。


而其本數則五。


故其用亦五。


以五應天。


則天數成。


此十干之為二五也。


以五應時。


則時令備。


此歲序之分為五時也。


在地則有五方。


在人則有五藏。


在行則有五德。


在聲則有五音。


在色則有五色。


在味則有五味。


凡由天地人物生化之物。


接觸之事。


莫不以五類別之。


則以氣之所成。


數之所至。


莫不本于土。


而同為五行之象也。


五行云者。


言氣之運行無息。


而有度也。


故五行之位定。


而方無定。


言五者氣自消長。


不居一方。


而其本位則不易也。


如水流下。


火炎上。


其不變也。


若以其所在言。


則無定。


如水可居山之高原。


火可入地之洞穴。


其所異者。


水不能炎上。


火不能流下。


以非其性也。


故五方之地。


恆隨土而定。


初非必南火而北水也。


且方位者。


本天空而言。


以皆氣也。


不可以形論。


故天空之氣。


流行不息。


而五行隨之。


如人身之氣也。


人身雖以五藏配五行。


心居上而腎居下。


肝居左而肺居右。


脾在中央。


一如河圖之位。


但考其實非定也。


蓋所配者氣之流行。


用之主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3: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講述河洛大旨-108


非謂物質之偏處一方。


不相涉也。


故一身之中。


氣血周流。


無處不至。


則五藏之氣。


循環全體。


無部不連。


故曰五行。


而不曰五物。


正以其運行不定方。


非物之可擬也。


其歲時聲色等。


雖分五類。


恆有兼體。


氣之所至。


體用見焉。


故五行之名。


亦大略耳。


按之佛經。


則為四大。


地水火風。


分屬一體。


其象同于易之四正。


而地當土。


風當木。


合之水火。


似少金位。


然風亦作氣解。


與乾金同德。


且佛以金剛為佛體。


而西方為佛土。


是其以金為至堅至淨。


非色非空。


正與純陽之乾同象。


則四大之外。


仍有金也。


合之中國河圖之象。


易卦之位。


小異大同。


此可以廣五行之解。


而證五位之說也。


蓋佛生印度。


未聞中國之學。


而言若是。


足見五行之分類。


實造化自然生成。


非古人為之名也。


故五行之說。


通于一切。


而其德用。


尤推于無窮也。


要知五行之分。


固在氣之分合。


生化之原質。


而其用則在于生制之性。


以後天生化。


非二氣之合。


不能成其生。


非二氣之變。


不能成其化。


五行之性。


有生有制。


而後見其功用。


故水遇土則塞。


遇火則克。


遇金則悅。


遇木則竭。


金火土木亦然。


各有所生。


有所制。


則各有所愛。


有所畏。


于是展轉推衍。


以盡其性。


而成其德。


于是萬物以生以育。


以化以滅。


循環往復。


莫可究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4: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講述河洛大旨-109


于是造化之功見。


而世界以立。


為盛衰因果。


繁枯消息。


以竟二氣分合之用。


而達天地生成之德。


皆由此生制而來者也。


故其氣往來不息。


其數乘除不盡。


其為萬物稟受之本。


生死之機。


禍福吉凶之源。


妖祥順逆之則。


無巨細遠近多少美醜之倫類。


必皆緣此以為例。


無賢愚老幼動靜之性情。


必皆因此以為範。


故天地以之成度。


人物以之成紀。


世界以之成用。


宇宙以之成法。


神鬼以之成德。


形氣以之成行。


上下今古。


精粗巨細。


咸在其生制之中。


而後數命以成。


氣象以明。


智者察之。


以為通道。


愚者順之。


以為安生。


聖人著其象于卦。


示其用為易。


以立為教。


而詒天下後世。


是易之所述。


本于河圖。


而其所擬。


莫外于五行生制之例。


此凡習易者所當先知也。


蓋易之卦。


雖始為八。


終為六十四。


而其本。


則兩儀也。


五行也。


及其分合與生制也。


故卦有性。


不外陰陽。


卦有德。


不外水火木金土。


卦有用。


不外五行生制。


二氣分合。


以此卦象全演自河圖者。


而卦納甲納音納辰各例。


尤為推五行生制。


而盡其用。


本二氣消長。


而竟其功。


至詳且明也。


此習易必先習河洛圖。


而明卦必先明納甲納辰納音者。


良有以也。


五行生克之理。


由于氣之分合。


氣有消長。


則用有生殺。


以後天萬物並生。


必有所制。


否則獨亢。


反生為害。


故有制使之不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4: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講述河洛大旨-110


