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0-23 14:57: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附口苦 口甘)


口渴一證。乃傷寒一大關鍵。不可不細心體察。凡風寒在表。邪在太陽。不言渴也。


一入陽明。則不惡寒反惡熱。口漸知渴矣。


其有太陽病初起而即口渴者。溫熱之邪。自裡出表。雖見表證。邪不在表。故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又太陽中 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是不宜發汗。與風寒異治。至於濕溫初起。濕未化熱。口雖渴。卻不能飲。化熱之後。始大渴引飲矣。


故就口之渴與不渴。可以辨邪之表裡。中之寒熱。而即可以渴之微甚。辨熱之輕重。臨證時首宜辨此。


凡陽熱之證。一見口渴。即當泄熱為主。至三陰證。如系本藏虛寒自病者。本無所為渴也。


然陰病轉陽。亦有發熱而渴者。當與和調津液。不宜直折其熱。緣陰盛陽微。口渴正陽回之候。泄熱則轉瀉其陽矣其或陰液干涸燥渴轉甚。則量與泄熱之中。尤當佐以養陰生津。此為大渴引飲者立法。若口中雖渴而不欲飲。見水輒避者。即屬真寒假熱之候。其脈或沉細。或空大。當以溫劑引陽歸根。則虛寒之狀反著。倘誤與寒涼。禍不旋踵矣。


霍亂後多見口渴之證。經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蓋吐下之後。津液已傷。且陰病轉陽。宜以理脾為主。使脾氣散精。表裡並解。津液流通。而渴自止矣。


切不可見渴投涼。反增其逆。且五苓散上升脾津。下通水道。若太陽病不解。犯入膀胱之府。其人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亦主此方。以白飲和服方寸七。多服暖水汗出愈。若無太陽表證。而但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五苓之溫化。又所不宜。則宜豬苓湯化熱通津。凡若此者。皆與治陽熱之渴用甘寒者不同也。


凡口渴多屬裡證。若熱在經而不在裡者。口雖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欲作衄血及斑疹之先兆。不可遽用寒涼壅遏邪氣。當審其病因而施解表之法。又凡諸渴證欲飲水者。但當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飲水過多。恐增喘噦悸滿諸變。不可不慎。


別有口苦者。乃邪熱入於少陽。故仲景以口苦咽乾為少陽病之提綱。至於口甘。內經稱為脾癉。由濕熱鬱蒸而成。宜掃除胸中陳腐之氣。此二者口雖不渴。總屬熱證。辛溫忌投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0%8B%E6%BA%90/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4975&pid=691332&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2: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