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50|回復: 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4:3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論

 

(二)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傷寒例》)

 

成無己曰:冬三月純陰用事,陽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氣嚴凝,當是之時,善攝生者,出處固密,去寒就溫,則不傷於寒。

 

其涉寒冷,觸冒霜雪為病者,謂之傷寒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81&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9:0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三)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傷寒例》)

 

成無己曰:春風、夏暑、秋濕、冬寒,謂之四時之氣。

 

陸九芝曰:仲景原文,首著「四時之氣」四字,則《傷寒論》之不獨言冬月傷寒,而並春夏秋三時之溫熱濕燥論之,豈不顯然,乃必曰仲景獨知有寒者何哉?

 

仲景本知有溫熱。

 

既謂仲景但論寒,反謂叔和將溫熱攙入論中,以為仲景之論亂於叔和,真不知其是何肺腑。

 

他人不足責,黃坤載自稱古今無雙,則更可笑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8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9:2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四)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傷寒例》)

 

成無己曰:熱為陽,陽主生;

 

寒為陰,陰主殺。

 

陰寒為病,最為肅殺毒厲之氣。

 

王朴莊曰:寒本正氣,而有殺厲之毒,不特使人病於冬,且能使人病於春夏,故治之不可不急也。

 

劉仲邁曰:毒之為言害也。

 

《博雅》一曰惡也。

 

《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論云以傷寒為毒者,喻為害之意云爾。

 

又《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與《老子》「亭之、毒之」之毒,在《易》義當訓治,在《老子》則為「優育」之意。

 

後賢有以本論毒字為語病者,真所見未廣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8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9:4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五)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

 

(《傷寒例》)

 

王朴莊曰:此桂枝、麻黃二湯證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8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0: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六)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傷寒例》)

 

王朴莊曰:龐安常云:嚴寒時,奔走荷重勞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鬱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與營衛相渾,則病成矣。

 

其不即時成病者,寒毒藏肌膚間,至春夏陽氣發生,與毒相搏,因春溫氣而變者名溫病,因夏暑而變者名熱病,因暑濕而變者名濕溫。

 

以病本由冬時中寒,故通謂之傷寒焉。

 

陸九芝曰:龐說如此,足以為《難經》傷寒共有五種之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9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0:4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七)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傷寒例》)

 

陸九芝曰:此言溫病熱病皆非疫病,而皆由觸寒所致,故皆名傷寒。

 

讀此兩語,則仲景明明告人以溫熱之病,即在 《傷寒論》中矣。

 

後人既不知此本仲景語,而又疑叔和自為此語,轉若仲景所未道,因而削之。

 

又因而駁之。

 

若彼一見 《外台秘要》,(按《外台秘要》諸論傷寒篇,以《陰陽大論》、王叔和、華佗、陳廩丘、范汪論、短劇論、千金論、經心錄論為八家。

 

《陰陽大論》語,即《傷寒例》中文。

 

又《病源》、《千金》,所引《傷寒例》文,俱稱經言,則《傷寒例》在隋唐時,本作仲景原文)亦當啞然自笑矣。

 

王秉衡曰:傷寒,外感之總名也;

 

《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

 

王永嘉曰:《難經》云傷寒有五,則五種外感,昔人皆謂之傷寒矣。

 

《傷寒論》有治風、治溫、治 、治濕諸法。

 

則非專論一傷寒矣。

 

王孟英曰:吳鞠通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

 

吳氏直未讀《傷寒論》也。

 

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

 

考論中風、寒、溫、 、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

 

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楊照藜曰: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支離附會不適於用。

 

惟《重慶堂隨筆》指出為統論外感之書,覺《傷寒論》之全體俱現,此與堯封之見相同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9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1:0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八)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

 

夏時應熱而反大涼;

 

秋時應涼而反大熱;

 

冬時應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傷寒例》)

 

張路玉曰:傷寒是感天時肅殺之氣,以寒犯寒,必先寒水。

 

