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40|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學說之折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4:29: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學說之折衷

 

第四章‧溫病學說之折衷

 

岐伯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此嘆世風之不古,而不能如古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

 

自岐伯迄今,又四五千年矣,加以中外交通,人煙繁萃,兵革時起,飢饉荐臻,溫病瘟疫,有不從而日增者乎?

 

痘瘡發現於後漢,至唐宋而盛行。

 

痧症亦名乾霍亂,宋時雖盛行,而至有清以來為尤烈。

 

爛喉丹痧、白喉、鼠疫等,雖為往昔異名之病,然皆自有清而後盛行。

 

所以然者,蓋上古之時,天清地寧,民淳俗朴,虛邪苛毒無由而生,即或有之,發現亦鮮,故人不覺;

 

世愈降,民俗愈澆,而惡疾險症亦遂愈多也。

 

吳又可生於多疫之秋,故其言曰:業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是傷寒,及其臨證,悉見瘟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云云,誠非虛語。

 

其立說雖為後世溫病瘟疫混淆之濫觴,而其發明疫邪自口鼻而入,伏於膜原,與夫九傳之變,則為治疫之金針,而不容埋沒。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26&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0:23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喻嘉言之溫症三大例,可謂深知伏氣變病之理。

 

惟治金鑒一案,標其名為傷寒死症奇驗,而強詞奪理,竟作冬傷於寒,又兼冬不藏精之春溫兩感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及附子瀉心湯,以炫其奇;

 

且云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不鼓,精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用附子助陽,則陰氣上交於陽位,如釜底加火,則釜中之氣水上騰,而潤澤有立至者。

 

此種言論,荒謬已極,既標名傷寒,何得又作溫病?

 

夫不藏精者,精液枯竭,所以化火,惟恐清涼之不急,何得反用辛溫?

 

火上加油,焉有不燎原者乎?

 

其證狀壯熱、譫語、皮膚枯澀、舌卷、唇焦、足冷,即王海藏《陰症略例》所謂陰極似陽之陰症,實非溫病也。

 

《臨證指南》、《溫證論治》,《景岳發揮》諸書,偽托葉天士之所作也。

 

(天士生平未嘗著述,其所流傳於世者,泰半由於偽托,即《溫證論治》及《臨證指南》,乃葉派崇奉之靈符,一為顧景文之手筆,一出於華岫云之采輯。

 

他如《景岳發揮》,為梁溪姚球所撰,坊賈因書不售,剜補桂名,遂致洛陽紙貴。

 

曹畸庵《醫學讀書志》言之甚詳。

 

又如陳修園之《醫學三字經》,修園自稱亦曾托名葉天士。

 

其作偽情形可概見矣)《臨證指南》及《景岳發揮》,並詳伏氣,不獨新感。

 

吳鞠通徒取《溫熱論》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十二字,撇開伏氣,以新感立論,更固執《臨證指南》所云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之語,劃分三焦界限,愈失愈遠;

 

既非葉派之全豹,復開後學之盲從,此溫病家之罪人也。

 

陸九芝謂河間治法,亦惟六經是言,而三焦而字,始終不見於《六書》,初不解《指南》之何以有是語,久之而悟《指南》於西昌之論瘟,認作河間之論溫,約略記得河間之書,人皆說是異於仲景者,故即不妨托之河間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2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0:48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此論固屬確鑿,而天士之意或又不然。

 

夫河間主火,是其專長,人所共知,且作《三消論》,以三焦論治。

 

三消之為病,乃燥熱怫鬱,精血枯竭,亦須清涼,無異溫病,此天士或由此而悟也。

 

然《三消論》所謂之三焦,乃指上中下所病之部位而言,此與天士以溫病必始於上焦而終於下焦,又似是而非,實風馬牛不相及也。

 

但天士論溫,雖知伏氣,而論新感則混同於瘟疫,故援又可之說,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為綱領。

 

其邪之首先犯肺者,藥用辛涼,是為新感之溫熱,即陸氏所謂不過小小感冒,如小風熱、小風溫也;

 

其逆傳心包者,藥用犀角、金汁、人中黃之屬,是為瘟疫之重症,即陸氏所謂不出數日遽入心包,為一場大病以至於死也。

 

陸氏之治溫病,執定陽明,以陽明為成溫之藪,凡屬內外之邪,必通行此要津,如導江河而至於海,固屬提綱挈領。

 

然只發明在陽明之溫病,而於溫病之伏氣新感不分,輕重緩急同治,雖可為治法之常,猶未能通權達變。

 

其意在掃除荊棘,新辟康莊,實則未免矯枉過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3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1:19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王孟英溫病家之卓卓者也,其指摘鞠通曰:鞠通之排定三焦路徑,必欲溫熱病遵其道而行,有是理乎?

