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95|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22:0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詒按:經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據此,則春之溫,夏之暑,均是伏氣所發而為病也。

 

惟春時另有風溫之邪,暴感而病,與伏氣所發者,名同而實異。

 

夏時亦有暑熱之邪,暴感而病,與伏氣所發者亦異。

 

仲景恐與內經伏氣之暑相渾,故傷寒論中,名曰 病。

 

而王叔和傷寒例,依難經傷寒有五而別之,謂冬時伏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

 

後來諸書,遂以伏氣所發者,名為熱病;而以暴感而病者,仍名曰暑病。

 

以此暑病之名,既與伏邪之熱病相渾,又與仲景之 病牽涉。

 

後人謂 是陽邪,專指熱言;暑為陰邪,兼濕熱而言。

 

殊不知寒往暑來,暑與寒,顯相對待。

 

古人曰暑、曰 、曰熱,皆屬火氣為病,不兼濕也。

 

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曰濕溫,不名為暑。

 

若謂暑必兼濕,則當夏亢旱之年,暑熱偏盛,濕難必得。

 

況濕之可兼者最多,誠以濕無定位,分旺四時,風濕寒濕,無不可兼;惟夏季之土為獨盛,故熱濕多於寒濕。

 

然暑字從日,日為天氣;濕字從土,土為地氣;霄壤不同:雖可合而為病,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

 

愚誠恐相習沿誤;易於淆渾,因將仲景書中,伏氣發為溫熱諸條,詳注於前;復將暴感暑熱及濕溫各條,分別附注於後;而另標之曰:暴感暑熱,兼感濕溫。

 

庶幾眉目清楚,讀者不至淆亂云。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18&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7:21 | 只看該作者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太陽中熱者, 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周禹載曰:冬月寒能傷人,則名中寒;夏月熱亦能傷人,則名中熱。

 

此是外來之熱,故曰中,與伏寒發為熱病之熱不同。

 

而同用白虎者,則以所傷在氣,則所主在金,所病在熱,金病則母子俱病,故與伏氣之在少陰,發出而由陽明者無異,要皆並主一湯。

 

不因冬月之伏,與夏月之中,為二義也。

 

亦不因伏氣之渴,與今病之渴,為稍異也。

 

方主人參白虎者,石膏功專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為君;知母亦能就肺中瀉火,滋水之源;人參生津液,益所傷之氣而為臣:甘草、粳米補土以滋金,以為佐也。

 

徐洄溪曰:凡汗出多之病,無不惡寒者。

 

以其惡寒汗出,而誤認為寒,妄用熱劑,則立危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1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7:50 | 只看該作者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方中行曰:世本作表有熱,裡有寒,必系傳寫之誤。

 

夫白虎本治熱病,暑病之藥,其性大寒,安得裡有寒者可服之理。

 

詳本文脈浮滑,不但不緊而且見滑,乃陽氣甚為鬱蒸,此裡有熱也。

 

裡熱甚,則格寒於外,多厥逆身涼,而為亢害之證,此表有寒也。

 

觀厥陰篇中: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

 

則知此表裡二字為錯誤可知,當上下更易之。

 

詒按:此節經文,理不可通。

 

三陽以寒字作邪字解;魏念庭以裡字作經絡之裡解;沈堯封以寒字為 字之誤;王夢隱引徐亞枝說,謂寒字當作痰字解。

 

以上諸家,均系曲為之說:惟方氏之說,以表裡二字互易,於義略近。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張路玉曰: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

 

裡熱鬱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以清裡而除熱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8:23 | 只看該作者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張兼善曰:白虎治煩渴燥熱之重劑,表證未罷者,不宜早用。

 

此條背微惡寒,後條時時惡風,皆表證也;特因其煩熱已甚,非白虎不能退,故用之。

 

沈堯封曰:背惡寒是陽虛證,但此乃營衛氣血之陰陽,非腎命水火之陰陽。

 

此條燥渴心煩, 熱內熾,是白虎證;惟 熱傷耗胃氣,致背微惡寒,故加人參補其衛。

 

至若少陰病,口中和而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俱虛,故人參與附子同用,而兩補之也。

 

吳鶴皋曰:背微惡寒者,其惡寒不甚也;既見燥渴;則白虎加人參,用無疑義。

 

若惡寒而不燥渴者,則不可用也。

 

按合下條參之,必有汗乃可用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沈堯封曰:此承上節,言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參矣;但亦有 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

 

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之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否也。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路玉曰: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參耶?

 

蓋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舌燥而煩,飲水不止;如此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8:51 | 只看該作者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沈亮辰曰:舌燥且乾,謂視之無液也。

 

然則溫病之視審舌苔,以察津液,仲師已逗其倪矣。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皇甫士安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故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故脈虛。

 

王夢隱按:所云身寒者,雖發熱而仍惡寒,不似暑熱病之喜涼惡熱也。

 

朱奉議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痛,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

 

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

 

王夢隱按:此注之熱病,乃夏至後所發之伏邪,內經亦謂之暑病。

 

中暑者,夏月外感之熱病,亦曰中 。

 

病有內外之殊,脈有洪微之別。

 

是微弱本 脈,惟身重為濕候。

 

後條雖亦身重,而口開齒燥,熱熾已極,似當急與甘寒救液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9:26 | 只看該作者

附注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張路玉曰:此條是因熱傷冷之病,乃中 之變證也。

 

喻氏謂無形之熱傷肺,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救之;有形之濕傷肺,則用瓜蒂湯救之;各有所主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成聊攝曰: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

 

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象虛也。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即發也。

 

口開,前板齒燥者,裡有熱也。

 

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口開,謂喘喝也。

 

喘喝不止,故前板齒燥。

 

若發汗以去表邪,則陽氣外虛,故惡寒甚。

 

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

 

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王夢隱按:即前齒燥一端,已為熱熾津枯之候。

 

雖身重惡寒,豈可再投清暑益氣、五苓、藿香正氣等辛溫燥烈以重劫其陰乎。

 

東垣虛穀之言,誤人不少。

 

又按:觀汗火下三禁,則雖未立方,而甘涼撤熱存津之當用,已不言而喻矣。

 

趙氏、方氏擬用白虎加人參法,殆從三陽合病比例而出,似亦近理。

 

沈堯封曰:此條言精氣素虧而中 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2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5:14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