時行是感濕土鬱蒸之氣,以濕犯濕,必先濕土。

 

陽明為營衛之原,始病則營衛俱病,經絡無分,三焦相溷,內外不通,所以其病即發而暴,非比傷寒以次傳經而入也。

 

蓋地為污穢濁惡之總歸,平時無所不受,適當天時不正之極,則平時所受濁惡之氣,亦必乘時迅發。

 

或冬時過暖,肅殺之令不行,至春反大寒冷;

 

或盛夏濕熱污穢之氣交蒸,忽然熱極生風,而人汗孔閉拒,毒邪不得發泄而為病。

 

病則老幼無分,此即時行之氣也。

 

王朴莊曰:四時失其正氣,必即時發病,而長幼多相似,故曰時行。

 

陸九芝曰:此言疫病,不獨溫病、熱病。

 

至首言應溫而反大寒,則有寒疫在內,仲景亦何嘗不知疫乎?

 

(九)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

 

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

 

(《傷寒例》)

 

張路玉曰:冬溫者,時當大寒,而反大溫,東風時至,則肌腠疏豁,忽然大寒,而衣袂單薄,寒鬱其邪,其病即發者為冬溫。

 

以其所感非時溫氣,故言與傷寒大異。

 

若不即發,藏於皮膚,則入傷血脈,至春發為溫病;

 

藏於經絡,則入傷骨髓,至夏發為熱病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9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1:2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為溫病也。

 

《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9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1:5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一)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夏傷於暑,秋必 瘧;

 

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例》)

 

王朴莊曰:此引《素問》以明四時正氣皆能留連致病,而語意專為春溫發也。

 

風即春令生升之氣。

 

飧泄,溏糞也。

 

二日一發瘧,岐伯謂由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邪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故蓄作有時,而間日一發。

 

濕即初秋涼氣,時有微雨,日凡數陣,諺云遠秋十日,作秋天者是也。

 

蓋風、暑、濕、寒,原為正氣,故當時有不即病者。

 

其夏之飧泄,升極必降也;

 

秋之 瘧,散極必蓄也;

 

冬之咳嗽,降極必升也;

 

春之溫病,蓄極必散也。

 

故曰必然之道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0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2:3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二)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成溫瘧。

 

(《傷寒例》)

 

成無己曰:脈陰陽俱盛者,傷寒之脈也。

 

《難經》云: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

 

則為前病。

 

熱未已,再感於寒,寒熱相搏,變為溫瘧。

 

王三陽曰:陰陽俱盛者,傷寒脈也。

 

十三日以上,寒已傳裡,變為熱病矣,脈當沉數,今復見傷寒脈,豈非重感於外寒乎?

 

寒熱相搏,故曰變為溫瘧。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0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2:5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三)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

 

(《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前熱未歇,又感於風者也。

 

《難經》云: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風來乘熱,故變風溫。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0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3:1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四)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

 

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

 

兩熱相合變為溫毒。

 

以其表裡俱熱,故為病最重。

 

王朴莊曰:此溫毒與《金匱》陽毒陰毒同。

 

洪數者,氣之熱;

 

實大者,血之熱。

 

溫熱之氣挾毒戾而入陽明變為溫毒,凡一切斑疹皆其類也。

 

毒之陷伏者即不治,故云為病最重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0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3:3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五)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傷寒例》)

 

王朴莊曰:溫疫,即濕溫。

 

(按濕溫,即濕溫時疫,非《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之濕溫也)時行之氣,不外寒、熱、燥、濕四者。

 

寒變溫瘧,熱變溫毒,燥變風溫,濕變溫疫,故《總病論》敘四種溫病,直以溫疫為濕溫。

 

濡弱者,天氣之濕客於上,故陽脈見之;

 

弦緊者,地氣之濕客於下,故陰脈見之。

 

溫氣者,春夏間先時太過之熱,蒸動地濕之氣,傷寒病後受之,蘊而成身熱多汗不解之證。

 

此氣易於傳染,能使長幼受多相似,故名為疫。

 

