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3-7-20 16:17 編輯
【奇經八脈考●二維為病】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
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
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
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何以知之?
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
又云: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
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
仲景又云: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
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
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
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
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
若夫營衛 卑,而病寒熱者,黃 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
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
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裡之藥治之,則寒中二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
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
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接近者為實。
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
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
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
兼厥陰者,失笑散。
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
若營血內傷,兼夫任、衝、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
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瘥矣。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
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
動苦癲 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取陽白、金門、(見前)仆參。(見陽蹺)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 屬陰維陽維,靈樞經以癲 屬陰蹺陽蹺,二說義異旨同。
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於衛分諸陽之會;
陰維由內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於營分諸陰之交。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股外,至脅肋肩 ,行於一身之左右,而終於目內 ;
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股內、陰器,行於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於目內 。
邪在陰維、陰蹺,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蹺,則發 。
動而屬陽,陽脈主之。
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
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
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
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
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 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 ,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
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
在銳之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
咳則筋縮急。
刺肉裡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王啟玄曰:肉裡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
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啟玄曰: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 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
甲乙經云,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