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孟子正義】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22:14:47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二


陳子曰:「古之君何如則仕?」

 

(陳臻問:古之君子謂何禮可以仕也)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

 

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

 

禮貌衰,則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

 

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所去就,謂下事也,禮者,接之以禮也;

 

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

 

禮衰,不敬也;

 

貌衰,不悅也。

 

其下者,困而不能與之祿,則當去。

 

矜其困而問之,苟免死而已。

 

此三就三去之道。

 

窮餓而去不疑也,故不言去,免死而留,為死故也。

 

權時之宜,嫌其疑也,故載之也)

 

疏「陳子」至「己矣」。

 

○正義曰:此章指言士雖正道,亦有量宜,聽言為上,禮貌次之,困而免死,斯為下矣。

 

備此三科,亦無疑也。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陳臻問孟子:古之君子何如則可進為之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孟子答之,曰古之君子為仕,所去、就有三也。

 

下文孟子解之者是也。

 

自「迎之致敬」至「死而已矣」,是解所去、就有三矣。

 

言國君迎接之,致其敬以有禮,言將行用其言也,則就而仕之,是所謂行可之仕也。

 

如禮貌接之以禮,又有樂賢之容未衰,而言弗得行也,則當退而去之,以其為道而仕,道不行則去矣。

 

其次國君雖未行用其言,然而接之致敬以有禮,則就而仕之,是所謂際可之仕也。

 

及其國君接之不以禮,又無樂賢之容,是其禮貌衰也,是則退而去之,以其為禮而仕,禮既衰則去矣。

 

其下朝旦無以食,夕昏又無以食,以至饑餓睏乏不能出其門戶,國君聞之,乃曰吾大為之君者,不能使之得行其道,又不能聽從其言,而使饑餓於我之土地,吾羞恥之也。

 

如此,國君有以周賜之,亦可以受之而不辭也。

 

無他,免其餓死而已矣。

 

以其為貧而仕,是公養之仕也。

 

是以昔之孔子去、就如是,此孟子答陳臻之問,所以執此而詳悉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22:16:14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二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巿。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耕曆山,二十徵庸。

 

傅說築傅岩,武丁舉以為相。

 

膠鬲,殷之賢臣,遭紂之亂,隱遁為商,文王於鬻販魚鹽之中得其人,舉之以為臣也。

 

士,獄官也。

 

管仲自魯囚執於士官,桓公舉以為相國。

 

孫叔敖隱處耕於海濱,楚莊王舉之以為令尹。

 

百裏奚亡虞適秦,隱於都巿,穆公舉之於巿而以為相也。

 

言天將降下大事以任聖賢,必先勤勞其身,餓其體而瘠其膚,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者,所以動驚其心,堅忍其性,使不違仁,困而知勤,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

 

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人常以有謬思過行,不得福,然後乃更其所為,以不能為能也。

 

困瘁於心,衡,橫也,橫塞其慮於胸中,而後作為奇計異策、憤激之說也。

 

徵驗見於顏色,若屈願憔悴,漁父見而怪之,發於聲而後喻,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是而已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入,謂國內也。

 

無法度大臣之家、輔弼之士。

 

出,謂國外也。

 

無敵國可難,無外患可憂,則凡庸之君驕慢荒怠,國常以此亡也。

 

故知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死,亡也。

 

安樂怠慢,使人亡其知能者也)

 

疏「孟子曰」至「安樂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聖賢困窮,天堅其誌。

 

次賢感激,乃奮其慮。

 

凡人佚樂,以喪知能。

 

賢愚之敘也。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至「死於安樂也」

 

者,孟子言舜初起發自曆山畝畝之中,而堯禪其位;

 

傅說築於傅岩之間,而高宗舉之為相;

 

膠鬲鬻販於魚鹽之中而商,文王舉為賢臣;

 

管仲為士官之囚,而桓公舉為相國;

 

孫叔敖隱遁於海濱,而楚莊王舉為令尹;

 

百裏奚亡虞歸秦,而隱於都市,秦繆公任之以為相。

 

故天欲降其大任,與之卿相之位於此六人也,必先所以如是苦楚其心誌,劬勞其身,已餓其體,使之焦枯疫瘠其皮膚,又使其身空乏無資財,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為,又所以驚動其心,堅忍其性,曾益其素所不能而已。

