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末世現象: 假借宗教之名性侵,歛財,壯大自我/組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16 20:46: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末世現象: 假借宗教之名性侵,歛財,壯大自我/組織

 

近年來頻傳假借宗教性侵害,歛財的新聞,最近鬧的最大的宗教性侵誹聞案,就是基督教的唐台生。

 

據我所知此類宗教性侵害的事件,並不是只有基督教裡才有發生的,我雖然是佛教徒,但還是要藉此機會提醒群眾,信仰宗教一定要徹底的了解信仰宗旨。

 

宗教的傳播,有其教育的理念,所有宗教從善行出發,然後教導大家走出世間的苦難,就是所謂的出世法的觀念。

 

其假借宗教名譽作為性侵害,這種行為完全不符合宗教的義理,絕對不是宗教教化眾生的用意。

 

當你發現所信仰宗教有此行為出現時,二話不說,就是完全的拒絕參與,這才是明智之舉。

 

在道教也有假借性侵害能改運的說法,這全部是無稽之談,信徒應該了解是一種謊言騙術。

 

不少信徒被欺騙之後,恐怕被下符咒傷害,所以不敢公開事實,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雖然旁門左道的符咒厲害,但絕對鬥不過公理正義及良知,若是神明有知,哪有任憑邪術危害人間的道理?

 

目前有太多宗教團體的組合,動不動的來頭都不小,全部歸屬團體的組織,你不要被這些頭銜給嚇倒了!

 

道教是講究傳承的,正統正信的道教大有人在,不是胡亂瞎掰就能唬人的。

 

只要你用心研究他的教義,對教史稍為研究一番,不難識破這些假道術的詭計。

 

又有假借前世姻緣的性侵害,指出信徒是註定的前世夫妻,表示這一輩子必須償還的,如果信徒不從,這輩子的婚姻就不幸福。

 

這也是鬼話胡扯的謊言,群眾必須懂得道破謊言,或立即報警處理。

 

維護宗教尊嚴,必須靠神職人員堅持立場,嚴守教內戒律的規矩。

 

不是靠著誹謗他人而作宣傳,許多宗派的廣告打的很大,但事實上對於群眾的奉獻有限,因為組織及廣告費用很高,必須將宗教給商業化,不賺錢如何養人呢?

 

這對於傳統道教來說是錯誤的宣導方法。

 

道教秉持無為自然之道,刻意的宣傳或利誘信仰,其實都是違背戒律的行為。

 

但欠缺社會資源又如何宏揚正教呢?

 

這就是選擇信仰者必須徹底理解的道理,我們應該明智的選擇信仰,並且鼎力的支持正信的信仰,這樣那些偽裝欺騙的人最會減少了。

 

如果你認為宗教的存在是必要的,就應當盡力支持你真正了解的宗教。

 

我們常聽到宗教淨化人心,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淨化宗教了。

 

過去對宗教的了解不透徹,認為所有宗教都是純淨的,其實只有猜對一半,因為宗教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人。

 

人學習宗教之後,他真能實行宗教的理念嗎?

 

如果自己都不了解,且未實證宗教的理念,又如何帶領你去實現呢?

 

那就是外行人騙外行人了。

 

領導教化工作的神職人員,除了對自身宗教的理念清晰,而且要能落實施行,以自身作為模範,這樣的神職人員才是優秀的人才。

 

我們不能輕信只會嘴巴講不會作的人,靠嘴巴講經典就以為他是神職人員,那是錯誤的想法。

 

留意神職人員的人格定位,不是幾張證書能作代表性,也不是建築物大就道行高,嘴巴說修行能超脫世間苦難,自己卻躺在床上給眾生來照顧,這實在是太扯了!

 

群眾的盲目,真是難以理解。

 

何況教義說「清靜」或「清淨」為宗,但未脫離淫慾邪魔的驅使,那最終能領導群眾去哪裡啊!

 

簡直是笑破眾人的肚皮。僅此引以為戒!

 

希望大家不要再被不肖之徒給騙了!

 

 

(一)問題的根源

  

台灣陸續發生中台禪寺集體剃頭出家風波、宋七力歛財事件、妙天禪師販賣蓮座,以及今年初美國媒體所揭發的佛光山法師對美國民主黨政治獻金等一連串事件後,台灣的宗教信仰活動透過媒體的大力抄作,頓時成為眾所矚目,批判及反思的焦點所在。

 

總體來說,目前台灣宗教活動的混亂現象,不外是台灣社會價值觀混亂的一個縮影而已。

   

不過,若深入台灣民間社會,用心觀察那充滿活力的宗教現象時,假借宗教歛財,或以宗教作為政治的支柱,其所顯露出的社會意涵恐怕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複雜。

 

它除了牽涉到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宗教與政治間相互利用的弔詭關係外,也反映出社會文化教育的素質在宗教活動中所呈現出的等比關係,或者我們可以直陳,它也可能如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只是被利用來作為統治階級或資本主義下的意識型態,或是普羅大眾對物質世界的投射作用而已。

   

那麼,教會在這些宗教亂象事件後,是否有所反思?

 

目前台灣一些教會所熱衷的「靈恩運動」,其本質與宋七力或妙天禪師事件所顯露出的社會意涵又有何不同?

