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8: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中藥方劑配伍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古人把單味藥與單味藥共同應用之間的關係稱為「七情」。


「七情」中的相反、相畏,是中醫方劑配伍中應當遵循的原則,前人把它們總結為十八反、十九畏,成為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然而自古以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就不一致,近年來也做過不少的討論和研究,見仁見智,確有很大進步。


在這方面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否則就會影響研究的結果和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0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注意藥材品種的歷史沿革和混亂中醫藥學是一古老的醫學,數千年來在藥材品種上屢有變革,因此在研究十八反、十九畏這一理論時,就必須考查提出和總結這一理論時的用藥情況,否則,按照今天的用藥品種就可能很難說明問題,或根本沒有實際意義,乃至誤解曲解古人的經驗或理論。


如用黨參來探討與細辛、芍藥的配伍作用,即使做出有意義的結果,也只能是我們今天的新發現,根本無法說明古人的經驗,因為黨參這一藥名的出現,一般認為是清代,或云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此說更為不確,我們已有專文討論,此處不贅。


再如沙參也大體如此,現在通用的沙參是指北沙參,而北沙參首見於《本草匯言》,為傘形科植物,與《本經》所記述的桔梗科沙參有別,以此種做實驗,又何以說明古人「相反」的本意呢!


由此可見本草史的研究,中藥用藥的歷史沿革情況,也是方劑學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藥材品種的混亂,產生不同的實驗結果,更是顯而易見的事。


如「藻戟遂芫俱戰草」中的大戟,現在已知除大戟科大戟外,還有茜草科KnoxiasorymbasaWilld和瑞香科StellerachamaejacmeL,都稱為大戟,與甘草配伍焉能產生一致的結果,據此遽做結論自然就會失去科學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注意機體的機能狀態一般的配伍研究實驗,多採用健康動物進行。


按照中醫理論來說,中藥的性味功能,常指機體在病理狀態下對藥物的反應。


現代藥理學亦已證明,生物有機體在正常狀態與在病理狀態下對藥物的反應性是不同的,有毒藥物更是如此。


特別是在採用注射給藥時,由於避開了肝腸屏障,與傳統的給藥途徑不同,所觀察到的結果,進而得出的結論,更是需要審慎的。


因此,中醫方劑配伍的研究中,動物的種屬差異姑且不論,而實驗動物機能狀態的選擇,也應當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


於此可見,中醫方劑配伍研究中涉及的問題是較多的,以上兩點,乃管見所及,謬誤之處,敬希教正是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上黨人參———黨參古今考辨目前臨床上凡古方劑之用人參者,大多以黨參代之,蓋因其作用相似,且古文獻有人參出上黨之論。


現代研究確認,黨參的名稱始於清代,係指桔梗科植物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而人參則為五加科植物PanaxginsengC.A.Mey,顯而易見,此乃兩種不同的植物,不應互相混淆。


據考,古之上黨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目前這一地區尚未發現過野生人參,而黨參卻是本地區的主產藥材之一,產量之大,品質之優,居全國之首。


那麼古之上黨人參是否即今之黨參,實有考辨之必要。


茲就管見所及,討論如下:(一)古代上黨地區可能是人參主產區人參和黨參不一樣,其歷史悠久。


《說文》就有「人參,藥草,出上黨」之記載,《吳普本草》及《名醫別錄》更指出生於上黨山谷。


這種上黨人參《本草經集注》雖有描述,但似不確切。


不過從唐代一些詩詞中所描述的上黨人參卻像是五加科人參,如陸龜蒙等說「五葉初成椴樹陰,紫團峰外即雞林,名參鬼蓋須難見,材似人形不可尋……」這句詩的意思大意是人參有五葉,生在椴樹遮蔭的山西上黨的紫團山及新羅(即今朝鮮),樣子似人形。


到宋代《圖經本草》才有圖可徵,從其4幅圖來看,只有潞州人參最像今之五加科人參,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上黨,今潞州也,……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參也。