 

又言人常以過謬,然後更改而遷善。

 

困瘁於心而無所通,則其操心也危,橫塞其慮而思慮無所達,而後乃能興作,其大憔悴枯槁之容而驗於色,而後有吟詠歎息之氣而發於聲,則人見其色,聞其聲,而後喻曉其所為矣。

 

又言國君者入於國內,無大夫循守其職而為之法家,又無輔弼諫諍之士;

 

出於國外,則無強敵之大國為危難之警:如是者,其國未為不喪亡矣,故曰國常亡。

 

如是,則然後因而知人以憂患謀慮而生,以安樂怠慢而死也,故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舜耕曆山」至「不能行」。

 

○正義曰:「自舜耕曆山」至「繆公舉之以為相也」,是皆案《史記》之文也。

 

○注若屈願憔悴,與甯戚商歌,桓公異之。

 

○正義曰:案《史記》:「屈原名平,與楚同姓,事懷王,為三閭大夫,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因讒之。

 

王怒而疏平,複逐放之。

 

平乃遊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時有漁父釣於江濱,怪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乎,何故至此?』

 

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

 

舉世皆濁,何不混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啜其糟而餔其醨。』

 

原曰:『吾聞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誰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常流,而葬魚腹中耳。』

 

遂作《長沙》之賦,懷石自投汨羅以死。

 

後百餘年,賈誼為長沙王大傅,過湘,投書以吊之。」

 

甯戚角歌者,案《三齊記》云:「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疾擊其牛角,高歌曰:『南山粲,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曼曼何時旦?』

 

桓公乃召與語,說之,遂以為大夫。」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

 

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教人之道多術。

 

予,我也。

 

屑,絜也。

 

我不絜其人之行,故不教誨之。

 

其人感此,退自修學而為仁義,是亦教誨之一道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學而見賤,恥之大者,激而厲之,能者以改,教誨之方,或折或引,同歸殊途,成之而已。

 

孟子言教人之道,非特一術耳,以其多有也。

 

我之所以於不絜人之行而不教之者,此亦我有以教之也。

 

以其使彼感激自勉修為之而已,是以亦為教誨之者也。

 

蓋謂教亦多術者,有君子之五教,或三隅不反,則不複也;

 

或叩兩端而竭;

 

於鄙夫或瀆則不告;

 

或謂子之歸求有餘師;

 

或為挾貴而不答:是教之多術矣。

 

孟子正義 卷十二


陳子曰:「古之君何如則仕?」

 

(陳臻問:古之君子謂何禮可以仕也)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

 

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

 

禮貌衰,則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

 

使饑餓於我土地,吾恥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所去就,謂下事也,禮者,接之以禮也;

 

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

 

禮衰,不敬也;

 

貌衰,不悅也。

 

其下者,困而不能與之祿,則當去。

 

矜其困而問之,苟免死而已。

 

此三就三去之道。

 

窮餓而去不疑也,故不言去,免死而留,為死故也。

 

權時之宜,嫌其疑也,故載之也)

 

疏「陳子」至「己矣」。

 

○正義曰:此章指言士雖正道,亦有量宜,聽言為上,禮貌次之,困而免死,斯為下矣。

 

備此三科,亦無疑也。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陳臻問孟子:古之君子何如則可進為之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孟子答之,曰古之君子為仕,所去、就有三也。

 

下文孟子解之者是也。

 

自「迎之致敬」至「死而已矣」,是解所去、就有三矣。

 

言國君迎接之,致其敬以有禮,言將行用其言也,則就而仕之,是所謂行可之仕也。

 

如禮貌接之以禮,又有樂賢之容未衰,而言弗得行也,則當退而去之,以其為道而仕,道不行則去矣。

 

其次國君雖未行用其言,然而接之致敬以有禮,則就而仕之,是所謂際可之仕也。

 

及其國君接之不以禮,又無樂賢之容,是其禮貌衰也,是則退而去之,以其為禮而仕,禮既衰則去矣。

 

其下朝旦無以食,夕昏又無以食,以至饑餓睏乏不能出其門戶,國君聞之,乃曰吾大為之君者,不能使之得行其道,又不能聽從其言,而使饑餓於我之土地,吾羞恥之也。

 

如此,國君有以周賜之,亦可以受之而不辭也。

 

