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05|回復: 1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玄機原病式(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5-6-9 15:0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素問玄機原病式(1)

 

書名 素問玄機原病式

 

作者 劉完素

 

朝代 金

 

分類 內經

 

備考 此為素問玄機原病式之備考本

 

品質 0%

 

典籍總表, 劉完素, 金朝, 內經, 0%

 

素問玄機原病式 金 河間劉完素著

 

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85%E5%BC%8F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0 金幣 +1000 龍幣 +100 學習 +100 收起 理由
巨蟹龍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1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五運主病

 

(第一節)諸風掉(音弔)眩

 

皆屬肝木。

 

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主動故也。

 

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如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為初之氣,乃風木之位,故春分之後風火相搏則多起飄風,俗謂之旋風是也。

 

四時皆有之,由五運六氣千變萬化,衝盪擊搏,推之無窮,安得失時而便謂之無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車躍馬登舟環舞而眩運者,其動不正而左右紆曲,故經曰:

 

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運而嘔吐者,風熱甚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節)諸痛痒瘡瘍

 

皆屬心火。

 

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痒,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痒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熱令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故也,或夏熱皮膚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

 

痒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令痒,甚則痒去者,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則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為實痒為虛者,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爛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果菜至於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汙水也,潰而腐爛者,水之化也,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已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於水化。

 

又如鹽能固物,令不腐爛者,鹹,寒水化制其火熱使不過極,故得久固也,萬物皆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27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節)諸濕腫滿

 

皆屬脾土。

 

地之體也,土熱極盛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3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節)諸氣膹鬱病痿

 

皆屬肺金。

 

膹謂膹滿也,鬱謂奔迫也,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大抵肺主氣,氣為陽,陽主輕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則其氣膹滿奔迫不能上升,至於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木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營養百骸故也,經曰手指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則霧氣蒙鬱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萎猶痿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44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節)諸寒收引

 

皆屬腎水。

 

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3:5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六氣為病

 

(第一節)風類

 

諸暴強直,支痛軟(音軟)戾,裏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暴卒也,虐害也,強勁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勁強也,支痛支持也,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軟戾軟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裏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於緊歛短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亦十月風病,勢甚而成筋緩者燥之甚也,故諸風甚者皆兼於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4:0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節)熱類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塞鼽衂,血溢血泄,淋閟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衂衊血汗,皆屬於熱(手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喘,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麤,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麤而為喘也。

 

嘔,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故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煩渴嘔吐,皆熱證也。

 

其吐必酸,為熱明矣,況熱則五味皆厚,經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皆屬土也。

 

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或口淡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故胃為一身之本,淡為五味之本,然則吐酸豈為寒者歟。

 

所以妄言為寒者,但謂多傷生硬粘滑或傷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

 

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傷寒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不能通暢,則為熱也,故傷寒身表熱者熱在表也,宜以麻黃湯類甘辛熱藥發散,以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者,或寒熱相擊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

 

或微而不為他病,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是也,法宜濕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若久喜酸而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是謂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也,如飲食,在器覆蓋熱而自酸也,宜飧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也。

 

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後重,裏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轉筋,經云轉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而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蓋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夫轉筋者多因熱甚,霍亂多瀉所致,以脾胃土衰則肝木自甚而熱燥於筋,故轉筋也,大法渴則為熱,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瀉,但外冒於寒而腠理閉密,陽氣鬱,怫熱內作,熱燥於筋,則轉筋也,故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也,因湯漬而愈故俗反疑為寒也。

 

小便渾濁,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癰,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疽,深而惡也。

 

瘍,有頭小瘡也。

 

疹,浮小癮疹也。

 

瘤氣,赤瘤丹熛,熱勝氣也。

 

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自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4:24 | 只看該作者

吐下霍亂

 

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或云熱無吐瀉止是停寒者,誤也。

 

大法吐瀉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脈當沈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弱緩,雖爾亦為熱矣。

 

又曰:

 

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則金肺自甚故色白也,如濁水凝冰則自然清瑩而明,白利也。

 

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則木肝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仲景法曰: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熱在裏也,大承氣湯下之。

 

及夫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

 

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

 

利色紅為熱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傷寒陽明病熱極則日晡潮熱,甚則不識人,循衣摸床,獨語如見鬼狀,法當大承氣湯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難治,諸痢同法,然辯痢色以明寒熱者,更當審其飲食藥物之色,如小兒病熱吐利霍亂,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大法瀉痢,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色者為熱。

 

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徹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

 

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寒泄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則不能消化穀也,或火主疾速而熱甚,則傳化失常穀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

 

邪熱不殺穀,然熱得於濕則飧泄也,或言下痢白為寒,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穀反為膿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活水,故食於腹中感人濕熱邪氣則自然潰發化為膿血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鬱為白屬金,肺也,經曰: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謂燥金之化也。

 

王冰曰:

 

鬱謂奔迫氣之為用,金氣用之,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乎痞,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猶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

 

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

 

由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

 

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

 

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

 

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

 

各隨五藏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或曰:

 

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

 

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

 

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熱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

 

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利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藥,必是善藥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幸有善藥雖不能取效,但有益而無損者,何必用大毒之藥而謾勞巇嶮也。

 

經曰:

 

甯小與其大,甯善與其毒,此之謂也。

 

至如帶下之理,猶諸痢也,但分經絡與標之殊,病之本氣則一,舉世皆言,白帶下為寒者,誤矣。

 

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

 

經曰: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注舌。

 

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

 

赤白與下痢義同而無寒者也,大法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秘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凡帶下者亦多有之。

 

果為病寒豈能若此,經曰:

 

亢則害,承乃制。

 

謂亢過極則反兼勝已之化制,其甚也,如以火鍊金,熱極則反為水。

 

又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

 

亦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薰蒸於物而生津者也。

 

故下部任脈濕熱甚者津液湧溢而為帶下也,且見俗醫治白帶下者,但依近世方論而用辛熱之藥,病之微者雖或誤中,能令鬱結開通,氣液宣行,流濕潤燥,熱散氣和而愈。

 

其或勢甚而鬱結不能開通者,舊病轉加,熱證新起以至於死,終無所悟。

 

曷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鬱結開通,濕去燥除熱散氣和而愈。

 

無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且如一切怫熱鬱結者,不必止以辛甘熱藥能開發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蔥豉之類寒藥,皆能開發鬱結,以其本熱故得寒則散也。

 

夫辛甘熱藥皆能發散者,以力強開衝也。

 