可見在明代,上黨人參還是指五加科人參而言。


上黨地區為太行山脈分佈,彼時森林植被和氣候可能是很適宜人參生長的。


解放後絳縣等地引種人參成功,也間接表明在森林植被適宜的情況下,這一帶地區是可以生長人參的。


因此推測上黨地區可能是我國優質人參的原產地之一,是有根據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自古以來上黨人參就存在著混亂雖然自古就認為上黨人參是珍品,但就在此同時也出現了品種混亂問題。


這主要是由於人參是一個珍貴藥品,其「價與銀等」,難免有人從中謀利,再加當時的科學水準所限,魚目混珠在所難免。


東漢時期王符的《思賢篇》中就說「病當得真人參」,既然要得真人參,那一定有偽品了。


這從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該書中描述人參是「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花紫色……」。


這顯然與「三椏五葉」的人參不類,倒很似現在的輪葉沙參。


故蘇敬在《唐本草》人參條的注釋中感歎陶氏不悟高麗人作人參贊中「三椏五葉,背陽向陰……」之語,實際他們描述的是兩種東西,自然「不悟」。


可見當時這些醫藥大家也是混淆不清的。


宋代《圖經本草》中所繪4種人參圖,除潞州人參外,皆與五加科人參相距甚遠,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人參,偽者皆以沙參、薺尼、桔梗采根造作亂之……」實際元明以降乃至近代某些賢達,也錯誤地認為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是也」,問題是既然形態上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混亂呢?


我們認為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謀利發財者外,可能還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準及交通條件,觀察得不夠仔細,又不能及時交流修正,有的注意到了苗葉,有的則著眼於藥用部分的根部,因而難免「張冠李戴」。


如《唐本草》說上黨人參「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


《圖經本草》中所附潞州人參的圖很像五加科人參,但又說其「花紫色」,這恐怕又與五加科人參不一致了。


二是自古以來就有以薺尼、桔梗、沙參做偽人參者,就是著眼於它們的根形很似人參,以致偽作或誤用,學識淺薄者,不辨真偽,只見其花色紫而相類,根又肖人參,遂以為真人參,以訛傳訛。


後來由於資源匱乏,人參漸少,遂有只取其根相近之黨參充作人參。


類似的演變,直到近代仍有,如太子參,原為五加科人參之小者,藥商難於出手,易名為太子參或孩兒參,繼之則以石竹科植物假葉繁縷的根充之,因其形似鼠尾,頗類小的人參,延至今日,竟成正品,藥典中亦已收載。


黨參的演變情況可能亦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上黨地區人參之消亡與黨參的興起既然承認古上黨地區可能是人參的主產區之一,同時又是黨參的重要產地,何以人參絕跡,而黨參則興旺發達?


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1官府逼貢人參,資源破壞:由於人參是一種珍貴藥材,歷代統治者為了「長命百歲」,而要人民納貢人參。


地方官吏為了討好上司和他們自己享用,借機橫徵暴斂,迫害百姓,因而藥農不願再操此業,促使人參的生產減少、凋蔽。


《潞安府志》說:「上黨,今潞州也」,「民以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


又說「人參出壺關紫團山,舊有參園,今已墾而田矣。


2植被破壞,失去了人參的生長環境:按現在人參種植情況來看,其要求環境條件相當苛刻,而古代由於交通等因素,太行山一帶森林植被可能是很好的,適宜於人參的生長。


宋元以降,由於戰亂、火災,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據《夢溪筆談》卷24記載:「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浙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皆童矣。


提示到宋代太行山一帶都變成了不長樹木,光禿禿的山,失去了人參必須在「椴樹蔭」下的生長條件,因而人參遭到滅絕。


然而官府仍然逼著地方上貢人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因此只好以產地相同,而外形略有相似的桔梗科黨參冒充「上黨人參」;


因其外形又似防風,故又稱其為防風黨參。


此種黨參之生產條件較人參之要求為低,因而形成了今天潞黨參的興旺發達。


總之,根據歷史資料及今天培植人參的經驗來看,古時之上党人參應是五加科人參。


由於天災人禍,五加科人參滅絕,該地同時也生長之桔梗科黨參才益見興旺,衍出了上黨人參、黨參的混亂局面。


大概這就是今天中醫藥界使用潞黨參以代人參之由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49:5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白烏貝散 組成:烏貝散60克、雲南白藥5克,混勻即成。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收斂止血。


