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濕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
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水熱穴論曰:腎何以主水。
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太陰者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
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
蓋脾胃者土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下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者土之子也。
肺氣盛則清肅令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者肺之子,胃之關也。
腎氣化則二陰通。
而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肝腎二經之相火,游行於五者之間,上承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發,與手厥陰心包為表裡,以行諸水,豈有泛溢停滯之患。
若脾胃虛弱,肺無稟受,而氣道不通,由是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日久熏蒸,郁為濕病。
然此為內傷之濕。
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霧之濕,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濕,飲食有酒漿之濕,衣被有汗液之濕,陽盛則火旺,濕且化熱,陰盛則水旺,濕又化寒,風可祛濕,濕更挾風,燥可除濕,濕還勝燥,內因外因,隨經觸發,上攻頭目,症現各殊。
脾濕則多眼癬眼菌,肺濕則多黃膜,心經濕則多 肉如脂,肝經濕則多星障,黑珠如霧混濁,腎經濕則瞳神呆鈍,色淡昏 無光。
治法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即濕。
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
至於脾腎俱虛,水溢為病,則須培土填精,標本兼治,此東垣脾胃論,所以諄諄於後天補救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30577&pid=633738&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