而後成其生化。


如水得土。


則無汎溢之害。


火得水。


則無焚燎之災。


而後水火之用見。


利多而害少。


故物得其益。


此造化之妙用。


亦本氣自然者也。


河圖之象。


以相生者相接。


相克者相對。


而明其承制之義。


知其對偶。


非仇則愛。


蓋相當不讓則仇。


相得有合則愛。


即以剛柔為辨也。


剛遇剛則仇。


柔遇剛則愛。


故其承制。


皆以相克而成其用。


如水與火。


木與金。


皆得其所制為助。


以其克之。


所以助之。


雖抑其勢。


實成其道。


故相對若仇。


而相得為婚。


其成生化。


全在于此。


故五行之運用。


必合其生克之情而後見。


河圖如是。


卦象亦然。


八卦之位。


亦以對偶承制而盡其用。


甲子亦如是。


故子午卯酉。


分合水火木金之位。


而甲丙庚壬四剛亦如之。


皆以相接相對。


各成生克之用者也。


五行之名固有定。


其氣仍時通。


故其用時相為助。


而其生成之數。


亦恆以為用。


如內經等書。


以數紀用是也。


在水火木金。


多取地數。


土則取天數。


亦以其獨異也。


土之生數五。


成數為二五。


生數實賅成數。


而五又中數。


故獨取之以用其用。


其旨實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4:49 | 只看該作者

[b][size=5]【[color=red]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1。


孔子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圖{圖表五}宣聖講義易傳曰。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此言易卦所自始也。


易卦有八。


而本于四象之分。


四象者。


太陽。


太陰。


少陽。


少陰也。


陰陽太少。


雖有四象。


而本于兩儀之化。


兩儀者。


陰陽也。


陰陽雖有兩儀。


而本于太極之所生。


太極者。


至極也。


言天地萬物莫不有始。


始于太極。


由下而溯其源。


至斯已極。


故曰太極。


言無極也。


太極之始。


陰陽未分。


兩儀未生。


純然一氣。


精神光明。


為無始之始。


無生之生。


真體圓靈。


氣周道凝。


德至玄玄。


神至冥冥。


光合息醇。


悠然至清。


不可物擬。


不可言名。


名之太極。


立生之根。


此太極之象。


為自無之有。


太初之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5: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2


萬有之宗。


一氣之原也。


故曰太極。


言其至極。


無可上進。


無可分移。


而不得以名稱。


以象類者也。


夫天地萬物。


同斯氣也。


同斯生也。


同斯運行不息也。


同斯有守有立也。


而皆自太極始。


以太極能生也。


有始也。


運行不息也。


守中立極不二也。


故為天地萬物之母。


氣數之祖。


生成變化之大本也。


言其遠不可知。


言其可知。


則太極而已。


言其外不可名。


言其可名。


亦太極而已。


天地尚自太極生成。


況其下者乎。


故欲窮生化之源。


氣數之根。


必自太極始。


太極者固萬有之宗。


而言易必以太極啟其端也。


易之始也。


伏羲之一畫。


即太極也。


為體一。


為氣純。


無數之可紀。


無象之可象。


而紀之以一。


象之以一。


言數之始。


象之初也。


故易之卦象。


即自一始。


蓋示太極者也。


太極之為象。


雖僅此一畫。


其氣雖純。


而有動靜之用。


其精雖凝。


而有生化之功。


其初雖一。


而其既動則有所生。


既生則有所變。


故一之動也而二生。


靜也而一復。


一者為陽。


二者為陰。


兩儀乃生焉。


兩儀者太極之初變也。


太極以氣之動靜。


精之生化。


動者自生。


靜者自化。


生者為陰。


化者為陽。


陰陽既分。


其氣斯變。


前之一者。


變而二矣。


前之太極者。


變而兩儀矣。


故易自太極生兩儀。


然兩儀雖生自太極。


非如後來之生化有父母也。


乃自至極之元氣動盪而生。


因其有動則有靜。


動靜異也。


異則有別。


而後生化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5: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3


