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
陽明病脈遲,則邪方入裡,熱未為實也。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胃中有熱,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而頭眩者,穀氣與熱氣相搏也。
兩熱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難。
利者不能發黃,言熱得泄也。
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
疸,黃也。
以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穀疸。
熱實者,下之則愈;
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腹滿亦不減也。
經曰:脈遲尚未可攻。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醫統本作「以此」)久虛故也。
胃為津液之府,(醫統本作「本」)氣虛津液少,病則反無汗。
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蟲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
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趙本注:「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而小便利者,陽明傷寒,而寒氣內攻也。
至二三日,嘔咳而肢厥者,寒邪發於外也,必苦頭痛;
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其頭亦不痛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趙本作「咽必」)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趙本注:「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身不重痛,但頭眩而不惡寒者,陽明中風而風氣內攻也。
經曰: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
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
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
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7020&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