主治: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大便潛血陽性者。


用法及用量:飯前口服,每次6~9克,1日3次,白開水送下。


按語:本方係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加雲南白藥組成。


烏貝散原為老中醫王藥雨的經驗方,現已為《中國藥典》收錄,並在製備中增加了些許陳皮油以矯味。


它是一個良好的收斂制酸劑,可制酸、止痛、止血。


用於慢性胃炎、潰瘍病的胃脘疼痛、胃酸過多、大便稀溏者。


實驗證明,本方能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並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加上雲南白藥,止血止痛的作用更為顯著,且見效快捷。


雲南白藥原是一個民間方,由於其止痛、止血作用療效明顯,早已享譽國內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0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加減保和湯 組成:炒三仙、半夏、茯苓各10克,陳皮6克、炒萊菔子10克、黃連10克、大黃5克、檳榔10克。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


主治傷食便秘,脘腹滿悶作痛、噯腐厭食,舌苔黃厚者。


用法及用量:每劑水煎2次,合併濾液,2次分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1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按語:本方係保和丸方去連翹,加黃連、大黃、檳榔而成。


保和丸原方功能消食和胃,用於治療暴飲暴食或飲食過度的食積內停有效。


唯方中之連翹改為黃連為妥,蓋連翹的清熱散結之功,用於治氣血瘀滯的瘡瘍見長,故有瘡家聖藥之稱,非治食積發熱,《本草求真》說連翹多用則胃虛食少,費伯雄也說「此(保和丸)亦和平消導之平劑,惟連翹一味可以減去」。


可見連翹用於消食清熱是不恰當的,而黃連苦寒燥濕清熱,能厚腸胃,即有健胃、消炎抗菌的作用,不獨腸炎、痢疾可用,就是由於飲食失節造成的傷食症,以黃連配適當的大黃,確有健胃助消化之功,因此臨床上凡用保和丸,皆以黃連易連翹,未見僨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消三消膠囊 組成:山茱萸10克、山藥6克、黃耆10克,依法製成膠囊劑,每粒03克。


功能主治:補腎澀精,益氣陰,縮尿止渴。


主治脾腎兩虛,精虧液耗之消渴病。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粒,1日3次,白開水送下。


按語:本方藥性平和,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辨證屬於脾腎兩虛者有良效。


(邱德文編) 外感內傷俱擅的溫病學家王燦暉 馬健劉濤翟玉祥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32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王燦暉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隨伯父學醫,後師從南通名醫歐陽福保先生,盡得其傳。


懸壺桑梓,取得一定的臨床經驗後,又於弱冠之齡入南京中醫學院深造,後即長期在中醫溫病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迄今已40餘年。


王氏畢生致力於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探索,成就斐然,著述豐碩,見解獨到,貢獻頗多,至今仍孜孜不倦,努力求索。


王氏不僅中醫基礎理論功底寬廣而深厚,且對現代醫學理論知識亦能融會貫通,能在相當高深的層次上將二者有機地聯繫起來,各取所長,為中醫溫病學的理論、臨床上的創新服務,給我輩後學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本文全面地介紹了王氏的主要學術經驗,尤其是他對溫病學理論創新方面的建樹和貢獻,給溫病學開闢了新的發展途徑。


本文《醫論醫話》中的《溫病學發展的思考》,對未來21世紀溫病學科的發展展望,高瞻遠矚,對溫病學科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並提出深化固有理論、揭示運用規律、指導各科運用、研究新方新藥為溫病學科發展的四個主要方向,還全面論述了溫病學研究與現代醫學發展的關係,讓人閱讀之後就能較準確地感覺到中醫溫病學在現代條件下,仍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時代脈搏。


王氏不僅理論貢獻卓著,且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善於運用現代哲學思想指導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眼界開闊,高屋建瓴,能很好地處理繼承與創新、理論與臨床、中醫理論體系與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及現代科技方法手段之間的關係,故能在理論和臨床兩方面都取得創新性的卓越成績。


治學之道,貴在求實,求真,求新。


———王燦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41 | 只看該作者

王燦暉


1937年出生於江蘇省如東縣。


中醫世家出身,少承庭訓,隨伯父學醫,後師從南通名醫歐陽福保先生,修業4年,盡得其傳。


卒業後即懸壺桑梓,仁術濟世,醫技日進,聲望日起。


兩年後,年方弱冠即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醫科進修班深造,1958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長期從事中醫溫病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


