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玉鑒玉識色簡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22 09:3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6-22 13:48 編輯

古玉鑒玉識色簡要

 

玉器的顏色分為兩類:

 

一類是材質本身的顏色,也就是玉礦之色,常見的有白色、灰白色、綠色、灰青色、黃色、黑色,這些顏色的形成同玉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關;

 

第二是玉器製成後出現的顏色變化,這是古玉研究中令人關注的問題。

 

玉器製成後發生的色變有下列幾種:

 

1、玉材在空氣中的氧化。

 

玉材暴露於空氣中會產生風化,主要的變化是氧化,如人們在相玉時,經常需要透過玉璞去猜測裏面的玉色,而多數玉璞的外皮與內部玉料成色不一致。

 

從岩石學角度上看,玉璞外皮與內核為同一種岩石,成色上的差異是由風化造成的。

 

臺灣大學的一位地質學家在河床中採集玉璞時遇到這樣的情況,玉璞的上半部暴露於空氣中,帶有赭色薄膜,下部長期浸於河水內,呈玉的原色(鄧淑蘋:《仿偽古玉研究的幾個問題》)。

 

這些情況說明,玉材在空氣中是會出現風化或顏色上的變化,但這種風化和顏色變化視材質的細密程度而不同,質地堅細的玉料所產生的風化要小,或者不產生變化,質地鬆散的產生的變化較大。

 

還有很多被採集到的玉籽,表面瑩潤,幾乎沒有色澤上的變化。

 

玉材在空氣中被氧化而產生的色變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一些玉器在自然狀態下置放數百年,表面色澤幾乎沒有變化,故宮博物院存有一批明代玉帶板,其中一些白玉光素帶板,可能為明代前期的作品,表面顏色已經發暗,局部呈灰黃色,應該是空氣中含氧氣體侵蝕所產生的顏色變化。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玉器在自然狀態下置放五百年左右,一些玉的表面或可產生可辨識的微小色變,這種色變往往發生在某些白玉、青玉製品上。

 

 

2、玉器在墓葬中產生的顏色變化。

 

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數都帶有顏色變化,變化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墓中隨葬物所含化學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中化學成份的侵蝕所致。

 

對這一問題,古人曾給予了很大的注意,稱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滲入或沁入了玉中,使玉產生了色變,現代人借用古人語言,也使用了"沁色"這一詞語。

 

3、人工盤摩。

 

玉器製成後,經過使用者一定時間的手工摩擦,或與人體的長期摩碰。

 

表面光澤會更潤,透明度會略強,尤其是入過土的古玉器,經過盤摩,顏色還會產生變化。

 

鄧淑蘋先生在《仿偽古玉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有些玉的紅色是"入土變沁後,又經盤摩,逐漸轉變的‘熟紅'"(鄧淑蘋《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

 

4、人工染色。

 

對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藝,只要存在著對古玉顏色的追求,就存在著人工染玉的可能。

 

最初的人工染玉僅是追求玉器美感,隨著偽古玉的出現,玉染色便成為仿古做舊的重要手段。

 

有材料說明,宋代的仿古玉製造中已經採用了人工做舊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明、清兩代又有重要發展,時至今日,偽古玉製造氾濫,人工染色又成為仿偽做舊的主要手段。

 

下面是幾種主要玉色的識別簡要:

 

一般來看,玉的本色是較易識別的,主要有青、白、黑、黃、綠等顏色,而人工染色與玉的色變卻非常以難以識別,在玉器鑒別時,往往遇到人工染色,沁色及玉本色相互類似的現象,這就需要識玉者認真進行分辨,這類現象主要有下列幾種:


1、黃斑與土沁

 

 一些青玉、白玉製品往往帶有黃斑,這些黃斑可分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類。

 

玉皮色是玉材表皮原有的顏色,這種顏色是玉材在空氣中風化所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年久風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較厚的皮層,皮層往往呈深黃、暗赭等色,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玉璞之皮,從玉璞的外面已很難瞭解內裏的玉色。

 

另一種風化時間較短,表面僅呈膜狀,常出現於玉籽上,從外面常能透出裏面的玉色。

 

一些出土硬度玉上也帶有這種黃斑,《格古要論》一書記載:"嘗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土古也。

 

"也就是說這種黃色是玉器在土內埋藏所致,按照古人的說法,這種玉經盤摩後,顏色變化更為複雜,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談及古玉沁色:"漢玉羌笛,色甘黃如柳花,......

