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29|回復: 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8 15:1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痧 附合參金鑒治法匯葉案第一書)


者。有觸目之形。而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


或布於胸腹。或見於四肢。總以鮮紅起發者為吉。紫色成片者為重。色黑色青者。不治。


邵評: 之形狀。平而貼於肌肉之間。並無點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礙手。或紅色成片。稠如錦紋者。此屬陽邪胃熱。有稀如蚊跡。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虛邪伏。此症有陰陽寒熱虛實之不同。當看其外症。參其脈象。而施溫涼補瀉之治法。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 疹二者。不外手太陰與足陽明之治。又 為胃家毒火。疹屬脾家濕熱。須互參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2&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3:57 | 只看該作者


邵評:發疹於皮膚之上。起有顆粒。如粟如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觸手者也。


與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 由陽明胃熱而發。疹因肺受風溫而出。 有虛寒陰症。可用溫補。疹無不由邪火而作。陰寒之症罕有。故治疹之法。不外辛涼清透。宣肺化邪。溫補之藥。每禁用也。


蓋因疹子即痧 一類。即天行時毒。入於肺中而發。邪盛者。點子稠密。肌膚微腫而稍癢。有紅白二種。邪入營者紅疹。邪入衛者白點。大忌冒風涼遏。犯則肺閉內陷。發喘而死矣。


疹之發。傷寒由於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達。蘊於胃腑。走入營中而發也。


溫熱之症。外邪與內熱相搏。濕熱凝滯。自然發 發疹。有發熱一二日便見者。有發熱三四日始見者。非因失治而然。


邵評: 與疹必當分別。 發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熱蒸成。故傷寒症發 者多。而發疹則僅見也。


其虛 陰 。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 隱隱而微。色白不鮮者是也。


治須溫補。至於疹。悉是外邪致病。天行痧疹。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4:13 | 只看該作者


時毒。襲入肺衛而發者。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症。其邪從肺外達而發疹者。此邪在上焦。


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清透之法。若遇寒涼。防其抑閉。與 之治法。判然不同。二症豈可不分辨哉。故約言之。 屬胃。疹屬肺。二症須分別論治。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脈躁動。便是 疹欲出之候。須細診之。


邵評:邪熱鬱伏於中。蒸熱為 。故汗不出。而煩悶嘔惡。足冷耳聾。此是 疹將發之見象。猶天將雨而悶熱鬱蒸也。


脈沉伏。由於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也。


凡 疹欲出之際。若得上吐下瀉者吉。毒瓦斯上下俱出故也。


邵評: 疹將出之際。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後。及將回之時。忌見吐瀉。恐其邪陷也。


故 疹吐瀉。須辨其先後緩急之勢。庶免誤治之弊。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4:29 | 只看該作者


凡 紅赤者。為胃熱。紫色為熱甚。紫黑為胃爛。赤 五死五生。黑 九死一生。鮮紅起發稀朗者。雖大不妨。如針頭稠密。紫黑成片者。難治。雜藍 黑爛者死也。


邵評:此辨 色。以驗病之吉凶生死。學人最宜著眼。


凡 既出。須得脈洪滑有力。手足溫者。易治。脈微足冷。元氣虛弱。難治。 疹透後。


神識宜清。反加昏沉者。難治。


邵評: 出之後。辨其脈象。及症之順逆。語皆精實。


凡溫熱 疹。已見陽明少陽新法中。傷寒失表發 。已見太陰新法中。此更詳天時寒暄燥濕。邪在足經手經。氣分營分。外感內傷為治。當以溫熱疫癘兼參之。


邵評:傷寒自表入裡。從足經施治。邪入陽明。熱甚發 。由先時失表失清所致。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4:46 | 只看該作者


