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楨按發 症,以發出為主。
然 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內傷冷飲,四曰食滯中焦,五曰痰窒中脘。
若外郁表邪,散表則 出;
裡壅邪熱,清裡則 出;
內傷冷凍飲料,溫中則 出;
食滯中焦,消食則 出;
痰凝中脘,化痰則 出;
此始發之工夫也。
即出之後,若 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
表邪尚在者,發表則 化;
熱結在裡者,清熱則化;
內傷冷凍飲料者,溫中則 化;
食滯中焦者,消食則 化;
痰凝中脘者,豁痰則 化;
便閉不通,腹實脹悶者,行大便則 化。
今之治 初起,但知升提以發之,那知 滯不出症因多條。
夫發 用升發忌苦寒,人知之也;
化 用升發忌苦寒,人不知矣。
化 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
化 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
至於寒飲抑遏,食滯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
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
今 症疫邪,自腸胃而發於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於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
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
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
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
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
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
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黏膠固,與邪熱 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
用保和散沖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
用乾葛、石膏治之。
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譫妄愈甚。
夫保和散,但能消穀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
乾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
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黏濕熱之結。
是以膏粱濃味積熱上衝,常有唇焦口爛,牙齦潰腐,口臭口乾之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湯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許,以行生地之滯,宣發陽明血分積熱,實有苦心。
以熱病與 痧,誤食葷腥者,必死,余故發此死中求活。
總之, 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致,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
古人用升麻乾葛湯於初時發 ,人人知也;
余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 ,人所不知也。
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滯,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
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乾葛石膏,人人知之也;
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乾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
至於 毒內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
夫 毒痧痘初起,用升麻乾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
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
今余用於末後化,無化早之患,此於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
今後治 初起,以升麻乾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
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 ,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
然余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於滋陰症中。
若以化 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於涼氣,失於涼血,犀角地黃湯。
偏於滋陰,失於凝滯,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乾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
故余補注,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
惟不忌凝滯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
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4%A7%E7%99%BD/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4850&pid=690874&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