 

夫溫熱究三焦者,非謂病自上焦始而漸及於中下也。

 

伏氣自內而發,則病起於下者有之;

 

胃乃藏垢納污之所,濕溫疫毒,病起於中者有之;

 

暑邪挾濕者亦犯中焦。

 

又暑屬火,而心為火臟,同氣相求,邪極易犯,雖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陰一經也。

 

其辨別伏氣新感曰:伏氣溫病自裡出表,乃先從血分而後達於氣分。

 

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者,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邪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

 

此等議論,皆至理名言,可為師法。

 

且其驗案甚夥,更堪玩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3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1:45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發明處,然亦糾正吳氏《溫病條辨》之謬,較之吳氏尚勝一籌。

 

伏邪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不見其名。

 

《傷寒論》雖有伏氣之病,而無新感之稱,所以世之論溫病者,恆混淆不分。

 

清‧蔣寶素所著《醫略稿》之伏邪篇,闡揚伏溫一病,昭然大白。

 

惜其乃援吳氏《瘟疫論》行邪伏邪之說,仍屬瘟溫不分,未可為法。

 

柳寶詒繼之,辨別瘟溫之相異,新感伏氣之不同,既正諸家之謬,復發前人所未言,實論伏氣溫之最詳備者也。

 

他如周禹載、尤在涇、舒馳遠、陳平伯,於溫病均有所發明。

 

周禹載之《溫熱暑疫全書》,乃發明溫病發於少陽者也。

 

其說曰:溫病所傷者,寒也;

 

所病者,溫也;

 

所伏者,少陰也;

 

所發者,少陽也。

 

其所以然者,少陰本虛而傷寒,春則木旺而水虧,火氣燔灼,病必有陽而無陰,藥必用寒而遠熱,黃芩湯其主治也。

 

尤在涇之《傷寒貫珠集》,乃發明少陰清法與厥陰清法者也。

 

其說曰:少陰之熱有從陽經傳入者,亦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

 

陽經之寒,變則熱歸於氣,或入於血;

 

陰經之寒,變則熱入於血,而不歸於氣。

 

厥陰之病,本自消渴,其裡有熱,乃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

 

舒馳遠之《傷寒六經定法》,乃發明太陰經之火者也。

 

其說曰:太陰經之著痹、行痹二症,為火旺陰虧,熱結經隧,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熱潤燥。

 

陳平伯之《溫熱病指南》,乃發明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者也。

 

其說曰: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且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溫病一定之治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3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2:21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章虛穀與吳鞠通為同時人,皆崇拜葉天士者也。

 

章氏於溫熱雖無 以上諸家立言,皆有至理,然皆各舉一端,學人博取而會通之,以為溫病之治法則可,苟拘泥一家之言,則大不可。

 

《傷寒論》之六經見證,乃百病之提綱,非獨為傷寒病而設。

 

劉松峰有瘟疫六經治法,朱蘭台之《疫證治例》亦分六經。

 

治瘟疫尚以六經見證,何況溫病乎!

 

所謂見證者,乃以證候見於何經,即從何經而治之也。

 

若作傷寒之六經傳經,由太陽而陽明,終於厥陰解之,則謬矣。

 

《難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然則凡論溫病者,豈可膠柱鼓瑟哉?

 

至於治病之法,則《內經》云:治寒以熱,治熱以寒。

 

又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

 

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

 

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

 

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又曰:治熱以寒,溫而行之;

 

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治溫以清,冷而行之;

 

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此皆治病之通法,治溫熱者亦不能外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3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4:32:45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學說之折衷

 

陸九芝曰:天士於《臨證指南》,既以小風寒抵作傷寒一大法門,於《溫證論治》,又以小風熱抵作溫熱一大法門,所以傷寒一證,至天士而失傳,溫熱一證,亦至天士而失傳。

 

此嘆景文、岫云之作偽也。

 

孰知不有當日天士之誤,則無後世溫病之爭,而傷寒溫病均無人闡發矣。

 

夫《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外感之總稱也,《傷寒論》則六淫之全書也。

 

然五種傷寒之中,又有傷寒之目,故傷寒雖有廣義,亦有狹義。

 

既有狹義,則傷寒與溫病,又未可混而不分也。

 

今日之所謂溫病學人,亦非專言溫病,乃概暑濕燥火而言,既不悖乎經旨,又能發揚光大,何嘗不可與《傷寒論》後先輝映,相得益彰乎?

 

此書雖為正溫病之名而作,亦未始非為《傷寒論》進一解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4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1:59 , Processed in 0.13475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