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伍智毅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薛生白濕熱病篇】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0:08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徐洄溪云:此傷暑之後,存其津液之方也。

 

觀方下治證,無一字治暑邪者,庸醫以之治暑病,誤之甚矣。

 

其命名之意,即於復脈湯內取用參、麥二味,因止汗故加五味子。

 

近人不論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氣,殺人無算。

 

用此方者,須詳審其邪之有無,不可徇俗而視為治暑之劑也。

 

四十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遏,皮膚蒸熱,凜凜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者。

 

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汪按:香薷惟暑月受涼無汗者宜之。

 

有汗者宜慎用。

 

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濕之邪,雖病於暑月,而實非暑病。

 

昔人不曰暑月傷寒濕,而曰陰暑,以致後人淆惑,貽誤匪輕,今特正之。

 

其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而發越陽氣。

 

厚朴之苦溫,除濕邪而通行滯氣。

 

扁豆甘淡,行水和中。

 

倘無惡寒頭痛之表證,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矣。

 

無腹痛吐利之裡證,亦無取厚朴、扁豆之疏滯和中矣。

 

故熱渴甚者,加黃連以清暑,名四味香薷飲。

 

減去扁豆,名黃連香薷飲。

 

濕盛於裡,腹膨泄瀉者,去黃連,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

 

若中虛氣怯,汗出多者,加入參、 、白朮、橘皮、木瓜,名十味香薷飲。

 

然香薷之用,總為寒濕外襲而設,楊云:古人亦云: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

 

不可用以治不挾寒濕之暑熱也。

 

略參拙意。

 

汪按:十味香薷飲用藥亦太雜。

 

四十一濕熱內滯太陰,郁久而為滯下,其證胸痞腹痛,下墜窘迫,膿血稠黏,裡結後重,脈軟數者。

 

宜厚朴、黃芩、神麯、廣皮、木香、檳榔、柴胡、煨葛根、銀花炭、荊芥炭等味。

 

汪按:柴葛終嫌不妥。

 

凡病身熱脈數是其常也。

 

惟痢疾身熱脈數其證必重。

 

古之所謂滯下,即今所謂痢疾也。

 

由濕熱之邪,內伏太陰,阻遏氣機,以致太陰失健運,少陽失疏達,熱鬱濕蒸,傳導失其常度,蒸為敗濁膿血,下注肛門,故後重氣壅不化,仍數至圊而不能便。

 

傷氣則下白,傷血則下赤,氣血並傷,赤白兼下。

 

濕熱盛極,痢成五色。

 

汪按。

 

昔人有謂紅痢屬熱。

 

白痢屬寒者謬說也。

 

痢疾大抵。

 

皆由暑熱。

 

其由於寒者千不得一。

 

惟紅屬血白屬氣則為定論。

 

故用厚朴除濕而行滯氣,檳榔下逆而破結氣,黃芩清庚金之熱,木香、神麯疏中氣之滯,葛根升下陷之胃氣,柴胡升土中之木氣,汪按:蠻升無益而有害。

 

熱侵血分而便血,以銀花、荊芥入營清熱。

 

汪按:地榆炭丹皮炭亦可用。

 

若熱盛於裡,當用黃連以清熱。

 

大實而痛,宜增大黃以逐邪。

 

昔張潔古制芍藥湯以治血痢,方用歸、芍、芩、連、大黃、木香、檳榔、甘草、桂心等味。

 

而以芍藥名湯者,蓋謂下血必調藏血之臟,故用之為君,不特欲其土中瀉木,抑亦賴以斂肝和陰也。

 

然芍藥味酸性斂,終非濕熱內蘊者所宜服。

 

汪按。

 

芍藥甘草乃治痢疾腹痛之聖劑。

 

與濕熱毫無所礙不必疑慮。

 

倘遇痢久中虛,而宜用芍藥、甘草之化土者,恐難任芩、連、大黃之苦寒,木香、檳榔之破氣。

 

若其下痢初作,濕熱正盛者,白芍酸斂滯邪,斷不可投,汪按:初起用之亦無礙,並不滯邪已屢試矣。

 

此雖昔人已試之成方,不敢引為後學之楷式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2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0:43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嘔惡者忌木香,汪按。

 