雖生化而仍由一氣之變。


非生自二氣也。


雖化而成兩儀之名。


其始仍為一體也。


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言兩儀之生。


生自一氣。


而兩儀未生之前。


固渾然一太極也。


是生云者。


言自是始生也。


明示兩儀之生。


為生化之初始。


而太極之變為兩儀。


實生化之初見其用。


以溯天地生成之本。


人物化育之源也。


故曰是生。


凡古文是字。


有自此作始之義。


且言其本能也。


世界生物。


莫不自陰陽之和生化。


唯兩儀始生。


則太極之一氣所化。


由其有動靜。


動靜亦陰陽也。


不過一氣之動靜。


而成兩體之陰陽。


老氏所謂一生二者。


即指此也。


夫太極之初固渾然元氣。


無形無質。


無色無象者也。


然以其元氣。


有其光焉。


光生熱。


熱生動。


動則有生。


光者元氣之體。


熱與動者。


元氣之用。


生者用之見也。


元者仁也。


仁之德。


以生為用。


故元氣以生化為本。


動而有生。


生而陰陽出。


此元氣自然之德。


流行不息。


而後陰陽之象。


往復無窮。


一生永生。


一化眾化。


而天地以成。


人物以育。


生之化之。


日益以盛。


固元氣之德所見。


亦造化之功所徵者也。


故太極者。


主生化之樞。


為天地萬物之母而溯世界之初始。


則固來自渾然之一氣也。


是曰氣化。


氣化作始。


形化繼之。


既有陰陽。


則生化者自一氣之和合而後成。


故有兩儀。


乃生四象。


有四象。


乃生八卦。


即猶河圖自二氣而生五行。


洛書自五行而變九宮。


老氏所謂二生三。


三生萬物者是也。


陰者承陽。


陽者包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6: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4


二氣環行。


乃見生成。


此亦氣之自然。


數之自合者也。


故易之卦象。


自[陽爻圖]之象。


生[陽爻圖]與[陰爻圖]之兩儀。


更生[四象圖共四]之四象。


再由是推之而生[八卦圖共八]之八卦焉。


皆氣數自然化合而生成者。


而其自出則太極也。


即一也。


圖而象之。


則為[特殊圖]。


此示渾然之氣也。


以其既具動靜也。


則為[特殊圖]。


示已生兩儀也。


世傳之圖。


有未盡合。


應以此二圖為則。


一圖則太極之象。


純淨光明。


二圖則動靜生陰陽之象。


黑白環抱。


如是可見太極之體。


及所生兩儀之象也。


夫易象者。


言天地既生之後者也。


故取象自太極以下。


而八卦也。


六十四卦也。


三百八十四爻也。


皆兩儀四象既生之後之事物也。


重在既變之象。


故名曰易。


易變易也。


而易有太極一語。


即明示所自始也。


易字不必指書名。


當以卦象變易之義釋之。


有字不可屬于易經解。


當以自無入有之義釋之。


蓋言易之言變易也。


必自其變所始考之。


言變者必徵于有物之初。


而始有者。


即變之始見也。


則太極者。


即萬有之始。


亦萬變之宗。


故言變易。


而明變化之源。


言自無之有。


而明有物之始。


自當溯太極而為全易之根本。


則易有太極一語。


其意義至深切著明也已。


若視為易經有太極。


則不合矣。


太極非物也。


言易雖自伏羲。


而太極之有象。


則天地之先也。


故太極不得視為易所有無者也。


要知太極之象。


傳之久矣。


伏羲時畫之為一。


無此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6: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5