無他,免其餓死而已矣。

 

以其為貧而仕,是公養之仕也。

 

是以昔之孔子去、就如是,此孟子答陳臻之問,所以執此而詳悉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5:30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凡四十五章)

(盡心者,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後行之;

 

猶人法天,天之執持綱維,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

 

《論語》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心者,人之北辰也;

 

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

 

為篇題;)

 

疏正義曰:前篇章首論告子之言性,此篇章首以論盡心,蓋以情性有主於心,故次之以《盡心》也;

 

言盡己之心,與天道通,是道之極者,故《孟子》七篇,所以終於《盡心》也;

 

此篇凡八十四章,趙氏分成上下卷,此卷即有四十五章而已;

 

一章言盡心知性;

 

二章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

 

三章言每必以誠,恕己而行;

 

四章言人有仁端,達之為道;

 

五章言遠辱不為憂;

 

六章言不慕大人,何能有恥;

 

七章言王公尊賢,以貴下賤;

 

八章言內定常滿,賤不失道,達善天下;

 

九章言小人待化;

 

十章言人情富盛,莫不驕矜;

 

十一章言勞人慾以佚之,殺人慾以生之;

 

十二章言王政浩浩,與天地同道,霸者德小,民人速睹;

 

十三章言明法審令,崇寬務化;

 

十四章言本性良能,仁義是也;

 

十五章言聖人潛隱;

 

十六章言孤孽自危,故能顯達;

 

十七章言容悅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己;

 

十八章言育養賢才,樂過萬乘;

 

十九章言臨蒞天下,君子之樂,尚不與焉;

 

二十章言王政普大,二老聞歸;

 

二十一章言教民之道,富而節用;

 

二十二章言能大明者無不照;

 

二十三章言好善從舜,好利從蹠;

 

二十四章言楊墨放蕩,子莫執中;

 

二十五章言饑不妄食;

 

二十六章言下惠不恭;

 

二十七章言為仁由己,必在究之;

 

二十八章言仁在性體,其次假道;

 

二十九章言放惡攝政,伊周有為,凡人誌異,則生篡心;

 

三十章言君子正己,以立於世;

 

三十一章言人當尚誌,善之所由,仁與義也;

 

三十二章言事有輕重,行有小大;

 

三十三章言奉法承天,政不可枉,大孝榮父,遺棄天下;

 

三十四章言人性皆同,居使之異;

 

三十五章言輿服器用,人用不殊,尊貴居之,誌氣以舒;

 

三十六章言取人之道,必以恭敬;

 

三十七章言聖人踐形;

 

三十八章言禮斷三年,孝者欲益,富貴怠厭,思減其日;

 

三十九章言教人之術,莫善五者;

 

四十章言道大難追,人能弘道;

 

四十一章言窮達卷舒,屈伸異變;

 

四十二章言學尚虛己;

 

四十三章言賞僭及淫,刑濫及士,季文三思;

 

四十四章言君子布德,各有所思;

 

四十五章言振裘持領,正羅惟綱;

 

其餘三十九章,趙氏分在下卷,各有敘焉;

 

○注「 盡心者」至「篇題」;

 

○正義曰:云「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後行之,猶人法天」

 

者,蓋以性之得於天,心之生於性;

 

天莫之為,而所以命人者,性也;

 

性則湛然自得,所以為主者,心也;

 

則人之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後行,由人法天也;

 

云「天之執持維綱,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者,二十八舍,案五行《天文誌》云: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

 

凡此四七之星,分佈四方,是二十八舍也;

 

然所以正之者,蓋在乎北辰;

 

《論語》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包注云「北辰之不移,而眾星拱之;」

 

《爾雅•釋文》云:「北極謂之北辰;」

 

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

 

然則極,中也;

 

辰,時也;

 

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

 

以正四時,故曰北辰;

 

又按《漢書•天文誌》云:「中宮,太極星;

 

其一明者,太乙之常居也;

 

旁三星,三公環之;

 

匡衛十二星,藩臣;

 

皆曰紫宮;

 

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製四方;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鬥,是眾星所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6:32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製之,惟心為正;

 

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

 

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能存其心,養育其正性,可謂仁人;

 

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

 

天道無親,惟仁是與;

 

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貳,二也;

 

仁人之行,一度而已;

 

雖見前人或夭或壽,終無二心改易其道;