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重點學科———溫病學科帶頭人,溫病學教研室主任。


1984年、1989年被確定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已培養博士14名、碩士20名。


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1997年被確定為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擔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中醫學、中藥學評議組)成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傳染病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管理局中醫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0:51 | 只看該作者

王氏致力於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探索


精確地闡明了溫病的概念,明確界定了溫病的內涵和外延;


分析溫病的病因實質,闡發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提煉出分時論病、區別類型,辨濕辨熱、分清屬性,明確病位元、分析病機,動態觀察、識別傳變,掌握階段、判斷預後等溫病診斷辨病識證的基本思路;


深刻闡發了溫病治療基本原則,即強調祛邪為首要任務,注重辨病與辨證結合,講究治法運用的靈活變化,重視方藥的特殊功能,從而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溫病學的理論體系。


同時,王氏對於臨床運用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理論頗多獨到見解和心得,強調除了要掌握衛氣營血和三焦證候特點作為辨別證候的客觀依據外,還應充分注重病變的階段、病位重心、傳變趨勢、兼夾證候等環節,進行綜合分析與辨析才能全面、深入地認清衛氣營血和三焦證候本質,準確把握其變化特點和發輾轉歸,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立法處方用藥。


王氏臨床工作40餘年,對於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的診治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學術思想體系,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


善於以中醫臟腑氣血及寒熱虛實為核心理論對疾病進行總體分析,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各種辨證體系,各取所長,不持成見,理順局部和整體關係,分清標本、輕重、緩急;


詳察兼證夾證,區別新疾宿恙。


把握重點,照顧全面,據證製方靈活化裁,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臨床思維程式和嚴密的辨證推理方法。


主張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在辨治上應互相滲透貫通。


認為溫病蘊熱化毒、傷陰動風、釀痰致瘀等與雜病病機有共通之處;


溫病之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滋陰熄風、清心開竅等治法同樣可廣泛應用於內傷雜病的治療。


同理,內傷雜病臟腑病機學說、氣血津液病機學說也可作為溫病辨證的理論基礎,並經實踐檢驗證實,這樣既有利於開拓溫病辨證思路,又能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強調辨證施治為中醫治病之一的同時,主張臨床診病須明確西醫診斷,弄清疾病在各個階段的關鍵病理環節,正確分析其病理演變趨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辨證施治,方能使中醫治療更加準確無誤,有的放矢。


這樣寓辨證於辨病、辨病又結合辨證,兩者有機結合,統一治療,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


治病用藥,深解先賢製方之理,師古而不泥古,加減靈活,進退有度,得心應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00 | 只看該作者

同時善於結合實踐經驗


創制療效卓著的新方和效方。


如創制的具有透邪泄熱,清氣解毒之功的「清氣解毒湯」,治療病毒感染性高熱頗為靈驗;


而有行氣豁痰、活血通瘀之功的「舒心消痛湯」,則對於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絞痛有殊效。


對於病毒性高熱、老年性癡呆、糖尿病、慢性胃炎、急慢性腎炎、病毒性肝炎等病均有獨到診療經驗和方法,得到同行專家很高評價和後學的學習效法。


王氏編撰了高等醫藥院校統編教材《溫病學》1至5版、系列教材《辨證學》等教材10余部,主編了《溫病的理論與臨床》、《溫病學》等專著10余部,公開發表了《溫病診斷辨病識證基本思路的研究》、《溫病立法製方的基本思路》、《從「截斷療法」談溫病治則問題》等高水準學術論文60余篇。


作為主要編著者參編的《中藥大辭典》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


作為編委參編的《實用中醫內科學》獲1986年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


主編的《辨證學》,曾參加香港書市展覽,並獲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教材獎。


近年來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委社會發展專案等省級以上課題5項。


對衛氣營血的病理本質和療效機理、中藥抗病毒及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滋腎通竅法治療老年性癡呆、清營涼血法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研究均達國內領先水準。