後聖漸由伏羲之一。


演之為圓圈。


以示其體。


又有由圓圈之象。


演之為[特殊圖]。


以明其用。


即[特殊圖]字所自出也。


後更演之為黑白交互之象。


以明兩儀既生。


二氣之周流不盡。


而以證天地生化之序。


乃合易象八卦之圖。


此今世所傳之太極圖也。


圖之為象。


在明其體用。


黑白之圖。


有用遺體。


尚非全也。


必先有渾圓明澈之圖。


以象其本來元氣。


合以黑白交環之圖。


以象其動靜生陰陽。


于是體用皆全。


變化自見。


如易之卦象。


自一生[陽爻圖][陰爻圖]。


自[陽爻圖][陰爻圖]生四象八卦。


皆有序也。


若不循序觀之。


則不知八卦所自來。


又何以明卦象之體用與變乎。


故一者太極也。


[陽爻圖][陰爻圖]者兩儀也。


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


古人言文尚簡。


況當畫卦之時。


尚無文字。


所有之象。


僅八卦與六十四卦。


雖有太極之象。


而未有圖。


又未以列于卦象前後。


不過口授之後人。


知其有所始耳。


迨文王之後。


諸聖人之言。


皆筆之書。


不獨易之象義。


有其文言釋之。


即河洛太極之圖象。


亦有傳序以解之。


此繫傳中有易有太極之語也。


蓋恐後人不知易卦所自始。


而忘其本。


故特述先聖之言。


而繫辭以傳之耳。


繫傳者。


謂繫于辭以為傳授。


以易象之未備。


恐先人口傳不垂久遠。


故繫之辭。


為之傳。


言猶繫之于易。


使毋遺耳。


天地之前一氣所凝。


固無物也。


天地既判。


萬物續生。


仍氣之所周流。


故盈天地者。


物也。


運天地者。


氣也。


氣化而物生。


氣化自太極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6: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6


太極者。


氣之主宰。


其化生之序。


則見河洛二圖。


陰陽並行。


生化無垠。


曰陰陽者以太極氣化之次序也。


太極之初。


元氣純陽。


不可分陰陽也。


元氣胚動。


乃生陰焉。


動則陰生。


靜則陽復。


氣因動化。


生以動成。


故太極初生為陰氣。


而其後動靜往復。


二氣始分。


此陰在陽先之義。


非有所輕重也。


至其既化。


二者並行。


陽主陰從。


剛先柔後。


則陰統于陽。


天包乎地。


此有生之序。


不可亂也。


故太極之後。


河洛之象乃見。


天地為兩儀之大者。


天生則地成。


地生則天成。


天地合精。


生成乃見。


非如太極之氣化也。


故兩儀分合。


五行以出。


五行往來。


九宮以分。


五行九宮。


即易之四象八卦也。


故卦有氣。


有數。


有位。


有時。


有其名類。


有其變化。


皆由氣之所至。


生化自然之序。


然生化雖眾。


不得離于陰陽。


以氣化之後。


必因陰陽之化合而後生也。


天地絪縕。


萬物化生。


此造化之序可紀者也。


自太極以一氣而分為兩儀。


其德在生。


德流氣薄。


生生不已。


太極為有生之祖。


兩儀為有生父母。


皆氣之自至也。


氣之自至。


是謂之道。


以其循環往來不相害。


消長盈虛不相亂。


而以成其德也。


唯道有德。


道不可見。


其德顯焉。


兩儀之德在生。


即其道之見也。


道以成其生為先。


人之成道者。


長生而生物。


此即順道致德之士也。


故道出于太極。


見于兩儀。


成于仁。


全于性。


唯性合乎道也。


人生之性。


受于中氣。


亦太極之元氣。


生而有之。


全性則全生。


成仁則成性。


生全仁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7: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7