後重非木香不能除。

 

則用木香佐以止嘔之品可也。

 

無表證者忌柴、葛。

 

汪按:即有表證亦宜慎用。

 

蓋胃以下行為順,滯下者垢濁欲下而氣滯也,雜以升藥,濁氣反上衝而為嘔惡矣。

 

汪按:升清降濁,則可今反升濁,豈不大謬?至潔古芍藥湯之桂心,極宜審用。

 

苟熱邪內盛者,雖有芩、連、大黃之監制,亦恐其有跋扈之患也,若芍藥之酸,不過苦中兼有酸味,考《本經》原主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為斂肝氣,破血中氣結之藥,仲聖於腹中滿痛之證多用之。

 

故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

 

蓋大黃開陽結,芍藥開陰結,自便利者宜減,則欲下而窒滯不行之痢,正宜用矣。

 

楊云:是極。

 

芍藥湯治濕熱下利,屢有奇效,其功全在芍藥,但桂心亦須除去為妥。

 

汪按:白芍開結佐以甘草和中。

 

必不有礙胃氣。

 

乃治痢必用之品。

 

不但治血痢也。

 

況白芍之酸嗽證尚且不忌。

 

則治痢用之有何顧忌乎。

 

四十二痢久傷陽,脈虛滑脫者,真人養臟東加甘草、當歸、白芍。

 

脾陽虛者,當補而兼溫。

 

然方中用木香,必其腹痛未止,故兼疏滯氣。

 

用歸、芍,必其陰分虧殘,故兼和營陰。

 

汪按:果系虛寒滑脫固宜溫澀。

 

今既云陰分虧殘。

 

豈可妄投溫燥以速其死乎。

 

但痢雖脾疾,久必傳腎,以腎為胃關,司下焦而開竅於二陰也。

 

汪按:所傷者。

 

腎陰非腎陽也,蠻助腎陽何益?況火為土母,欲溫土中之陽,必補命門之火。

 

若虛寒甚而滑脫者,當加附子以補陽,不得雜入陰藥矣。

 

汪按。

 

虛寒滑脫誠宜參附粟殼。

 

然忘卻此篇本專論濕熱病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2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1:08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觀此條似非一瓢手筆,而注則斷非本人自注。

 

汪按:當亦後人所附評語。

 

葉香岩云:夏月炎熱,其氣俱浮於外,故為蕃秀之月,過食寒冷,郁其暑熱,不得外達,汪按:亦有不食寒冷而患痢者。

 

食物濃味,為內伏之火, 煉成積。

 

傷於血分,則為紅,傷於氣分,則為白,氣滯不行,火氣逼迫於肛門,則為後重,滯於大腸,則為腹痛。

 

故仲景用下藥通之,河間、丹溪用調血和氣而愈,此時令不得發越,至秋收斂於內而為痢也。

 

汪按:亦有夏月即痢者。

 

此理甚明,何得誤認為寒,而用溫熱之藥?余歷證四十余年,治痢惟以疏理、推蕩、清火,而愈者不計其數。

 

觀其服熱藥而死者甚多,汪按:余生平治痢必宗葉氏之論。

 

惟曾誤服溫澀者每多不救。

 

其余無不愈者。

 

同志之士,慎勿為景岳之書所誤以殺人也。

 

汪按。

 

可謂苦口婆心。

 

無如世之宗景岳者。

 

必不肯信從也。

 

聶久吾云:痢疾投補太早,錮塞邪熱在內,久而正氣已虛,邪氣猶盛,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攻之則愈滑,多致不救。

 

汪按:幸而不死亦必成休息痢終身不瘥。

 

徐洄溪云:夏秋之間,總由濕熱積滯,與傷寒三陰之利不同,汪按:學人切記。

 

後人竟用溫補,殺人無算,觸目傷懷。

 

尤拙吾云: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

 

泄瀉多由寒濕,寒則宜溫,濕則宜燥也;痢多成於濕熱,熱則宜清,濕則宜利也。

 

雖泄瀉有熱證,畢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證,畢竟熱多於寒。

 

是以泄瀉經久,必傷於陽,而腫脹喘滿之變生。

 

痢病經久,必損於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

 

痢病兜澀太早,濕熱流注,多成痛痹。

 