「養陰法治療溫病熱毒血瘀證機理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表證動物模型的建立及解表泄熱法作用機理研究」獲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講的溫病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二類優秀課程,「溫病學教研室建設」專案獲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揭示溫病概念內涵溫病作為一個疾病的名稱早在《內經》中就有了記述,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溫病乃作。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又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認為溫病是春季發生的一種疾病。


後世不少醫學著作對此均有論述,如《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溫病、有熱病、有濕溫。


把溫病作為傷寒中的一種疾病,與中風、傷寒、濕溫、熱病並列。


漢代《傷寒論》則把溫病作為傷寒的一種變證。


宋代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又把溫病作為春季多種外感疾病的總稱,其中又有新感、伏邪、疫癘之分。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溫病有九: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


近代溫病學論著則把溫病作為多種急性外感疾病的總稱。


由此可見,在《內經》時期,溫病主要是指春季的伏氣溫病,以後其概念的外延逐漸擴大,包括的病種越來越多,但卻始終缺乏準確揭示溫病概念內涵的論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王氏在長期的理論研究中,分析、總結了前人諸多認識,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給溫病下了一個比較科學準確的定義:「溫病是由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症,以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為特徵的一類急性外感疾病。


這一定義不僅明確了溫病的範圍,更主要的是強調了溫病的本質,突出了其內涵,彌補了前人論述上的不足。


王氏認為溫病是由溫邪引起的一類急性外感疾病,其臨床表現以發熱為主症,病理特徵是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


指出「熱象」和「傷陰」是溫病的基本病理屬性,各種溫病儘管致病原因有所不同,發生季節各異,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都具有上述基本屬性,尤其是在溫熱類溫病中表現得更為顯著。


「熱象」是指在溫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系列邪熱之象,其實質是溫邪作用於人體後所產生的多種病理變化和臨床徵象,在外主要表現為各種類型的發熱以及伴隨的陽熱見症,如舌紅苔黃、脈數、煩躁口苦、面赤氣粗等。


在內主要表現為臟器的功能不調和實質損害,如肺熱壅盛、腸腑熱結等病理改變。


「熱象」的產生是邪熱作用的結果,而邪熱這一病理因素貫穿於溫病的始終,並且對溫病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的病理變化以及溫病過程中的危重證候如動風抽搐、竅閉神昏、斑疹出血、陰陽厥脫等的主要病理因素都是邪熱,因而「熱象」這一邪熱的標誌在溫病過程中既普遍存在,又非常明顯,而且佔有重要的地位,故王氏以「熱象偏重」來高度概括溫病的這一病理特性。


「傷陰」與邪熱也有著密切的關係,邪熱亢盛必然耗傷人體的陰液,邪熱愈重,陰傷癒明顯,在溫病的各個發展階段,伴隨著邪熱的存在都有程度不一的陰傷現象,特別是在溫病的後期陰傷的表現尤為突出,所以王氏提出「傷陰」也是溫病的基本病理屬性。


由於「熱象」與「傷陰」都以邪熱為病理基礎,故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繫,「熱象」能加重「傷陰」的程度,「傷陰」能助長「熱象」之勢,且在溫病過程中「熱象」與「傷陰」往往同時並存。


濕熱性質的溫病初起雖以「濕象」為主,「熱象」和「傷陰」的表現常不明顯,但在病變的發展轉化過程中,「熱象」逐漸加重表現為濕從熱化,由濕重於熱發展到熱重於濕進而濕熱化燥,這一過程即是「濕象」逐漸消失,「熱象」和「傷陰」之象日益顯著的表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概括指出溫病「熱象偏重」和「易化燥傷陰」病理特徵的基礎上,王氏又進一步具體提出了溫病的特點,並加以詳細的論述,認為各種溫病在致病因素、傳播形式和臨床表現等方面有著諸多相同性和普遍性。


溫病之所以不同於風寒性質的外感,更不同於各種內傷雜病,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溫病有特異的致病因素———溫邪。


多數溫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以通過口鼻等多種途徑在人群中傳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四季氣候的不同,地理環境的差異,可影響溫邪的形成和傳播,從而導致溫病的發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溫病的發展多數是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輕轉重,由實轉虛,有一定的發展趨向和過程,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人體衛氣營血和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和實質損害,因而溫病的病理演變有明顯的規律性。