言溫疫者,以別於寒疫也。

 

寒疫必兼寒濕,溫疫必兼濕熱,此其大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0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4: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成無己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

 

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

 

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龐安常曰:溫與熱有輕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溫氣,則為溫病;

 

更遇溫熱,則為溫毒。

 

熱比溫為尤重也。

 

若但冬傷於寒,至春而發,不感異氣,名曰溫病,此病之稍輕者也;

 

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變為溫病,亦可名曰溫病,此病之稍重者也。

 

傷寒例以再遇溫氣名曰溫疫。

 

又有不因冬月傷寒,至春為溫病者,此特感春溫之氣,可名曰春溫。

 

如冬之傷寒,秋之傷濕,夏之傷暑相同也。

 

以此觀之,是春之病溫有三種:有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者;

 

有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而為溫病,與重感溫氣相雜而為溫病者;

 

有不因冬傷於寒,不因更遇溫氣,只於春時感春溫之氣而病者。

 

若此三者,皆可名為溫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知其病源之所以不同也。

 

張云岐曰: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

 

經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病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

 

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溫病也;

 

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溫病也;

 

如腹滿嗌乾,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細者,太陰溫病也;

 

如口燥舌乾而渴,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者,少陰溫病也;

 

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緩者,厥陰溫病也。

 

隨其經取之,隨其症治之。

 

如發斑,乃溫毒也。

 

柯韻伯曰: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

 

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

 

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

 

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

 

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於春。

 

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1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4: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七)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曰:發熱惡寒者,太陽證也;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

 

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即現陽明之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

 

《內經》云冬不藏精之人,春必病溫;

 

又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原內陰已虧,外陽被鬱,伏邪醞釀,早從熱化,至春一遇外邪,熱從內應,故證現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宜用寒涼之品於太陽表藥中,微似汗以和之。

 

若用辛溫之劑,以大發其汗,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盛。

 

故發汗已,不但身不涼靜,而反灼熱,則輕病變重,而成風溫矣。

 

蓋風溫之為病,脈陰尺陽寸俱浮,自汗出,猶為太陽中風之本象;

 

至於身重、多眠睡,則標本合熱,而顯出少陰之危象也。

 

腎熱上壅於肺,而鼻息必鼾;

 

腎熱上凌於心,而語言難出。

 

熱甚則臟腑之津液必傷。

 

若被誤下,則水泉竭,而小便不利,甚至少陰之氣將絕,不能榮太陽之脈而直視,不能約膀胱之氣而失溲。

 

若被火灸燒針,是以火益火,微則熱鬱蒸土而發黃色;

 

劇則熱亢攻心而如驚癇,熱甚生風而時螈 ,黃色漸深,中帶黑色,若火熏之狀。

 

夫被下已為一逆矣,被火是再逆也。

 

一逆尚可延引時日,再逆則促其命期矣,醫者可不慎哉?

 

王孟英曰:彼冬溫、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皆曰風溫,乃吸受之風溫也;

 

此伏邪內發,誤汗致逆者,亦曰風溫,乃內動之虛風也。

 

然風溫在肺,只宜清解,若誤以辛熱之藥汗之,亦有自汗多眠,鼻鼾難語之變。

 

余治梁宜人一案可質也。

 

案見《王氏醫案續篇》。

 

陸九芝曰:按當時之所謂誤下者,乃巴豆小丸子,故陰愈傷,以巴豆亦溫熱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1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5:2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八)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金匱》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周禹載曰:冬月寒能傷人,則名中寒;

 

夏月熱亦能傷人,則名中熱。

 

此是外表之熱,故曰中,與伏寒發為熱病之熱不同。

 

而同用白虎者,則以所傷在氣,則所主在金,所病在熱,金病則母子俱病,故與伏氣之在少陰,發出而由陽明者無異,要皆並主一湯。

 

不因冬月之伏與夏月之中為二義也。

 

亦不因伏氣之渴與今病之渴為稍異也。

 

方主人參白虎者,石膏功專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為君;

 

知母亦能就肺中瀉火滋水之源。

 

人參生津液,益所傷之氣而為臣;

 

甘草、粳米補土以滋金,為佐也。

 

沈堯封曰:此是熱病證據。

 

《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熱者,火之氣也。

 

故熱為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

 

《傷寒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 是也。

 

感烈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

 

或曰 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 有異。

 

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專言熱而何?

