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附醫案十三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9 22:5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附醫案十三則

 

附醫案十三則

 

羅謙甫治蒙古百戶。因食酒肉。飲潼乳。得霍亂吐瀉證。從朝至午。精神昏憒已困。 急來告。羅視之。

 

脈皆浮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

 

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

 

稍得安靜。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貯以新水。在內攪動。 待一時澄定。用清水一杯。再調服之。

 

漸漸氣調。吐瀉遂止。至夜安臥。翌日微煩渴。遂煎錢氏白朮散。時時服良愈。或曰。用地漿者何也。

 

曰。坤屬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以收重陰之氣也。

 

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霍亂因暑熱內傷所得。故用地漿治之也。

 

又治提舉公年近八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羅治之。

 

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冷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因思內經五亂篇中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 胃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 。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 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 況因動而得之。

 

中 明矣。

 

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墜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復。 又治一倉官。季夏時病。胸項多汗。足逆冷譫語。醫者不曉。雜治經旬。羅診之。

 

關前濡。關後急。當作濕溫治。蓋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次以白虎加蒼朮湯。病漸退。足漸溫。汗漸止。三日愈。此名賊邪。誤用藥。有死之理。心病中暑為正邪。中濕得之。

 

從所不勝者為賊邪。今心受暑而濕邪勝之。

 

水克火。從所不勝是也。

 

五邪中之最逆也。

 

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

 

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

 

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謂賊邪也。

 

予亦素有停飲之疾。每至暑月。兩足 。未常干。服此藥二三服即愈。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面赤身熱。口燥心煩。盛暑中且帷幕周密。自以至虛亡陽。服朮、附數劑。脈虛而洪數。舌上苔黃。伯仁曰。前藥誤矣。

 

輕病重治。醫者死之。

 

素問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朮、附豈可輕用。以犯時令。又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家本多汗。加之剛劑。脈洪數而汗甚。乃令撤幔開窗。少頃漸覺清爽。以黃連人參白虎。三進而汗止大半。諸證亦減。兼以既濟湯。渴用冰水調天水散。七日而愈。 丹溪治一人。夏發大熱大汗。惡寒戰栗。不自禁持。且煩渴。此暑病也。

 

脈虛微細弱而數。其人好賭。致勞而虛。以人參。竹葉作湯。調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又治一人。年五十。質弱多怒。暑月因怒後患痢。口渴自引蜜水。病緩數日。後脈稍大不數。朱令以參朮湯調益元散。飲之利減。數日後倦甚。發咳逆。知其久下陰虛。令守前藥。利尚未止。以煉蜜與之。

 

眾欲用薑、附。朱謂陰虛。服之必死。待前藥力到自愈。又四日。咳逆止利除。 吳茭山治一婦。冬月感病。洒洒惡寒。翕翕發熱。惡食乾嘔。大便欲去不去。諸醫皆以虛弱痰飲治之。

 

以二陳補心等藥服不效。延及半月。吳診其脈。虛而無力。類乎傷暑。眾不然之。

 

究問病因。其婦曰。因天寒換著綿衣。取綿套一床蓋之。

 

須臾煩渴。寒熱嘔吐。延綿至今耳。

 

吳曰。誠哉傷暑也。

 

蓋綿套晒於盛暑。夾熱收入笥中。必有暑氣。尚未開泄。今人體虛。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婦曰。然。遂製黃連香薷飲。連進二服而愈。 陳斗 治倫司成。舟中昏暈不知人。自汗螈 。醫以為中風。陳曰。人迎脈過盛。病因飲後便涼。痰火妄動。非中風也。

 

以清暑益氣湯。一劑而愈。 汪希說治一壯男子。形色蒼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嘔噦。顛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日矣。

 

脈沉細虛豁。諸醫雜投藿香、柴、苓等藥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

 

進人參白虎湯。人參五錢。服下嘔噦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連進二三服。

 

乃減參。稍輕。調理數劑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余。形體瘦弱。病上吐下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自分死矣。

 

汪診脈八至而數。曰。當夏而得是脈。暑邪深入也。

 

吐瀉不納水穀。邪氣自甚也。

 

宜以暑治。遂以人參白虎湯。進半杯。良久復進一杯。覺稍安。三服後。減去石膏、知母。以人參漸次加至四五錢。黃柏、陳皮、麥冬等。隨所兼病而佐使。一月後平復。 又治一人年三十余。忽病渴熱昏悶。面赤倦怠。汪診之。

 

脈皆浮緩而弱。兩尺尤甚。 曰。此得之色欲。藥宜溫熱。其人曰。先生之言誠然也。

 

但病熱如此。復加熱藥惑矣。

 

汪曰。寒極生熱。此證是也。

 

腎虛寒者。

 

本病也。

 

熱甚者。

 

虛象也。

 

譬如雷火。雨驟而火愈熾。日出火斯滅矣。

 

遂以附子理中湯煎熟。冷服三帖。熱渴減半。再服清暑益氣湯。十帖而安。 又治一婦。形色脆白。年五十余。憂勞六月。背瘡艾灸百余壯。瘡散病瘧。身熱自汗。 口渴頭暈。吐嘔泄瀉。不進飲食。寒少熱多。自用清暑益氣湯。病甚。汪診左脈浮微。似有似無。右脈浮小。按之不足。曰。病雖屬瘧。當作虛治。依方而用清暑益氣湯。固與病宜。但邪重劑輕。病不去耳。

 

令以參、朮加作五錢。黃 三錢。茯苓一錢。 陳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病退。 石山翁年逾六十。形質近弱。八九月酷熱時。往來休歙。外有藥劑之勞。內有病者之憂。內外弗寧。晝夜不靜。至十月初旬。瘧作三日。午後一發。寒熱不甚。喜熱惡寒。寒去熱來。則覺爽快。口乾微渴。臨發昏倦嗜臥。左脈沉小而數。右脈浮濡無力。亦近於數。獨脾部弦而頗洪。瘧去則脈皆大小浮沉相等。微覺緩弱而已。初服補中益氣湯十余帖。病無加減。夜苦盜汗。繼服當歸六黃湯。黃 每帖四錢。五帖汗止。 瘧如舊。再服白虎湯。人參四錢。石膏三錢。知母一錢。甘草六分。米一撮。煎服十余帖而愈。 又治一人。病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絞痛。脈之沉伏如無。此干霍亂也。

 

急令鹽湯探吐。宿食痰涎碗許。遂飲與六和湯而愈。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416&pid=255749&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0:27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