然發之不問者,病熱轉加也,如桂枝麻黃類辛甘熱藥,攻表不中病者,其熱轉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須加寒藥,不熱則恐熱甚發黃驚狂或出矣,如表熱當發汗者,用辛甘熱藥,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況裏熱鬱結,不當發汗而誤以熱藥發之,不開者乎。

 

又如傷寒表熱怫鬱燥而無汗,發令汗出者,非謂辛甘熱藥屬陽能令汗出也,由怫熱鬱結開通則熱蒸而自汗出也,不然則平人表無怫熱者,服之安有如斯汗出也,其或傷寒日深,表熱入裏,而誤以辛甘熱藥汗之者,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熱病轉加,古人以為當死者也。

 

又如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而解者,及熱病半在表半在裏,服小柴胡湯寒藥能令汗而愈者,熱甚服大柴胡湯下之更甚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下之,發黃者茵陳蒿湯下之,結胸者陷胸湯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藥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

 

然而中外怫熱鬱結,燥而無汗,豈但由辛甘熱藥為陽,而能開發汗出也,況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愈者也,所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熱鬱結復得開通,則熱蒸而作汗也,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熱鬱結者,法當倣此,隨其淺深,察其微甚,適其所宜而治之。

 

慎不可悉如發表,但以辛甘熱藥而已,大抵人既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而病者當按法治之,其有病已危極,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氣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則非醫者之過也,若陰陽不審,標本不明,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致死者,誰之過歟。

 

且如酒之味苦而性熱,能養心火,久飲之則腸胃怫熱鬱結,而氣液不能宣通,令人心腹痞滿,不能多食,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喜噫而或下氣也,腹空水穀衰少,則陽氣自甚,而又洗嗽勞動兼湯漬之,則陽氣轉甚,故多嘔。

 

而或昏眩也,俗云酒隔病耳。

 

夫表裏怫熱鬱結者,得暖則稍得開通而愈,得寒則轉閉而病加,由是喜暖而惡寒,今酒隔者,苦飲冷酒,或酒不佳,或不喜而強飲者,腸胃鬱結轉閉,而滿悶不能下也,或至飲興者,或熱飲醇酒者,或喜飲者,能令鬱結開通,善多飲也,因而過醉則陽氣益甚而陰氣轉衰,酒力散則鬱結轉甚,而病加矣。

 

夫中酒熱毒,反熱飲以復投者,令鬱結得開,而氣液皆復得宣通也,凡酒病者,必須續續飲之,不然則病甚不能飲,鬱結不得開故也。

 

凡鬱結甚者,轉惡寒而喜暖,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而陽極反似陰者也,俗未明之因而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攻之,或微者鬱結開通,而不再結氣和而愈也,甚者稍得開通,而藥力盡則鬱結轉甚也。

 

甚減則微,其加即甚,俗無悟但云藥至即稍減,藥去即病加,惟恨藥小未能痊除,因而悉心服之,以至怫熱太甚,則中滿腹脹而?腫也,若小便澀而濕熱內甚者。

 

故發黃也,猶物濕熱者蒸之而發黃也,世俗多用巴豆大毒熱藥以治酒隔者,以其辛熱能開發腸胃之鬱結也,微者結散而愈,甚者鬱結不開,怫熱轉甚而病加也,恨其滿悶故多服以利之,或得結滯開通而愈者,以其大毒性熱,然雖鬱結得開,柰亡血液,損其陰氣,故或續後怫熱再結而病轉甚者也,因思得利,時愈而復利之,如前之說以利三五次,間則陰氣衰殘,陽熱太甚,而大小便赤澀發黃,腹脹腫滿也,或濕熱內甚而時復濡泄也,或但傷飲食而怫熱鬱結,亦如酒病轉成水腫者不為少矣,終不知怫熱內作則脈必沈數,而實法當辛苦寒藥治之,結散熱退氣和而已,或勢甚鬱結不能開通者,法當辛苦寒藥下之,熱退結散而無鬱結也。

 

所謂結者,怫鬱而氣液不能宣通也,非謂大便之結硬耳,或云水腫者,由脾土衰虛而不能制其腎水,則水氣妄行。

 

而脾主四支,故水氣遊走四支,身面俱腫者,似是而實非也,夫治水腫腹脹,以辛苦寒藥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

 

經曰:

 

中滿者治之於內,然則豈為脾土之虛也。

 

此說正與素問相反。

 

經曰: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又云:

 

太陰所主胕腫。

 

又云:

 

勝濕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皆所謂太陰脾土濕氣之實甚也。

 

又經曰: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又云:

 

諸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又曰:

 

熱勝則胕腫。

 

皆所謂心火實熱,而安得言脾虛不能制腎水之實甚乎,故諸水腫者,濕熱之相兼也,如六月濕熱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腫之象明可見矣。

 

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藥治之。

 

蓋以辛散結而苦燥濕,以寒除熱而隨其利,濕去,結散,熱退,氣和而已。

 

所以妄謂脾虛不能制其腎水者,但謂數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

 

豈知巴豆熱毒耗損腎水陰氣,則心火及脾土自甚,濕熱相搏則怫鬱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腫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藥,能除濕熱怫鬱痞隔故也,亦由傷寒下之太早,而熱入以成結胸者,更宜陷胸湯丸寒藥下之。

 

又如傷寒,誤用巴豆熱毒下之,而熱勢轉甚,更宜調胃承氣湯寒藥下之者也,若夫世傳銀粉之藥以治水腫而愈者,以其善開怫鬱痞隔故也。

 

慎不可過度而加害爾,況銀粉亦能傷牙齒者,謂毒氣感於腸胃,而精神氣血水穀能勝其毒,故毒氣循經上行而至齒齦嫩薄之分,則為害也。

 

上下齒縫者,手足陽明胃之經也,凡用此藥,先當固濟爾,或云陰水徧身而又惡寒,止是寒者,非也,經言:

 

少陰所主為驚惑,惡寒戰慄,悲笑譫妄,謂少陰君火熱氣之至也。

 

詳見下文惡寒戰慄論中。

 

瞀,昏也。

 

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鬱,怫鬱也。

 

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如火煉物,熱極相合而不能相離,故熱鬱則閉塞而不通暢也,然寒水主于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腫脹熱勝於內則氣○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也,火主長而荿,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鼻窒,窒塞也。

 

火主?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脹則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

 

羨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

 

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于右竅,右脈注于左竅。

 

故風熱鬱結病偏于左則右竅反塞之何也?

