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皇帝的墳墓稱「陵」?】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相傳這首《憶秦娥》是唐代詩仙李白遊秦漢舊跡時,因觸景生情所發出的感嘆。 詞中的「漢家陵闕」是指位於現在陜西關中黃土高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 舉世聞名的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則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跡和觀光景點。 那麼,古代帝王的墳墓為什麼稱「陵」呢? 「陵」原為大土山之意,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就是說殽有兩座大山。其實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 例如《書?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 注︰「桐湯墓地也。」所以商朝君王的墳墓也稱「墓」。 又《周禮?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 《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 冢人的職責是掌管君侯的墓,分清方位、地形並畫為圖; 墓大夫則專職管理全國墓地,並將墳墓形勢畫成圖。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亦不稱「陵」。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 《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 《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 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 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總是超過這個高度。 至於老百姓的墳墓,不但要稱為「墳」,還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違法,要接受處罰的。 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漢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陵都有稱號。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等。 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因為子孫做了皇帝,死後就被追尊為帝的,他的墳墓也被稱為「陵」。 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後,追諡他的父親朱世珍為淳帝,立廟號為仁祖,就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 追諡他的祖父朱初一為裕帝,廟號為熙祖; 追諡他的曾祖父朱四九為恆帝,立廟號為懿祖;追諡他的高祖父朱百六為玄帝,廟號為德祖; 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詳,於是將熙祖江蘇原葬處建陵葬三位祖帝後衣冠,三人合葬的墳墓稱為祖陵。 又如晉武帝司馬炎因篡魏政權當了皇帝,追諡他的祖父司馬懿為太祖宣皇帝,墳墓就稱為高原陵; 追諡他的伯父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墳墓稱峻平陵; 追諡他的父親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墳墓稱為崇陽陵。而這種追尊的情況,歷代王朝幾乎都有。 中國歷代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所以每每皇帝逝世,就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滄桑多變的歷史長河中,昔日帝王的尊貴榮耀已是過眼雲煙,所留下的只是這些陵墓仍巍峨聳立,向後人訴說著他們曾經寫下的輝煌史跡,訴說著歷代衣冠文物曾經有過的千古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