 

夭若顏淵,壽若邵公,皆歸之命;

 

脩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

 

疏「孟子」至「命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盡心竭性,足以承天,夭壽禍福,秉心不違,立命之道,惟是為珍者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至「所以立命也」者,孟子言人能盡極其心以思之者,是能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道矣;

 

知存其心,養育其性,此所以能承事其天者也;

 

以其天之賦性,而性者人所以得於天也,然而心者又生於性,性則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

 

蓋仁、義、禮、智根於心,是性本固有而為天所賦也;

 

盡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則是知仁、義、禮、智之性;

 

知吾性固有此者,則知天實賦之者也;

 

如存此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以長育仁、義、禮、智之性,是所以事天者也,是性即天也;

 

故存心養性,是為事天矣;

 

又言人之於命,雖有或夭或壽,但操執其心而不仁也;

 

既夭壽不二,而修其身以待其在天者如何耳,如是所以為能立命之本也;

 

以其夭壽皆定於未形有分之初,亦此而不二也,不可徼求之矣,但脩其在我以待之,是為立命也;

 

如於夭壽而二其心,以廢其所以脩其在我者,則非所以立命者也;

 

《商書》云:「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其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7:00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莫,無也;

 

人之終,無非命也;

 

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惡曰遭命,行惡得惡曰隨命;

 

惟順受命為受其正也已;)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知命者欲趨於正,故不立於岩牆之下,恐壓覆也;

 

盡脩身之道,以壽終者,得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畏、壓、溺死,禮所不弔,故曰非正命也已;)

 

疏「孟子曰」至「非正命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人必趨命,貴受其正,岩牆之疑,君子遠之也;

 

「孟子曰莫非命」至「非正命也」者,孟子言人之死,無非是命也,然當順受其正,盡道以生死也;

 

《書》云:「惠迪吉;」是其順受其正之旨也;

 

是故知命之君子,不立身於岩牆危險之下,以其能壓覆人也;

 

是以盡其脩身之道而死亡者,乃為受正命而死也;陷於刑獄,為桎梏而死者,非受正命而死也,以其不能盡脩身之道而順受其命而死也;

 

桎,足械也;

 

梏,手械也;

 

今刑獄匣手足者也;

 

案孔子云人有三死而非命:飲食不節,勞逸過度,是病其殺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誣其君,嗜欲無厭,是刑其殺之也;以少犯眾,以弱侮強,是兵其殺之者也;

 

又云人有三死而不弔:有畏而死者,有壓而死者,有溺而死者;

 

○注「 莫,無也」至「正也」;

 

○正義曰:云「命有三,行善得善曰受命」者,如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若決江河而莫之禦,而終得升於帝而崩是也;

 

「行善得惡曰遭命」,如《淮南子》「伯牛有癩」,《論語》曰「伯牛有疾,孔子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包曰「伯牛有惡疾」是也;

 

「行惡得惡曰隨命」,如舜之四凶之類是也;

 

○注「畏、壓、溺死,所不弔」;

 

○正義曰:《禮》於《檀弓》云:「死而不弔者三,畏、壓、溺;」

 

鄭氏云:「謂輕身忘孝也;

 

畏,人或時以非罪,故己不能有以說之,死之者,孔子畏於匡是也;

 

壓,行止危險之下是也;

 

溺,不乘橋船是也;」

 

《荀子》曰:「夏首之南,有人曰涓蜀梁,其為人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是亦畏死者也;

 

又秦武王時,大蛇從身出,複入穴,五女示之,五子拔蛇,壓殺五女;

 

是壓死者也;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是溺死者也;

 

孟子之言,其趨則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7:25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謂脩仁行義,事在於我;

 

我求則得,我舍則失,故求有益於得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謂賢者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故曰求之有道也;

 

脩天爵者,或得或否,故曰得之有命也;

 

爵祿須知己,知己者在外,非身所專,是以云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疏「孟子」至「者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故孔子曰:「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孟子言仁、義、禮、智,性之所有,如就性而求之則得之,舍而不求則亡;

 

是則仁、義、禮、智,求之有益於得者也,是求之在我者也;

 

以其仁、義、禮、智,有生之初性固有者,是為在我者也,是為天爵也;

 

求之有道,則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故也;

 

既脩其天爵,而人爵或有不得者,是或得或否,是得之有命也;