 

俗不知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見仰臥則上竅通利下竅窒塞,反疑為寒爾,所以否塞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縮也。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有鬼賊,故經曰:

 

亢則害,承乃制也。

 

易曰:

 

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反汗出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上主濕,陰雲雨而安靜,土濕過極則反為驟注烈風雨?氵?潰也,木主溫和而生榮風,大則反涼而毀折也。

 

金主清涼,秋涼極而萬物反燥也。

 

皆所謂過極則反兼鬼賊之化制,其甚也由是。

 

肝熱甚,則出泣。

 

心熱甚,則出汗。

 

脾熱甚,則出涎。

 

肺熱甚,則出涕。

 

腎熱甚,則出唾也。

 

經曰:

 

鼻熱者,出濁涕。

 

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爍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

 

彼但見鼽嚏鼻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

 

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極怫鬱而病愈甚也。

 

衂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衂也。

 

血溢者,上出也。

 

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

 

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

 

此非冷凝,由熱甚銷鑠,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為紫也。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

 

夫淋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

 

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延孔鬱結極甚,至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

 

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經曰:

 

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臟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

 

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

 

又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故諸所運用,時習之則氣血通利而能為用,閉壅之則氣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

 

若病熱極甚則鬱結而氣血不能宣通,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隨其鬱結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鬱則不能視色,耳鬱則不能聽聲,鼻鬱則不能聞香臭,舌鬱則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諸所出不能為用,皆熱甚鬱結之所致也,故仲景論少陰病熱極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腎先絕也。

 

靈樞經曰:

 

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

 

然則熱證明矣,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蘧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

 

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

 

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

 

然則非冷歟,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閟,俗作秘,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謂之風熱結者,謂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旺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於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

 

義同泄痢後重之義,見下迫論中。

 

身熱惡寒,此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或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言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

 

仲景法曰:

 

無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言:

 

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

 

然則豈有寒者歟,又如熱生癰腫瘡瘍而惡寒者,亦由邪熱在於表也,雖爾不可汗之。

 

故仲景曰:

 

患瘡者,汗之則作痙,大法煩燥多渴,欲寒惡熱,為病熱也。

 

亦有亢則害、承乃制之則,病熱甚而反覺其冷者也,雖覺其冷而病為熱,實非寒也。

 

其病熱鬱甚而反惡寒,得寒轉甚而得煖少愈者,謂煖則腠理疏通,而陽氣得散,怫熱少退,故少愈也。

 

其寒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熱轉甚,故病加爾。

 

上下中外周身皆然。

 

俗因之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投之,為害多矣。

 

假令或因熱藥以使怫熱稍散而少愈者,藥力盡則病反甚也。

 

其減則微,其加則甚,俗無所悟,但云服之面獲效,力盡而病加,因而加志服之。

 

由是諸熱病皆生矣,陽熱發則鬱甚於上,故多目昏眩,耳聾鳴,上壅癲疾,上熱甚而下熱微,俗輩復云,腎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虛熱也,抑不知養水瀉火則宜以寒,反以熱藥欲養腎水而令勝退心火,因而成禍不為少矣,可不慎歟。

 

戰慄,動搖火之象也。

 

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

 

慄者,寒冷也。

 

或言寒戰為脾寒者,未明變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

 

然寒慄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

 

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則戰慄愈矣,或平人冒極寒而戰慄者,由寒主閉藏而陽氣不能散越,則怫熱內作故也。

 

如冬寒而地中反煖也,或云冬陽在內陰在外,故地上寒而地中煖,夏則反此者,乃真理也。

 

假令冬至為地,陰極而生陽,上升至夏則陽在上而陰在地,中者當地上熱而地中寒可也,柰何夏至為天,陽極而生陰,下降至冬則入地反煖,地上反寒歟,或曰冬後陽升而出則陰降而入,夏後陽降而入則陰升而出者,乃妄意也。

 

如冬至子正一陽生而得其復(易地雷復卦),至於已則陰絕而六陽備,是故得其純乾(入純乾),夏至午正則一陰生而得垢(天風垢),至於亥則陽絕,而六陰備是,故得其純坤(入純坤至於冬),至則陽復也。

 

然子後面南,午後面北,視卦之爻,則子後陽升,午後陰降明矣,安得反言冬後陰降而夏後陽降耶,所謂四時天氣者,皆隨運氣之興衰也,然歲中五運之氣者,風暑燥濕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為期歲也,歲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屬木,故溫和而多風也,春分至小滿屬君火,故暄煖也,小滿至大暑屬相火,故炎熱也,大暑至秋分屬土,故多濕陰雲雨也,秋分至小雪屬金,故涼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屬水,故寒冷也,然則豈由陰陽升降於地之內外乎。

 

其他中寒燠者,經言:

 

火熱主於出行,寒水主於閉藏。

 

故天氣熱則地氣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猶人汗出之後體涼。

 

天氣寒則地凝凍而閉塞,氣難通泄,故怫鬱而地中煖也,經言: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如水本寒,寒極則水冰如地,而冰下之水反不寒也。

 

冰厚則水溫,即閉藏之道也。

 

或大雪加冰,閉藏之甚,則水大溫而魚乃死矣。

 

故子正一陽生而至於正月,寅則三陽生而得其泰(地天泰),泰者,通利而非否塞也,午正一陰生,而至於七月中則三陰生而得否(天地否),否者,否塞而非通泰也。

 

然而否極則泰,泰極則否。

 

故六月泰極則地中至寒,十二月否極則地中至煖。

 

然則地中寒燠明可見焉,故知人之冒於寒而內為熱者,亦有之矣。

 

或問曰:

 

人冬陽在內而熱,夏陰在內而寒者,何也?