 

法國學者戴布雷(R. Debray)對資本主義下所衍生的宗教狂熱的批判深具洞見。

 

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一昧追求物質奢華,因而造成其精神生活層面的空虛與無奈,而傳統宗教的禮儀形式又無法滿足人們實際的需求,遂造成一假象,認為愈狂熱的宗教活動,愈有可能紓解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精神空虛的無奈。

 

在此情況下所衍生的宗教信仰,不但不能訴求本質的敬虔(不搞個人崇拜)及寡慾(不歛財),反而形成一個更昏暗的模糊地帶,讓浮沈在物質世界的心靈,假借宗教的許可及慰藉來得到貪戀物質的心安,而主導者由此從中收受利潤也就理所當然。  

  

這樣說來,宋七力及妙天禪師的宗教歛財事件,恰好反映出台灣人混亂的社會價值觀與宗教態度的對比關係。

 

宗教信仰以個人角度來看,其最高境界不外乎追求神人合一,而神人合一的結果使人能夠摒除世間慾望、清心寡慾,且經由沈思默禱提昇自己與神契合。

 

因此,愈講求宗教神秘效應的人,也就更應清心寡慾,以達神人合一的地步。

 

然而在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催化下,宗教信仰的追求,不但不能在本質上達到神人合一與清心寡慾的定位反省,反而使宗教信仰淪為物質世界的投射。

 

宗教人在這種被扭曲的宗教物化現象中,不但可藉機成為「大富翁」,所謂買地置產,出門名車排場也就見怪不怪了。  

  

反觀台灣教會目前所熱衷的靈恩運動又是如何走向呢?

 

靈恩運動的結果是否讓參與者在生活中更能寡慾,清心及簡樸呢?

 

抑或是讓從事者在生活中更加奢華,更加增添個人頭上榮耀的光環呢?

 

其實基督教會早在第一世紀就明白這個簡明的道理,所以在《十二使徒遺訓》中就曾這樣教導基督徒說:「不是藉著靈說話的就是先知,而是從他(她)們的行為來得知」。

 

 

(二)問題的分析

  

馬克思對宗教與資本主義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似乎在某個程度上可供台灣教會深思。

 

馬克思認為一時代的觀念皆是統治階段的觀念(註1),當宗教的功能被視為是為了符合資本階級的經濟效應時,宗教顯然只是一種意識型態,是作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ideology)的意涵是指一個社會或政治觀念的體系,其中包含著既存政府或政黨對價值與目標的說明與假設。

 

而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型態則指向更明確的看法,也就是指向統治階級的觀念系統,其功能是去強化統治階級的現狀及利益。  

  

的確,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馬克思所看到的宗教如同上層結構的法律、道德,哲學或藝術一樣地達到高峰。

 

宗教成為整合的因素,將所有不同的建築物聚在一起,且提供對既存社會體系一種神聖的認可,合理化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價值,目標與基本原則。

 

  

那麼,反觀二十世紀台灣社會的宗教現象時,又該如何解讀呢?

 

宗教顯相、蓮座、靈恩,甚至政治捐獻,是不是也受到下層結構經濟因素的宰制呢?

 

很顯然地,此經濟因素又是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下運作,唯一不同的是二十世紀的台灣社會似乎欠缺十九世紀歐洲社會那種社會人文科學的批判精神,以至台灣社會的宗教亂象,襯托出為數不少的宗教活動從事者,因欠缺社會人文的批判精神所呈現出對宗教本質的無知。

   

另外,馬克思也把由人實際情境所衍生的宗教意識稱為是一種反射(reflex)。

 

雖然優於地上世界的天堂想法並非宗教的全部意識,但它在資本主義價值觀的運作下,卻成為諸多宗教意識的中心。

 

以基督教為例,天堂祝福的期待常常成為福音的中心目標,而此往往又是地上受苦的投射作用。

   

為何人會使宗教成為幻想世界呢?

 

恩格斯說宗教是由人民所感覺的需要來建立的,這是「補償」(Compensation)作用,以馬克思的話來講,就是「安慰」(consolation)、(註2)宗教提供安慰或補償作用,意指使生活感到痛苦的人可以忍受現況,以期待往後天堂世界的安樂,於是宗教以狂熱的方式在人的內心層次予取予求,但對形成生活痛苦(肉體與精神)的外在環境卻一無所察。  

  

台灣這一、二年來的宗教亂象說明了什麼呢?

 

新興宗教的亂象也好,教會內靈恩運動所導致的怪現象也好,在在說明了這些亂象背後的社會出了問題,以致日以繼夜被此價值體系所教導的人們出了問題,於是被扭曲的人,當然就以被扭曲的價值觀來從事被扭曲的宗教活動。

 

 

(三)問題的解答

  

宗教問題有其背後社會文化情境的牽引,然而宗教作為一種信仰的活力,也可凝聚一種力量成為改造(transformation)社會價值體系的動力。

 

這就是神學教育的功用所在。

 

也就是經由信仰不斷的反省(這就是神學),從被社會(或經濟因素)所制約的宗教解放出來,成為改造社會人心的信仰動力。

 

當宗教還原到其原始面貌(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福音價值)之後,再與現代人的宗教態度(受當代資本主義價值所影響的宗教態度)產生對話、批判與鬥爭時,人便能在此鬥爭過程中體驗信仰的成長,而當現世的價值不再被包裝為福音的價值時,或是人漸漸丟棄與福音價值相違背的現世價值,且能朝向福音價值的重建時,人才有可能具備成熟的宗教態度,而唯有凝聚此成熟的宗教態度,才有可能改造社會,改造人心(transformation)。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2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辛苦了!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3 00:43 , Processed in 0.15624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