 

是則人爵求之無益於得也,是求之在外者也;

 

以其人爵非身所專,故為在外者也;

 

如《論語》云「求仁而得仁」,是求則得之之謂也;

 

《易》云「舍爾靈龜,凶」,是舍則失之之謂也;

 

《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是求之有道者也;

 

《荀子》云「君子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是得之有命者也;

 

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7:49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物,事也;

 

我,身也;

 

普謂人為成人已往,皆備知天下萬物,常有所行矣;

 

誠者實也;

 

反自思其身所施行,能皆實而無虛,則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當自強勉以忠恕之道,求仁之術,此最為近也;)

 

疏「孟子」至「莫近焉」;

 

○正義曰:此章指言每必以誠,恕己而行,樂在其中,仁之至也;

 

孟子言人之生也,萬物皆備足於我矣,但能反己思之以誠,不為物之喪己,是有得於內矣,有得於內,則為樂亦莫大焉;

 

以其外物為樂,則所樂在物,不在於我,故為樂也小;

 

以內為樂,則所樂在己,不在物,其為樂也大;

 

又言勉強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術為最近,故傳有云「仁者必恕而後行」,是之謂也,斯亦「力行近乎仁」之意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8:17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皆有仁義之心,日自行之無所愛,而不能著明其道以施於大事;仁妻愛子亦以習矣,而不能察知可推以為善;由,用也,終身用之,以為自然,不究其道可成君子:此眾庶之人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人有仁端,達之為道,凡人用之,不知其為實也;

 

孟子言仁義之道人皆有之,然而行之而不著,則其跡不能彰明;習此仁義之道而不察,則其理不能推明;終身用而行之,而不知其是為道:凡如此者,非君子者也,是則為凡眾者矣;

 

故孟子以此閔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8:50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論語》曰:「行己有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人能恥己之無所恥,是為改行從善之人,終身無複有恥辱之累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恥身無分,獨無所恥,斯必遠辱,不為憂矣;

 

孟子言人之不可無其羞恥也;

 

人能無恥而尚有羞恥,是為遷善遠罪之人,終身無複有恥辱累之矣;

 

案《禮》云:「君子有五恥:朝不坐,燕不善,君子恥之;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

 

如此,則人可以無恥乎?此孟子所以有此言,而救時之弊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9:12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恥者為不正之道,正人之所恥為也;

 

今造機變阱陷之巧以攻戰者,非古之正道也;

 

取為一切可勝敵之宜,無以錯於廉恥之心;)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恥不如古之聖人,何有如賢人之名也』,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不慕大人,何能有恥;

 

是以隰朋愧不及黃帝,佐桓公以有勳;顏淵慕虞舜,孔子歎庶幾之云;

 

孟子言人之所以恥者,以其為不正之道也;

 

不正之道,正宜羞恥而無為之也,是為恥之於人為大者也;

 

今之人乃造機變阱陷,藏兵之巧,以為攻戰者,是為不正之道也,是無所用而恥之也;

 

如不恥不若古之聖賢,何能有古聖賢之名也! ○注「隰朋顏淵」;

 

○正義曰:凡於趙注有所要者,雖於文段不錄,然於事未嚐敢棄之而不明;

 

今有以隰朋不及黃帝,佐齊桓以有勳;顏淵慕虞舜,仲尼歎庶幾也;

 

案杜預《春秋傳》云:「隰朋,齊大夫也;」

 

《史記》注云:徐廣曰:朋或作崩,常愧恥不若黃帝之為人,後齊桓得之,輔佐桓公,四十一年卒;

 

顏淵慕虞舜;

 

案《經》云:「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孔子所以曰:「回也其庶乎屢空;」是其歎也;

 

趙注所以引而為解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49:36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

 

(樂善而自卑,若高宗得傅說而稟命;)

 

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何獨不然,何獨不有所樂有所忘也;

 

樂道守誌,若許由洗耳,可謂忘人之勢矣;)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

 

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亟,數也;

 

若伯夷非其君不事,伊尹樂堯、舜之道,不致敬盡禮,而數見之乎?作者七人,隱各有方,豈可得而臣之;)

 

疏「孟子」至「之乎」;

 

○正義曰:此章指言王公尊賢,以貴下賤之義也;樂道忘勢,不以富貴動心之分也;