 

答曰:

 

俗已誤之久矣,夫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適其脈候明可知也,如夏月心火生而熱,則其脈滑數洪大而長,煩熱多渴,豈為寒也,餘候皆然。

 

或平人極恐而戰慄者,由恐為腎志,其志過度,則勞傷本藏,故恐則傷腎,腎水衰則心火自甚,而為戰慄也。

 

又如酒苦性熱,養於心火,故飲之過多,則心火熱甚而為戰慄,俗謂之酒禁也。

 

經曰:

 

陽并於陰,陰則實而陽明虛,陽虛而寒慄而鼓頷也。

 

注曰:

 

陽并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

 

陽明胃脈也,故不足則惡寒戰而鼓頷振動也。

 

然陽明經絡在表而主於肌肉,而氣并於裏,故言陽明虛也。

 

又經曰: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併於陰,當是時,陽虛陰實而外無陽氣,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則陽復出之,陽與陰復併於外,則陰虛而陽實。

 

故先熱而渴。

 

然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者,是言陽為表而反為陰也。

 

其氣復出而并之於表,非謂陰寒之氣出之為表而反為陽熱也,又經曰:

 

夫瘧氣者,并於陽則陽勝,并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然氣并於陽而在於表,故言陽勝,氣并於陰而在於裏,故言陰勝,此乃表裏陰陽之虛實,非寒熱陰陽之勝負,但陽氣之出入耳。

 

如傷寒病日深,表證已罷而熱入於裏,若欲作大汗,則陽氣必須出之於外,鬱極乃發。

 

而陽熱大作於裏,亢則害,承乃制,故為戰慄。

 

而後陽氣出之於表,則蒸熱作而腠理開,大汗泄而病氣已矣。

 

或戰慄無汗而愈者,必因發汗吐下,亡津液過多則不能作汗,但熱退氣和而愈,或不戰慄而汗解者,雖因日深表熱不罷,內外俱熱,陽不并陰,而外氣不衰,裏無亢極,故無害,承乃制則無戰慄也,或不戰慄而亦無汗愈者,陽不并陰而氣液虛損故也,故諸戰慄者,表之陽氣與邪熱并甚於裏,熱極而水化制之,故寒慄也,雖爾為熱極於裏,乃火極而似水化也。

 

驚,心卒動而不甯也。

 

火主於動,故心火熱甚也,雖爾止為熱極於裏,乃火極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水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所謂恐則喜驚者,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驚也。

 

惑,疑惑,猶預濁亂而志不一也。

 

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

 

悲,金肺之志也,金主燥,能令燥者,火也。

 

心火主於熱,喜痛,故悲痛苦腦者,心神煩熱燥亂而非清淨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藏者,肝心脾肺腎也,五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憂,若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藏,凡五志所傷皆熱也,如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七情者,喜怒哀樂懼愛惡欲,一作好愛惡。

 

肝之所傷則皆屬火熱,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躁,不甯靜則清平也。

 

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

 

先聖曰:

 

六欲七情為道之患,屬火故也。

 

如中風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則火能剋金,金不能剋木,則肝木自甚。

 

而兼於火熱則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熱,則五志七情競起。

 

故經曰:

 

戰慄,驚惑,悲笑,譫妄,歌唱,罵詈,癲狂皆為熱也。

 

故熱甚癲狂者,皆此證也。

 

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

 

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或心本不喜,因侮戲而笑者,俗謂之冷笑,由是違已心,則喜笑涉人非道而伐之,使慚然失志,或以輕手擾人頸腋腹脇股膕足趺令人痒而笑者,由動亂擾撓,火之用也,靜順清謐,火之化也,皮膚彰顯之分,屬於火也。

 

嫩薄隱藏之分,屬於水也。

 

以火用擾其水分,使人慚然失志而痒,則水衰火旺而為笑也,以手自擾而不笑者,不羞不痒故也,然羞慚而痒者,心火之化也,人失信,志則羞慚者,水衰火實故也。

 

志與信者,腎水之化也。

 

但痒而不羞,羞而不痒,皆不能為笑者,化微不能變動故也。

 

譫,多言也,言為心聲,猶火燔而鳴,故心火熱則多言,猶醉而心熱,故多言也。

 

或寐而多言者,俗云睡語,熱之微也,若熱甚則雖睡寤而神昏不清,則譫妄也。

 

自汗驚悸咬牙皆然,所謂寐則榮衛不能宣行於外,而氣鬱於內,是故裏熱發也。

 

夫上善若水,下愚如火,故六欲七情,上善遠之,而下愚遷之,其夢中喜怒哀樂好惡愛之七情,非分而過其不可勝者,寐則內熱鬱甚故也。

 

凡人夢者,乃俗云夢中之夢,離道愈遠夢之覺者,尚為道之夢也,故成道是為大覺,則六欲七情莫能干也,古人言夢者,神迷也,病熱而能遷七情者,水衰道遠故也。

 

妄,虛妄也。

 

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精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如見鬼神也。

 

或以鬼神為陰而見之,則為陰極脫陽而無陽氣者,妄意之言也。

 

衂,衊血汗血出也。

 

汗者,濁也。

 

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汗濁,亢則害,承乃制。

 

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4:30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節)濕類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足太陰濕主乃脾胃之氣也)。

 

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痓,陽痙曰剛痓。

 

亢則害,承乃制。

 

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

 

水得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也,土濕主否故也。

 

痞,與否同,不通泰也。

 

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隔,阻滯也。

 

謂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其常也。

 

中滿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霍亂吐下,濕為留飲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

 

體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則體重宜也。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

 

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4:5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節)火類

 

諸熱瞀瘛,暴瘖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及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瞀,昏也。

 

如酒醉而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瘛,動也。

 

惕跳動瘛,火之體也。

 

暴瘖,猝啞也。

 

金肺主聲,故五行惟金響。

 

金應於乾,乾為天,天為陽為健為動。

 

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歛為勁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

 

凡諸發語聲者,由其形氣之鼓擊也,鼓擊者,乃健動之用也,所謂物寒則能鳴者,水實制火,火不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瘖無聲也。

 

故經言:

 

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俳者廢也。

 

冒昧,非觸冒也,乃昏冒也。

 

昧,昏暗也。

 

氣熱則神濁冒昧,火之體也。

 

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甯,火之體也。

 

熱甚于外則支體燥擾,熱甚於內則神志燥動,返復癲狂(一作癲倒)懊憹,煩心不得眠也。

 

或心嘔噦而為胃冷,心煩疼者,非也。

 

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生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

 

或逆氣動躁者,俗謂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然,火之動也。

 

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俗云心忪皆為熱也。

 

狂越,狂者狂亂而無正定也,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也。

 

夫外清而內濁,動亂參差,火之體也,靜順清朗,準則信平,水之體也。

 

由是腎水主志,而水火相反。

 

故心火旺則腎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

 

或云: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則素問之說不同也,經注曰:

 

多喜為癲,多怒為狂。

 

然喜為心志,故心熱甚則多喜而為癲也。

 

怒為肝志,火實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多怒而為狂也。

 

況五志所發皆為熱,故狂者,五志間發,但怒多爾。

 

凡熱於中則多於陽明胃經也,經曰: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

 

又曰:

 

陽明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罵詈不避親疏。

 

又經曰:

 

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

 

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

 

願聞其說,岐伯曰:

 

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

 

注曰:

 

膏,謂油膩肥脂也。

 

梁,糧米也。

 

