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癡、慢、疑、涵意何在?】
煩者煩擾,惱者惱亂。煩擾惱亂人心者,稱為煩惱。 煩惱心所有六,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
此六者又稱為根本煩惱心所。
心所法裡的根本煩惱又稱本惑,即所謂的煩惱障(我執)。
又分為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
《煩惱心所有六》 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此六者又稱為根本煩惱心所。 一、貪 貪是貪欲,非義而取,心無厭足,曰貪。 論曰 :「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世人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欲樂,貪是愛、欲的同義語,是無貪之反。
二、嗔 嗔者嗔恚,逆境當前,妄動無明,論曰 :「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 所以嗔心起時,對家人眷屬、乃至眾生,心生憎惡,輕則惡聲詬罵,重則刀杖相向,甚至於伐城伐國,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起。 三、癡 癡是無明的異名,無明者,迷昧不覺,起諸邪見,不辨是非,謗無因果。 論曰:「謂於諸事理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一切雜染惡法,皆依無明生起,這就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 四、慢
慢者驕傲,「謂持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慢也就是輕舉喬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
五、疑 疑者信之反,「謂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疑也就是對於三寶的功德,四諦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猶豫不信,所以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六、惡見 即不正確的見解,此又稱邪見,此有五種: 一者身見,即是我見。 二者邊見,即於我見上執常執斷。
三者邪見,否定因果善惡的見解。 四者見取見,即固執己見,互相鬥爭。 五者戒禁取見,認為持牛戒、狗戒、雞戒,是生天證果之因,這稱為非因計因。
不貪:則無「上求佛道」的「智慧」! 不瞋:則無「廣度眾生」的「魄力」!
不癡:則無「恆利眾生」的「願力」!
不慢:則無「當下成就」的「勇氣」!
不疑:則無「證悟」的「肯定力」!
無煩惱:則無成就「密嚴佛土」的「運作力」!
「貪」、「嗔」、「癡」、「慢」、「疑」:
「畏懼者」:棄之如「糞土」,避之唯恐不及! 「善用者」:乃「為「成就」之「利器」!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12nn7JeeBk_XRmL6Fh1.BA--/article?mid=3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