溫病的臨床表現有特殊性和共同性,一般起病較為急驟,變化較多,傳變較快,病情較重。


各種溫病自始至終都以發熱為主要症狀,而且在證候表現上較為突出的是熱象偏重,同時並具有明顯的陰傷見症。


易內陷生變是溫病臨床表現的又一特點,在溫病過程中,若病邪較盛,正氣不支,邪可內陷而發生各種變證、危證,如病邪深入營血、熱盛動血,可導致肌膚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病邪內陷手足厥陰則可引起動風痙厥或閉竅神昏、邪熱內陷、正氣外脫,則可引起氣陰外脫、陽氣暴脫、內閉外脫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溫病是多種外感疾病的總稱,究竟哪些外感疾病可以歸屬溫病的範圍?


王氏認為:外感疾病根據其病理性質的屬寒屬熱可分為寒性外感疾病和熱性外感疾病二大類,其中溫熱類外感疾病都應歸屬於溫病範疇,許多寒性外感疾病當其在傳變過程中寒邪從熱而化,病理性質由寒轉熱後,也可表現出溫病的特點,因而溫病所包括的病種是很廣泛的。


關於溫病與西醫學疾病的關係,王氏認為:許多急性傳染病都可歸屬於溫病的範疇,但是溫病不等同於傳染病,因為溫病概念的確立,主要依據其病理特徵和臨床證候特點,而不簡單地看其是否具有傳染性,多數溫病具有程度不同的傳染性,但也有不少溫病沒有傳染性,同樣有許多傳染病因其不具有溫病的特性而不屬於溫病的範圍,即使同一種傳染病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有時可歸屬於溫病的範圍,有時則不能歸屬於溫病的範圍。


如病毒性肝炎在其急性發作期有發熱、黃疸等「熱象」時多可歸屬於溫病;


而在其慢性緩解期病人以全身衰弱為主要表現時則不能歸屬於溫病。


所以,王氏提出溫病主要與西醫學中三類疾病有關:一是具有溫病特點的多種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


二是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敗血症等;


三為少數非感染性疾病,如中暑、夏季熱、亞急性變應性敗血症等。


學科基本概念的更新和補充,必然伴隨著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王氏對溫病概念的論述既有一定的廣度,又有一定的深度,科學而又全面、深刻,不僅界定了溫病的範疇,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溫病的本質,強調了溫病具有「熱象偏重」和「化燥傷陰」兩大基本病理特徵,從而改變了前代醫家只論及溫病概念的外延,未揭示溫病概念內涵的局面,豐富和發展了溫病學的理論,進一步完善了溫病學的學科體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4:51:4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探究病因學說實質溫病的病因學說是溫病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溫病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疾病,就是因為有其特異的致病因素。


探討溫病的病因學說,對於揭示溫病的發生發展、病理演變和診治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氏對溫病的病因學說進行了深入全面地探析,對其實質精神和實踐意義提出了深刻而精闢的見解。


溫病的病因學說是建立在「六淫」致病理論的基礎上,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原始意義是代表了自然界中異常的可以致病的氣候。


前人在與溫病作鬥爭的長期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可以對人體發生影響,與溫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基於這一認識,便提出了「外感不外六淫」的病因學說。


由於溫病具有「熱象偏重」的特點,因而又進一步提出了「六淫化熱成溫」的理論。


此後有人根據溫病具有傳染、流行的特點,提出了「疫氣」、「疫癘之氣」、「時邪」等病因學說。


所有這些都是依據「天人相應」的觀點,對臨床進行觀察而得出的結論。


隨著病因理論的發展,對病邪實質認識的深入,人們體會到溫病的病因雖然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但二者並不等同,「六淫」的概念逐漸從單純的氣候因素演變為代表了自然界的多種致病因素,「六淫」是以六種病邪特性對所有外感致病因素所作的性質歸類,並以此命名病邪。


「六淫」的確定,除了參考當時的季節、氣候狀況外,更主要的是根據疾病的臨床特點,即「從證測因」。


溫邪即是「六淫」中具有溫熱性質的一類病邪,「六淫」中除了「寒」以外,都可以具有溫熱之性而成為溫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7 08:23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