芳草,謂芳美之味也,芳,香美也,悍利也,堅固也,勁硬也,慓疾也。

 

蓋服膏梁芳草石藥,則熱氣堅勁疾利,而為熱中消中,發為癲狂之疾,夫豈癲為重陰者歟。

 

罵詈,言為心之聲也,罵詈,言之惡也,夫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水者,內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員,物之氣味,五臭五色,從而不違,靜順信平,潤下而善利萬物,滌洗濁穢以清靜。

 

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則下愚如火也,火者外明耀而內煩濁,燔炳萬物,為赤為熱,為苦為焦,以從其已。

 

躁亂參差,炎上而烈害萬物,燻燎鮮明以為昏昧,水生於金而復潤母燥,火生於木而反害母形,故易曰:

 

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又言離火為戈兵,故火上有水制之,則為既濟,水在火下不能制火,為未濟也。

 

是知水善火惡。

 

而今,病陽盛陰虛,則水弱,火強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惡,發罵詈,不避親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熱之所生也,平人怒罵亦同。

 

或本心喜而無怒,以為戲弄之罵,亦心火之用也,故怒罵者,亦兼心喜罵於人也。

 

怒而惡發可嗔者,內心喜欲怒於人也。

 

驚駭,駭驚愕也。

 

君火義同。

 

胕腫,熱勝肉而陽氣鬱滯故也。

 

疼痠,酸疼也。

 

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旺而為兼化。

 

故言酸疼也。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禁慄如喪神守,慄,戰慄也,禁冷也。

 

又義見君火化中。

 

禁,俗作噤,如喪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慄,則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也。

 

嚏,鼻中因痒而氣噴作於聲也,鼻為肺竅,痒為火化。

 

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痒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痒而嚏者,擾痒屬火故也,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藏神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心神躁亂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痒而嚏也。

 

傷寒病再經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痒,痒發鼻則嚏也。

 

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其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嘔,瘡瘍,君火化同。

 

喉痹,痹,不仁也。

 

俗作閉,猶閉塞也。

 

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耳鳴,有聲非妄聞也。

 

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陽(一作陰),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

 

經言:

 

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聾之為病,俗醫率以熛悍燥烈之藥制之,往往謂腎水虛冷故也。

 

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之盛衰,猶權衡也。

 

一上則必一下。

 

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

 

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

 

腎水本寒,衰則熱矣。

 

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病耶,經言:

 

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心惕,如人將捕,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下血,脊臀股肉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以此見腎虛為病,皆是熱證。

 

經又曰: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

 

骨熱而體虛,故發骨痿。

 

注言:

 

陽氣內伐,謂伐腹中之陰氣也。

 

水不勝火,以熱舍於腎中也,經又曰:

 

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曰: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凡色黑齒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虛則火實而熱。

 

亢極則害,承乃制。

 

故反兼水之黑也,腎水衰少不能潤澤,故黑乾焦槁也。

 

齒耳屬腎,故甚也。

 

如瘡瘍熱極無液,則肉乾焦而色黑也,然則水衰為熱明矣。

 

豈可反言寒耶,故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於三陰三陽藏府之六氣,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已之字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

 

所謂六字之氣者,肝吁心呵相火唏,脾呼肺呬腎本吹也。

 

故吹去腎寒則生熱,呵去心熱則生寒。

 

故曰:

 

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吁,冬不呵。

 

四時常有唏。

 

謂三焦無不足,八節不得吹,謂腎狀難得。

 

實然,以吹驗之,吹去腎水寒氣,則陽熱暴甚,而目瞑昏眩,虛為熱證明矣。

 

豈可反言腎虛為寒,而以熱藥養水邪,況水少不能勝火,又服熱藥甯無損歟。

 

經言:

 

以寒治熱,謂寒養水而瀉火,以熱治寒,謂熱助火而耗水也。

 

經雖或言,以熱治熱,謂病氣熱甚能與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熱,熱病既消,寒性乃發,則病熱除愈,如承氣湯,寒藥反熱服之類是也。

 

傷寒同法,經曰:

 

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亦是治熱類也。

 

故治病之道,瀉實補衰,平而已矣。

 

或謂病熱為火實水虛,反言腎虛為冷,心迷正理不敢用對證寒藥,誤以食前服其助陽熱藥,欲令下部水勝,退上焦心火,食後兼服微涼之藥,而退火熱。

 

豈知十益不及一損也。

 

病本熱而無寒,又得熱藥,則病熱轉甚,食後雖服大寒之藥,亦難解其勢之甚也。

 

況以微涼乎,豈不詳熱藥證中,止言治寒助熱,安有養水瀉火之言哉。

 

經言:

 

五藏以平為期,及夫一法無問五藏生剋興衰,一概言熱為實,寒為虛者,通言陽氣之興衰也。

 

假令下部寒者,謂下焦火氣之虛也。

 

故以熱藥補之,非助腎水之藥爾,由水虛不能反為寒也,凡諸疾之所起也,不必藏府興衰變動相乘而病,但乘內外諸邪所傷即成病矣。

 

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

 

中外藏府經絡皆然。

 

病氣熱則除其熱,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豈可見病已熱而反用熱藥,復言養水而勝心火者,可謂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深可戒哉。

 

所以或言腎虛而下部冷者,非謂腎水虛也,所謂腎有兩枚,經曰:

 

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楊上善注太素曰:

 

人之脊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小心也。

 

難經言:

 

心之原出於太陵,然太陵穴者,屬手厥陰包絡相火小心之經也,玄珠言,刺太陵穴曰,此瀉相火小心之原也。

 

然則右腎命門為小心,乃手厥陰相火包絡之藏也,仙經曰:

 

先生右腎則為男,先生左腎則為女,謂男為陽火,女為陰火故也。

 

或言女子左腎為命門者,誤也。

 

難經止言兩腎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豈相反也,然右腎命門小心為手厥陰包絡之藏,故與手少陽三焦合為表裏,神脈同出見手右尺也,二經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門爾。

 

故仙經曰:

 

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言右腎屬火而不屬水也。

 

是以右腎火氣虛則為病寒也,君相雖為二火,論其五行之氣則一於為熱也,夫五行之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成,但有一物全備五行,遁相濟養,是謂和平,交互剋伐,是謂興衰,變亂失常,百害由生。

 

是以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

 

故俗以熱藥欲養腎水勝退心火者,豈不誤歟。

 

至如或因恣慾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

 

俗以為元氣虛損而病寒者,皆誤也。

 

然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

 

故經言:

 

消癉熱中,積溫成熱,陰陽變易,房勞之病證也。

 

