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卷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法第二十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微反在上,澀反在下。
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
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
澀則無血,厥而且寒。
陽微(趙本有「則」字)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陽微下之,陽氣已虛,陰氣內甚,故心下痞硬。
動氣在右,不可下。
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右,肺之動也。
下之傷胃動肺,津液內竭。
咽燥鼻乾者,肺屬金主燥也;
頭眩心悸者,肺主氣而虛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
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
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動氣在左,肝之動也。
下之損脾而肝氣益勝,復行於脾,故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也。
雖有身熱,以裡氣不足,故臥則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
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上,心之動也。
下之則傷胃,內動心氣。
心為火主熱,《針經》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熱。
肝為臟中之陰,病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作表熱裡寒也;
心為臟中之陽,病則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裡熱也。
二臟陰陽寒熱,明可見焉。
動氣在下,不可下。
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動氣在下,腎之動也。
下之則傷脾,腎氣則動,腎寒乘脾,故有腹滿、頭眩、下清穀、心下痞之證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7102&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