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1.自覺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萬氏自50年代起,即自覺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認為只有正確地運用其觀點和方法,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確掌握中醫學,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他曾寫了《從〈實踐論〉看中醫》和《從〈矛盾論〉看中醫》兩篇文章,緊密聯繫中醫學,暢談了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心得體會。
他深刻地認識到,中醫診療疾病的過程,是由感覺(即「四診」)→判斷推理(即「辨證」)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與否,又須通過臨床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認為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闡述,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和復雜性,在病因方面強調內因起決定作用等等。
正確思想方法的確立,使之在此後40餘年的中醫理論與臨床,尤其是熱病學說的研究中,如獲南針。
.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但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的,科學也隨之不斷地發展著,中醫藥學也在不斷地發展著。
發展需要對前人留下的知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
幾千年文明史積累而成的中醫藥寶庫中,也存在著應予揚棄的糟粕,不能良莠不分,一概接受,經典著作也不例外。
比如對《傷寒論》這部不朽的經典,萬氏就認為應當實事求是,批判地繼承,不能無限拔高到如所謂「一部《傷寒論》可治萬病」的峰極之上。
他在1962年為江西中醫函授大學編寫的《傷寒論》講義中,就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否定了「燒散」治陰陽易的作用。
對歷代名醫名著,也多能在充分肯定其獨到見解的基礎上,聯繫實際,分析其不足之處,予以補充、完善。
他認為,凡事必先知其不足,然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若一味尊經崇古,把古人捧濰醫學發展的頂峰,則無進取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