純乎道也。


故歸于太極。


復于真境。


是謂得道。


故曰道者返本復始者也。


本始者太極也。


返而復之。


純乎元氣之體矣。


是故易之言教也。


以道為本。


聖人立卦象。


將以明道也。


道之始乎太極。


運行于二氣。


調和于五行。


以應萬物萬事。


而成其德。


以守中立極。


而全其性。


雖依象以稽數。


而判其吉凶。


依數以言命。


而明其順逆。


而莫非指人以道。


俾克全生以返本復始也。


故易之言為道言也。


易之象。


原始要終。


為教人各正性命也。


故必推原道之所自。


人生之源。


氣之所運。


數之所合。


以定其所宜。


而為人立其則。


以辨其所至。


而示人所有脩。


必以天道為之準繩。


人道為之綱紀。


盡人以合于天。


致力脩養。


以全生適性。


立德成道。


此易有太極一節之大旨也。


夫太極固示人以象矣。


渾圓無名。


虛然光明。


凝然周流。


悠然長存。


氣行不息。


德徵廣生。


數紀太一。


道在用中。


固已純精至神。


為天地先。


周環太和。


為萬物宗。


其所象者。


道之體用。


而人之所見者。


德之玄玄。


仁智隨所識而得。


生成隨所遇而合。


無大無小。


莫能外內。


況參以河洛之圖。


證以乾坤之卦。


大哉至矣。


其義有不可盡矣。


故易之象始于斯也。


且易之言易。


以不易明易。


易明不易。


溯始迄終。


則天地推于無盡。


返本復始。


則萬有歸于一原。


太極主其始矣。


而終亦盡于是。


蓋以不易之元氣。


而主變易之陰陽。


生生不窮。


而真體常存。


行行不息。


而中極永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7: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8


此所以為道之象也。


天地尚自此出。


而師其用。


況其下者乎。


故物物有極。


事事有中。


中極之德。


即性命之所見。


此中和之功並覆載。


而仁智之德同天地也。


易傳曰。


分陰分陽。


迭用柔剛。


可以明太極之道矣。


夫易自太極立其極。


而以乾坤代名其兩儀。


萬物皆自陰陽生。


故全易卦爻。


皆自乾坤出。


乾坤者。


天地也。


父母也。


其德則剛柔也。


仁義也。


其功則生成也。


覆載也。


何莫非陰陽之道所見耶。


欲明道而知太極。


必自易始。


易固演太極而賅河洛象者也。


宗主附注此文講太極要義。


以舉其大者言之耳。


太極圖象。


秦後儒者失傳。


唯道家存之。


至宋時傳于周濂溪氏。


而後儒者亦得有之。


時以門戶之見。


沿習之深。


訿毀者大有人在。


徒以易傳有易有太極一語。


無能根本推翻之也。


然周所傳。


雖名太極圖。


實則太極已生兩儀之象。


非太極之體也。


後人有演為一圈者。


有為黑白相互。


中藏一小圓圈者。


取意固善。


然尚非全體。


以太極之初本無極。


由無入有。


必有其象。


如河圖之與洛書。


由二五變為九宮。


其圖不能混為一也。


必先示太極之體。


渾然元氣之時。


再示其動靜之用。


陰陽生化之象。


方可由圖見天地生成之序。


陰陽未判之先也。


故夫子命作二圖以象之。


一圓圈渾然明淨。


此其體也。


一黑白交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7: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19


二氣流行。


此其用也。


體用既全。


始終在目。


自易探造化究竟。


而明曉由無入有之景象也。


夫太極氣之所化。


全為自然生化之物。


因其氣之有動靜。


而後陰陽分。


初則一氣而已。


二氣既判。


生物無窮。


而此太極之象。


仍如故也。


蓋前者先天之氣。


後者後天之體。


後天之生化。


即後者之所主。


而先天之氣。


仍存其中也。


習道者由後天陰陽之體。


漸復于先天元氣之時。


當依此圖證之。


苟在生時。


百體俱用。


情識未除。


不能逃于陰陽往復之道。


即在生滅輪迴之中。


是後圖二氣互為消長之象。


若果屏除物好。


絕制情識。


充其性靈。


致于中和。


則由後天返于先天。


即前圖渾然光明之象。


所謂返本復始。


原始要終之道。


皆在此二圖中驗之。


其義固重在明道者也。


夫子此文。


抉易教之微。


指脩道之要。


非僅釋易有太極之文義已也。


讀者當三復焉。


夫子前講易本河洛圖象。


不止言取其象而制為易之卦象也。


實則取其象。


以立脩道之教耳。


蓋道字本無名之名。


脩道更難以言文明其方。


必因圖象而指示之。


乃得悟其本原。


及其歸著處。


而圖象則自河洛始。


河洛圖象。


以變者示人不變。


不變者示人變。


一靜一動而陰陽生。


一順一逆而生成見。


皆本道以明道。


明之即以教之脩之也。


故觀河洛圖象。


重在動靜之間。


順逆之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8: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0