所謂 發於胃。非比疹之從肺而出。故傷寒症陽明極熱。每多發 。而發疹者稀有也。


若溫邪暑熱自肺吸入。宗三焦立法。從手經論治。其邪之入裡。或自肺衛而入營。則發疹而外達。即天行痧疹時毒之邪。亦從肺經吸入而發疹也。


所謂疹出於肺。或由肺衛而入陽明胃者。胃火盛亦有發 也。


其治與傷寒發同。至治疹當宣肺清營。提透疹邪為主。至於 與疹之所發。其源各異。而治法亦須分別。詳列於後。


胃熱 發 舌苔黃燥者。胃中熱極也。


從陽明治。犀角、連翹、黃芩、黃連、銀花、牛蒡、葛根、薄荷之類。不可過用風藥。


邵評:此陽明胃熱發 之正法。


營熱 赤 舌苔鮮紅者。營分血熱也。


神昏譫語。邪干膻中。病在手經。不可妄用風藥。以劫胃津。亦不可純用苦寒。直入中焦。法當清疏營分。輕透。 毒。如犀角尖、連翹心、元參、丹皮、牛蒡、銀花、薄荷、人中黃之類。神昏加菖蒲數分。西黃二三分。以開心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5:02 | 只看該作者


邵評:膻中。心包絡也。


邪在手經。自肺衛而入心營。逆傳包絡。危險之症。急當清心達邪。芳香開秘。


忌用風藥升散。劫耗陰津。且邪在上焦。並宜輕清。若用苦寒重濁之劑。直走腸胃。與包絡結邪無干涉矣。


此方是營熱發 。邪入心包之正法。


如 已透。當清火解毒以化之。如連翹、赤芍、元參、丹皮、花粉、知母、黃芩、淨銀花、人中黃之類。脈洪大。加石膏。舌絳色。加鮮生地。


邵評: 透之後。余熱未淨。治宜清化余邪。此方是 透後。余邪未淨之良法。


表寒 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有病惡寒發熱咽痛。身上有淡紅白 。舌苔白而薄嫩者。此寒邪在表也。


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5:18 | 只看該作者


邵評:此表寒抑遏而發 之良法。


溫毒 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或天時亢旱久燥。溫疫流行。發為赤 丹疹。其毒彌滿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切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牛蒡、赤芍、人中黃。大便秘者。去硝留黃。


邵評:應寒涼而反溫熱。又或天時燥旱。陽熱亢極。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不正之邪氣而成瘟疫也。


疫邪火毒。釀成 疹。熱毒蘊伏陽明。三焦俱病。是名溫毒發 。症多肺胃火盛。此方極合。


陽毒 溫疫陽毒發 。面如塗朱。眼如噴火。六脈洪大。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邵評:三焦表裡。俱被陽邪熱毒蒸灼。氣血經絡凝塞不通。邪鬱不宣之候。必須兩解其表裡之熱邪。則 疹方能外達。此方治邪遍表裡三焦。陽毒發 。的是良劑。


伏 凡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防有伏 。或時感之症。過經不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5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5:34 | 只看該作者


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象亦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


此陽邪陷入太陰。防有伏 內發。其脈靜身涼。非邪退正復也。


乃陽邪陷於陰分也。


法宜宣通氣血。透提毒。以實症治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之類。


透之提之。 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參第一書)


邵評:陽經之邪入於太陰。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於陰。


入於陰則脈反靜。邪氣內伏。故神呆。舌灰黑。太陰舌苔也。


如此形症。防有伏 。


不但傷寒邪入太陰。即時感遷延。亦有陷入太陰之症。舌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


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肌表不甚熱。而脈見沉緩也。


 毒內伏。則神不清。而糊言妄笑矣。


此陽邪實熱陷入太陰。 毒內伏之候。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而進滋補。仍宜宣通伏邪。提透 毒。必使 從外達。陷入之邪自化耳。此方治陽邪陷入太陰。 毒內伏之良法。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15:49 | 只看該作者