泄瀉疏利過當,中虛不復,多作脾勞。

 

此余所親歷,非臆說也。

 

或問:熱則清而寒則溫是矣。

 

均是濕也,或從利,或從燥,何歟?曰:寒濕者,寒從濕生,故宜苦溫燥其中。

 

濕熱者,濕從熱化,故宜甘淡(滑石之類。

 

汪按:茯苓通草亦是。

 

)利其下。

 

蓋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

 

寒濕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清利,濕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合諸論而觀之,可見痢久傷陽之證,乃絕無而僅有者,然則真人養臟湯,須慎重而審用矣。

 

猶謂其雜用陰藥,豈未聞下多亡陰之語乎?須知陽脫者亦由陰先亡而陽無依,如盞中之油,干則火滅也。

 

汪按:辨得明暢庶免誤人。

 

四十三痢久傷陰,虛坐努責者。

 

宜用熟地炭、炒當歸、炒白芍、炙甘草、廣皮之屬。

 

裡結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謂之虛坐努責。

 

凡裡結屬火居多,火性傳送至速,郁於大腸,窘迫欲便,而便仍不舒,故痢疾門中,每用黃芩清火,甚者用大黃逐熱。

 

若痢久血虛,血不足則生熱,亦急迫欲便,但久坐而不得便耳。

 

此熱由血虛所生,故治以補血為主,裡結與後重不同,裡結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墜。

 

裡結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營陰不足;後重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壅,虛由氣虛下陷。

 

是以治裡結者,有清熱養陰之異;治後重者,有行氣升補之殊。

 

虛實之辨,不可不明。

 

汪按:辨析精細允當言言金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2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1:35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審屬痢久而氣虛下陷者,始可參用升補。

 

若初痢不挾風邪,久痢不因氣陷者,升柴不可輕用,故喻氏逆流挽舟之說,堯封斥為偽法也。

 

四十四暑濕內襲,腹痛吐利,胸痞脈緩者,濕濁內阻太陰。

 

宜縮脾飲。

 

此暑濕濁邪,傷太陰之氣,以致土用不宣,太陰告困,故以芳香滌穢,辛燥化濕為制也。

 

雄按:雖曰暑濕內襲,其實乃暑微濕盛之證。

 

故用藥如此。

 

汪按:此有脈緩可征。

 

故宜用溫藥。

 

四十五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穀不分,上吐下瀉,肢冷脈伏者,宜大順散。

 

暑月過於貪涼,寒濕外襲者,有香薷飲。

 

寒濕內侵者,有大順散。

 

夫吐瀉肢冷脈伏,是脾胃之陽,為寒濕所蒙,不得升越,故宜溫熱之劑調脾胃,利氣散寒。

 

然廣皮、茯苓似不可少。

 

此即仲景治陰邪內侵之霍亂,而用理中湯之旨乎。

 

略參拙意。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2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2:03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條明言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穀不分之吐利,宜大順散治之。

 

是治暑月之寒濕病,非治暑也,讀者不可草率致誤。

 

若肢冷脈伏,而有苔黃煩渴,溲赤便穢之兼證,即為暑熱致病,誤投此劑,禍不旋踵。

 

汪按:洄溪論大順散語見第五卷本方下。

 

四十六腸痛,下利,胸痞,煩躁,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飲子。

 

此不特濕邪傷脾,抑且寒邪傷腎,煩躁熱渴,極似陽邪為病。

 

惟數大之脈,按之豁然而空,知其躁渴等證,為虛陽外越,而非熱邪內擾。

 

故以此方冷服,俾下咽之後,冷氣既消,熱性乃發,庶藥氣與病氣,無扦格之虞也。

 

雄按:此證亦當詳審,如果虛陽外越,則其渴也必不嗜飲,其舌色必淡白,或紅潤而無干黃黑燥之苔,其便溺必溏白而非穢赤,苟不細察,貽誤必多。

 

○《醫師秘籍》僅載前三十五條,江白仙本與《溫熱贅言》於三十五條止采二十條,而多後之十一條,且編次互異,無從訂正,偶於友人顧聽泉學博處見鈔本。

 

《濕熱條辨》云:曩得於吳人陳秋 贊府者,雖別無發明,而四十六條全列,殆原稿次序固如是耶?今從之,俾學人得窺全豹焉!