 

為漢器無疑,全體光瑩,不沾汗漿,亦無土花","雷紋漢玉環,徑二寸,內好相等,包漿熟潤若凝酥也"。

 

這裏談的汗漿、包漿,都是講的玉沁色後又經盤摩而致。

 

其實,在考古發掘中很少能見到帶有黃色沁色的玉器,個別玉器上的黃色斑,很可能是原來的玉皮,傳世玉器上帶有的黃色斑塊,往往是人工染色,因而遇到帶有黃色斑的玉器,應認真分辨。

 

2、黑斑與水銀沁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單晶料子之間,夾雜大量石墨所致"。

 

(鄧淑蘋《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

 

這類玉材大致有幾種,一為黑色墨點存於透度較高的青白玉間,人們稱為芝麻斑,漢代玉器至明清玉器中都有這類玉料使用。

 

現代仿古玉也採用這類玉料。

 

二為局部的淺淡墨色,其色深淺不一,有濃淡變化。三是純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塊,黑色與白色界線分明。

 

古人把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稱為水銀沁,認為是玉材受到了土壤中的水銀沁入產生的色變。

 

其實,被稱為帶有水銀沁的玉器,上面的黑斑很多是玉材中原有的墨色。

 

存在不存在玉材受沁產生的黑色呢?

 

跡象表明,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為土中埋藏產生的色變,例如遼寧清源出土的紅山文化獸首三環器,材質為青玉,中部三連環,兩側各有一個向外的蓋頭,局部裂紋中帶有黑色(見《中國玉器全集》)。

 

黑龍江出土的金代墨玉魚,整體呈黑色,似炭精,局部露出玉材本色(見《中國玉器全集》)。

 

安徽巢湖出土的漢代玉佩,局部裂縫中帶有黑色,這些玉器上的墨色斑,同我們能見到的帶有墨斑的玉材,色斑絕不一致,應是埋藏形成的色變。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

 

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確為二種,一為漆染,故宮存有一件屬新石器時代的玉圭,展於玉器館內,其圭已斷,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斷面處可看出,作品原為青玉,表面一層墨色,似蛋殼,圭上的顏色絕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

 

明人在《格古要論》中便提到了黑漆古,我們不能解析,墨漆古是用黑漆所染還是染成黑漆之色,這件作品用漆染的可能性非常大,作品為舊玉,染玉的年代已很難確定。

 

人工染黑的第二種方法為火燒。"水銀沁之真者黑白分界處明晰如刀截。

 

或提油,用烏木煨黑者則模糊矣。"就是說,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銀沁。晚清時,宮廷失火,燒毀大量器物,被燒玉器產生的色變有白、灰、黑色。

 

白者溫度高,黑者所受溫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殘玉白中且黑半,明顯表現出玉上的色變為人工燒烤而致。

 

3、白色斑與水沁

 

很多玉器經埋藏後會出現白色色斑,現實的識玉者稱這種色斑為水沁,意即它的出現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關係。

 

清代文獻《玉紀補》中說:"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溫土也,燥土之斑乾結,濕土之斑潤溽,幹結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由此而知,清代人已經注意到了水沁的問題。

 

按照文獻的解釋,水坑玉的沁色應是無土斑而有瘢痕的玉器,也就是無黑、綠、黃、褐、紅等沁色的沁色玉。這類沁色限於白色或灰色。

 

從考古發掘到的玉器來看,白色或灰色沁的情況非常複雜,東北、山東、河北等地出土的玉器上,很可能見到白色沁斑,但遼寧建平出土的一件屬紅山文化玉器的玉獸頭玉玦,表面全部呈暗灰色,已不見玉材的本色,形成的原因是沁色還是製造時的人工處理,目前還不便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河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發現的很少。

 

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應是玉料本身特點及沁色相結合的產物。

 

還有很多玉器呈雞骨白色,玉的比重也變輕,這種現象應該是沁色所造成的。

 

但在河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上卻很難出現雞骨白色,一些玉器上出現了局部的浸潤性的水沁色變。

 

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南方省份出土的玉器中有很多帶有水沁,這種水沁面積較大,深淺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

 

筆者在安徽見到的少量漢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狀灰白色沁,沁色分佈較廣,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與周圍的玉色形成較強的對比。

 

自然界的玉料中存有青白相混的玉材,故宮博物院樂壽堂存有清代製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內膛極大,掏出的玉料數量應很大,目前尚不見其他用此種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會被用去製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點製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人工仿造的玉器水沁大量存在,可用酸類液體浸泡、腐蝕,也可用火燒制。

 

這兩種方法製成的顏色,經觀察是可以辨別的。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0Jty8DWCGR98yNtr9eY-/article?mid=2067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8:46 , Processed in 0.3866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