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22 09:38: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江南布衣 於 2012-6-22 11:14 編輯

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來源: 《藝術市場》 作者: 徐文寧

 

什麼是古玉水銀沁?

 

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

 

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

 

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斗——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

 

因水銀既不能附著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迄今筆者所見唯一一件黑沁玉器,是黑龍江省出土的金代玉魚藻。

 

其黑沁密封表層不露青玉原色。

 

經反復觀察,從魚尾尖部磨損處隱約可見已露出的原玉色,可以確認青玉魚藻上的黑色是在墓中產生的沁色,即黑漆古。

 

由此不難看出,現在學界對水銀沁與古人的看法是相悖的,普遍認為沒有水銀沁一說。


那麼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把古玉黑沁稱之為水銀沁,又為什麼把戰國、兩漢、唐時期的古銅鏡上那種表面呈白亮狀態的,也稱其為“水銀沁”或“水銀古”。

 

現代科學考古在大量模擬試驗基礎上,已經把銅鏡的白亮表面這種“水銀沁”,經過分析得出結論:是古人用“玄錫”

 

在銅鏡的表面處理工藝所為。

 

“玄錫”就是磨鏡藥——由汞、錫及含有Ca、K、A1、S等元素的多種材料組成的混合粉劑。

 

由於磨鏡藥的作用,使鏡表面產生了富錫層。

 

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和反光性能,其抗氧化變色及耐腐蝕性能也十分優良,經歷千百年的埋藏或暴露於大氣中,仍然光可鑒人,未遭銹蝕。

 

由此不難發現器物入土色變後的狀態,似乎不是古人認識“水銀沁”的本質條件,而有可能是古人已經意識到水銀接觸不同物質後的反應特性,才下此結論。


金屬汞,我國俗名叫水銀。

 

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

 

《廣黃帝本行記》記載:“帶遂煉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傳于玄子,重盟而付之。”

 

這裏所說的“丹”,便是硫化汞,也是紅色印泥的主要染色材料。

 

硫化汞常見為黑色固體,黑色硫化汞加熱昇華後,能轉化為紅色的硫化汞,再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就成了水銀。

 

可見我國早在西元前2500年便認識硫化汞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其實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

 

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

 

這就是說,我國在西元前6世紀或更早,提煉大量水銀的技術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

 

在大自然中,汞有時以少量的游離態存在,而更多的是以硫化汞固體的形式存在。

 

硫化汞俗稱辰砂、朱砂。

 

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如再加熱便又變為紅色硫化汞。

 

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們,早已知曉硫化汞加熱成水銀,再把水銀還原成丹砂的化學反應是可逆性的全過程,可謂對汞認識與運用的程度已經非常的高。

 

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漢代古墓中,屍體的半身是泡在帶紅色的水裏。

 

據分析,這水中的紅色物質便含有硫化汞。

 

那麼古玉黑沁如果是水銀沁的話,似乎只有與發黑色的硫化汞有關。

 

可硫化汞是固體的,又怎麼和古玉相沁而成黑色沁斑的呢?

 

下面我們不妨看看幾例出土玉器的表面狀況來進行分析。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是春秋晚期大墓。

 

主墓室由外槨、內槨、外棺、內棺四部分組成。

 

外槨有近50cm厚的青膏泥密封。

 

內棺裏外都髹黑漆,板間榫卯結構,頂板與底板上都鋪有朱砂,底板上朱砂足有2cm厚。

 

主墓室出土玉器最多,分生產生活、禮儀、裝飾、象生四種類型,近40種形制,計700多單件;

 

北器物室也出土了少量玉器,有青膏泥密封,但沒有朱砂鋪墊。

 

主墓室出土的大小玉器中,具有黑色沁染的玉器占很大的數量,且具有貼近身軀的玉佩飾易被黑沁染的特徵。

 

圖1-7為該墓部分出土的黑沁玉器。而北器物室出土的玉器卻少見黑色沁染。

 

細分析這些黑色沁染玉器,都具有沁染面大,塊狀或者索條狀以及細牛毛紋彌散狀,由外緣向內沁染的特徵。

 

由主墓室和北器物室有無朱砂鋪墊分析,黑色沁染玉器的上述特徵,似乎與水銀的黏度小、流動性大,汞珠易碎無孔不入,一滴汞珠入地,汞化面大的特性相似。

 

但這是否能支援朱砂(硫化汞)便是黑沁的直接原因?

 

我們知道朱砂是固體硫化汞,不溶解于水,現實中與玉器相沁產生的表面附著樣朱砂沁是紅色的,與黑沁不是一回事情。

 

要使朱砂變成水銀,只有把朱砂加熱,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蒸發了,才能使朱砂還原成金屬汞。

 

很顯然,墓葬裏不具備加熱條件,也就不能使朱砂成為水銀。

 

那麼只有傾水銀為池才能在墓室裏存在汞。

 

至於要使汞化面變黑,只要有硫化過程就可以。

 

在現代工廠中,如果不慎將盛汞的罐打翻了,立即會灑上硫磺粉,使汞變成硫化汞,防止汞蒸發到空氣中,避免人吸入中毒。

 

而被汞污染的地面經過硫化後,也會馬上出現一擴散面很大的黑跡。

 

所以墓葬含硫濃度越大,汞化面變黑的時間就越短。


地球上,廣泛存在硫和與金屬形成的硫化物及各種硫酸鹽類。

 

桐柏縣圍山城一帶就有大量的金銀多金屬礦床,含有大量的硫。所以墓室中的泥土也自然存在硫。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主人,是春秋晚期養 國的國 君,是否如同文獻記載齊桓公墓葬那樣傾水銀為池?