內傷 凡勞倦內傷。虛火游行於外。亦有淡紅 點。其身痛心煩。惡寒發熱。與外感同。第脈虛大。或氣口獨大。倦怠懶於言動。自汗為異。投補中益氣。熟睡汗止身涼而愈。


邵評:此勞倦中虛。稍挾微邪。虛火外浮而發 。用補正略佐化邪一法。為治勞倦傷脾。中虛發 。名曰虛 之良劑。


伏陰 陰 者。因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其 點隱隱而微。


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六脈沉微。手足逆冷。舌苔白滑。或黑苔胖滑。此陰 無疑也。


先用炮薑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 。調中湯最捷。


邵評:稟體陽虛。其人內有伏寒。又有誤用涼藥寒物。陰寒極盛。陽火衰微。逼其無根之火外浮而發 。陰伏不達。名曰陰 。大虛大寒之症。虛陽浮越。其脈浮取洪大。重按無力。陽微欲脫之脈也。


若脈沉微。陽微之正脈。均宜用溫中扶陽之法。此方治陰寒內盛。陽火衰微而發陰 之正法。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1:42 | 只看該作者


少陰 凡腎虛挾感。 疹無力透達。肌膚中微現淡紅隱隱之點。脈象沉細無力。


舌苔淡紅或紫色。舌形胖嫩圓大。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此少陰精不化氣。


不得透也。


當以左歸飲加人參進之。精氣充溢。 自外達矣。


若兼右尺遲微。手足逆冷。渴不欲飲。此少陰水火俱虧也。


當以人參八味投之。腎氣一充。其 自透。


邵評:腎水虧。以六味地黃壯水。腎火衰。用附桂以補火。人參以扶元氣。乃陰陽兩虛之正法。


內 凡溫疫時感。每有內 。其 發於腸胃嗌膈之間。肌膚間不得而見。其脈短滑。似躁非躁。外證口乾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紅。或作寒噤。或作噴嚏。昏不知人。鄭聲作笑。種種形證。皆內 之驗。治法。亦宜宣通氣血。解毒化 。如連翹、地丁、赤芍、紫草、楂肉、檳榔、淨銀花、人中黃、白僵蠶、鉤藤鉤之類主之。俾得脈和神清。方為毒化 解。(此條參傷寒第一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1:58 | 只看該作者


邵評:時毒瘟疫。口鼻吸受。直行中道。邪伏膜原。毒凝氣滯。發為內 。內 者。發於軀殼裡面。腸胃膈膜之處。外之肌肉皮膚。不見 點。毫無形跡。猶內癰之類也。


此症罕見。時症瘟疫症中。或有此症。其所見外症。俱是陽明熱毒。火邪壅遏於中。氣不宣通之候。 發於內。提透非宜。治法當宣通邪滯。解毒消 。清營化熱之劑。症雖少見。


醫者不可不知。蓋內 外無形跡可見。全在察脈辨症。庶無貽誤。以上俱論 症。


疹子悉屬風熱。浮小有顆粒。隨出隨沒。而又出一翻者是。與小兒痧子同。宜疏風解熱為先。不可驟用寒涼。必兼辛散。吳地曰痧子。浙江曰 子。同一病也。


恆發於小兒。若疹子。不拘大小皆有。三疾主治略同。總不出乎肺家風熱。身熱一二日即發者輕。三五日發者重。亦當辨其天時寒暄燥濕。邪在氣分營分分治。


外寒內熱 痧疹發於暴寒之時。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襲寒邪。內蘊伏熱。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2:13 | 只看該作者


邵評:痧疹將發。值天寒暴冷之時。寒邪抑遏於表。痧疹熱毒蘊伏於肺。不能外達。疹不透而氣急煩悶。故用麻黃開肺散寒。石膏、杏仁清熱下氣。余藥提透疹邪也。


若秋候涼風外襲。伏熱內蒸。以致咳嗽或喘者。亦宜麻杏石甘湯。加桑皮、象貝、枯芩、蘇子之類。麻黃須蜜炙或水炒。


邵評:發疹在秋令。被涼風抑遏肌表。疹不透而肺火內灼。咳嗽喘急者。亦用麻杏石甘湯開肺散風之法。此與上條是肺有熱邪。欲發疹子。外受寒風。郁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燔灼。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症。故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邪而發疹。


