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邁向市場 陸經改轉型路遙】
-大陸經改轉型專題報導之二(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3日電)「大陸人都不出來了!廣東招工愈來愈困難」,台商張漢文說,「大環境如此艱困,很多人做不下去,只好收攤,打包回台灣。」
中華兩岸台商建研會會長張漢文是台商前往中國大陸設廠的先驅。
他在1990年把鞋廠從台中遷往還是一片農地的東莞,見證當地逐漸成為台商產業聚落,如今又目睹廣東高喊「騰籠換鳥」政策的轉型瓶頸。
當年的東莞曾是大陸當年「世界工廠」的縮影。
因此,廣東當地曾流傳一句話「東莞堵車,世界缺貨」。
不過,大陸華夏時報4月底以「告別主流」來形容宛如「空城」的東莞現況。
東莞虎門鎮、沙田鎮和厚街鎮等多個工廠區,幾乎每家工廠門前都貼著一張招工啟事。有一處布告欄上,滿滿都是招工啟事。
當地中小企業主說,「不轉型死,轉型則是『找死』」。無法轉型的中小型傳產業苦撐著,有些率先轉型的業者卻因資金周轉不靈而關門大吉。
不只東莞,整個廣東都面臨相同的困境。
羊城晚報報導,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葛國興2月底公布,廣東企業出現短期大缺工現象,缺口一度高達80萬至100萬人。
張漢文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就說,「這2、3年,廣東不管哪個傳統產業都不好。有些電子代工廠可以響應大陸官方政策,遷往中西部,但傳統產業必須依賴水路運輸,在物流成本考量下,不少廠就遷往了東南亞。」
他說,「這幾年真的很辛苦,不只工資漲、招不到工人,勞工意識的崛起,更讓許多廠商擔心引發骨牌效應。大陸本地製造業也在崛起,還挾帶成本較便宜優勢。有些人(台商)抱著再觀望一下,不然就收攤了。」
「世界工廠」的中國,面臨產業夕陽。另一面,「世界市場」的中國,不少內需產業例如電影產業,卻像旭日東升般閃耀著光芒。
許多好萊塢巨星近年來紛紛赴大陸宣傳新片,反映的是大陸電影產業這幾來展現驚人的成長力道。
大陸2002年電影總票房不到人民幣10億元,2010年跨過了百億元的門檻,沒想到2013年就超過2百億元。
短短幾年間,中國電影市場「超日趕美」,2012年以總票房人民幣170億元(27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
不少人看好中國電影市場未來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萬達房地產集團創辦人王健林2005年就在大陸各地成立萬達院線,搶占商機。
他告訴紐約時報說,「中國的電影票房收入將在2018年超過北美,在2023年達到北美的兩倍。這就是我認為世界電影產業的未來在中國的原因。」
王健林的預估其來有自。
2013年大陸就有60部電影的票房逾億元(新台幣5億元),其中,有32部是大陸國產電影,而且有不少是小兵立大功的影片。
2012年底上映的小成本喜劇片「人之冏途之泰冏」,就創下逾10億元驚人票房,觀影人數高達數千萬人。
擔綱主演「泰冏」的徐崢認為,這來自於「喜劇的飢餓」。
一位北京計程車司機當時告訴中央社記者說:「現在大家生活與情感都這麼壓抑,在北京要買房買車,你說有多難?每天幹活時間那麼長,連星馬泰也抽不出時間去,那不如去看場讓心情愉快的片子。」
隨著經濟崛起,收入變多了,愈來愈多的大陸年輕人走進電影院看電影。這群中產階級也愈來愈願意花錢娛樂或提升生活品質。
中國大陸商人、外資、台商都看到這股趨勢。張漢文說,有些無法轉型升級的傳產製造業台商,會試著轉其他以內銷市場為主的產業,例如服務業等,有些則跨足房地產市場。
只不過,由「世界工廠」邁向「世界市場」的轉型路困難重重,這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不只對政府,對企業及求職者也同樣是極大的考驗,恐怕不是短期內就可達陣的。
引用:http://n.yam.com/cna/international/20140503/201405032689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