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巨門 於 2014-6-30 05:04 編輯
【中國土壤地理 潮土、灌淤土系列】
摘錄自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潮土、灌淤土系列】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
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所形成。
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壹系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稱淺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黃淮海平原,遼河下遊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爲主。
土壤剖面中沈積層次明顯,粘砂相間,地下水位較淺,土壤中、低層氧化還原交互進行,有明顯的鏽紋斑及碳酸鹽分異與聚積。
有些地區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
黃河淤積平原潮土的機械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爲砂土,老河床兩側緩斜平地多爲輕壤土,淺平窪地則爲粘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僅0.6~1%。
碳酸鈣含量在6~8%,含鉀量可達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
其含鹽量壹般不超過 0.1%;在窪地邊緣可達0.5~1%。土壤呈堿性反應,pH值7.5~8.5。
潮土土層深厚,礦質養分豐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長,但有機質、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澇,局部地區有鹽漬化問題,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于銀川、內蒙古後套及遼西平原。
灌淤層可厚達 1米以上, 一 般也可達30~70厘米。
土壤剖面上下較均質,底部常見文化遺物。
灌淤層下可見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層。
土壤的理化性質因地區不同而異。
西遼河平原的灌淤土,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約2~4%,鹽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的灌淤土,質地較砂松,有機質含量約1%,含鹽量較高。
灌淤土是中國半幹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 一 年壹熟,以春播作物爲主,生長小麥、玉米、糜谷等。
地下水位較淺,水源充沛;因排水條件較差,有次生鹽化現象,應注意灌排結合。
【綠洲土】 又稱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區的綠洲中,是幹旱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
灌溉淤積層甚至可厚達1.0~1.5米;在引用坎兒井灌溉地區,灌淤層不超過1米。
這些厚層灌溉淤積層土壤層次分化不明顯,上部土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達0.5~0.7%。
磷鉀含量均較豐。
碳酸鈣含量壹般在10-20%,且分布均勻。但易發生板結,有次生鹽化問題。
采取灌溉與排水相結合,營造防風林帶與林網,合理輪作倒茬,多種綠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徑。
(原編制:席承藩 黃榮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