更重在以天道立人道。


以人道順天道。


天人之相成者道。


聖人之立教者亦道。


道無二用。


用之于身則成己。


用之于人物。


則成人成物。


皆一以貫之。


皆自河洛圖象始終之也。


故脩道之教。


不外于河洛之圖。


而聖人之道。


不殊于天地之數。


由其淺言之。


則為人之事。


由其深言之。


則成道之功。


易傳曰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此語已盡河洛之義。


一部易經如是。


六經亦如是。


除是外。


更無他語足以盡之也。


故道無大小。


無遠近。


人自見之。


若推而言之。


妄者謂之妄。


愚者謂之愚。


人自妄愚。


何咎乎圖象也。


中國言道。


以性理代之。


此宋人言也。


實則道字不止性理。


凡天地之物。


無不在道中生成往來。


無一事不有道在。


蓋天下物物事事。


無不在氣中行運。


而自然生成往來者也。


此氣之名曰陰陽。


氣之用即道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天下物物事事不離陰陽。


故不離道。


非止性理名為道也。


氣之所行。


不獨生物。


即木石之類。


無知無情者。


皆有其氣。


皆在道中也。


如一室中。


或桌几。


或書畫。


或玩好之物。


皆在自然中位置。


或主或客。


或畜類。


或蟲蟻。


出入住息。


皆在自然中遊走去住。


皆有其道也。


因天地成于此一陰一陽之道。


則自天地以下。


無大細。


皆不得離道以生成往來。


故道者氣之道。


猶車之軌也。


有車必有軌。


有氣必有道。


同此氣。


即同此道。


太極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8: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1


氣之所始。


道之所自。


言道而不溯太極。


譬如行路而忘所自至地。


徘徊歧路而已。


故言道必先明太極之用。


既明太極。


則性理在其中矣。


所謂知其原。


則流易測。


得其本。


則枝葉易探。


此言道者所當知也。


儒者言道莫先于易。


易自太極出。


則欲習道者。


可不先求之太極哉。


又曰陰陽動靜原相根。


而動為陽則陰生焉。


靜為陰則陽復焉。


初無一刻之停。


祇見消長之氣。


故動則陽生陰。


靜則陰生陽。


如人坐功。


以動屬陽。


而情見即生陰。


返于靜。


則性見而陽復。


二者斯須之間。


往復之運。


非了然二事也。


果動矣。


必由陽生陰。


靜矣。


必仍返于陽。


此理自然而然者。


以含有往復消息之義。


足以明太極之氣無一時停住。


陰陽來去。


有相根之妙。


即天地間二者之相應。


正如是也。


以陽為主。


則陰從之。


以陰為母。


則陽生焉。


非截斷可比。


如靜坐至極。


神氣活潑。


靈光周回。


即動也。


然非動之動。


乃靜生動也。


故曰陽復。


太極之成兩儀。


即由此動。


而分為陰陽。


若未動。


固無二名。


動則陰生。


即此義也。


凡易理皆象氣之流行者。


若以不動者擬之。


則失易義矣。


易者。


變易也。


變易者即流行無住之義。


陰陽互抱。


初無可截為二者。


詳細體會之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9: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2


