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 朱(十七) 脈數。陰虧陽升。頭暈。心中煩雜。鼻衄。 生地 元參 金銀花 川斛 丹皮 石決明 某 咳逆失音。衄血。 生地 龜板 丹皮 牛膝 山藥 茯苓 某(十歲) 鼻衄時發。 生地 元參 丹皮 山藥 茯苓 澤瀉 黃柏 人中白 某 食燒酒辛熱。及青梅酸泄。遂衄血咳嗽。心腹極熱。五味偏勝。腑陽臟陰為傷。此病以養胃陰和法。(酒熱傷胃) 生白扁豆 北沙參 麥冬 白粳米血行清道。從鼻而出。古名曰衄。與濁道之吐咯者不同。清道即指至高之分。由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來也。 其穴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及衝脈交會其間。可見諸經皆能為衄。不獨肺胃而然。諸書雖已詳明。惟景岳辨之尤切。但衄之為患。總由乎火。外為六淫之變化。內因五志之掀騰。氣血日為錯亂。陰陽為之相乘。天人交感之處。虛實攸分矣。 若風寒壅盛於經。陽氣鬱而迫營者。宜參麻黃桂枝症之大意。若溫風暑熱怫鬱。而動血外溢者。用辛涼清潤等劑。認定經絡之高下。若火邪極甚。而載血上泛者。有苦寒鹹寒之法。審其原委之淺深。此外因主治法也。 至於煩冗曲運。耗及木火之營。肝臟厥陽化火風上灼者。甘咸柔婉。理所必需。多勞過欲。病及天一之真。陽浮引陰血以冒上竅者。滋潛濃味。法從峻補血脫則挽回元氣。格陽則導火歸源。因酒用和陽消毒之劑。因努力用培中益下之方。此內因主治法也。 學人惟審內外兩因。庶乎施治無誤矣。(邵新甫) 徐評 治衄諸方。為案中最穩當。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8%8 ... 6%AB%E6%A1%88/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