風溫 若值天時晴燥已久。而患咳嗽、咽啞、喉痛之症。兼痧疹者。此風溫客於太陰手經也。


治宜辛涼清潤之品。大忌升、葛、防風、蟬蛻等藥。當以羚羊角、連翹、薄荷、牛蒡、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淨銀花、蘆根之類選用。繼以粉參、川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品。以養肺胃之陰。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2:29 | 只看該作者


邵評:風溫之邪襲肺。火燥傷金。故見咽啞喉痛而發痧疹。肺之火毒極盛。若內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疫痧。治法亦宜辛涼清透。大忌辛溫升散之品。


寒涼苦降。亦在禁忌。防其郁遏內邪也。


治宜辛涼宣泄。清肺達邪。為風溫發疹邪在肺衛者正治之法。


即爛喉疫痧。亦不外此方。此條風溫熱邪在於肺衛。欲發疹子。用宣肺達邪清透為治。是正法也。


血熱 痧疹初起。舌絳如朱。疹色如丹。環口燥裂。大渴引飲。脈象洪數。乃陽明血熱也。


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淨銀花、人中黃之類選用。繼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胃陰。


邵評:此條營分邪盛。血熱而發疹。用清營宣透涼血解毒之治。亦正法也。


此與上條俱即養陰藥繼之。可見溫熱病以陰為重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2:46 | 只看該作者


肺鬱 痧透後。痰多氣急咳嗽者。余熱鬱於肺也。


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類。


邵評:此為痧邪余熱挾內之痰火。郁於肺中。氣不下降所致。宜宣肺化痰清火治之。為痧疹之後痰熱鬱肺之正法。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郁於氣分也。


亦宜宣通肺氣。


如羚羊角、前胡、桑杏、連翹、牛蒡、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通草、黃芩、蘆根之類選用。


邵評:痧疹透而聲啞。咽喉痛而咳嗽者。乃火邪痧毒鬱伏肺中。氣火上升為患也。


治以宣氣泄肺清火解毒之法。乃痧毒火邪鬱於氣分。上灼肺金之正治。


發喘 凡痧 透發不盡。毒邪干肺。喘急昏悶者。危症也。


宜急透之。


焦麻黃(八分) 石膏(四錢) 杏仁(二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枯芩(一錢五分) 象貝母(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桔梗(八分) 犀角尖(八分) 生甘草(四分) 通草(一錢) 蘆根(一握)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3:00 | 只看該作者


邵評:此痧毒內伏鬱閉之症。或著寒冒風。皆能致此。尋常疹子則無此症。蓋痧出而不盡透。毒伏於內。郁悶肺閉。而昏喘氣急者。大危之症。非麻黃大開肺氣。


則不能救。再用石膏以清火。杏仁以下氣。甘草以緩急而瀉火毒。加犀角、桔梗等味。提透清化為治。


咳嗽 痧後咳嗽。余熱在肺也。


宜瀉白散。加貝母、橘紅、杏仁、枯芩、知母、花粉、甘桔、梨漿之類清之。


邵評:此痧疹余邪蘊肺而咳嗽之良法。


傷陰 凡痧 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涼養陰。如沙參、骨皮、麥冬、玉竹、雲苓、金斛、生地、白芍、丹皮、甘草之類。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3:16 | 只看該作者