述聖講義太極圖者。


自易象溯而上之。


乃示其初之象也。


天地之生也。


依是象以生成。


更依是氣之推行變化。


以生成萬物。


其始則簡。


其繼則繁。


其本則合。


其用則分。


而實有定序與方位。


有數量與名類。


非無紀無序者也。


蓋天地出于太極。


其象固大。


大則難考。


人物生于天地。


其形已小。


小則易徵。


徵其小。


自得其大。


以其生也同。


而氣之行也一。


不以大小有殊也。


故言天者。


必先求之人。


言大者。


必先求之小。


物物有一太極。


苟求之則自見。


不疑為無徵也。


凡有生之物。


皆同此氣行而化。


皆同此太極之象者也。


太極者。


至極也。


古文太字同大。


大者無與比擬。


言獨有而絕無。


不可復加也。


故有大一。


大初。


大素。


諸名。


皆示其獨有無復加者。


太極亦然。


以至境不可復進。


曰極。


而極之不可復加。


曰大極。


蓋自是以上。


無可擬也。


故凡物自大極始。


然大極者。


不可作上下看。


或左右看。


以端為極也。


祗宜作中心講。


蓋極必有所立。


必有其位。


其處必至中也。


若無所立。


不得謂之極。


以無定也。


無其位。


不得謂之極。


無所守也。


非至中。


不得謂之極。


不可久也。


唯有所立。


則定于一而不二。


唯有其位。


則守于常而不失。


唯其至中。


則久于運用而無所窮。


故名之極。


猶北辰之為北極也。


天之極定于北辰。


地之極定于南北極。


而世界之極。


則定于太極也。


以其至極。


無復與比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39:4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3


何以為至極無比。


則以其所立雖定而無定。


雖有位而無常位。


雖至中而無常中。


不似北辰之天極。


南北端之地極也。


夫既曰極。


而曰無常。


豈非異于極之為極乎。


曰非無常也。


言無常而有常耳。


以隨所在而立。


所至而位。


所行而至中也。


故曰無極之極。


曰太極焉。


夫有之與無。


同出異途。


上之與下。


同名異方。


神之與形。


同生異類。


道之與器。


同用異勢。


故天地既判。


人物斯生。


形神所分。


陰陽乃別。


此太極之為至極。


恰介乎兩者之中也。


由此以上。


皆屬于無者。


上者。


神者。


道者。


由此以下。


則屬于有者。


下者。


形者。


器者。


兩者之中。


乃為極。


而太極乃居之。


故曰至中。


而有位。


有所立也。


然有既名。


無未嘗無。


下既分。


上未嘗隱。


形既生。


神未嘗少。


器既成。


道未嘗亡。


則兩者宛轉生化。


遷變相隨。


未嘗一日異。


而極之為極。


亦未嘗一時失其中與其位也。


而亦未嘗執其中與位。


執則失之。


故有常而無常。


故曰物物有太極。


取喻于小。


足知其大。


取譬于近。


足證其遠。


故太極者。


極而非極。


異乎物之兩端。


天地之極也。


果明乎此。


可與言太極矣。


夫太極之象。


示天地之生成。


生化之循環。


陰陽二氣之遞嬗。


萬物之生成變化。


自無入有。


自始至終。


蓋無不包在象中也。


故易之卦象。


肇始于太極。


而推溯萬有之源。


亦唯太極。


言物必始于有。


言生成變化。


必本于氣之動靜。


太極為初有。


而具動靜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40: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4


