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說之折衷】
發明處,然亦糾正吳氏《溫病條辨》之謬,較之吳氏尚勝一籌。
伏邪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不見其名。
《傷寒論》雖有伏氣之病,而無新感之稱,所以世之論溫病者,恆混淆不分。
清‧蔣寶素所著《醫略稿》之伏邪篇,闡揚伏溫一病,昭然大白。
惜其乃援吳氏《瘟疫論》行邪伏邪之說,仍屬瘟溫不分,未可為法。
柳寶詒繼之,辨別瘟溫之相異,新感伏氣之不同,既正諸家之謬,復發前人所未言,實論伏氣溫之最詳備者也。
他如周禹載、尤在涇、舒馳遠、陳平伯,於溫病均有所發明。
周禹載之《溫熱暑疫全書》,乃發明溫病發於少陽者也。
其說曰:溫病所傷者,寒也;
所病者,溫也;
所伏者,少陰也;
所發者,少陽也。
其所以然者,少陰本虛而傷寒,春則木旺而水虧,火氣燔灼,病必有陽而無陰,藥必用寒而遠熱,黃芩湯其主治也。
尤在涇之《傷寒貫珠集》,乃發明少陰清法與厥陰清法者也。
其說曰:少陰之熱有從陽經傳入者,亦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
陽經之寒,變則熱歸於氣,或入於血;
陰經之寒,變則熱入於血,而不歸於氣。
厥陰之病,本自消渴,其裡有熱,乃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
舒馳遠之《傷寒六經定法》,乃發明太陰經之火者也。
其說曰:太陰經之著痹、行痹二症,為火旺陰虧,熱結經隧,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熱潤燥。
陳平伯之《溫熱病指南》,乃發明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者也。
其說曰: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且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溫病一定之治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836&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