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46|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詳注難經伏氣發溫諸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21:5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詳注難經伏氣發溫諸條

 

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徐洄溪曰:傷寒者,統名也。

 

下五者,傷寒之分證也。

 

詒按:中風傷寒,即仲景論中所列之證也,是感而即發者也。

 

若寒邪鬱伏而發,則因溫風而發者,名曰風溫;因暑熱而發者,名曰熱病,此即夏至後之暑病也;因濕邪而發者,名曰濕溫。

 

雖隨時隨病,各異其名,而由於受寒則一,故皆謂之傷寒。

 

又按:所苦不同,言五者之為病不同也。

 

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為濕痹。

 

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93&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1:59:32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難經伏氣發溫諸條

 

此五條,即論列五種病之所苦,各有見證之不同也。

 

前二條是感寒而即病者,後三條是寒伏於內,兼挾別氣而病者,仲景悉隸於傷寒論中,可見五證均因於寒,即均可謂之傷寒也。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詒按:陰陽二字以脈言。

 

凡脈寸為陽,尺為陰;右為陽,左為陰;浮為陽,沉為陰。

 

就此節論,當以尺寸分陰陽為是。

 

風為陽邪,故陽脈浮滑。

 

寒邪收引,故脈緊澀。

 

濕為陰邪而傷陽,故陽濡而陰急。

 

熱病為陽邪而傷陰,故浮滑而沉澀。

 

熱病是溫邪之已化熱而外出者,其未化熱之前,名曰溫病。

 

邪伏少陰,隨氣而動,流行於諸經,或乘經氣之虛而發;或挾新感之邪氣而發。

 

其發也,或由三陽而出,或由肺胃;最重者熱不外出,而內陷於手足厥陰;或腎氣虛,不能托邪,而燔結於少陰。

 

是溫邪之動。

 

路徑多歧,隨處可發,初不能指定發於何經,即不能刻定見何脈象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9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0:41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難經伏氣發溫諸條

 

又按:伏溫之病,隨經可發;經訓昭垂,已無疑義。

 

乃張石頑謂溫邪之發,必由少陽。

 

陸九芝謂溫熱病必發於陽明。

 

陳平伯則以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吳又可又以募原為溫疫伏邪之所。

 

諸家所論,雖亦各有所見;但只舉溫病之一端,而不可以概溫病之全體。

 

至吳鞠通溫病條辨,橫分三焦。

 

謂凡病溫者,必始於上焦手太陰。

 

是以時感溫風之證,指為伏氣發溫之病。

 

彼此混而不分;其背謬為尤甚。

 

學人當即此節經文,悉心參究,確知溫病之發,隨經可動,臨證時始有真知灼見,而不至有他歧之感也。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9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2:01:25 | 只看該作者

詳注難經伏氣發溫諸條

 

滑氏本義引外台秘要謂:表病裡和為陽虛陰盛,邪在表,宜發汗;若反下之,引邪入裡,誅伐無過,故死。

 

裡病表和為陽盛陰虛,邪入裡,宜急下;若反汗之,兼虛其表,故死。

 

按傷寒例,亦有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之文。

 

諸家釋之,不一其說。

 

成無己注,則以陽邪乘虛入腑,為陽盛陰虛;邪乘表虛,客於營衛,為陽虛陰盛。

 

外台秘要及劉河間傷寒直格,俱以不病者為盛,病者為虛。

 

活人書以內外俱熱,為陽盛陰虛;內外俱寒,為陽虛陰盛。

 

惟王安道溯洄集,則以寒邪在外;為陰盛可汗;熱邪內熾,為陽盛可下。

 

此說最為無弊。

 

若不病為實,病者為虛之說,與表病裡和,裡病表和之說相近;但虛實二字,其義終未妥也。

 

詒按:寒邪初受,未經化熱,衛陽被遏,則陽虛而陰盛,此即暴病之傷寒。

 

但用辛溫助陰,以發其汗,則邪解矣。

 

若未曾入腑化熱,而遽下之,則裡氣傷而表邪陷,即死矣。

 

若邪鬱久而化熱,陰液被爍,則陽盛而陰虛,此即伏氣之溫病也。

 

裡熱既盛,當急下以救陰則生。

 

若再用辛溫,誤發其汗,則陰愈爍而變證蜂起。

 

是以受病之始,都屬寒邪,故仍以傷寒為提綱也。

 

此節兩層,以傷寒、溫病分貼作解,亦甚熨帖。

 

前所引諸家之論,似總不能若是之直捷。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49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41 , Processed in 0.0918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