 

清•劉大同《古玉辯》中說水銀沁“三代之物為最多,秦漢次之,兩晉以後,即不多見矣。”

 

如此分述清楚,當不是一時誆語。

 

從我國商代曾經利用汞的化合物,治療癩疾防腐爛的實例觀察,古人用汞防屍腐是有可能的。

 

汞在熔點-39.3℃就可以蒸發,因此在墓室的僅有空氣中,一部分汞與空氣化合成氧化汞,蒸發彌散在墓室中,由此可以加速墓中缺氧形成,最終下降在器物表面而作用於器物,那些陪葬品金銀銅器的表面,容易形成汞合金,常常色變發灰黑,便是遇氧化汞使然。

 

汞有“金屬的溶劑”之稱,因為它能溶解許多金屬,形成柔軟的合金——“汞齊”。

 

鉛、金、銀、銅也都能被汞溶解,因此大量的水銀是不可能與有色金屬器物在一起存放的。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分主室與南北兩室,主室內出土大量玉器,而南室出土銅器、漆器等,北室出土兵器和少量玉器。

 

由此可見,不排除正是古人認識到“汞齊”的作用,將陪葬品分室而置,而在主室蓋棺前傾水銀為池了。


因此,如果說玉器的黑色沁染就是水銀沁,那麼首先應該是在墓葬環境缺氧的條件下,使墓葬含汞量不再被氧化消耗,而可直接對玉的接觸面,開始晶體間浸潤。

 

抑或是通過玉材中金屬陽離子與金屬汞陽離子間的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產生汞化面,再隨著屍體的腐爛和土中釋放出的硫,對玉器汞化面的長時期硫化,慢慢變成黑色。

 

不過,文章至此似乎依然是假設。

 

其實我們做個非常簡單的實驗就可以知道玉器是否受水銀所沁。

 

我們利用汞容易昇華的原理,即將有黑色沁染的玉器與一小片適量的碘同時放入合適的玻管中,或微型蒸發皿內,小火緩緩加熱,如有汞,則玻管上部冷卻處及覆蓋於微型蒸發皿的載玻片上,會有碘化汞結晶形成,熱時為黃色菱形片狀結晶,冷後變紅色。

 

或者,用不容易被汞齊的鐵罐將玉片和水銀一起存放,在水銀上注入水,使水銀不再氧化蒸發,經過一段時期後,將玉片取出用硫磺粉附著硫化,看是否能產生水銀沁。

 

所以建議我們的考古所不妨做一次這樣的實驗。


古人對五色彩沁比黑沁喜好得多,賣價也高於黑沁。

 

而作偽黑沁,也是因三代老玉比新玉賣得好錢使然。

 

所以,現在新玉做黑沁,也是有如此牟利心理。

 

不過現在和田玉料價漲,再作黑沁所冒風險較大。

 

一般僅見高仿精品,以牛毛紋加土沁斑為所見。

 

民間好古之人不乏少數,但因仿古玉的猖獗,民間做此實驗實在缺乏科學誠信說服力。

 

坊間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用烏木屑小火煨玉,使其玉綹處變黑的仿黑漆古玉。

 

也可以見到一些將玉先過熱水預熱,後架在鐵絲架上用炭木火燒烤,一邊燒一邊在玉上塗抹蠟油。

 

使油脂炭化成黑粉灰,隨不受時間限制的再烤和再塗,直到玉上形成黑斑為止。

 

另外一種方法也是利用棉花包裹玉置碳火上烤,炭化後的夾灰棉上的黑灰,用水澆濕棉花接著再燒,慢慢使玉器上形成細小的火劫紋。

 

等黑色深入玉理,而不浮時,仿黑漆古牛毛紋也就告成了。

 

現在有更簡單的方法,將玉置白糖與香灰的混合物裏,點火燒燃。

 

使糖受火而炭化,玉也跟著受熱,隨熱糖炭化黑色物質進入玉肌理中,便成黑沁斑。


  但是,這些黑沁都是由炭化物沁進玉肌裏而成的,與汞化面經過硫化產生的黑是不同的。

 

玉肌受高溫燒烤,必然會使受熱後玉表面原滲入在礦物和礦物集合體中的水分子,或者因火烤產生的細裂紋處的不參加晶格的吸附水,隨熱而蒸發掉。

 

這樣,一旦細裂隙的人工黑沁色積聚起來,玉表的晶格也開始破壞,同時也會出現沁色死斑不活的現象。

 

即使再怎麼盤玩也現不出原來玉肌的潤澤。

 

這個就是真假黑沁的本質區別。

 

清宮廷玉器的黑漆古沁中,為達黑沁光亮,經過有些專家分析,不排除是用黑漆塗成,因為表面一層漆光閃亮,而不似玉器那般溫潤光澤,估計清人也注意到了偽沁難盤的道理。

 

因此探索古玉水銀沁的奧秘,僅僅是目前玉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開始。

 

至此我們不妨可以得出一個階段性結論:“真假黑色沁染皆由外界物質浸入玉體所成。而在古墓中,只要玉器接觸水銀,就能使汞化面在接受長時期的硫化過程中,形成黑色沁染面。”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0Jty8DWCGR98yNtr9eY-/article?mid=2063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10: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