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
腹中痛,為氣不通也。
嘔者,加生薑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加桔梗則能散之。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趙本有「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十字)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
經曰:脈微而利,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熊校記:□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汪本病上增脈字。
按舊鈔本趙本,此二句皆屬正文,直接加人參二兩句下,惟乃下無可字,計凡十字,並非成氏注語也。
元人開版時漏寫,隨改作小字,添入夾行,特於上空格以區別之,初無缺字)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
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
傳到太陰,手足自溫;
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
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
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7065&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