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五勝的導引行氣法】
醫學寶典黃帝內經曰:「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
又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
即言一切自然現象、皆依照「自然規律」而運作發展,其亂中有序、有著一定的軌跡可資遵循,人體六氣十二經脈的常態與病變亦然。
茲根據黃帝內經整體自然醫學六氣五行理論,歸納針對六氣五邪等實質病氣「補虛瀉實」,並且「以平為期而不可過。」之「鍼灸點穴」導引行氣原則與應用提示如下:
一、上行經脈補瀉取穴原則:
陰經/厥陰肝木/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足厥陰肝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手厥陰心包絡經。
少陰心火/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足少陰腎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手少陰心經。
陽經/太陽腎水/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足太陽膀胱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手太陽小腸經。
二、下行經脈補瀉取穴原則:
陽經/少陽相火/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手少陽三焦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足少陽膽經。
陽明肺金/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手陽明大腸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足陽明胃經。
陰經/太陰脾土/補其經脈系統中之正氣,取上段、手太陰肺經。
瀉其經脈系統中之邪氣,取下段、足太陰脾經。
三、六氣整體補瀉取穴提示:
1、上行經脈之補瀉取穴:
陽經/太陽腎水/足太陽膀胱經,取合水委中穴、補腎水,手太陽小腸經,取合水(屬水而聚濕邪)小海穴、瀉濕土。
陰經/厥陰肝木/足厥陰肝經,取井木大敦穴、補肝木,手厥陰心包絡經,取井木中衝穴(屬木而聚燥邪)、瀉燥金。
少陰心火/足少陰腎經,取原火然谷穴、補心火,手少陰心經,取原火少府穴(屬火而聚寒邪)、瀉寒水。
2、下行經脈之補瀉取穴:
陽經/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經,取原火陽池穴、補其君火,足少陽膽經,取原火丘墟穴(屬火而聚寒邪)、瀉寒邪。
陽明肺金/手陽明大腸經,取井金商陽穴、補肺金,足陽明胃經,取井金厲兌穴(屬金而聚火邪)、瀉相火。
陰經/太陰脾土/手太陰肺經,取腧土太淵穴、補脾土,足太陰脾經,取腧土太白穴(屬土而聚風邪)、瀉風木。
3、五邪之治本取穴:(點穴調氣、需要一定的過程,每穴至少點按十秒鐘以上。)
瀉風邪/厥陰肝木系統/於手厥陰心包絡經,取腧土、大陵穴。
瀉火邪/少陽相火系統/於足少陽膽經,取井金、竅陰穴。
瀉濕邪/太陰脾土系統/於足太陰脾經,取合水、陰陵泉穴。
瀉燥邪/陽明肺金系統/於足陽明胃經,取經木、解溪穴。
瀉寒邪/太陽腎水系統/於手太陽小腸經,取原火、腕骨穴。
4、背部俞穴之補氣提示:
補厥陰、肝木之氣/取肝俞穴(第九胸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補少陰、心火之氣/取腎俞穴(第十四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補少陽、相火之氣/取三焦俞穴(第十三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補太陰、脾土之氣/取肺俞穴(第三胸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補陽明、肺金之氣/取大腸俞穴(第十六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補太陽、腎水之氣/取膀胱俞穴(第十九椎下方、旁開一寸半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TFssHviaABsYdeF450Nymg--/article?mid=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