 

各崇所尚,則義不虧矣;

 

「孟子曰」至「而況得而臣之者乎」,孟子曰古之賢者之君,好人之善而忘己之勢,古之為賢士者亦然,以其能樂己之樂而忘人之貴勢也;

 

如此,故有王公大人不致其敬而盡其禮,則不得數數見其賢者;

 

然而見之且猶尚以為不可,而況得臣之而卑下者乎? ○注「高宗得傅說而稟命」;

 

○正義曰:案《尚書•說命篇》云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爰立作相;

 

王置諸其左右,曰臣下罔有稟命;

 

孔安國《傳》云:「名說;

 

稟,受也;

 

令,命也;」

 

○注「 經許由洗耳,可謂忘人之勢」;

 

正義曰:案《高士傳》云:「許由,潁川人也,隱箕山;

 

堯聞之,躬聘為九州長;

 

由不赴,遂洗耳於河;

 

巢父見之,曰:『吾欲飲牛,汙吾牛口;』

 

於是牽牛上流飲之;

 

由大慚而隱;」是也;

 

○注「亟數也」至「作者七人」;

 

○正義曰:云伯夷、伊尹者,此蓋本孟子之正文也,已說之詳矣;

 

云「作者七人」者,案《論語》之文也;

 

七人,包注云凡七人,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是也;

 

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是此七人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0:02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宋,姓也;句踐,名也;

 

好以道德遊,欲行其道者;

 

囂囂,自得無欲之貌也;)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句踐問何執守可囂囂也;)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尊,貴也;

 

孟子曰:能貴德而履之,樂義而行之,則可以囂囂無欲矣;)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窮不失義,不為不義而苟得,故得己之本性也;

 

達不離道,思利民之道,故民不失其望也;)

 

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脩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古之人得誌君國,則德澤加於民人;

 

不得誌,謂賢者不遭遇也,見,立也,獨治其身以立於世間,不失其操也,是故獨善其身;

 

達謂得行其道,故能兼善天下也;)

 

疏「孟子」至「天下」;

 

○正義曰:此章指言內定常滿,囂囂無憂,可出可處,故云以遊,脩身立世,賤不失道,達善天下,乃用其寶;

 

句踐好遊,未得其要,孟子言之,然後乃喻;

 

「孟子謂宋句踐曰」至「囂囂」,宋句踐,宋人,姓宋名句踐;

 

孟子謂句踐曰:子好逸遊乎?我今語以教子之遊也,言人之知己,亦但囂囂然自得;人不知己,亦但囂囂然而自得;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句踐問之,曰當何如此可以囂囂然自得矣;

 

「曰尊德樂義」至「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又與之曰:尊貴其德,所樂以義,以此則可以囂囂自得矣;

 

蓋德有所得於內,義有所不為於外;

 

既所貴在德,而盡性於內;所樂在義,而窮理於外:是以樂天知命,故人知不知,斯囂囂然自得矣;

 

如此,故士窮而在下,則不失義,而不為苟得;達而在上,則不離道,而常思利民;

 

窮不失義而不為苟得,故得己之本性;達不離道而常思利民,故民不失其所望;

 

是以古之人得誌遭遇其時,則布恩澤而加被於民;不得誌,則脩治其身以立於世間;

 

是其窮則獨善身,達則得行其道而兼善天下也;

 

言古之人以是者,如顏子之徒窮而不得誌,則不改其樂而獨善其身,伊尹之徒得誌而澤加於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0:23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

 

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凡民,無自知者也,故由文王之大化,乃能自興起以趨善道;

 

若夫豪傑之才知千萬於凡人者,雖不遭文王,猶能自起以善守其身,正其行,不陷溺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小人待化,乃不邪僻;君子特立,不為俗移,故謂豪傑自興也;

 

孟子言必待文王之化而乃能興起以從善道者,凡民也,以其無自知者也;

 

若夫才有過於千萬人之豪傑者,雖不遭遇文王之化,猶能自興起以從善而正立其身也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0:43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附,益也;

 

韓、魏,晉六卿之富者也;

 

言人既自有家,複益以韓、魏百乘之家,其富貴已美矣;

 

而其人欿然不足,自知仁義之道不足也,此則過人甚遠矣;)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人情富盛,莫不驕矜,若能欿然,謂不如人,非但免過,卓絕乎凡也;

