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瘟疫之辨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4:1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瘟疫之辨析

 

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

 

第一節‧通論

 

熱為火之用,火為熱之體,故言火則不言熱,言熱則不言火,一而二,二而一也。

 

溫者,熱之不甚者也。

 

六氣言火不言溫,舉一以概二也。

 

曰溫熱者,乃溫病熱病之總稱。

 

邪之輕者為溫,邪之重者為熱。

 

近世概以溫病括之,而溫病乃賅熱暑濕燥而言。

 

溫病暑病之冬傷於寒而春夏發者,及春夏感邪而秋冬發者,皆謂之伏氣;

 

隨時感受而即發者,謂之新感。

 

新感其邪輕,治之尚易;

 

伏氣其邪重,治之較難。

 

故治溫病之法不獨異於傷寒,伏氣與新感亦不可同日而論也。

 

瘟疫本名癘疫,傳染病也。

 

《素問‧刺法論》云: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六元正紀大論》云:厲(《韻會》:癘通作厲)大至,民善暴死。

 

皆言癘疫之證狀者也。

 

《說文》:癘者,惡疾也;

 

疫者,民皆疾也。

 

從 役省聲。

 

《釋名》:疫,役也。

 

言有鬼行役也。

 

《刺法論》於癘疫之分,則以乾支推之,謂天運化疫,地運化癘。

 

蓋以疫之與癘,不過上下剛柔之異。

 

故又以金木水火土統之,即所謂五疫者也。

 

而按之實際,則癘疫均有寒溫之別。

 

其流行者,溫癘溫疫多,而寒癘寒疫少。

 

《六元正紀大論》曰:其病溫癘大行,遠近咸若。

 

又曰:其病溫癘。

 

皆言溫癘,而不及寒癘,蓋以溫癘概寒癘也。

 

《老子》曰:凶年之後,必有溫疫。

 

《抱朴子》曰:經溫疫,則不畏。

 

俱言溫疫,而不及寒疫,亦以溫疫概寒疫也。

 

後人又立雜疫之名,以統疫病之雜症也。

 

夫溫病與瘟疫,病源既殊,治法各異,古人分辨,本極明了,不可以混同也。

 

後人猶恐其相混,故改溫疫之溫作瘟。

 

吳又可不明此意,以古無瘟字,反混溫病瘟疫為一病。

 

(吳又可云:《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後人去加為瘟,即瘟也。

 

要之,古無瘟字,乃後人之自為變易者,不可因易其文,以溫瘟為兩病)不識溫病者,以溫為病名也;

 

溫疫溫癘者,以疫癘為病名,言疫之溫者、癘之溫者也。

 

惟其古無瘟字,乃知瘟疫溫癘之溫非病名,何得反混溫病為癘疫哉?

 

夫言事物者,必通權而達變,醫病亦何獨不然?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感之而病者,常也;

 

《素問》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者,皆伏氣也,則謂之變。

 

然猶不傳染,仍屬變中之常。

 

若夫喉痧、白喉、霍亂、伏陰症、痧症、痢疾、疫痙、鼠疫,諸傳染病,則又變中之非常者也。

 

(但白喉、霍亂、痧症、痢疾,亦有非傳染而病者,則亦屬變中之常)故論溫病而欲窮其原委,則非明乎常變之道不可。

 

然自吳又可混溫病瘟疫為一之後,附和者眾,而常變之理不明,治瘟疫之書多混溫病,治溫病之書亦雜瘟疫,後之學人,苟非好學深思之士,鮮不為其所惑者。

 

(松如)竊憂之,爰將關於溫病瘟疫之書分別評論,俾後之讀者知所取舍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5778&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0:39 , Processed in 0.08593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