 

又按:喻氏云:濕溫一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

 

楊云:以下論治疫之法,綱領已具,學人於此究心焉,庶免多歧之惑。

 

余謂此即仲聖所云,清濁互中之邪也。

 

石頑亦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土為受盛之區,平時污穢之物,無所不容,適當邪氣蒸騰,不異瘴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人觸之者皆從口鼻流入膜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於左。

 

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而犯於胃,所以右手脈盛也。

 

陽明居太陽之裡,少陽之外,為三陽經之中道,故初感一二日間,邪犯膜原,但覺背微惡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酸麻,此為時疫之報使,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

 

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或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內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滯,則有譫語發狂言,舌苔黃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陰虧,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2:31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二端,亦有不屬陰虛,而胃中濁氣上熏,肺為熱壅,無以清肅下行而使然者。

 

至夜發熱之患。

 

若喘噦冷汗,煩擾螈 等證,皆因誤治所致也。

 

蓋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裡達表。

 

雄按:此謂伏氣發為溫熱也,若外感風溫暑熱,皆上焦先受。

 

疫癘之邪,自陽明中道,隨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也,以邪既伏中道,不能一發便盡。

 

雄按:夏之濕溫,秋之伏暑,病機皆如此,治法有區別。

 

故有得汗熱除,二三日復熱如前者。

 

有得下裡和,二三日復見表熱者。

 

有表和復見裡證者。

 

總由邪氣內伏,故屢奪屢發,不可歸咎於調理失宜,復傷風寒飲食也。

 

汪按:此真閱歷之言。

 

外解無如香豉、蔥白、連翹、薄荷之屬;內清無如滑石、芩、連、山梔、人中黃之屬;下奪無如硝、黃之屬。

 

如見發熱自利,則宜葛根、芩、連。

 

雄按:葛根宜慎用,余易以滑石、銀花較妥。

 

汪按:宜用綠豆。

 

胸膈痞滿,則宜枳、桔、香附。

 

雄按:桔梗太升,須少用;香附太燥,宜酌用。

 

余則以厚朴主濕滿,石菖蒲主痰痞,貝母主郁結皆妙。

 

汪按:用製香附無礙。

 

嘔吐呃逆,則宜藿香、芩、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3:0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熱熾者,以竹茹、枇杷葉易藿香。

 

衄血下血,則宜犀角、丹皮;發斑咽痛,則宜犀角、牛蒡;亞枝云:發斑咽爛者,宜用錫類散吹之。

 

煩渴多汗,則宜知母、石膏;愈後食復勞復,則宜枳實、梔、豉;汪按:宜加竹茹。

 

隨證加葳蕤、茯苓、丹皮、芍藥之類。

 

汪按:葳蕤宜慎用。

 

皆為合劑。

 

而香豉、人中黃,又為時疫之專藥,以其總解溫熱,時行外內熱毒也。

 

顧雁庭云:喻氏治疫以解毒為主,即又可之專用大黃,葉氏之銀花、金汁同用,皆此意也。

 

雄按:松峰之青蒿、綠豆,亦猶是耳。

 

當知其證雖有內外之殊,一皆火毒為患。

 

絕無辛溫發散之例,每見窮鄉僻壤,無醫藥之處,熱極恣飲涼水,多有浹然汗出而解者,汪按:昔人亦有多飲殺人之戒,須知。

 

有搗鮮車前草汁飲之者,甚妙。

 

此非宜寒涼,不宜辛熱之明驗乎?顧雁庭云:脈證不必大涼,而服大涼之藥,似有害而終無害者疫也。

 

脈證可進溫補,而投溫補之劑,始似安而漸不安者疫也。

 

雄按:疫證皆屬熱毒,不過有微甚之分耳。

 

間有服溫補而得生者,必本非疫證,偶病於疫癘盛行之際,遂亦誤指為疫也。

 

或熱邪不重,過服寒涼,亦宜溫補回春,然非疫癘正治之法,學人辨之。

 

汪按:溫補得生者。

 

乃暑月乘涼飲冷中於寒濕之病。

 

與中於熱毒之病大相徑庭,故云。

 

本非疫證。

 