 

孟子言人自有富,複附益以韓、魏晉六卿百乘之家富而貴之,如其自視己於仁義之道欿然不足,則超絕有過乎眾人遠矣;

 

○注「韓、魏,晉六卿百乘之家」;

 

○正義曰:已說於《梁惠》首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1:11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謂教民趨農,役有常時,不使失業,當其雖勞,後獲其利,則佚矣,若「亟其乘屋」之類也,故曰不怨;)

 

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謂殺大辟之罪者,以坐殺人故也;

 

殺此罪人者,其意欲生民也;

 

故雖伏罪而死,不怨殺者,)

疏「孟子」至「殺者」;

 

○正義曰:此章指言勞人慾以佚之,殺人慾以生之,則民不怨讟也;

 

孟子言國君如使民趨於農耕,是以佚道使民,是農耕時雖為勞,然後有所獲稼,則又有以佚樂矣;

 

如是則何怨恨其勞乎?故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又言國君殺戮其罪人者,以其恐有害於民,故殺之,而意有在於欲生其民也,是則罪人被殺,雖死且不怨恨殺者也;

 

故曰:「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注「若亟其乘屋之類」;

 

○正義曰:已於《滕文公》說之矣;

 

○注「大辟之罪」;

 

○正義曰:孔云:大辟之罪,死刑也;

 

前已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1:39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歡虞如也;

 

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霸者行善恤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歡虞樂之也;

 

王者道大法天,浩浩而德難見也;

 

殺之不怨,故曰殺之而不怨;

 

庸,功也;

 

利之使趨時而農,六畜繁息,無凍餓之老,而民不知獨是王者之功;

 

修其庠序之教,又使日遷善,亦不能覺知誰為之者;

 

言化遷善為之大道者也;)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君子通於聖人,聖人如天;

 

過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國,其化如神,故言與天地同流也;

 

天地化物,歲成其功,豈曰使人知其小補益之者哉;)

 

疏「孟子」至「之哉;

 

○正義曰:此章指言王政浩浩,與天地同道;霸者德小,民人速睹:是以賢者誌其大者也;

 

「孟子曰」至「小補之哉」者,孟子言霸者行善政以及民,以其恩澤暴見,故民歡而樂也;王者道大,故若天浩浩而難知難見者也,故民皞皞然自得而已矣;

 

是以王者之民,殺之而不怨,以其生道殺之故也;利而不知為王者之功,以其佚道使之故也;

 

自跡觀之,則君子過之而不守拘其一,自妙道觀之,則其所感而遂天下之故者未嚐不有存焉,故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今夫天地之化者,始乎春而終乎冬,而萬物皆得以移易者也;天地之神者,始乎震而終乎艮,而陰陽不可測之者是也;

 

然則王者之於民,所過者以化,所存者以神,宜美與天地上下同流而無間也;

 

則是天地之化,以神而存之,豈曰使萬物知其有小補益哉!王者之化,亦存以神,又豈曰使民知其有小補益之哉!如此,故王者之民所以皞皞如也;

 

蓋虞之為樂,必待虞度無患,然後為歡,則其樂淺;皞皞如也,以其使民舒通太平,自得而已,故於歡虞又有以間矣;

 

此孟子所以抑區區之為,而尊崇其王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2:04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仁言,政教法度之言也;

 

仁聲,樂聲《雅》、《頌》也;

 

仁言之政雖明,不如《雅》、《頌》感人心之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使民不違上,善教使民尚仁義,心易得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愛之;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畏之,不逋怠,故賦役舉而財聚於一家也;

 

愛之,樂風化而上下親,故歡心可得也;)

 

疏「孟子」至「民心」;

 

○正義曰:此章指言明法審令,民趨君命,崇寬務化,民愛君德,故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孟子曰」至「善教得民心」,孟子言仁言為政教法度之言,不若仁聲樂聲《雅》、《頌》感人心之深也;

 

善政使民不違上,又不若善教得民之易也;

 

以其善政出於法度之粗,有刑威以行之,故民有以畏之;

 

善教本人之德性,有仁恩以懷之,故民有以愛之;

 

亦以善政有九職係萬民,有九兩以係萬民;

 

