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50|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仲景外感熱病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19:25: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仲景外感熱病篇

 

仲景外感熱病篇

 

太陽中熱者,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王安道曰:暑熱者,夏之令也。

 

大行於天地之間,人受傷而為病,名曰中暑,亦曰中熱,一也。

 

葉香岩曰:熱地如爐,傷人最速。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渴者,中 也。

 

周禹載曰:冬月有寒,則能傷人,名中寒;夏月有熱,亦能傷人,名中熱。

 

此是外來之熱,故曰中。

 

非即伏寒發出,夏必病熱之熱也。

 

然而同用白虎者,總以所傷在氣,則所主在金,所病在熱。

 

生金者土,金生者水,金病則我母我子俱病,故與伏氣之在少陰,發出之由陽明者無異。

 

要皆並主一湯,全不因冬月之伏,與夏月之中為二義也。

 

又全不以伏氣之渴,與今病之渴為稍異也。

 

嗚呼!聖人於此,有意立方,無心表異,以千古之前,自有此理,萬世之下,自有此悟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68&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5:58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雄按:古人但以寒為肅殺之氣,而於暑熱甚略,是闕文也。

 

徐洄溪曰:凡汗出多之病,無不惡寒者,以其惡寒汗出而誤認為寒,妄用熱劑,則立危矣。

 

何報之曰:汗大泄不止亡陽,且令腎水竭絕,津液內枯,是謂亡陰。

 

急當滋水之上源。

 

三伏之義,為金受囚也。

 

金遇丙丁,失其清肅,而壬水絕於巳,癸水絕於午,西北之寒清絕矣。

 

前人有謂夏月宜補者,乃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

 

令人夏食寒是也。

 

沈堯封曰: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熱者,火之氣也。

 

故熱乃五氣之一。

 

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

 

《傷寒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 是也。

 

感烈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

 

或曰: 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

 

似與 有異,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專言熱而何?古人稱「暑、 、熱」一也。

 

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曰濕溫,不名暑。

 

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 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雄按:《北齊書‧後主紀》:六月游南苑,從官 死者六十人。

 

《千金須知》云:熱死曰 ,是唐時尚知暑 之為熱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6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6:20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雄按:《內經》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又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

 

蓋暑為日氣,其字從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氣而言也。

 

夏至後有小暑、大暑;冬至後有小寒、大寒。

 

是暑即熱也,寒即冷也。

 

暑為陽氣,寒為陰氣。

 

乃天地間顯然易知之事,並無深微難測之理,而從來歧說偏多,豈不可笑!更有調停其說者,強分動得、靜得為陰陽。

 

夫動靜惟人,豈能使天上之暑氣,隨人而判別乎?況《內經》有陰居避暑之文,武王有樾蔭 人之事,仲景以白虎湯為熱病主方,同條共貫,理益彰彰。

 

何後賢之不察?而好為聚訟以紊道,深文以晦道耶!若謂暑必兼濕,則亢旱之年,濕難必得,況兼濕者何獨暑哉?蓋濕無定位,分旺四季,風濕寒濕,無不可兼,惟夏季之土為獨盛,故熱濕多於寒濕。

 

然暑字從日,日為天氣。

 

濕字從土,土為地氣。

 

霄壤不同,雖可合而為病,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王三陽曰:經文「寒」字,當作「邪」字解,亦熱也。

 

方中行曰:世本作「表有熱,裡有寒」,必系傳寫之誤。

 

夫白虎本為治熱病、暑病之藥,其性大寒,安得裡有寒者可服之理?詳本文脈浮滑,不但無緊,且復多滑,乃陽氣甚而鬱蒸,此裡有熱也。

 

裡熱甚必格寒於外,多厥逆身涼而為亢害之證,此表有寒也。

 

《厥陰篇》中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則知此「表裡」二字為錯誤可知,當為上下更易。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6:49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魏念庭曰:此裡尚為經絡之裡,非臟腑之裡也。

 

沈堯封曰:裡有寒之「寒」字,乃「 」字之誤。

 

如果裡有寒,何以反用石膏、知母乎?表有熱,即身熱也。

 

上節止言病名,不言脈證,此節詳言脈證,出方主治,兩節本是相承,叔和校訂時,此節幸有「寒字」之誤,不被摘出。

 

若見「 」字,早已摘置別論中矣。

 

程郊倩云: 病脈不浮,不思《傷寒論》之 ,即《難經》之熱病也。

 

《難經》云:熱病之脈,陰陽俱浮。

 

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此是緊要處,豈可模糊讀過。

 

本條脈浮滑,與《難經》熱病脈合,則白虎的是熱病主方,而「寒」字的是「 」字之誤。

 

雄按:楊素園大令云:此條「寒」字,諸家所辯,未能妥貼。

 

徐君亞枝謂:當作「痰」字解,於義較協。

 

余謂徐君此解,可稱千古只眼。

 

夫本論無痰字,如濕家胸中有寒之「寒」字,亦作痰字解。

 

蓋痰本作淡,會意二火搏水成痰也。

 

彼濕家火微濕盛,雖渴而不能飲,是為濕痰。

 

此 病火盛爍液,脈既滑矣,主以白虎湯,則渴欲飲水可知,是為熱痰。

 

凡痰因火動,脈至滑實,而口渴欲飲者,即可以白虎治之,況 家乎?

