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7-4 23:58 編輯
【各地部落獨特審美觀】
在穆爾西人眼中是一種美的體現
埃塞俄比亞的『穆爾西』遊牧部落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最為與世隔絕的地區之一,在這個國家靠近蘇丹邊界地區,生活著一支名為『穆爾西』(Mursi)的遊牧部落,也被稱之為『穆爾祖』(Murzu)。
穆爾西部落人口估計在6000至1萬人。
這支部落的女性素以用大盤子橕嘴脣著稱於世。
據悉,這種看似殘酷的行為是忍耐力和成熟的一種象徵,更是穆爾西人眼中一種美的體現。
對於一些部落來說,拉長身體某個部位是一種通過儀式,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參加這種儀式的成員不單單是女性。
部落裡科巴克特薩(Rikbaktsa)生活在巴西馬托·格羅索地區的亞馬遜雨林,由於男性成員將木盤塞進被拉長的耳洞,有時也被稱之為『木耳族』。
在14或者15歲的時候,也就是具備獵殺大型動物能力並且了解傳統儀式的時候,『木耳族』的男孩會參加一場慶祝儀式,儀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為他們打耳洞。這種通過儀式標誌著他們從男孩變成男人,從此之後便有資格走入婚姻的殿堂。
『木耳族』當前的族人數量只有909人,年輕男性已不再參加拉長耳朵的儀式。
卡央族(Kayan)說藏緬語,是生活在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
卡央族(Kayan)說藏緬語,是生活在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最著名的一個所在當屬女性族人脖子上佩戴的銅圈。
銅圈能夠拉長脖子,使其與身體形成不尋常的比例。
上世紀80和90年代,由於與軍事政權爆發衝突,很多卡央族部落離開緬甸,前往泰國。
在泰國,當地女性的長脖子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個所在。
大約從5歲起,女孩就要佩戴銅圈。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小銅圈被大銅圈取代。
實際上,脖子的長度並沒有因此加長,外觀上的『假象』由銅圈重量將鎖骨向下拉同時壓縮胸腔所致。
銅圈要終生佩戴,取下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換上更大的銅圈。
當被問及如此改造身體的重要性時,卡央族女性提到了美和文化認同這兩個原因。
長期以來,人類學家便對佩戴銅圈的意義進行這樣或那樣的推測並提出了一系列理論。
一些理論認為,佩戴銅圈為的是提高吸引力,另有一些理論則認為作用恰好相反,應該是為了降低吸引力或者保護女性免遭老虎咬傷。
最近一些年,卡央族年輕女性已開始摘下銅圈。
磨尖的牙齒被一些部落視為一種極端之美
磨尖牙齒是一項非常痛苦的身體改造工程,多年來,南亞一些部落的女性便一直上演這種瘋狂的行為。
磨尖的牙齒被這些部落視為一種極端之美。
巴國波(Bagobo)部落生活在菲律賓最東端島嶼棉蘭老島,這支部落的女性會花數小時時間,用棍棒和木頭磨尖她們的牙齒。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9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