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故一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每見粗工用羌、獨、柴、前、蒼、芷、芎、防之類,引火上逆,亢熱彌甚者,以風燥之藥,性皆上升橫散,如爐冶得鼓鑄之力也;用朴、半、檳榔、青皮、木香等耗氣之藥,胸膈愈加痞滿者,汪按:庸手見此必指為虛。

 

揠苗助長之道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3:27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又可達原飲,必濕盛熱微者可用,未可執為定法。

 

有下證已具,而遲疑不敢攻下,屢用芩、連不應者,此與揚湯止沸不殊也。

 

至於發狂譫語,舌苔焦黑,而大便自利,證實脈虛,不可攻者。

 

雄按:清熱救陰,間亦可愈。

 

及煩熱痞悶,冷汗喘乏,四肢逆冷,六脈虛微,不受補者,皆難圖治也。

 

時疫變證多端,未能一一曲盡,聊陳大略如此。

 

雄按:小兒痘證,多挾疫癘之氣而發。

 

伍氏謂痘毒藏於脾經,正與此論合,故費氏專講痘疫,以救非常痘證之偏,厥功偉矣。

 

後人不察,訾其偏任寒涼,蓋未知痘之同於疫也。

 

審其為疫,必宗其法,又可曾亦論及,近惟王清任知之余謂麻疹亦有因疫癘之氣而發者,故治法亦與溫熱相埒也。

 

習幼科者於溫熱暑疫諸證因,其可不細心討究耶。

 

汪按:治痘專任寒涼。

 

究非正軌痘證本與斑疹不同也。

 

此謂費氏之法。

 

特以救非常之痘。

 

則知尋常之痘未可概施。

 

若奉費氏為治痘定法。

 

而置托諸法於不用。

 

是又大誤矣。

 

即如溫熱病固大忌溫補。

 

而病情萬變至其壞證。

 

卻與傷寒壞證無異,有必須溫補挽救者。

 

亦不可執一也。

 

然豈可奉溫補為治溫熱病之定法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4:02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又按:李東垣云:脾胃受勞役之疾,飲食又復失節,耽病日久,及事息心安,飽食太甚,病乃大作,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都門十有二所,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

 

似此者幾三月,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動經兩三月,胃氣虧乏久矣。

 

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或發表,或攻下,致變結胸發黃。

 

又以陷胸、茵陳等湯下之,無不死者。

 

蓋初非傷寒,以誤治而變似真傷寒之證,皆藥之罪也。

 

因以生平已試之效,著《內外傷辨惑論》一篇云。

 

俞惺齋曰:此即大兵之後,繼以大疫之謂也。

 

觀此論,而始曉然於勞役飢飽之病源,誠哉其為內傷矣,必如是之疫,不宜涼瀉,而宜溫養矣。

 

若白虎、承氣、達原飲,正犯東垣所訶責也。

 

考其時為金天興元年,因蒙古兵退而改元耳,尋以疫後,醫師僧道園戶價棺者擅濃利,命有司倍征以助國用,民生其時,豈不苦極?若太平之世,民皆逸樂飽暖,縱有勞役及飲食失節者,不過經營辛苦之輩,設不兼外感,亦不遽病,故如是之疫絕無,而恰合東垣內傷論之病亦甚少。

 

惟飽暖思淫欲,凡逸樂者,真陰每耗,則外感病中之陰虛證反不少耳!

 

又按:羅謙甫云:總帥相公年近七旬,南征過揚州,俘虜萬余口,內選美色室女近笄者四,置於左右。

 

余曰:新虜之人,其驚憂之氣蓄於內,加以飲食失節,多致疾病,近之則邪氣傳染,為害最大,況年高氣弱,尤宜慎也。

 

總帥不聽,至臘月班師大雪,新虜人凍餒,皆病頭疼咳嗽,自利腹痛,多致死亡。

 

正月至汴,相公因赴賀宴,痛飲數次,遂病,脈沉細而弦,三四動一止,見證與新虜人無異,三日而卒。

 

《內經》云:乘年之虛,遇月之空,失時之和。

 

因而感邪,其氣至骨,可不畏哉!