所以熱病未復及大愈,以不禁入房而為禍甚速者,陽熱以為暴甚故也。

 

夫太乙天真元氣,非陰非陽,非寒非熱也,是以精中生氣,氣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由是精為神氣之本,形體之充。

 

固則眾邪難傷,衰則諸疾易染,何正言元氣虛而為寒爾,故老人之氣衰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聾,上氣喘欬,涎唾稠粘,口苦舌乾,咽嗌不利,支體焦痿,筋脈拘倦,中外燥澀,便溺閟結,此皆陰虛陽實之熱證也。

 

俗悉言老弱為虛冷而無熱也,縱見熱證,誰云少水不勝多火,而反言腎水虛則為寒,此乃舉世受誤之由也。

 

但須臨時識其陰陽虛實,則無橫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熱藥養其真氣,則真氣何由生也。

 

故西山記曰:

 

餌之金者,當有速亡之患。

 

內經言:

 

石藥發癲狂,熱甚之所致也。

 

或欲以溫藥也,補者,經言:

 

積溫成熱,則變生惡疾,故藥物不可妄服也,夫養真氣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無令損害陰陽,和平自有之矣。

 

仙經雖有服餌之說,非其人不可也,況乎○○氣味和平無毒之物,但以調其真氣而養其精神,內事為本,外事為末,非○○○○○○○也。

 

故仙經又曰: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府藏偏傾而生其病矣。

 

然則豈可誤服熱藥而求其益,所謂聾者,由水衰火實,熱鬱於上,而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也,其所驗者,仙經言,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由脈氣流行而閉之於耳,氣不得泄衝鼓耳中,故聞之也,或有壅滯則天鼓微聞,天鼓無聞則聽戶玄府閉絕而耳聾無所聞也,故一法含浸針砂酒,以磁石附耳,欲導其氣,令通泄也。

 

或問曰:

 

聾既為熱,或服乾蝎生薑附子醇酒之類,辛熱之物而或愈者,何也?

 

答曰:

 

欲以開發玄府,而令耳中鬱滯通泄也。

 

故養生方言藥中其效,則如聞百攢樂(音岳)音,由陽氣聞衝耳中也,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而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三兩服不愈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耳。

 

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之。

 

熱退結散而愈,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慎不可攻之過極,反傷正氣,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當所宜者,過度則反傷正氣,病已則止藥,欲求不病無損而己矣。

 

故經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令過度,反傷其正,不盡,行復如法。

 

故曰: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實實無虛虛而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帝曰:

 

其久病者,有氣從而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

 

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伐,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氣血以復,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之,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乃長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

 

無伐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

 

嘔,涌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目昧(莫具切)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也。

 

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

 

然平白日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

 

是以妄謂肝主於目,腎主童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寒,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

 

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

 

豈由寒爾。

 

又如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

 

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然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

 

一名氣門。

 

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

 

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藏府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夫氣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萬物之元道之變也,故元陽子解清靜。

 

曰:

 

大道無形,非氣不足以長養萬物,由是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甚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氣正即物和,氣亂即物病,氣絕即物死。

 

經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力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隨鬱結微甚而察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辯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

 

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

 

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視而亦見如黑花也,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陽氣并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并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腫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衝風位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暴注卒瀉,君火義同。

 

瞤瘛,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瞤瘛之象也,況脈者,心火之所養也。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

 

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無所知,是為僵仆也。

 

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則死,微則發過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

 

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或風熱甚而筋惕瘛瘲,僵仆,口出涎沬,俗云風癇病也。

 

欲知病有兼風者,陰陽變化之道也,故陰陽相搏,剛柔相摩,五行相錯,六氣相盪,變而為病,則無窮矣。

 

大法我子能制鬼賊則已,當自實而與子同為病者,不必皆然。

 

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也。

 

故經曰:

 

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

 

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

 

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

 

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於風爾,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或熱氣太甚鬱結壅滯,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後竭而死。

 

俗謂中不過爾。

 

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鬱結,氣血不得宣通,鬱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則痞者,痹而癱瘓也,其人已有怫熱鬱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

 

故經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然汗偏不出者,由怫熱鬱結,氣血壅滯故也,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故西方金,北方水,為陰而剛也。

 

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

 

故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所以肥者能(音柰以下皆讀作柰)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

 

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損其有餘者平調,是故能之矣。

 

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識其證候為熱明矣。

 

但熱有微甚而已,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氣虛,非也。

 

所謂腠理緻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故卒中也。

 

故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甚於內,亢則害,承乃制。

 

津液涌溢,聚於胸膈,熱燥以為痰涎。

 

初虞世言涎者,乃徧身之脂脈津液也。

 

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濇,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破傷中風亦同。

 

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夫破傷中風之由者,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徧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

 

而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裏,亦由面首觸冒寒邪而怫熱鬱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不解則表傳於裏者也,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矣。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裏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

 

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衝結滯,榮衛宣通而愈。

 

由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

 

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或以寒藥佐之猶良,免致藥不中病,而風熱轉甚也,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也,故夏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班出矣,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如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濕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通利,蔥辛甘微寒,豉鹹寒潤濕,皆散結緩急,潤燥除熱之物,因熱服之,因熱而玄府鬱結宣通,而怫熱無由再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爾,此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矣,結散之方何必辛熱而已耶,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裏,則病勢漸甚,若裏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或以微加治風辛熱亦得。

 

以意消息不可忘也,此猶傷寒病勢,半在表半在裏,而以小柴胡湯和解之也,若裏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粘,胸腹滿塞,而或便溺閟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裏,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大法風熱怫鬱,因汗當解,今不解者,若裏熱出之於表,因汗而結散,熱去則氣和而愈也,今風熱鬱甚於裏,而非出之於表,故雖汗泄而熱不退,則不能解也。

 

猶陽明證,熱甚於裏,而日晡潮熱,大汗雖出,熱不退而不能解也。

 

故當大承氣湯下之,其裏熱也,是以亢則害,承乃制。

 

而今火熱極甚,筋勁急而口噤爾,風熱加之,故驚而搐也,風熱燥,并鬱甚於裏,故煩滿而或閟結也。

 

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以使鬱滯流通,而後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嗚呼,俗醫所治破傷中風,不明淺深,但以半熱燥藥,任其天命而已,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而裏尚平未傳也,或以寒物佐之亦隹,如至寶丹。

 

治風痹,雖用硫黃,鍾乳,木香,桂心之類辛熱,是亦能令開結也。

 