 

古人稱暑、 、熱,一也。

 

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曰濕溫,不名暑。

 

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 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王孟英曰:仲聖以夏月外感熱病名曰 者,別於伏氣之熱病而言也。

 

《說文》云: ,傷暑也。

 

《漢書‧武帝紀》云:夏大旱,民多 死。

 

故暑也,熱也, 也,皆夏令一氣之名也。

 

《北齊書‧後主紀》:六月游南苑,從官 死者六十人。

 

《千金須知》云:熱死曰 。

 

是唐時尚知暑、 之為熱也。

 

《內經》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又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

 

蓋暑為日氣,其字從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氣而言也。

 

夏至後有小暑、大暑,冬至後有小寒、大寒,是暑即熱也,寒即冷也。

 

故寒字從「 」,「 」為水氣。

 

是暑為陽,寒為陰,陰陽對待,乃天地間顯明易知之事,並無深微難測之理。

 

而從來歧說偏多,誤人不淺。

 

更有調停其說者,強以動靜分之。

 

夫動靜惟人,豈能使天上之暑氣隨人而判別乎?

 

況《內經》有陰居避暑之文,武王有樾蔭 人之事。

 

又有妄合濕、熱二氣為暑者,則亢旱之年,河井皆涸,禾苗枯槁,濕氣全無,可以謂之非暑耶?

 

況濕無定位,分旺四季,風濕、寒濕,無不可兼,惟季夏之土為獨盛,故熱濕多於寒濕。

 

然暑字從日,日為天氣,濕字從土,土為地氣,霄壤不同。

 

雖可合而為病,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1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6:0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十九)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金匱》以一物瓜蒂湯主之。 )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曰:上條言中暑而不兼濕之證,此條言暑合濕邪而為患也。

 

太陽中 者,暑傷於形,則身熱疼重;

 

暑傷於氣,則脈微弱。

 

以此證與脈揆之,知以夏月貪涼,過飲冷水,傷於水濕,水行皮中,為表邪所束,不得汗泄之所致也。

 

沈漢卿曰:此論夏月先中 ,後傷冷水也。

 

熱由太陽入陽明,故身熱。

 

復傷冷水,水行皮中,則營衛俱滯。

 

營氣被阻,則身疼;

 

衛氣被阻,則身重。

 

太陽中 ,脈當數大,不當微弱,而脈微弱何也?

 

此以冷水在皮中,隨營衛氣行,營衛氣被阻,不能達於脈,致令脈微弱,故曰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氣去,則熱解,故主之。

 

陳修園曰:此言暑合濕邪為患,有形之濕壅其肺氣也。

 

《金匱》治以一物瓜蒂湯,後人推展其義,用五苓散(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大順散(甘草、乾薑、杏仁、肉桂)、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茯苓、生薑)、十味香薷飲(香薷、人參、陳皮、白朮、茯苓、扁豆、黃 、木瓜、厚朴、甘草)、白虎加蒼朮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皆兼治濕也。

 

至夏月陽虛陰伏,凡畏熱貪涼,皆可以傷冷水例之,病在陰經,即為陰證,豈可一以清涼治暑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2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6:2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二十)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沈堯封曰:此言精氣素虧而中 者。

 

陳修園曰:此言中暑之證,從經脈表裡俱病處繪出虛證模樣。

 

意者寒則傷形,責其實;

 

熱則傷氣,責其虛。

 

發熱惡寒至手足厥冷,皆陰寒之脈證。

 

小有勞三句,是虛而有熱之見證。

 

汗下火皆為所戒,而治法從可知矣。

 

