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腫瘤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領導上派我參加全國第一次腫瘤會議,聽了首長和到會代表的發言,深感攻克腫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我感到重任在肩,義不容辭。
於是,從一九五九年開始,在我院附屬醫院開設了第一個用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專科門診。
那時前來診治的病人很多,有本地的,也有外地專程來上海的。
在與這些病員的廣泛接觸中,我不僅體驗到腫瘤患者的痛苦,也看到了一個人生癌腫,往往一家人都得不到安寧的悲痛情景。
作為一個醫學工作者,怎能不聞不問,袖手旁觀呢!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四十多歲的腫瘤患者,劇烈頭痛,嘔吐頻繁,瞳孔不對等(左側大於右側),舌尖歪斜,經神經科檢查,確診為腦乾病變(腦乾腫瘤)。
這個病目前在世界上還是個難題,手術及放療均有危險。
怎麼辦呢?
難道能看著病人被活活地折磨死嗎?
當然不能。
我連夜查閱了有關資料,細緻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經過三個多月的治療,嘔吐漸漸停止,頭痛也明顯好轉,這樣接連治療兩年多,患者已恢復了工作。
這一瘸側,使我增加了用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信心。
由於腫瘤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且至今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成千上萬的病員在期待著我們能夠早日探索出一個防治腫瘤的規律。
祖國醫學對於腫瘤的防治已有悠久的歷史,並有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在歷代的文獻中,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和描述,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如《內經》中所述的「腸覃」、「石瘕」以及《難經》中的「積聚」,隋代《諸病源候論》中的「症疲」、「石癰」等等,有些就是屬於胃腸、子宮、肝、膚等腫瘤。
宋代東軒居士所著的《衛濟寶:持》中,就使用了「瘟」字,並對癌作了朴素的描述。
還有漢、唐醫學家所論述的「噎膈」、「反胃」,很像現代的食道瘟和胃癌}「繭唇」和「舌菌」則很像現代所說的「唇癌」和「舌癌」。
由此可見,腫瘤並非近世才為人們所認識,發掘祖國醫學在防治腫瘤方面的經驗,對醫治腫瘤和篩選抗癌中草藥,均可提供一些線索。
可是正當進一步搞好腫瘤研究工作的時候,十年浩劫開始了,我也受到了衝擊。
但我仍懷著攻克腫瘤的信念,二面被批斗,一面仍然考慮著攻克腫瘤的設計方案。
在安徽乾校勞動時,晚上躲在帳子裏,或查閱資料,尋找有關的抗癌藥物,或書寫筆記,記錄自己在白天所考慮的設想,探索治癌的規律。
粉碎了「四人幫」之後,我才又有了安定的環境,繼續從事腫瘤防治工作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