佐以牛黃,腦子,苦參,芒硝之類寒物,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也。

 

凡治風熱結滯,宜戒熱藥過甚,凡破傷中風,宜早令導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脈稍得舒緩,而氣得通行,及頻以橛斡牙關,勿令口噤,若緊噤之,則常以橛當之,及頻斡之,勿損牙齒,免致口噤不開而粥藥不能下也,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或驚風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搐也。

 

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

 

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鬱病痿,皆屬金肺,乃燥之化也。

 

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也。

 

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者,或謂寒主收引而熱主舒緩,則筋攣為寒,筋緩為熱者,皆誤也。

 

凡治諸風方,通言主療筋脈攣緩,豈分寒熱虛實之異耶,但有微甚而己,故諸筋攣,雖勢惡而易愈也,諸筋緩者,難以平復,明可知也,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則大忌臟腑脫泄,若脾胃土氣虛損,則土受肝木鬼賊之邪而當死也,當以溫脾補胃,令其土實肝木不能剋,乃治未病之法也,所謂似是而非者也,或云肝為中州而當溫者,亦誤也。

 

所以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以其本化則能補之,相反之者則能瀉之,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

 

或病燥熱太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瀉陽,除濕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傷寒裏熱大甚,而胃中乾涸煩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氣,方用甘草大黃芒硝大寒之藥,謂之調胃承氣湯者,達其至理也。

 

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為陰,故異於風熱燥也,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故水土同在於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

 

地乾而無水濕之性。

 

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經言:

 

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養榮百骸,固其根本。

 

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故五臟六腑,四支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土濕潤而已,經言:

 

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溫屬春木,正以勝其土濕爾,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剋伐之道也,然臟腑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其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

 

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而退其陰水之實,非由胃土本虛而補其濕也,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也,可以退風散熱,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合臟腑而無壅塞,不亦妄謬之甚邪,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誤也,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甚而熱,豈能反為寒者耶,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

 

答曰:

 

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也,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不可服也。

 

鬱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絕而死矣。

 

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今詳本草,言至實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爾,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物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也,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愈矣。

 

世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扶其不足,損其有餘,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其己衰之陰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5:0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節)燥類

 

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澀,物濕則滑澤,乾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

 

如徧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

 

故秋脈濇,濇澀也。

 

或麻者,亦由澀也。

 

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

 

如平人抑其手足,則其氣頓行之甚,而澀滯壅礙不得通利而麻,亦猶鼓物之象也。

 

其不欲動者,動則為陽使氣行之轉甚。

 

故轉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麻,因之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藥氣盡則平,氣行通而麻愈也。

 

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麻無熱證,即當此法,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

 

治諸燥澀,悉如此法。

 

枯,不榮王也。

 

涸,無水液也,乾,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

 

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大法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裏,身熱飲水表裏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裏俱無熱,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

 

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

 

豈可止言渴為熱,而否為寒也,夫燥渴之為病也,多兼於熱。

 

故易曰:

 

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今言渴為燥則亦備矣,如大法身涼不渴,為表裏俱無熱。

 

故不言為寒也,謂表裏微熱則亦有身不熱而不渴者,不亦宜乎。

 

皴揭,皮膚啟裂也。

 

乾為天,而為燥金。

 

坤為地,而為濕土。

 

天地相反,燥濕異用。

 

故燥金主於緊歛,所以秋脈緊細而微。

 

濕土主於縱緩,所以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

 

如地濕則縱緩滑澤,乾則緊歛燥濇,皴揭之理明可見焉。

 

俗云:

 

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也。

 

經言:

 

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所謂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歛,腠理閉密,無汗而燥,故病甚也。

 

熱則皮膚縱緩,腠理疏通而汗潤,故病衰也。

 

或以水濕皮膚而反喜皴揭者,水濕自招風寒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5-6-9 15:05:15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節)寒類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

 

癥瘕?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澄徹清冷,湛而不渾濁也。

 

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

 

如天氣寒則濁水自澄清也。

 

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

 

聖惠方謂,癥,猶徵也。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亢則害,承乃制也。

 

故病濕過極則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極則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

 

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熱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然而兼化者,乃天機造化,抑高之道,雖在渺冥恍惚之間,而有自然之理,亦非顯形而有氣也。

 

病雖為邪,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

 

夫五行之理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

 

如風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

 

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於金也,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

 

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

 

涼極而萬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

 

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

 

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

 

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周歲也。

 

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瘕,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準。

 

故聖惠方云:

 

瘕,猶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

 

經注曰:

 

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流而成瘕也。

 

一云:

 

腹內結病也。

 

經曰: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沈。

 

注曰:

 

小腸熱已移入大腸,而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也。

 

血濇不利,則月事沈濇而不行。

 

故云:

 

虙瘕為沈,虙與伏同瘕,一為疝,傳寫誤也。

 

然則經言:

 

瘕病亦有熱者也。

 

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宜以脈證別之。

 

?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

 

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

 

經言:

 

丈夫?疝,謂陰氣連少腹急痛也。

 

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肝足厥陰之脈也。

 

經注曰:

 

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難經言:

 

五藏皆有疝,但脈急也。

 

注言:

 

脈急者,寒之象也。

 

然寒則脈當短少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

 

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

 

病寒雖急,亦短小也。

 

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

 

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寍,而緊急不得舒緩。

 

故脈亦從之而見也,欲知何氣為其痛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

 

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

 

又經言: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

 

少腹煩冤而痛,出白蠱。

 

注言:

 

少腹痛:

 

溲出白液也。

 

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蟲之食,故名白蠱也。

 

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

 

堅痞腹滿急痛,寒主拘縮,故急痛也。

 

寒極則血脈凝沍,而反兼土化制之。

 

故堅痞而腹滿也,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

 

下利清白,水寒則清淨明白也。

 

食已不飢,胃熱則消穀善飢,故病寒則食雖已而不飢也。

 

胃膈潤澤而無燥熱故也。

 

或邪熱不殺穀,而腹熱脹滿,雖數日不食而不飢者,不可言為寒也,由陽熱太甚,而鬱結,傳化失常,故雖不食而亦不飢,亦猶病熱雖甚而無困倦,病愈而始困無力。

 

由實熱之氣去也。

 

吐利腥穢,腸胃寒而傳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賊,則已當自實,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

 

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熱則吐利酸臭,寒則吐利腥穢也。

 

亦猶飯漿,熱則易酸,寒則水腥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

 

陰水主於清淨,故病寒則四肢逆冷而禁止,堅固舒卷不便利也,故冬脈沈短,以敦病之象也。

 