汪按:《靈》、《素》兩經,亦但曰水。

 

曰寒無一痰字。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7:22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張路玉曰: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裡熱鬱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以清裡而除熱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兼善曰:白虎專治大煩、大渴、大燥、大熱之證,惟恐表證未罷而早用之。

 

若背微惡寒及時時惡風二條,因其中煩渴、燥熱已甚,非白虎不能遏也。

 

沈堯封曰:背為陽,背微惡寒者,陽虛證也。

 

但陽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腎中之陰陽也;氣血,是營衛之陰陽也。

 

此條口燥渴、心煩、則 熱內熾,仍是白虎證。

 

惟 熱傷其衛氣,致背微惡寒,故加人參補其衛也。

 

至若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並傷,故人參與附子並用以兩補之也。

 

雄按:吳鶴皋云:背微惡寒者,但覺微寒而不甚也。

 

既有燥渴,則白虎加參,用可無疑。

 

若背惡寒而不燥渴者,不可用也。

 

余謂以下條參之,必有汗,故可用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7:52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沈堯封曰:此承上文言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但亦有中 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不可用耳!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路玉曰:詳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參耶?本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二句,已自酌量。

 

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

 

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

 

舌燥而煩,欲飲水不止,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耶!雄按:御纂《醫宗金鑒‧正誤篇》:「時時惡風」,作「時汗惡風」,當遵之。

 

又沈亮宸云:舌乾且燥,謂視之無液也。

 

然則溫熱之審舌苔以察津液,仲師已逗其倪矣。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皇甫士安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

 

雄按:所云身寒者,雖發熱而仍惡寒,不似暑熱病之喜涼惡熱也。

 

朱奉議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痛,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

 

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

 

雄按:此注之熱病,乃夏至後所發之伏邪也。

 

《內經》亦謂之暑病。

 

中暑者,夏月外感之熱病,亦曰中 。

 

病有內外之殊,脈有洪微之別,是微弱本 脈,惟身重為濕候,後條雖亦身重,而口開齒燥,暑熱內熾已極,似宜急與甘寒救液也。

 

方中行曰:夏日則飲水,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或得之冷水澡洗,暑反入內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8:23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張路玉曰:此條言因熱傷冷之病,乃中 之變證。

 

喻氏謂無形之熱,傷其肺金,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救之。

 

有形之濕,傷於肺金,則用瓜蒂湯救之。

 

各有所主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成聊攝曰: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表裡俱病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 即發也。

 

口開,前板齒燥者,裡有熱也。

 

雄按:即此一端,可見其為熱熾津枯之候。

 

雖身重惡寒,豈可再投清暑益氣湯、五苓散、藿香正氣丸等,辛溫燥烈以重劫其陰液乎?東垣、虛穀之言,貽誤後人不淺。

 

《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口開謂喘喝也。

 

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燥。

 

若發汗,以去表邪,則陽氣外虛,故惡寒甚。

 

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

 

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雄按:觀此治法之三禁,則仲景雖未立方,而甘涼撤熱存津之當用,已可不言而喻矣。

 

趙氏、方氏主用白虎加人參湯,殆從三陽合病比例而出,似亦近理。

 

沈堯封曰:此言精氣素虧而中 者。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而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

 

得此脈者,必難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19:28:57 | 只看該作者

仲景外感熱病篇

 

方中行曰:脈結代而心動悸者,虛多實少,譬如寇欲退散,主弱不能遣發,而反自彷徨也。

 

復脈乃核實義之名,然則是湯也,必欲使虛者加進,而馴至於實,則實者自退散,而還復於元之義也。

 

喻嘉言曰:脈者氣血之先,仲景於津液內亡之脈,名之曰結陰、代陰,又名無陽。

 

原有至理,何可不知?聊為四言俚句,以明其義。

 

胃藏津液,水穀之海,內充臟腑,外灌形骸。

 

津多脈盛,津少脈衰,津結病至,津竭禍來。

 

脈見微弱,宜先建中。

 

汗則津越,下則津空。

 

津耗脈細,不可妄攻。

 

小便漸減,大便自通。

 

陽明內實,急下救焚。

 

少緩須臾,津液無存。

 

陽明似實,稍用調承。

 

驅熱存津,此法若神。

 

腎中真陽,陰精所裁。

 

胃中真陽,津液所胎。

 

陰枯津盛,冽泉可溉。

 

陰精衰薄,瓶罄 哀。

 

何謂結陰?無陽脈闔。

 

何謂代陰?無陽脈奪。

 

經揭無陽,津液欲竭,較彼亡陽,天地懸闊。

 

沈堯封曰:此論精氣素虧而感微邪之治。

 

前節有脈證而無方治,此未必即是前節主方。

 

然觀方中藥,又寧必不可以治前證。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

 

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方中行曰:浮為氣上行,故曰陽;芤為血內損,故曰陰。

 

胃中生熱者,陰不足以和陽,津液干而成枯燥也。

 

雄按:沈氏云:浮為邪,芤為陰血虛。

 

以余論之,凡見浮芤相搏之脈,多是暑熱傷津。

 

沈堯封曰:衛氣為陽,人之所知也;津液為陽,人之所未知也。

 

經云:上焦出氣,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衛氣,即津液也。

 

故在外之津液少,則曰無陽,不能作汗。

 

在內亡津液,則曰陽絕於裡,要之言陽也,即言衛氣也,即言津液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7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06 , Processed in 0.08496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