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天師傳《兒科》秘法●兒科】
驚、疳、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干、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
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故清白朮(三分) 茯苓(三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
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膽南星 雄黃 朱砂 人參 茯苓 天竺黃 鉤藤 牛黃 麝香 鬱金甘草 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分) 桑白皮(一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
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沖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
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
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
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凍飲料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
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
白芍以平肝,使不來克脾;
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
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干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凍飲料,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人參不方用: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此方參苓、白朮,乃健脾補氣之神品,分濕利水之聖藥也。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干,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67313&pid=324594&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