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旭高臨證醫案-三消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8 10:5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旭高臨證醫案-三消門

 

三消門

 

李 稚齡陽亢陰虧,一水不能勝五火之氣,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飢,下則溲多。

 

形體消削,身常發熱。

 

法當壯水以製亢陽。

 

大生地 川連 麥冬 知母 五味子 茯苓 生甘草 生石膏 牡蠣 花粉又 夫三消,火病也。

 

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乾。

 

惟水可以勝火,大養其陰,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圖。

 

病由遠行受熱,腎水內乏,當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 沙參 五味子 麥冬 牡蠣 西洋參 桑白皮 蛤殼 天冬侯 脾胃虛而有火,故善飢而能食;肝氣盛,故又腹脹也。

 

甘寒益胃,甘溫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麥冬 黨參 冬朮 白芍 吳萸炒川連 茯苓 烏梅 橘餅淵按︰深得古人製方之意,而又心靈手敏。

 

查 脈沉細數而澀,血虛氣鬱,經事不來。

 

夫五志極,皆從火化。

 

飢而善食,小溲如膿,三消之漸。

 

然胸痛吐酸水,肝無疑。

 

川連 麥冬 蛤殼 鮮楝樹根皮(一兩,洗) 建蘭葉又 服藥後,大便之堅難者化溏糞而出,原得苦泄之功也。

 

然脈仍數澀,熱日盛,臟陰日消。

 

舌紅而碎,口渴消飲,血日乾而火日熾。

 

頭眩、目花、帶下、皆陰虛陽亢之征。

 

當寓清泄于補正之中。

 

川連 淡芩 黑山梔 大生地 當歸 阿膠 川芎 白芍 建蘭葉 大黃 蟲丸,早晚各服五丸。

 

淵按︰建蘭葉不香無用,徐靈胎論之矣。

 

又 諸恙皆減。

 

內熱未退,帶下未止,經事未通。

 

仍從前法。

 

川連 當歸 洋參 白芍 女貞子 茯苓 麥冬 丹參 沙苑子 大生地又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

 

風消者,火盛而生風,渴飲而消水也。

 

先輩謂三消為火疾,久必發癰疽。

 

屢用涼血清火之藥為此。

 

自六七月間足跗生疽之後,消症稍重。

 

其陰愈傷,其陽愈熾。

 

今胸中如燔,牙痛齒落,陽明之火為劇。

 

考陽明氣血兩燔者,葉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牛膝 大生地 天冬 川連 麥冬 茯苓 生甘草 枇杷葉錢 古稱三消為火病,火有餘,由水不足也。

 

十餘年來常服滋陰降火,雖不加甚,終莫能除。

 

然年逾六旬,得久延已幸。

 

今就舌苔黃膩而論,中焦必有濕熱。

 

近加手足麻木,氣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類中之機。

 

擬疏一方培養氣血之虛,另立一法以化濕熱之氣。

 

標本兼顧,希冀弋獲。

 

大生地 當歸 山萸肉 麥冬 洋參 懷山藥 龜板 建蓮肉 豬肚丸三錢,另服,開水下。

 

朱 脈左寸關搏數,心肝之火極熾。

 

口乾,小溲頻數而混濁,此下消症也。

 

久有腳氣,濕熱蘊於下焦。

 

擬清心肝之火,而化腎與膀胱之濕。

 

大生地 川連(鹽水炒) 牡蠣 黃 茅朮 麥冬 赤苓 黃柏(鹽水炒) 蛤粉 升麻 豬肚丸,每朝三錢,開水送。

 

龐 胃熱移膽,善食而瘦,謂之食 。

 

大便常堅結而不通者,胃移熱於大腸也。

 

膽移熱於心,故又心跳,頭昏。

 

今擬清胃涼膽為主,安神潤腸佐之。

 

鮮石斛 淡芩 李仁 火麻仁 枳殼 棗仁 栝蔞皮 龍膽草 茯神 豬膽汁 另更衣丸一錢,淡鹽花湯送下。

 

此病服此方五、六劑後,用滋陰如二地、二冬、沙洋參等煎膠,常服可愈。

 

淵按︰此似消非消之証。

 

膽腑熱移胃,傳所不勝,故用苦寒直瀉膽火。

 

方 脾陰虛而善飢;腎陰虛而溲數。

 

肝氣不舒,則腹中耕痛;胃氣不降,則脘中痞窒。

 

此二有餘二不足也。

 

然有餘不可瀉,不足則宜補;腎充則肝自平,脾升則胃自降耳。

 

黨參 懷山藥 五味子 茯神 麥冬 冬朮 大熟地 枸杞子 陳皮 紅棗仁淵曰︰三消為火証,人盡知之。

 

而古人治火之方,如人參白虎、竹葉石膏、門冬飲子,玉女煎、大補陰等法,多有不應者,其火固非實火,亦非尋常虛火可比。

 

愚意謂肺腎真陰耗損,肝腎龍相之火浮越無製,以故尋常瀉火清火之藥,不能治其燔灼。

 

多飲而不能潤其煩渴,多食而不能充其肌膚者,固為邪火不殺谷,實由肺金治節無權,脾土雖轉輸運化,肺不能洒陳散精,以充灌六腑五臟,營衛失滋生之本,致愈食愈瘦,並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失其常度,小便如膏如油,致愈飲愈渴。

 

夫肺為相傅,主一身治節。

 

飲食轉運,雖賴脾胃,而宣洒通調,則在相傅。

 

今飲不支渴者,乃氣不化津以蒸溉上焦也;飢不充腸者,乃氣不化液以周灌臟腑百骸也。

 

金病而水絕其源,火益熾而消益甚。

 

夫腎為水臟,為陰陽之窟宅而藏五液。

 

五液既損於前,母氣傷於後,一傷再傷,而病獨重焉。

 

是以仲聖腎氣丸最有深意焉。

 

《金匱》云︰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不治其肺燥而治其腎燥,不獨治其腎之陰,並治其腎之陽。

 

蓋腎之陰不化,由腎之陽不騰。

 

熟地、丹皮滋腎之陰,而佐以附、桂蒸腎之陽,使腎陰充而腎陽升,中焦上焦均得其蒸化之力,所謂雲騰致雨,品物流行,治腎即所以治肺也。

 

若夫上中下之分,在肺脾所傷之淺深多少。

 

肺傷重則多上消,脾傷重則多中消,而下消則無乎不在,蓋三消以腎為主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52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