徐忠可曰:此即潔古所謂靜而得之為中暑,為陰證也。

 

蓋 即暑也。

 

太陽中 者,太陽脈為一身之外衛,凡六氣之感,無不由之,故暑亦必由太陽入。

 

惟太陽,故發熱惡寒。

 

夏月氣溢經絡,於時濕土司令,傷暑者必兼濕,故身重而疼痛。

 

暑熱必傷氣,故弦細芤遲虛脈也。

 

然暑非中熱之謂,暑熱內受,陰寒外束,即東垣所謂廣廈納涼之類,故無汗不渴,而身反重痛也。

 

成無己曰:病有在表,有在裡者,有表裡俱病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

 

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 即發也;

 

口開前板齒燥者,裡有熱也。

 

《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

 

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

 

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

 

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趙以德曰:予嘗思之,此症屬陰陽俱虛。

 

脈弦細者,陽虛也;

 

芤遲者,陰虛也。

 

所以溫針復損其陰,汗之復傷其陽,此症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爾,即《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

 

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剛劑。

 

王宇泰曰:中 、中暑、中熱,名雖不同,實一病也。

 

若冬傷於寒,至夏而變為熱病者,此則過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晚發是也,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

 

或曰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2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47:0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

 

(二十一)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

 

今月之內,欲有(一作知)伏氣。

 

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

 

病患云:實咽中痛。

 

雖爾,今復欲下利。

 

(《平脈法》)

 

張錫駒曰:此條言伏氣之病,由內而出,非若時行卒病,由外而至也。

 

張隱庵曰:此一節言伏氣發病,始則從陰出陽,既則從陽入陰也。

 

伏氣之病者,春之風氣,夏之暑氣,秋之濕氣,冬之寒氣,感之則潛匿於膜原肌腠之中,不形於脈,故當以意候之。

 

今月之內欲有伏氣者,是以意候也,如三春風盛,九夏暑盛。

 

醫者當知今月之內,時今太過,欲有伏氣,感之則潛匿於形身,而為伏氣之病矣。

 

假令舊有伏氣,今時乃發,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中土內虛,風木之邪相克也,故當喉中痛似傷。

 

喉者,天氣也;

 

痛似傷者,火氣也。

 

此伏邪從陰出陽也。

 

非喉痹者,言非陰寒內閉之喉痹也。

 

病患云:實咽中痛者,喉主天氣為陽,咽主地氣為陰,先病喉痛,後病喉痛,是先病陽後病陰也。

 

雖爾今復欲下利者,言雖咽痛,當復下利,所以申明咽主地氣之意。

 

伏氣始病,則從陰出陽;

 

既病,則從陽入陰者如此。

 

葉子雨曰:此節言伏氣之病,伏藏於內,不即見於病,亦不見於脈,故當候其何氣之伏藏。

 

伏於今月之內,當發於今月之中,故曰:今月之內,欲有伏氣,是謂以意候之也。

 

假令舊有伏者,今時乃發,既見於病,亦必見於脈,故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此春傷於風,風木之邪,賊於中土,故脈微弱也。

 

風邪上受,當喉痛似傷,此伏氣之病,非時行之喉痹也。

 

不特喉痛而且咽痛,以風氣通於肝,地氣通於咽,脾主地,木克土也。

 

邪氣留連,上行極乃下而為洞泄,故曰:雖爾今復欲下利。

 

此上下之交通,一氣之相感也。

 

仲景論一春之風氣,而三時之暑、濕、寒氣,亦可類推矣。

 

注家多以脈微細喉痛下利,乃少陰應有之脈證,不知少陰之脈是微細,此云微弱,但弱與細有間,而微則加於弱細之上,非專論微脈也。

 

弱乃真陽不足,胃氣大虛之候,固非少陰之細脈,亦斷無實熱之理,因其土虛,故木邪侮所不勝也。

 

侈談伏氣者,何伏氣不明若是耶!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92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5:05 , Processed in 0.32812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