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2-17 18:44 編輯
【密教五方佛與五方、五行】
密教“五方佛”配五方與五行異曲同工,中土將中央屬土為“禮”、東方屬木為“仁”、南方屬火為“義”、西方屬金為“智”、北方屬水為“信”。
密教則轉五識為五智:正知聖智﹙dharma-dhatu wisdom﹚、平等性智﹙wisdom of equality﹚、妙觀察智﹙discriminating wisdom﹚、成所作智﹙all-accomplishing wisdom﹚、大圓鏡智﹙mirror-like wisdom ﹚。
人是愛慾的動物,血液呈紅色,密教阿彌陀佛現紅色擬人化的身像以對應,於母明光示現時,並不是圖像而是紅光,由下表對照更可詳知密教仿五方五色的「用」法:﹙請見筆者白話譯本《夢幻生死》一書﹚
色蘊—(藍光)空大—源質—轉成正知聖智—大日如來所化。(慘淡白光—天道)—中央
受蘊—(黃光)地大—人體—轉成平等性智—寶生如來所化。(暗藍黃光—人道)—南方
想蘊—(紅光)火大—愛慾—轉成妙觀察智—無量光如來所化。(暗紅色光—餓鬼道)—西方
行蘊—(綠光)風大—氣息—轉成成所作智—不空如來所化。(暗綠瞋光—阿修羅道)—北方
識蘊—(白光)水大—血液—轉成大圓鏡智—不動如來所化。(暗淡灰光—地獄)—東方
有謂五方佛是依照人腦腦幹(反射動作、控制睡眠),左(分析)右(整合)大腦(邏輯思考、圖像映記)、小腦(潛意識、第六感)來仿設成五方,大日如來是用腦幹明點激光「擬佛化」的表徵以對應,其他四方,則由左右大、小腦各託以一佛來顯化,是密宗「寓靈」、「寓佛」的特色。
由此可知千百年來從西域絲路傳來漢地的佛教,一直隨著西域各國的文化而變得複雜化,並漸漸地與中國儒家、道家精神交流,而形成特殊的中國佛教,很多哲學理論也逐漸有了中國特色,尤其大乘佛教傳入後,早先大多是採用中土名相思想來翻譯佛經。
如《提謂波利經》將五戒與仁義禮智信、五方、五行、五星、五臟等相配比。
因此,“漢傳佛教”建築雖然也隨著各部派的修行方式,有了不同的布局,但是中國本有的“陰陽”、“八卦”等符號也併進,上了佛教的殿堂。
佛教的密咒、方術在漢初傳入中國後,首先依附古老的陰陽、五行、圖讖、神鬼信仰。如早期的譯經把涅槃譯作“無為”,襄楷的奏文稱佛教為“道”,並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以後更與儒、道相互交融,中、印混雜,所編纂的新佛經就流傳開來。
牟子在《理惑論》即稱佛教為“佛道”,一般人也稱沙門為“道人”,雖然大部分的人大都相信道教抄襲佛家的「三世因果」及「生死輪迴」的說法,但是禪密兩宗也未嘗不是抄襲中土文化,甚至《易》學及道教之言。
佛教的標榜“鍊心”,卻是古今一直未變,引入佛經裡的中國特有文化,本來就與印度文化無關。
但那是一種方便法門,是為了解決現世的困難所採用的權宜手段。
可是,後來一些附佛外道,卻特別喜歡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概念,隨便歪曲解說佛經,直至他們去世了,仍然對正法是一大團的迷惑,而且是一個盲人,牽引著一群盲人,不知要往那裡去,這才是最大的隱憂。
最近台中蕭登福教授更指出,的確有很多佛經受到中國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如九宮圖、五方、五帝等被借用在密教壇城、五方佛之教法上,值得重視。
對一個能到達「空無邊處定」體驗的佛法修行者,就不會受到五行的限制,而能悠遊三界。但以小乘佛教主張遠離塵俗,選擇在僻靜的山林之間習靜,自然產生一種對環境優劣的經驗傳承,而大乘佛教強調心安覺悟,也離不開借用山水作為悟道的工具。
從許多傳記裡,我們就看到修行功力深厚的大師們本身也精通地理風水的學問,如憨山大師、見月老人、虛雲老和尚等古德、大師,在修築古庭、祖寺時,均能以優秀的風水常識來配合建築。
因為面對大多未修行開悟的徒眾,不良的環境將妨礙修行。
好比在現代都市裡的大熱天,大家都汗流浹背了,不開冷氣,卻勸說﹕「心靜自然涼﹗」這根本是錯誤要求。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553&prev=554&next=542&l=f&fid=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