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黃】
發黃
《內經》發黃,分上中下三條。
有謂目黃曰黃膽;
有謂黃膽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溽暑皆發黃膽,悉是上焦濕熱也,宜用一清飲等宣發;
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與脾風發痹、腹中熱出黃者,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皆中焦濕熱也,梔連茵陳湯治者;
有謂溺黃赤安臥者,必黃膽,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謂腎生病,皆下焦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者。
仲景依此諸條,發明黃膽於《金匱》門,復發明發黃於《傷寒論》。
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熱邪內陷而發黃;
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滿,其人如狂而發黃;
或以火劫汗,兩陽相薰而發黃;
或渴飲水漿,濕熱浸淫而發黃。
另有發汗,已熱氣已泄,反發黃者,非瘀熱發黃,當於寒濕中求之。
然則《金匱》疸黃與傷寒熱病發黃,又有分別。
夫發黃之症,通用茵陳湯,如小便不利,煩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
發黃煩躁,嘔而不渴,茵陳平胃散。
熱重凝結有下症者,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
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濟生葛根湯。
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冬月仲景用麻黃湯,今家秘用羌活防風湯。
若表解裡熱者,寶鑒黃連散。
以上皆濕熱發黃也。
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乃太陰經陰黃也。
內間有身痛亦發熱者,然脈必沉遲,色必熏黃而晦,口必干,不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消水,色如橘黃大相異。
傷寒病,遇寒水濕土司天,往往變成陰黃。
治陰黃之症,小便利者,朮附湯。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陳東加薑附。
脈弱氣虛者,理中湯重加茵陳。
以上皆陰黃也。
至淤熱發黃與淤血發黃,又宜細辨。
如頭汗出,遍身無汗,腹微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為淤熱發黃。
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結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飲水,為淤血發黃,此症之分別也。
淤熱發黃,脈必數大沉實;
淤血發黃,脈見沉細芤結,此脈之分別也。
白虎症,煩渴飲水,不發黃者,遍身多汗,濕熱發泄。
若但頭汗,身上汗少,邪熱不得外泄,故發黃。
余按發黃症,惟陽明太陰脾胃二經者多。
以黃色屬土,土中濕熱,則發黃色。
至陰黃,乃內傷寒濕症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4%A7%E7%99%BD/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4850&pid=690547&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