或病寒尚微,而未至於厥逆者,不可反以為熱,或熱甚而成陽厥者,不可反以為病寒也。

 

然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

 

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未嘗見於陽證也。

 

其陽厥者,元病脈證皆為陽證。

 

熱極而反厥。

 

時復反溫,雖厥而亦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

 

若陽厥極深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脈微欲絕者,止為熱極而欲死也。

 

俗皆妄謂變成陰病,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也,仍取陽主於生,陰於死之說,急以火艾熱藥溫其表裏,助其陽氣,十無一生,俗因之以為必死之證,致使舉世大懼。

 

陰證而疑似陰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禍。

 

豈知熱病之將死者,鮮有逃於此證也。

 

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而偏為疾。

 

萬物皆以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獨陽不成,陽氣極甚而陰氣極衰,則陽氣怫鬱,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則陽氣畜聚於內,而不能營運於四支,則手足厥冷,謂之陽厥。

 

故仲景曰:

 

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

 

又曰:

 

厥當下之,下後厥愈。

 

為以除其裏之熱也。

 

故病熱甚則厥,又以失下則熱甚而反為陰證,非反變為寒病爾,夫病之傳變者,謂中外上下經絡臟腑部分而傳受,為病之邪氣也。

 

非寒熱陰陽之反變也。

 

法曰:

 

陰陽平則和,偏則病。

 

假令陽實陰虛,為病熱也。

 

若果變而為寒,則比之熱氣退去,寒欲生時,陰陽平而當愈也。

 

豈能反變之為寒病歟。

 

然雖瘧論言,陰勝則寒,陽勝則熱者。

 

謂裏氣與邪熱并之於表,則為陽勝而發熱也。

 

表氣與邪熱并之於裏,則為陰勝而寒慄也。

 

由表氣虛而裏氣熱。

 

亢則害,承乃制。

 

故反戰慄也。

 

大抵本熱非病寒也,或傷寒病,寒熱往來者。

 

由邪熱在表而淺,邪惡其正,故惡寒也。

 

邪熱在裏而深,邪甚無畏,物惡其極,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

 

表裏進退不已,故為寒熱往來也。

 

此氣不并於表裏,故異於瘧而寒熱微也,皆熱傳於表裏之陰陽,而非病氣寒熱之陰陽反變也。

 

或病熱而寒攻過極,陽氣損虛,陰氣暴甚,而反為寒者,雖亦有之,因藥過度而致之,非自然寒熱之反變也。

 

夫六氣變亂而為病者,乃相兼而同為病,風熱燥同多兼化也,寒濕性同多兼化也,性異而兼化者有之,亦已鮮矣。

 

或制甚而兼化者,乃虛象也。

 

如火熱甚而水化制之,反為戰慄者,大抵熱甚而非有寒氣之類也。

 

故渴為熱在裏,而寒戰反渴引飲也,又如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雖化為水,止為熱極,而為金汁,實非寒丹也。

 

或燥熱太甚而腸胃鬱結,飲冷過多而痞隔不通,留飲不能傳化浸潤,而寒極蓄於胃中,燥熱太甚鬱於胸腹,而?脹滿,煩渴不已,反令胃膈冷痛,嘔噦漿水而水漿難下,欲止其渴而強飲於水,則滿痛嘔噦轉甚,而渴亦不止,不強飲之則煩渴不可以忍,令人煩冤悶絕而但欲死,若誤治之,即死不治,亦為難已。

 

每用大承氣湯,熱服下咽,而腸胃鬱結痞膈即得宣通,而留飲傳化浸潤則寒濕散去,腸胃之外得其潤澤,熱退而煩渴滿痛嘔噦遂止,須臾得利而已矣。

 

然而病諸氣者,必有所因,病本熱而變為寒者,實亦鮮矣。

 

大凡陽實則脈當實數,而身熱煩渴,熱甚則為陽厥,至極則身冷脈微而似陰證,以至脈絕而死。

 

故陽病見陰脈者死。

 

謂其脈近乎絕也,病雖熱甚而不已,則必須厥冷而脈微,以至身冷脈絕而死矣,或病本熱,勢太甚,或按法治之不已者,或失其寒藥調治,或因失下,或誤服熱藥,或誤熨(音閏)烙燻灸以使熱極,而為陽厥者,以承氣湯之類寒藥下之,熱退而寒得宣通,則厥愈矣。

 

慎不可用銀粉,巴豆,性熱大毒丸藥下之,而反耗陰氣,而衰竭津液,使燥熱轉甚,而為懊憹喘滿,結胸腹痛,下利不止,血溢血泄,或為淋閟發黃,驚狂譫妄,諸熱變證,不可勝舉。

 

由此為破癥瘕堅積之藥,非下熱養陰之藥也,古人謂,治傷寒熱病,若用銀粉,巴豆,之類丸藥下之,則如刀劍刃人也,及嘗有陽厥而尚不下,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反誤以熱藥投之,病勢轉甚,身冷脈微而欲絕,唯心胸微煖,昏冒不知人事,而不能言。

 

主病者,或欲以煖藥急救其陽,恐陽氣絕而死也。

 

答曰:

 

此因熱極失下,反又溫補而致之,若又以熱藥助其陽氣,則陰氣暴絕,陽氣亦竭而死,陽氣何由生也,或又曰:

 

何不急下之?

 

答曰:

 

此陽勝伐陰,而陰欲先絕,則陽亦將竭矣。

 

於此時而下之,則陰陽俱絕而立死矣。

 

不救亦死。

 

但及於期,則緩而救之。

 

則當以寒藥養陰退陽,但不令轉瀉,若得陰氣漸生,則可救也。

 

宜用涼膈,一服則陰氣可以漸生,何以知之?

 

蓋以候其心胸,溫煖漸多,而脈漸生爾。

 

終日三服,其脈主至沈數而實,身表復煖,而唯厥逆與水善飲,有時應人之問,譫妄而舌強難言,方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獲汗而愈,所謂寒藥反能生脈,而令身煖者,由陽實陰虛,欲至於死,身冷脈微,今以寒藥養陰退陽,而復不至於死故也。

 

大凡治病必先明其標本,標,上首也。

 

本,根元也。

 

故經言:

 

先病為本,後病為標。

 

標本相傳,先以治其急者。

 

又言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也。

 

夫標本微甚,治之逆從,不可不通也,故經言:

 

知逆與從,正行無問。

 

明知標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陰陽之逆從標本,之謂道也,斯其理歟。

 

素問玄機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08:16 , Processed in 0.2343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