 

俞惺齋曰:按喻氏論疫引仲景《辨脈篇》中,「寸口脈陰陽俱緊」者一節,闡發奧理。

 

謂清邪中上,從鼻而入於陽,濁邪中下,從口而入於陰。

 

在陽,則發熱頭疼,項強頸攣;在陰,則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大凡傷寒之邪,由外廓而入,故遞傳六經。

 

疫邪由口鼻而入,故直達三焦,三焦相溷,內外不通,致有口爛食齦,聲啞咽塞,癰膿下血,臍築湫痛等變。

 

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使邪不能入。

 

若邪既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此與吳又可之論暗合,較之李、羅二家所述,勞疫憂驚,凍餒致病者迥別。

 

然各有至理,醫者須詳察病因,諦參脈證而施治也。

 

汪按:據此則知疫病之因不一。

 

斷不能執一方以概治矣。

 

惟云因病致死,病氣尸氣,混合不正之氣、種種惡穢,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斯無人不病,是誠諸疫所同然。

 

曩崇禎十六年,自八月至十月,京城大疫,猝然而死,醫禱不及,後有外省人員到京,能識此證,看膝彎後有筋腫起,紫色無救,紅色速刺出血可無患,以此救活多人,病亦漸息。

 

是亦醫者所當知也。

 

蓋血出則疫毒外泄,故得生也。

 

按:又有羊毛瘟者。

 

病患心前背後有黑點如虼蚤斑者是也。

 

以小針於黑處挑之,即有毛出,須挑拔淨盡乃愈。

 

又,《輟耕錄》載:元伯顏平宋後,搜取大黃數十車,滿載而去,班師過淮,俘掠之民及降卒,與北來大兵咸病疫,以大黃療之,全活甚眾。

 

《宋元通鑒》載:作耶律楚材滅夏之事,則大黃洵治疫之妙品也。

 

又可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44:3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溫疫論》贊大黃為起死神丹,原非杜撰。

 

然則李、羅二家之說,又未可為兵後病疫之定法矣。

 

汪按:李羅二說,雖非定法,然亦不可不知,近年所見,頗有合於李、羅之說者,但謂之非正疫治法則可,醫家大抵各明一義,全在善讀書者融會貫通也。

 

蓋今世謂治疫必宜溫熱之劑。

 

固屬謬論。

 

然謂疫病斷無宜用溫熱者。

 

則又膠滯之見矣。

 

要在隨證施治用得其當耳。

 

雄按:《續醫說》云:王宇泰謂聖散子方,因東坡先生作序,由是天下神之,宋末辛未年永嘉瘟疫,服此方被害者,不可勝紀。

 

余閱《石林避暑錄話》云:宣和間,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算,醫頓廢之。

 

昔坡翁謫居黃州時,其地瀕江,多卑濕,而黃之居人所感者,或因中濕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之多效,以是通行於世,遺禍無窮也。

 

宏治癸丑年,吳中疫癘大作,吳邑令孫磐,令醫人修合聖散子,遍施街衢,並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無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死。

 

噫!

 

孫公之意,本以活人,殊不知聖散子方中,有附子、良薑、吳萸、豆蔻、麻黃,藿香等藥,皆性味溫燥,反助熱邪,不死何待?苟不辨證而一概施治,殺人利於刀劍,有能廣此說以告人,亦仁者之一端也。

 

余謂疫癘多屬熱邪,如老君神明散、務成螢火丸、倉公辟瘟丹、子建殺鬼丸,皆為禁劑。

 

設好仁不好學,輕以傳人,其禍可勝道哉!

 

汪按。

 

曰辨證。

 

曰好學。

 

皆宜著眼。

 

此等溫燥之方。

 

本以治寒濕。

 

乃用以治燥熱。

 

宜其殺人也。

 

即此論而反觀之。

 

則知遇寒濕之證。

 

而以治燥熱之方。

 

投之亦必殺人矣。

 

故傳方者。

 

非輕淡平穩之方。

 

切勿妄傳。

 

否則有利。

 

亦必有害也。

 

夫以東坡之淹博,尚有誤信聖散子之事,況下此者乎。

 

今之 紳先生,涉獵醫書,未經臨證,率爾著書立說,多見其不知量也。

 

汪按:洄溪有涉獵醫書,誤人論語皆切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3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21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