九職任萬民,故一曰三農,以平地山澤,生黍、稷、禾、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之九穀;二曰園囿,以育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獸;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八材,鄭司農云「珠、象、玉、石、金、木、革、羽」是也;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枲,鄭玄云「金玉曰貨,布帛曰賄,嬪,婦人之美稱也」

 

;八曰臣妾,聚斂疏財;九曰閑民,無常職,轉移執事;

 

鄭玄云:「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

 

九兩係萬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

 

凡此善政,為民財而已;善教因民心以教之,故能得民心矣:此所以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然而善政非不能得民,但得民財而已,又不若善教得民之心矣;

 

○蓋「移風易俗,莫大乎樂」,此禮之文然也,孟子所以同其趨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2:33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學而能,性所自能;

 

良,甚也;

 

是人之所能甚也;

 

知亦猶是能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孩提,二三歲之間,在繈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少知愛親,長知敬兄,此所謂良能良知也;)

 

親親,仁也;

 

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人仁義之心,少而皆有之,欲為善者無他,達,通也,但通此親親敬長之心,施之天下人也;)

 

疏「孟子」至「天下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本性良能,仁義是也,達之天下,恕乎己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至「達之天下也」者,孟子言人之所以不學而性自能,是謂良能者也;所以不待思慮而自然知者,是謂良知者也;

 

孩提繈褓之童子,無有不知愛其父母,及其長大,無不知欽順其兄,是則厚愛其親,欽順其兄,是仁義也,仁義即良知良能者也;

 

言人之為善者,無更於他求也,但通達此親親敬長之良能良知,施之於天下耳;

 

○注「繈褓者」;

 

○正義曰:釋云:繈褓,負也;

 

負,兒衣也;

 

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者也;

 

是亦知孩提為二三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2:57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

 

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舜耕曆山之時,居木石間;

 

鹿豕近人,若與人遊也;

 

希,遠也;

 

當此之時,舜與野人相去豈遠哉;)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舜雖外與野人同其居處,聞人一善言則從之,見人一善行則識之,沛然不疑,若江河之流,無能禦止其所欲行也;)

 

疏「孟子」至「禦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聖人潛隱,辟若神龍,亦能飛天,亦能潛藏,舜之謂也;

 

孟子言虞舜初起於曆山耕時,居於木石之間,以其近木石故也,與鹿豕遊,以其鹿與豕近於人也;

 

然而舜於此,其所以有異於深山之野人不遠,但能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其從之若決江河之水,沛然其勢,莫之能禦止之也;

 

○注「聖人潛隱若神龍者」;

 

○正義曰:此蓋《周易•乾卦》之文也,趙注引之以解其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8:53:31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正義 卷十三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無使人為己所不欲為者,無使人慾己之所不欲者,每以身先之如此,則人道足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尼之道也;

 

孟子言人無為其所不為,以其所不為者不義也;

 

無欲其所不欲者,以其不欲為不善也;

 

人能無為不義,又不欲其所不善,則人道於是足矣,故曰如此也;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人所以有德行智慧道術才知者,在於有疢疾之人,疢疾之人,又力學,故能成德;)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此即人之疢疾也,自以孤微,懼於危殆之患而深慮之,勉為仁義,故至於達也;)

 

疏「孟子」至「故達」;

 

○正義曰:此章指言孤孽自危,故能顯達,膏粱難正,多用沉溺,是故在上不驕,以戒諸侯也;

 

孟子言人之所以有德慧術知者,常在於疢疾之人也;

 

疢疾,人之有小疾,常沾在身不去者,是為疢疾也;

 

如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常危,其慮患也常深,是若疢疾也;

 

此孟子所以執此喻以自解也;

 

言孤臣不得於其君者也,孽子不得於其親者也;

 

不得於其君與不得於其親者,故能秉心常危,慮患常深,以勉力於為道德,故能顯達也;

 

操心常危,慮患常深,是人之疢疾常霑在身而不去也,是孟子所以為疢疾之人有德慧術智也;

 

然而非謂德慧術智必係乎有疢疾者,但常存乎疢疾之人而已;

 

蓋有得於己謂之德,述而行之謂之術,然德又以慧連,術又以智連之者,以其德以慧明,術以智釋耳,是則所謂智慮生於憂患,豈非德慧術智存於疢疾之意有同歟?

此孟子所以有是言之,而戒當時之人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2:38 , Processed in 0.52242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