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有難 材料少人才缺】
更新日期:2011/04/06 13:27
(中央社台北6日電)安徽省是中國「文房四寶」重要產地,當地生產的宣筆、徽墨、宣紙和歙硯的材質及製作工藝精良,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如今卻面臨傳承人才及原材料短缺問題。
安徽的宣筆、徽墨、宣紙和歙硯因悠久的歷史、良好的材質和製作工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製作工藝也被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歙縣是中國最大的徽墨、歙硯生產基地。在唐代前,墨的主要產地在陜西和山西,唐末南移至歙州,製作技藝改良。
宋宣和3年(西元1121年),歙州易名徽州,徽墨也由此得名,製作技藝傳承至今10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製墨技藝奇葩。
歙縣從事歙硯製作達上千人,但大多以家庭小作坊為主,只有少數幾家專門製作歙硯的工廠,但規模不大。徽墨的生產現狀也不樂觀。徽墨和歙硯同樣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
大陸徽墨大師項德勝說,學習徽墨工藝艱苦,基本功要練上好幾年,加上工藝流程複雜,很多人都不肯耐下性子學,「所以我現在收一個徒弟都難。」
此外,原材料短缺是影響文房四寶傳承的重要因素。歙硯傳承人、2010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得主溫鑫告訴新華社,經過1000多年開採,歙硯的原材料江西婺源龍尾硯石非常「稀缺」。
徽墨的原材料松煙,是燃燒松木取得,但因影響環境,松煙生產已受限。
至於宣筆,狼毫筆生產需要黃鼠狼尾毫,因受野生動物保護法制約,收購日益困難,製作真正的狼毫毛筆工藝正在失傳。
安徽涇縣生產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是製作宣紙的必備材料,但隨著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青檀林基地逐年荒蕪。
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邢春榮說,目前收購的檀皮僅能滿足涇縣宣紙企業全年需要量的7成,優質稻草越來越少,宣紙的產量受限。
為解決工藝傳承難題,當地文化部門聘請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到職業學校講學,向更多年輕人傳授製作工藝,但效果不如預期。
項德勝認為,如能從政策層面引導更多年輕人學習傳統工藝,把製作文房四寶當成事業,就能避免後繼無人的尷尬。
此外,文房四寶陷入「無米之炊」,業界人士則呼籲當局制定政策,規範生產,幫助文化遺產傳承下去。1000406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06/5/2pbz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