故推而上之極于是。


推而下之始于是。


推而內之立于是。


推而外之本于是。


以是為宗。


而後可以推及其他。


以是為始。


而後可以推至無盡。


以天地之氣。


通行而無所滯。


故其為象也圓。


為物也周流不窮。


為用也無息不二。


而太極為之極。


以定其位。


守其中。


以御無盡。


而行無窮。


故天地不離其度。


萬物不乖其序。


而易之卦象。


遂本是以立以成以用。


始終于易。


以盡其變化。


而後天地之道以見。


人物之數以明。


鬼神之德以知。


而後有形者適其生成。


有氣者通其變化。


合陰陽而歸于太和。


匯萬類而統于太一。


同萬行而期于至中。


以言乎道。


則道至矣。


以言乎物。


則理備矣。


以言乎事。


則情見矣。


以言乎天下。


無不咸宜。


而行之無不得。


守之無所失。


是以為教之本。


易之源。


固非聖人莫之能知。


亦非聖人莫之能言者矣。


夫子于中庸述其義。


曰時中。


于大學述其境。


曰至善。


曰無所不用其極。


此極字與太極同一義。


蓋有物必有則。


有則必有極。


太極為一切之極。


凡在有者。


皆有極。


而凡有用者。


皆必用此極。


此即中庸時中之義也。


簡名之曰道。


故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而太極即自陰陽成。


人生受命于天。


而有性。


性亦合于太極也。


故曰成之者性。


性成于善。


太極之行。


至善也。


故曰繼之者善。


此太極者統一切事物而言之者也。


非僅以一物名之。


凡有名者。


皆合于太極。


不問其為物。


為事。


為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40: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5


為器。


為形。


為神也。


苟可言者。


必自太極始。


有行有守者。


必依太極以行以守之也。


蓋太極之為道也。


道之為一陰一陽也。


無能外陰陽以生成。


故無能離道。


亦無不合于太極也。


雖然。


太極固自生成者。


人之在生成中。


而不克明太極之道。


則為忘生之本。


聖人乃以教教之。


使明其生。


而易之義于是見也。


故易之溯太極。


為制卦也。


為以卦寓其教也。


卦之所象。


事事物物。


皆道之所在。


亦太極之所運行。


無他物也。


二氣之消長盈虛。


以成天地間之生成變化。


而易象之以示人耳。


是易之教。


盡在太極中。


天地萬物原在太極中。


故易不得外之以為教。


人之求易之明。


而不從太極始。


將何以見易哉。


故傳曰。


易有太極。


其一語也。


鄭重之矣。


伏羲八卦所自始。


固溯源太極。


而合乎河洛二圖者也。


河圖以天地合化。


生成五行。


已分四方。


即四象也。


洛書以五行生變。


而為九宮。


四方之外。


加為四隅。


遂分列八方。


即八卦之象也。


中五者。


太極本位。


九宮名太乙本宮。


太乙雖在中央。


而以時行臨于八宮。


故九宮皆有太乙至臨之時。


而八方皆受太乙之氣。


八卦之象亦然。


由四象而分為八卦。


虛其中以位太極。


太極雖無象。


其位固在。


而其氣運行于八卦。


則八卦皆太極之象。


分則為八卦。


合則一太極。


此天地自然之象數也。


太極何以無象。


則以易之重在變而推其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18:40: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圖象-太極圖講義-126


故隱其體。


以體為先天。


非如後天之有形也。


太極之為太極。


言其氣之如是行。


生化之如是成。


不可以物擬之。


故不象之也。


然太極之氣。


無時不在。


所行之道。


無地不至。


其所生化者。


自物見之。


故列八卦。


即有太極。


太極自存八卦之中。


見八卦即見太極。


猶道不可見。


而以德見之。


神不可名。


而以形名之。


先天者。


麗于後天。


道者存于器。


得其一。


則知其二。


不待別求之也。


故八卦之位虛太極。


而八卦之用。


皆太極之用也。


以太極有名無位。


有位無象。


故易有用無體。


非無體也。


見用即知體。


體在用中也。


傳所謂神無方易無體者。


即此義也。


神者。


指太乙之神。


無方。


無定方也。


言太乙雖居中宮。


而周行八方無定也。


易無體。


則太極之不顯其象。


而其用存于八卦。


不獨八卦。


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皆有所用。


皆太極之用也。


用見而體藏。


故曰無體。


後人不明此義。


遂不解無體之謂何也。


夫天地之大。


為神者一。


為形者萬。


為體者一。


為用者萬。


故有上下道器之殊。


太極體道而用神。


為名可名。


而物不可擬。


合之則一。


分之則萬。


皆此太極也。


如合天地。


一太極也。


而天地間萬物皆有太極在。


道。


一太極也。


而天下萬事皆有太極在。


太極不可得而象者。


恐象之而人疑為物也。


故雖有太極之圖。


祇可視為虛擬之象。


不得認為一物也。


不得為物。


而物皆有之。


故易卦不列太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59 , Processed in 0.4531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