邵評:此痧後伏邪傷肺胃之陰液。因而發熱之正法。


伏邪 凡痧 等症。外雖透達。易隱易回。而身熱不除。漸加喘咳。腹脹咽痛。喉啞齦爛。神昏欲寐。或兼赤利等症者。此系失潮。伏邪在內。危症也。


急宜散邪解毒。如犀角、連翹、牛蒡、射干、元參、杏仁、楂肉、人中黃、淨銀花、西黃、通草之類。


邵評:痧毒內伏。上中下三焦均受其戕也。


蓋痧子出沒有潮數。見點三日方齊。


每日三潮。三日九潮。潮後漸漸退沒。則痧毒盡透。若未潮足而早回。則邪伏於內。咳喘齦爛。喉啞咽痛。毒火上擾也。


腹脹赤利。邪火下注也。


身熱神昏欲寐。痧毒閉伏於中也。


上中下三焦俱受邪侵。必正不勝邪而敗矣。


急急提透疹邪。清熱解毒為治。必使痧毒外散。方有生機。


如痧 隱沒太早。以致發熱咳喘者。此伏邪在肺也。


速宜開宣肺氣。遲則不治。如梔豉、桑杏、羚羊、牛蒡、連翹、前胡、薄荷、桔梗、蘆根之類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3:32 | 只看該作者


邵評:按此等藥。雖是開宣肺氣為主。然初起即用。或有靈效。若喘熱勢盛。似乎嫌輕。當以麻杏湯治之為是。然此條痧隱太早。邪遏於肺。病在上焦。較前條稍輕。故以輕宣法治之。


陰虛 凡少陰水虧之人。感挾時邪。而發 疹。不可過用柴葛升散。緣此症。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 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疹亦易透達。如遇時感。診得脈象細數。或沉細。外症。欲寐不寐。舌形微白兼紅。或紫色而干。即是少陰虛症。或已經表散不應者。急宜用生地、骨皮、沙參、茯苓、麥冬、金斛、花粉、牛蒡、連翹、甘草之品。以養陰液。自然疹隨汗達。身涼而解。如兼舌燥口渴而便秘者。加犀角數分。合陽明治之。或加豆豉。


邵評:此腎水素虛之人。外受濕熱暑濕時邪而發 疹。非天行時痧之症。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清透。各隨其所受之邪而施治。非足經藥之柴葛升散發表者所宜。即使發表得汗。此非風寒表症。其邪不能從汗而解。 疹何能外達。況本屬水虧之人。病是溫熱。而非風寒。尤忌發汗傷陰。故必清解溫暑熱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6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3:48 | 只看該作者


甘涼滋液之法。俾得營衛之邪。從肺達而出疹。陽明之邪。由胃而發 。溫熱暑邪。隨 疹而化解矣。


至脈細數而沉細。溫熱入少陰之脈象也。


欲寐。少陰本症也。


復不得寐。煩熱也。


微白而紅。溫熱初起之舌也。


少陰舌本紫干者。熱而津虧也。


此少陰溫熱而陰液素虛之症。急急滋液達邪。陰液充復。則邪氣達。


自然得汗。非用藥強發而汗出也。


又評:此陰虛而受溫暑時邪之症。當救液達邪。辨明營衛而治。邪從 疹而解。


如見陽明症象。可合陽明法治之。


凡痧 癮疹。最宜通泄。雖下利五色。亦不妨。惟二便不利。最為凶候。如遇此症。勿實脾止瀉。


邵評:痧疹因受外邪而病。或見吐瀉。則內邪由吐下而外泄。此是順症。若二便不利。則邪毒壅遏。最多閉結。故為凶候。凡痧疹吐瀉。大忌止澀。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7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5:24:06 | 只看該作者

發黃


發黃(述古)


濕熱俱甚。則發黃。陽明熱勝。如橘黃而明。太陰濕勝。如熏黃而晦。


邵評:發黃有因熱因濕之不同。熱屬陽明而色明亮者。陽黃也。


濕屬太陰而色晦暗者。


陰黃也。


故治發黃。當辨其濕熱陰陽之不同。


太陽蓄血亦發黃。但以小便不利。為濕熱發黃。小便自利。為蓄血發黃也。


邵評:蓄血有身黃一症。非蓄血必發黃也。


此以發黃之小便不利。借證蓄血之小便自利。非以蓄血發黃二症對勘也。


其實以濕熱之小便不利。借證蓄血之小便自利耳。


又評:蓄血有身黃者。非發黃因於蓄血也。


不可以濕熱發黃與蓄血發黃對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87%E6%8E%8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210&pid=69427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2:2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