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擺設?張衡地動儀被質疑不管用】
更新日期:2010/12/03 10:55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有大陸網友近日發帖指稱,列入中小學教材的「侯風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
1800年前,地動儀到底是什麼模樣已無據可查。
科普作家方舟子則表示,東漢科學家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
11月28日,網友在微博上發帖指稱:「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此帖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截至12月1日下午,該帖被轉發1.5萬次,評論近5000條。
在風波未平之際,方舟子又發文提出質疑。
他說,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成了一個謎。
中國地震局2005年建立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宣布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的3次地震進行檢驗。
「但這分別發生於1976年、2000年和2001年,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
方舟子表示,後來經了解得知,原來檢驗的是實驗室裡對真實地震的模擬。
對於外界質疑,曾參與地動儀模型復原、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接受《京華時報》訪問時說,復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這一點已得到多名院士專家鑒定。
馮銳指出,他們利用真實發生的地震波波長控制特殊振動台,完成檢驗。
這是地震的「復現」,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馮銳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則告訴《法制晚報》,地動儀模型本身的確無法監測實際地震。
他說,該院展出的地動儀模型分為兩部分,一個是1/3大外殼,另外是內部構造。
2008年汶川地震時,展廳正在閉館裝修,模型的珠子沒有放進去,失去了證明的機會。
事實上,今年玉樹發生地震時,模型也沒有任何反應。
李宏表示:「按照史書記載,地動儀應該是與地面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僅就這個模型本身,是肯定不能監測真實地震的。」
李宏透露,該院正在和中國地震局洽談地動儀復原的第二期合作,希望能夠研製出和史書記載尺寸相符的模型,大概2公尺高,佔地2至3平方公尺。
直接建造地基,使其能夠與地面連接,從而探求其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03/17/2ialv.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